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海底地貌复杂度表示了海底地貌不同类型的起伏与变化,是人类海洋认知、航海安全、海洋测绘等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面对网格化的数字深度模型,按照信息熵与坡度相结合的思路,提出了一个新的由信息熵度量的海底地貌复杂度的表示和计算模型。采用三阶有限差分法计算坡度参数,依据给出的坡度分类模型,得到不同坡度类别出现的概率,进而计算出海底地貌复杂度指数。使用渤海湾周围和美国西海岸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样区作为实验对象,计算海底地貌复杂度指数,并将其与原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方法对地貌复杂的表示准确。  相似文献   

2.
海底混响是海洋混响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模拟仿真进行验证分析,是仿真技术的一项重要应用。采用单元散射模型,研究在单发射阵元下,分布在同一直线上多个接收阵元接收的海底回波,忽略声波传播的相位起伏,只考虑振幅起伏,将传播损失、声吸收系数、海底反射损失、海底沉积层密度等参数带入海底混响仿真数学模型,仿真海底混响,使其更加接近海底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3.
一个简单的二维线性模式用于考查近海海洋对过境热带风暴的动力响应过程中的底坡度和底摩擦效应。选择了自东向西和向西后转向的两个模式风暴路径。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海底坡度与风暴引起的水位波动、风暴中心后部的尾流以及路径右侧后方面的涡旋密切相关。而底摩察是阻尼风暴潮和风暴流持续增长的重要因子。结果还表明,近海对风暴的强响应偏向于风暴轨迹的右侧,这与Chang和Anthes(1978)对深海响应的研究结论是一  相似文献   

4.
海洋路由勘测对海底光缆工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水深、海底坡度、土壤剪切强度以及潮流、雷暴等海洋路由各勘测要素及其在海底光缆通信施工中的作用,并对它们在施工中的作用及其必要性进行了评价,从而使海洋路由勘测与施工的需要结合得更紧密,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海洋中的上升流,是海洋总环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上升流的研究,在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经济开发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受到海洋学者的重视。我国近海某些区域出现的上升流,早就引起海洋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尤其对浙江近海上升流和东海东北部的气旋性涡旋研究较多。统观我国近海的上升流现象,发现有这样一些共同点:其一,这些上升流每年均出现在比较固定的位置上,范围较小,持续时间较长;其二,这些地区至海岸的距离较远,既非大洋,又非近岸,而是较为宽阔的陆架浅海,其深度多在100米以内,海底坡度较大。其中,有的上升流区的等深线比较直(如浙江、福建和广东近海),有的上升流区的海底向外海呈扇形倾斜,等深线廓线呈半圆形(如江苏近海的34°N,122°E附近和东海东北部)。具有上述特点的上升流何以产生的呢?众所周知,关于海洋中的升降流,有Hidake,Yoshida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以多波束系统追踪海洋内波的实施方法,通过多波束系统以预定水声节点观测的海底地貌变化,追踪海洋内波引起的等温面和等密度面的相应变化,达成海洋内波的实时观测。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以多波束系统追踪海洋内波的实施方法,通过多波束系统以预定水声节点观测的海底地貌变化,追踪海洋内波引起的等温面和等密度面的相应变化,达成海洋内波的实时观测。  相似文献   

8.
张赤军 《海洋测绘》2001,1(3):14-18
高程基准与海面倾斜密切相关,它已经受到大地测量学界和海洋学界的重视,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大地水准的测量精度,指出了大地(几何)水准与沿海验潮资料的不符是由于海面的倾斜;分析了海面倾斜主要来自海流、海水密度分布、台风引起的破碎波等的作用;提出并根据海水异常密度的分布计算出大地水准面的改正,实质上它反映了海面的倾斜,该量占大地水准测量结果的三分之二,这说明密度的扰动乃是我国近海海面倾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赵保仁 《海洋科学》1982,6(2):41-44
在大洋,不同方向的风产生的风海流的风因子和流偏角接近常值。在近海,由于海岸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在垂直海岸的方向上,风海流的发展常常受到海岸的限制。相反,在沿岸或接近沿岸的方向上,由于海水堆积或减少形成倾斜流,从而使海流增大。结果在近海,不同方向的风所产生的海流的流偏角和风因子都不会是定值,这时近岸风海流矢量的矢端连线构成一椭圆,人们称之为风海流椭圆。这一事实已为许多观测所证实。要获得某一海  相似文献   

10.
张赤军 《海洋学报》2002,24(5):19-25
海面倾斜与高程基准密切相关,它已经受到大地测量学界和海洋学界的重视.进一步讨论了大地水准的测量精度,指出了大地(几何)水准与沿海验潮资料的不符是由于海面的倾斜;分析了海面倾斜的机理,其中包括海流、海水密度分布、气压、台风引起的破碎波等的作用;提出了用海水异常密度的三维分布计算大地水准面的扰动,实质上它反映了海面的倾斜,该量占大地水准测量结果的73%,这进一步说明密度的异常乃是我国沿海海面倾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辐射沙洲成因的潮流数值模拟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接近计算海域自然陆架坡度的均匀倾斜海底,对南黄海辐射沙洲区的潮流椭圆和潮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辐射状潮流场不依赖于海底地形而存在,相反,可能是产生和塑造辐射沙洲的主要动力。并用潮流和潮余流的计算结果,对沙洲区海底沉积物的运移、分布,海底沙洲北大南小的不对称性以及海底沙洲的动态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2.
求解渠道中的线性化流动问题,用以模拟台湾海峡中的流动。固有的(由大洋环流维持的)纵向海面坡度和岸边阻挡作用将诱发更大的横向海面坡度,它产生的梯度流强化了台湾海峡暖流。夏季偏南风将加强这股流动,而冬季偏北风将削弱这股流动,并可在表层形成顺风漂流,但次表层以下仍维持逆风海流。海峡中的北向流在靠大陆一侧形成上升流,这可能是构成闽中、闽北上升流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入海河口三角洲浅海环境中的低坡度粉土海底,受到长期波浪荷载或短期风暴浪作用,能够出现浅表层软弱区局部液化,液化后的泥沙继续受波浪作用,发展成更大规模的海底地质灾害,对海洋开发活动及设施构成严重危害。本文采用黄河三角洲粉土铺设试验底床,进行粉土底床液化后泥沙出流形式的波浪水槽试验,发现波浪作用下粉土底床液化后,液化泥沙将从源区出流。根据波浪水槽试验泥沙液化出流的过程与形式,将底床分为液化流动源区、坡面区、边壁区以及原始底床区四部分,前三个区域的循环转化推动液化泥沙以分层堆积推进的形式出流。本试验研究给出了浅海环境中一种可能的粉土底床液化出流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在研究沿岸大陆架上的风海流时,必须考虑海底摩擦和海面坡度的影响。对于水平海底的情况,已有一些研究工作。但是,对于倾斜海底的情况,要确定流速分布和海面坡度的解析式,却是一个较困难的问题,在文章[2]中,用小参数法研究了倾斜海底风海流问题解析解的构造,在文章[3]中,对于具有实际意义的一系列特殊海底倾角的海域,构造出相应边值问题的格林函数,并用逐次逼近法给出零阶逼近解。但是,未对流场进行分析,本文是这一研究工作的继续。在本文中,将对上述问题的逼近解,进行分析和讨论。实际计算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计算结果揭示了线性倾斜陆架上定常风海流的一些特殊性质。  相似文献   

15.
求解渠道中的线性化流动问题,用以模拟台湾海峡中的流动.固有的(由大洋环流维持的)纵向海面坡度和岸边阻挡作用将诱发更大的横向海面坡度,它产生的梯度流强化了台湾海峡暖流.夏季偏南风将加强这股流动,而冬季偏北风将削弱这股流动,并可在表层形成顺风漂流,但次表层以下仍维持逆风海流.海峡中的北向流在靠大陆一侧形成上升流,这可能是构成闽中、闽北上升流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海底地形对旋转潮波系统的影响,本文对不同底形情况下的潮波运动进行了数值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绘制了同潮图并作了讨论。其结论是:(1)对无潮点相对于矩形海域中轴线的偏移来说,摩擦的影响和海底地形的影响可能都是重要的。如果是浅水区域,这种偏移主要是由摩擦引起的,但对平均水深较深、海底在横方向上有坡度的水域来说,底形效应是导致无潮点偏移的主要因素;(2)海底摩擦仅能使无潮点偏移到中轴线的左方(如果人们面向湾顶),而底形则可能使无潮点偏移到中轴线的左方或者中轴线的右方,这将取决于海底横向倾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海洋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当中偏移成像剖面中深层层位模糊,像场能量较弱的问题,从起伏海底在反射地震数据采集当中某个时刻发生变化着手,分析讨论了当海底发生微小变化以及海底发生稍大变化时模型差异对波场记录以及偏移成像剖面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原始速度模型以及变化后速度模型同一点位上采集的波场记录以及波场记录在变化前后模型上的偏移成像剖面可以得出:不管数据采集是沿着测线方向进行还是逆着测线方向进行,对于起伏海底发生微小变化的速度模型,海底的微小变化对波场记录以及偏移剖面的影响很小;对于起伏海底发生较大变化的速度模型,海底的变化对波场记录以及偏移剖面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18.
侧扫声纳图像变形现象与实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闰成 《海洋测绘》2002,22(5):42-45
依据侧扫声纳成像原理,研究了由于声速变化、声波束倾斜和海底坡度改变等因素所致的声图像变形现象。结合飞机残骸、港池地形等典型声图像,分析了变形原因与判释方法。  相似文献   

19.
海底峡谷是大陆边缘最重要的地貌形态之一,是沉积物和陆源有机质向深海搬运的主要通道,在深海重力流沉积、全球碳循环、生物多样性、油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及海底工程设施安全运营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发现,海底峡谷常发育于构造活动较强烈的地区,其形成和演化与构造变形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在文献调研基础上,着重就构造活动对海底峡谷地貌的控制作用进行综述。总结了5种与构造变形有关的海底峡谷平面分布端元模式,分别为限制型、转向型、偏转型、阻挡型及横向切穿型海底峡谷。分析了局部坡度变化对峡谷内部地貌特征的影响:构造变形引起的局部地形坡度增大会导致海底峡谷内部侵蚀作用的加剧与裂点的形成;局部地形坡度减小容易引起天然堤和决口扇的形成;坡度的变化还会引起峡谷弯曲度的动态响应。  相似文献   

20.
高战朝 《海洋测绘》2003,23(1):62-62
1 大陆架的概念   (1)大陆架的自然定义大陆架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陆地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其范围自海岸线 (多指低潮线 )开始以极缓的倾斜达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加的陆架坡折处。陆架坡折的水深变化在 2 0~ 5 5 0m之间 ,平均 130m。陆架平均坡度 0°0 7′,平均宽度 75km。大陆架外是倾斜度显著增大的大陆坡和倾斜坡度变小至深海海底的大陆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三者构成大陆边。大陆边是整个地球的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一个过渡地带 ,占海洋面积的 2 1% ,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区等自然资源。   (2 )国际海洋法中的大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