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07年11-12月采集福建和粤东近岸海域的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中的PAHs含量、组成进行研究,分析了研究海域沉积环境中PAHs的分布特征、来源,并利用Long等人建立的评价模式对PAHs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海域沉积环境中PAHs的地球化学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海域PAHs的含量范围为52.93-398.50 ng/g,平均值为170.30 ng/g,研究发现闽江径流是影响海区沉积物中PAHs含量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不同环数PAHs的相对丰度和异构体比值分析,对研究海区沉积物中PAHs进行了溯源分析,发现厦门以北海域沉积物中的PAHs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而厦门以南海域则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海域PAHs对生物体极少产生负面生态效应,潜在生态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2.
2013年5月采集吕泗渔场海域15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进行了测定,分析了该海域PAHs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并对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吕泗渔场表层沉积物中优控的16种PAHs均有检出,PAHs的含量范围为31.5~109.6ng/g,平均值为54.5ng/g。PAHs的浓度整体上呈现由近岸到远海递减的趋势。与国内其他海区相比较,本研究区域的污染处于较低水平;通过特征组分比例确定吕泗渔场大部分站位表现为煤燃烧源、石油燃烧源的混合来源,LS13、LS14、LS15表现为以煤燃烧源为主的单一来源;生态风险评价显示,吕泗渔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的概率极小。  相似文献   

3.
中国北部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源解析和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于2014年和2015年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来源和生态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和评估。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的含量范围为88.5-347 ng/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中部海域。对辽东湾各站位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进行中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的采样站位可分为两类,一类站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沉积物中部海域,另一类站位主要分布在受陆源污染较为严重的近岸海域。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为燃烧源和石油源的混合来源,其中燃烧源为主要来源。萘、苊、苊烯、菲、二苯并[a,h]蒽可能偶尔会引发有害生物效应;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为低致癌风险;辽东湾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和毒性污染水平高于辽东湾近岸海域。  相似文献   

4.
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连续两天采集厦门西海域10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参照美国EPA标准方法及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16种PAHs的总含量为198.2-1061.6 ng·g-1,平均值为723.51 ng·g-1,能检出的PAHs均以2-4环的芳香物为主;10个站位中X1、X2、X3、X6及M2站位的PAHs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其他站位以石油泄漏为主要来源.对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环境毒性相对较低,说明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对生物的危害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6年到2007年,908专项黄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调查资料,研究黄河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沉积物中Cu-Cd、Pb-Cr、Cr-As 3组元素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表明它们分别具有相似的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来源;运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系数法对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估,黄河口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的来源是镉和汞占据主要权重;运用生物效应浓度法对其生物毒性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s对黄河口海域环境中生物的负面效应偶尔发生,Cu、Pb、Zn、Cd、Cr和Hg暂时不会产生不良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绿色石化项目运营前后的环境变化,于2018—2021年连续4年对项目所在地鱼山岛邻近海域的表层沉积物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PAHs含量为16.9~178.0μg·kg-1,平均值为75.9±24.0~102.6±41.4μg·kg-1,4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与国内其他海区相比,总体含量较低;各组分平均值为4环PAHs>5环PAHs>3环PAHs>6环PAHs>2环PAHs。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以粉砂为主,PAHs的空间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调查海域PAHs来源相对稳定,年际差异较小,主要来源于石油、木柴、煤炭等燃烧产物的远距离迁移。依据沉积物质量基准法评价,调查海域沉积物PAHs生态风险水平较低。绿色石化项目在建设期及投产期未引起邻近海域沉积物PAHs的增加,但随着项目持续运营,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三峡水库一期蓄水3 a后(2006年)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元素(Cd,Cr,Cu,Pb,Zn,Al,As,Ca和Sr等)质量比和黏土组分百分含量,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d,Cr,Cu,Pb,Zn和As)的污染程度,评价了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的环境质量现状,定量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并结合2003年的资料,讨论了三峡水库一期蓄水3 a后长江口海域的环境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良好,6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排序为:AsCrCdZnCuPb;表层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为"轻度",6种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生态风险程度排序为:CdAsCuCrPbZn。从区域差异来看,杭州湾口外泥质区和长江口外东北偏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As,Cr,Zn,Cu和Pb)的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出现相对高值。从元素差异来看,Cd的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高值区的分布明显异于其他重金属元素,说明Cd存在与其他重金属元素不同的富集机制,很可能是因为Cd更易受悬浮体浓度、有机质含量以及水体盐度的影响。与2003年的资料相比,三峡水库一期蓄水3 a后(2006年)表层沉积物总体潜在生态风险程度和重金属元素(除Cd之外)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高值区均未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测定曹妃甸、山海关及沧州渤海新区表层海水样品中16种优先控制PAHs.结果表明,三个地区近岸海域表层海水中∑PAHs含量分别为14.1-226ng/L、29.9-229ng/L和97.4-254ng/L;平均含量分别为108ng/L、102ng/L和204ng/L.沧州渤海新区近岸∑PAHs含量高于曹妃甸和山海关近岸的含量,且检出的PAHs种类多.与其它国家和地区表层水体样品中PAHs含量相比较,本研究区域表层海水中PAHs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高低分子量比值和异构体比值分析表明,渤海西北部海域表层海水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此外,生物质及煤的燃烧也有一定贡献.应用商值法对研究区域表层海水中PAHs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生态风险非常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渤海湾中部海域19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检测出的13种优控多环芳烃(EPAs)进行同分异构体、甲基菲、GC—MS定量等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输入来源和污染水平,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总含量为2.1~374.8ng/g,平均值为33.1ng/g,多环芳烃总含量呈现出由近岸区向深海区递减的趋势,除最高值BG-60站位外,研究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污染水平为中—低;化合物组成上以3~4环为主,5~6环次之,从多环芳烃组成以及异构体和甲基菲比值分析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中PAHs以燃烧来源为主,石油类产品和石油化工燃料燃烧贡献最大,煤、木材燃烧贡献次之;高含量的菲和4个高成熟度异常点证实石油烃PAHs污染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甬江口海洋倾倒区附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污染水平及生态环境影响,对2014年1月在甬江口倾倒区及附近海域采集的8个沉积物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PCBs残留量,并且进行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甬江口海洋倾倒区表层沉积物中PCBs含量为1.310~6.538μg·kg-1,平均值为3.413μg·kg-1,其分布表现为西北和东南向PCBs含量高于倾倒区;10种指示性PCBs中,主要以低氯代的PCB28、PCB118和PCB155为主,其中PCB118和PCB155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其含量在各采样站位中占PCBs总量的26.1%~93.1%。甬江口海洋倾倒区沉积物中PCBs污染水平低于长江口、闽江口及珠江口,高于鸭绿江口、辽河口及黄河口。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加拿大环境质量标准ISQG法、生态风险值(EPA)法及毒性当量因子法进行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甬江口海洋倾倒区属于较低生态风险,一般不会引起生物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根据收集到的有关钱塘江河口防洪、御潮、灌溉、航运、供水、旅游等方面的资料,分析、计算了该河口防洪御潮资源和水资源、滩涂、岸线及涌潮资源等的储存量。并提出了对这些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初步设想,为促进钱塘江河口两岸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3个不同生态系的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初步研究表明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存在 3个不同的生态系 ,与以盐度划分的水团 (长江河口水、长江冲淡水、外海水 )基本一致 ,每个生态系包含 1个浮游植物群落。 1997~ 2 0 0 0年的 7个航次调查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 393种 ,其中大部分为硅藻。长江口的浮游植物基本可归为 5个类群 :淡水类群、河口半咸水类群、近岸低盐性类群、外海高盐类群、海洋广布性类群。它们自西向东在 3个生态系中有明显的分布格局 ,并且随着长江径流量的变化而摆动和变化。根据栖息水域的盐度浮游植物可分为 3个群落 :河口群落、冲淡水低盐群落、外海高盐群落。  相似文献   

13.
Taxonomic diversity of fish assemblage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Yangtze River Estuary) and its adjacent waters was analyzed based on bottom trawl surveys carried out by R/V Beidou in June,August and October 2006.Four groups of fishes were identified for each survey by the 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A).Taxonomic distinctness,species richness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were used to detect changes in taxonomic structure of fish assemblages.Most dominant fish species mainly belonged to Perciformes,Pleuronectiformes,Clupeiformes,Scorpaeniformes and Tetraodontiformes.Species richness in offshore waters of the survey area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other area.The average taxonomic distinctness value(AvTD,△+ ) of each fish assemblage was close to the average taxonomic distinctness of master list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79.9),and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species richness and Shannon diversity index(H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variations in taxonomic distinctness(VarTD,Λ + ) and traditional diversity indices,which were caused by fish species component that led to longer average path lengths among species.Taxonomic diversity index(△) had the similar results with species richness,H ,Simpson diversity index(D)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ex(J ).VarTD also kept stable,which further certificated that fish assemblag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in equilibrium.Taxonomic distinctness index(△* ) was relatively stable in most of fish assemblages,and had higher values in some fish assemblages for a few absolutely dominant species.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fish community formed new equilibrium stability in 2006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hen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rresponding months of annual survey from 1985 to 1986.And AvTD in each sampling station was lower than AvTD of master list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so some ecological niches were absent in each sampling stations from taxonomic or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these would be helpful to stock natural resource and maintain ecological equilibruim of fish assemblages.  相似文献   

14.
瓯江口是一个径流量变化剧烈的强潮河口。本文基于非结构网格FVCOM模型,建立瓯江口海域大范围三维数学模型,研究不同时间尺度(潮周期、大-小潮)的盐度变化,并利用势能异常动力方程对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瓯江口层化过程的动力机制。同时,利用河口Ri数和层化参数△s/<s>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层化稳定性及其空间变化,得出决定层化状态的潮差和径流量的阈值。结果显示:瓯江北口上段、中段和口门在潮差分别超过3.8m、4.0m和4.6m时呈完全混合状态。当径流量小于280 m3/s或大于510 m3/s,北口上段持续完全混合;而在口门附近,完全混合和层化的临界径流量约为280 m3/s。研究认为瓯江河口北口存在周期性的层化,北口下段在落潮和涨潮初期呈部分混合状态,而其它时段为完全混合。上段只在落潮初期存在层化。层化增强主要是纵向对流与横向速度剪切导致,而湍混合和纵向潮应力是层化减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南港航道沙波群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本文利用Innerspace449热敏式双频测深仪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在长江口南港和南北槽主航道走航观测结果,确认南港(吴淞口以下)上段航道在洪季正常风况下存在尺度较大的沙波群,并对沙波的几何特征、形成条件、迁移速率以及台风后的变化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在统计的652个沙波中,平均和最大波长分别为21m和105m.平均和最大波高分别为0.8m和2.7m,波高和波长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沙波中72%为单一沙波,复合沙波的波长和沙波指数较大;单一沙波最大、最小和平均沙波指数分别为36.5、11.2和21.8(复合沙波最大可达69.3);随着沙波度的增大,沙波指数呈增大趋势;绝大多数沙波(波高<1m)是对称或近于对称的,但波高>1m的沙波通常向海倾斜.(2)沙波沉积物为分选好的细沙,Φ50为2.70.(3)沙波现场水流费劳德数Fr小于0.2,与某些理论相符而与某些水槽实验结果相冲突.(4)大潮和寻常潮一个涨(落)潮过程沙波来回迁移的距离约为1~5m;小潮期间沙波的迁移距离接近0;落潮迁移距离总是大于涨潮.(5)台风后沙波有被掩埋的迹象.结果包括:①沙质床底是形成沙波的重要基础.南北槽虽具有沙波形成的动力条件,但因最大浑浊带发育而造成淤泥质床底,故沙波不发育.②潮汐河口双向流环境下沙波的对称性较好,频繁的水动力变化使沙波的消长和迁移过程更加复杂,但沙波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与单向流河流环境相似.  相似文献   

16.
福建沿海强潮河口闽江口和九龙江口外均发育有一定规模的线状沉积沙体,通过多波束调查采集数据和浅剖、沉积物资料的分析,对此类沙体特征进行研究,初步认为其为潮流沙脊。结果表明:在平面分布上,闽江口外潮流沙脊走向近SW-NE向,沙脊局部连片;九龙江口外沙脊走向近ENEWSW向,沙脊末端有分叉现象。分析现代海洋环境作用并结合沙脊规模、水深和河口相对关系的研究显示,沙脊主体规模基本稳定,现代水动力仅对沙脊表面有改造作用。在潮流、波浪和近岸余流的共同作用下沙脊脊顶部略显平滑,两翼坡度较缓,其沉积物组成以粒度较粗的古河口砂质浅滩砂为主,沉积主体为全新世海平面上升时期,近岸河口环境的古水下三角洲遭受潮流侵蚀而成。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及附近海域鱼卵和仔鱼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霜  张继民  冷宇 《海洋通报》2011,30(6):662-667
根据2009年5月和8月2个航次对黄河口及附近海域18个站位的鱼卵和仔鱼调查资料,对该水域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鱼卵仔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鱼卵仔鱼种类数高于夏季,平面分布范围大于夏季,主要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与历史同期资料相比,鱼卵仔鱼种类和数量大幅下...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63年、1980年、1984年、1997年的历史地图和数字影像图以及2002年、2003年的现场岸滩地貌和岸线测量结果,分析了绣针河口附近岸滩现代岸线的变迁特征,并根据岸滩冲淤演化的特点,将岸滩分为5段,结果显示:东潘家村以北的沙丘海岸目前处于侵蚀后退状态,平均蚀退速率为6~8m/a;东潘家村至岚山头岸段为基岩海岸,除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外,岸滩变化是轻微的:1970年至1974年间低潮线后退40~100m,在岚山头岬角以西的王家庄沿岸,从1963年到1984年,海岸线后退了360~540m,岚山港建港以后,海岸遂稳定在现今人工海堤附近;绣针河口区河口海岸的动态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绣针河口至大新庄岸段主要为堆积性岸段;大新庄至韩口主要为侵蚀性岸段,自1963年至今一直处于侵蚀后退状态。修建人工堤坝和挖沙是研究区内人类活动对岸滩影响的主要形式,人工堤坝的修建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海岸线的稳定,而挖沙将直接导致和加剧海岸的侵蚀。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historic topographic maps and field surveys,this paper mainly deals with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Jiuduansha Shoal and the North Passage and South Passage in the ChangjiangEstuary.Jiuduansha Shoal originated from the partition of the south part of the Tongsha Shoal as the re-sult of connection of a flood channel and an ebb channel.The embryo of the North Passage was a floodchannel,and that of the South Passage was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former South Channel.There weretwo basic kinds of change in erosion and accumulation since the formation of Jiuduansha Shoal:continu-ous change and periodic change.The former includes the broadening of the island area,accretion on thetidal marsh and tidal flat and downstream migration of the island.The latter includes cyclic erosion andaccumulation on the two river channel banks of the island and the North and South Passages.The islandand the two bifurcated river Passages interacted on each other in erosion and accumulation changes.Atpresent,the cou  相似文献   

20.
双台子河口重金属污染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双台子河口沉积柱中微量金属的含量及沉积物的粒度参数,结合137Cs放射性比活度精确定年,研究了双台子河口的沉积速率和重金属的污染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的污染程度。137Cs计年的结果表明,沉积柱的平均沉积速率为1.3cm/a。沉积物的粒径从底层向表层逐渐变细,反映了水动力条件的减弱。绝大多数重金属的含量基本上都是自底部向上逐渐增加。重金属元素与细粒沉积物(63μm)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说明细粒物质对重金属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采用地累积指数对沉积柱中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变化进行了评价,发现除Cd元素外,大部分元素均未受到污染(Igeo0)。推测Cd的污染可能主要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人类活动对双台子河口产生的影响逐渐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