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现代黄河三角洲的结构、发育过程和形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典型河道——钓口流路的不同钻孔剖面分析,阐明现代黄河三角洲单个流路所形成的三角洲叶片体的沉积物与沉积相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单流路河道的小循环演化规律,划分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为四个阶段,提出了三角洲的河口坝沉积相间分布的横向沉积序列、主河道型与出汊河道型两个不同的纵向沉积序列及河口坝型与口坝侧湾型两个不同的垂向沉积序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模式.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的东河砂岩体并不是简单的滨岸沉积产物,在不同地区具备独特的沉积背景,发育不同模式控制的砂体。根据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通过塔里木盆地东河1油田实例研究,揭示了该地区浪控滨岸砂体的沉积机制和分布样式。结果表明,东河塘地区东河砂岩沉积发育具有三角洲改造背景的浪控滨岸沉积体系,其形成源于区域上的浪控三角洲背景,海侵期遭受波浪及沿岸流的强烈改造,形成现今的滨岸沉积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改造作用最明显的临滨带砂体按成因类型进一步分级,提出了临滨坝的三类砂体组成单元:正常滨岸沉积型、水下分流河道改造型以及河口坝改造型。同时,对其分布及演化进行了探讨,认为正常滨岸沉积的滩坝砂体整体呈相对席状平行于古海岸线分布,在局部构造较低部位形成不规则窄条带状的临滨槽沉积;三角洲前缘改造型滨岸砂体兼具原始三角洲和现代滨岸沉积的形态特征,原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自北东方向呈树枝状向海延伸;河口砂坝在原始水下河道河口处呈舌状分布;席状砂发生明显侧向迁移、以片状分布。  相似文献   

3.
通过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沉积主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只在研究区北端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研究区Guaduas组经历了两期湖平面的升降旋回,十几个短期旋回。由于辫状河道频繁改道,河漫滩以及水下分流河道间湾沉积形成的隔夹层分布广泛,储层的连通性变差,形成非常复杂的油水系统。储集砂体主要是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物性受沉积微相的控制,河口坝砂体储层物性最好,水下分流河道次之,辫状河道最差。  相似文献   

4.
苏北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分别对古黄河三角洲在江苏滨海平原的地貌变化、变化速率及沉积特征等进行了论述。黄河三角洲发育可分为:全新世古黄河河口三角洲、最大海侵山前河口扇三角洲、喇叭口填充河口三角洲、分流入海串珠状河口三角洲、全流入海鸟嘴状河口三角洲、三角洲蚀退6个阶段。 从苏北古黄河三角洲发育特征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漫长历史中,随河流本身来水来沙和人工作用,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其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阶段性,随泥沙沉积形成了不同的河口三角洲模式;3.河流入海河口沉积的不同模式,在同一条河流中可以转换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观察岩心,结合测井、录井资料,运用沉积学方法,分析研究了西江24-3油田发育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识别出研究区整体上为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沉积,确定了8种沉积微相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的沉积时期各沉积微相的组合特征和平面分布特征,指出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砂体为...  相似文献   

6.
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岩心微相、砂体剖面层序和砂体平面展布分析,对金湖凹陷阜三段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整个凹陷共发育了3个三角洲垛体,其中源于张八岭隆起和建湖隆起的水系在西斜坡形成了广布型的三角洲前缘沉积,另2个位于卞闵杨地区和在宝应地区,三角洲前缘相带分异比较明显,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变为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加之临近生油层,三角洲前缘砂体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由于钓口流路行水时期普遍缺乏对河口和近海的系统观测,基于1976年黄河三角洲实测水深数据和汛期水沙数据,采用EFDC三维数值模式对钓口河口泥沙沉积动力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型结果表明,钓口河口的羽状流和异重流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的潮周期变化特征。受与岸线平行的涨落潮流作用,表层羽状流的侧向摆动幅度较大,河口羽状流输沙主要平行于岸线方向,跨等深线的泥沙输运受到限制。汛期黄河入海的高浓度泥沙在钓口河口形成潜没的异重流,在底层沿河口轴线向北输运泥沙至三角洲前缘区域,泥沙输运通量比表层羽状流的输送通量高出一个数量级,且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而呈指数形式快速衰减。随着水深增大,单宽泥沙通量的衰减速率逐渐减小。计算结果显示,由于汛期高浓度泥沙入海,钓口河口的异重流稳定存在,导致约75%的入海泥沙沉积在10m水深以浅的区域,25%的入海泥沙淤积在三角洲前缘外侧,异重流过程对汛期钓口河口泥沙向深水区输运和沉积具有控制作用。数值模拟结果与前人根据水深变化揭示的三角洲冲淤分布格局一致,与钻孔的沉积记录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黄河海港附近上部4m沉积层序自下而上为:(1)1964年以前形成的河口沙坝沉积物;(2)1964~1972年形成的下三角洲平原(潮滩)和三角洲侧缘沉积物;(3)1972~1974年形成的决口扇和近河口分流河道充填沉积物;(4)1975~1984年分流河道废弃后形成的湖滩沉积物。这一层序显示平行海岸方向环境的垂向叠覆。这是黄河三角洲垂向序列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根据历年卫星遥感资料和水深资料,对黄河三角洲清水沟流路叶瓣体演化和海底冲淤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清水沟流路形成初期河口三角洲快速堆积,淤积中心厚度14m,1984年后河口三角洲淤积速度变缓,河口沙咀在波浪、潮流及科氏力作用下变得细长,并逐渐南偏,莱州湾内出现大面积的淤积,1996年黄河口人工改道后,在新河口处形成淤积中心,厚度4.5m。废弃三角洲遭受冲刷,原淤积中心成为冲刷中心。  相似文献   

10.
高邮凹陷阜三段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岩心微相分析、砂体形态和测井剖面对比分析 ,对阜三段各亚段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 ,掌握了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和变化规律。在三角洲前缘发育区 ,由东北向西南方向 ,相带分异比较明显 ,由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 -河口砂坝变为前缘席状砂和前三角洲及较深水湖泊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砂体相互连接 ,形成厚度较稳定的三角洲前缘复合体 ,储油物性较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