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黑(鱼免)仔鱼摄食、存活生长及体成分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仔鱼在3日龄时开口摄食,4日龄时卵黄囊吸收完毕,6日龄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即进入饥饿死亡不可逆点(PNR),而延迟投饵3天(6日龄)以上的仔鱼在8日龄前全部死亡。正常投喂仔鱼(16%)和延迟投饵1天仔鱼(15%)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延迟2天投饵仔鱼(9%)。它们的高死亡(日死亡率为5%—6.5%)集中发生在3—8日龄期间,但低于3—7日龄内延迟投饵3天和完全饥饿仔鱼(日死亡率为18.5%)。在7日龄时,正常投喂仔鱼(9.9%)的特殊生长率(SGR)明显高于延迟投饵仔鱼(4.6%—8.4%)。在36日龄时,正常投喂仔鱼与延迟投饵1天仔鱼之间的生长差异消失,与延迟投饵2天的仔鱼之间的生长差异显著。延迟投饵引起开口摄食阶段仔鱼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明显减少,但延迟投饵1—2天的存活仔鱼在后期发育过程中可以达到正常投饵仔鱼的营养水平。因此,不论在养殖条件下还是在自然水域,黑(鱼免)仔鱼必须在开口后2天之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可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黑鮸仔鱼摄食、存活生长及体成分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4℃,仔鱼在3日龄时开口摄食,4日龄时卵黄囊吸收完毕,6日龄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即进入饥饿死亡不可逆点(PNR),而延迟投饵3天(6日龄)以上的仔鱼在8日龄前全部死亡。正常投喂仔鱼(16%)和延迟投饵1天仔鱼(15%)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延迟2天投饵仔鱼(9%)。它们的高死亡(日死亡率为5%-6.5%)集中发生在3-8日龄期间,但低于3-7日龄内延迟投饵3天和完全饥饿仔鱼(日死亡率为18.5%)。在7日龄时,正常投喂仔鱼(9.9%)的特殊生长率(SGR)明显高于延迟投饵仔鱼(4.6%-8.4%)。在36日龄时,正常投喂仔鱼与延迟投饵1天仔鱼之间的生长差异消失,与延迟投饵2天的仔鱼之间的生长差异显著。延迟投饵引起开口摄食阶段仔鱼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明显减少,但延迟投饵1-2天的存活仔鱼在后期发育过程中可以达到正常投饵仔鱼的营养水平。因此,不论在养殖条件下还是在自然水域,黑鮸仔鱼必须在开口后2天之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可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相似文献   

3.
摘要:利用人工孵化得到的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 Jordan et Starks)初孵仔鱼,在水温16±0.5℃,盐度3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大泷六线鱼前期仔鱼生长的影响,并确定仔鱼的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结果表明,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卵黄于7日龄消耗完毕,油球于8日龄消耗完毕,混合营养期为5-6天,饥饿对仔鱼卵黄吸收速度影响显著(P<0.05),对油球的吸收在仔鱼开口前影响不显著(P>0.05),仔鱼开口后影响显著(P<0.05)。摄食仔鱼生长呈线性增加,饥饿仔鱼生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仔鱼饥饿不可逆点出现在8日龄和9日龄之间。  相似文献   

4.
采用干法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光唇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光唇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沉性、弱粘性。在水温23—25℃下,胚胎发育历时46h45min,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孵化等阶段。在水温24—27℃下,仔、稚鱼发育历时22d,初孵仔鱼具有较大的卵黄囊,胸鳍原基及肛门原基形成;4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仔鱼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体侧8条横斑形成,各鳍均已出现,进入晚期仔鱼阶段;14日龄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基本完成;16日龄仔鱼鳞片开始出现,进入稚鱼期;22日龄稚鱼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5.
针对饥饿对大菱鲆雌核发育二倍体仔鱼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仔鱼的饥饿不可逆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水温14.5—16℃的培育条件下,大菱鲆雌核发育饥饿仔鱼卵黄于5—6日龄消耗殆尽,油球6—7日龄消耗殆尽;饥饿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4日龄,为85.3%;仔鱼的饥饿不可逆点出现在8日龄;饥饿仔鱼全长生长速度显著慢于投喂仔鱼,6日龄后全长呈负增长,并且出现胸角突出、体色暗黑、消化道萎缩等较为明显的饥饿特征。本实验同时对大菱鲆常规二倍体仔鱼的饥饿耐受情况对照研究,表明,常规二倍体饥饿仔鱼的卵黄和油球消耗规律、初次摄食率变化、PNR点及全长生长与雌核发育仔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Mian状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吴鼎勋  洪万树 《台湾海峡》1998,17(2):149-155
本文对Mian状黄姑鱼的胚胎和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Mian状黄姑鱼的爱精卵的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0 ̄23℃,盐度26 ̄30的条件下,经24h35min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26期。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仔鱼前期;孵化后5 ̄22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23 ̄32日龄为雅鱼期;孵化后33日龄进入幼鱼早期。仔、稚鱼培育水温18 ̄28℃,盐度20 ̄30。仔鱼2日龄稍开  相似文献   

7.
鮸状黄姑鱼的早期发育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对状黄姑鱼的胚胎和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绝状黄姑鱼的受精卵为圆球形浮性卵,无色透明。在水温20~23℃,盐度26~30的条件下,经24h35min陆续孵出仔鱼。胚胎发育分为26期。初孵仔鱼至孵化后4日龄为仔鱼前期;孵化后5~22日龄为仔鱼后期;孵化后23~32日龄为雅鱼期;孵化后33日龄进入幼鱼早期。仔、稚鱼培育水温18~28C,盐度20~30。仔鱼2日龄稍开口,3~4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是仔鱼的主要危险期。  相似文献   

8.
大黄鱼早期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描述了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早期发育(从受精至幼鱼早期)的主要特征,并对仔、稚、幼鱼各时期的划分进行研究,提出了界定标怎:仔鱼前期(日龄l一8d,持续8d)以油球消失为界;仔鱼后期(日龄9—20d,持续12d)以各鳍齐全为界;稚鱼前期(日龄2l一29d,持续9d)以枕骨棘完备为界;稚鱼后期(日龄30—35d,持续6d)以全身被鳞为界;36日龄以后进入幼鱼早期。  相似文献   

9.
岱衢洋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胚胎与仔稚幼鱼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养殖岱衢洋大黄鱼进行人工催产、自然产卵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其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岱衢洋大黄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浮性;2)在水温23.0~24.0℃、盐度22.1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25.5h,主要经历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及孵化期等阶段;3)在水温22.0~24.0℃、盐度22.1~23.4条件下,仔鱼发育经历了前期仔鱼(0~7日龄)和后期仔鱼(8~18日龄);4)19日龄进入稚鱼前期,各鳍齐全;5)29日龄进入稚鱼后期,鳞片出现;6)36日龄以后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仔稚幼鱼生长方程为TL=0.570 3 D+0.750 1(R2=0.965 8),全长和日龄呈极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鮸鱼(Miichthys miiuy)的早期发育(从受精卵到45日龄幼鱼)形态特征及生态习性进行了描述。鮸鱼的受精卵在水温21.4℃~22.0℃,盐度25.7条件下,经过29 h30 min仔鱼孵出。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可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胚体形成期等4个主要时期,然后进入胚后发育阶段。孵出后的3日龄仔鱼已能在水体中平游,极少数个体可开口摄食轮虫。4日龄仔鱼全部开口摄食,并对光反应敏感,出现明显的集群现象。22日龄的后期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形成,鳞片开始出现,进入到稚鱼期。39日龄后,鮸鱼全身披满细小的鳞片,全部分布于育苗池的底部,开始进入到幼鱼发育阶段。根据仔、稚、幼鱼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对鮸鱼的分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已构建的浙江枝吻纽虫cDNA文库,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gelsolin和acti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其中,gelsolin的cDNA全长1947bp,5′-非翻译区62bp,3′-非翻译区778bp,开放阅读框1107bp,编码369个氨基酸;actin的cDNA全长为1830bp,5′-非翻译区167bp...  相似文献   

12.
在网箱养殖 45 天后, 采用比较分析黑龙江野鲤与建鲤正反交与自交子代消化酶活力的方法, 研究由杂交引起的遗传背景改变对消化酶活力及其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两杂交群体肝胰腺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建鲤自交子代, 后肠则显著低于后者, 后肠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 黑龙江野鲤×建鲤♀子代各消化器官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两自交群体。两杂交群体除前、中肠淀粉酶活力差异显著度与建鲤自交子代不同外, 3 种消化酶活力分布及不同器官间的差异程度和两自交群体均相同; 四个群体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在前、中肠及肝胰腺均表现出互补现象, 后肠均有较高活力不互补。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细胞酶解技术获得长石莼(缘管浒苔)原生质体,再通过细胞培养观察原生质体再生以及各种分化发育途径。结果表明,长石莼(缘管浒苔)主要存在3种分化发育途径:1)部分原生质体可直接分裂形成有假根或无假根得单细胞苗。2)部分原生质体分裂成规则细胞团或不规则细胞团,最后形成苗簇。3)部分原生质体可发育为孢子囊/配子囊,其中部分...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置5个N/P浓度梯度和3个N浓度下的4个N:P梯度,进行了江蓠对N、P的短期(O-4h)和长期(第14天)吸收速率(SNUR和LNUR)以及短期和长期吸收效率(SNUE和LNUE)的研究,同时观察了5个N/P浓度梯度对江蓠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N∶P比为16∶1时,江蓠对N、P的SNUR和LNUR均最大(P<0.05); N/P为1200/75和960/60μmol/L浓度时,分别对N和P的SNUR最大,达12.85和0.79μmol/(gDW·h),但此N/P浓度下长期培养的江蓠叶绿体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而N/P浓度480/30μmol/L时,对N和P的LNUR均最大值4.23和0.31 μmol/(gDW·h).江蓠对N、P的SNUE和LNUE在介质N/P 60/3.75μmol/L时为最高,而在1200/75 μmol/L时为最低(P<0.05).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及其盐度和pH对胚胎发育的影响,探究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可口革囊星虫胚胎及幼虫发育过程为: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担抡幼虫→海球幼虫→稚虫.在水温28-29℃、盐度23、pH 8.1-8.2条件下,受精后7h 1...  相似文献   

16.
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Na2SeO3)条件下培养海洋球石藻,分析其生长和富集硒情况,并采用(NH4)2SO4分级盐析、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柱层析和SephacrylS-200凝胶过滤层析方法,对球石藻硒蛋白进行了初步分离纯化。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不添加外源硒的f/2培养基本底硒浓度(约3.2nmol/L)为海洋球石藻最佳生长和富硒的硒浓度,其细胞内硒含量可达到6475?g/g干重。离子交换和凝胶层析分离的含硒蛋白结合的最高硒含量分别达到392.3ng/mg和663.5ng/mg蛋白。SDS-PAGE纯度鉴定显示,在分子量分别约为41.3kDa和30.1kDa处各有单一电泳条带。结果提示,海洋球石藻能在环境硒浓度极低的条件下大量吸收硒并将大部分无机硒转化为硒蛋白。富硒能力较强的海洋球石藻有望作为一种新的有机硒资源,对开发含硒安全性食品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精氨酸激酶的基因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PCR扩增技术,从泥蚶的cDNA文库中克隆出了精氨酸激酶(arginine kinase)基因,并进行了原核表达.精氨酸激酶是调节能量代谢的重要酶类,在无脊椎动物体内能量平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结果表明,泥蚶的精氨酸激酶全长1601bp,包括5'非翻译区(5'-UTR)序列332bp,3'非翻译区(3'-UTR)序列...  相似文献   

18.
董婧  孙明  王彬 《海洋与湖沼》2012,43(3):556-561
白色霞水母是我国沿海主要致灾水母种类之一,利用野外调查和控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盐度对白色霞水母螅状体存活、生长和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盐度对白色霞水母碟状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色霞水母螅状体生存的盐度上限为35,下限为12.5,生长最适盐度范围为15—32.5。盐度30和32.5组螅状体横裂率最高,与其它各盐度组的螅状体横裂率差异极显著(P<0.01)。白色霞水母碟状幼体生存的盐度上限为35,下限为15,生长最适盐度范围为20—35。  相似文献   

19.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AFLP技术)对2个野生和2个养殖的半滑舌鳎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研究。实验采用8对AFLP引物组合,在四个群体的120个个体中共扩增出498个位点。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降低:河北唐山野生群体和江苏连云港野生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数分别为45.18%和39.96%,Nei遗...  相似文献   

20.
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新选育品种黑花鳙和白花鳙F2代的含肉率、肌肉生化成分和能值。结果表明,二者的含肉率分别为77.47%和77.53%;鲜样中肌肉生化成分分别为:水分80.56%和79.38%,蛋白质17.01%和17.67%,脂肪0.87%和1.20%,灰分1.25%和1.35%,比能值4.43kJ/g和4.72kJ/g;干样中黑花鳙17种氨基酸总含量(81.32g/100g),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40.05g/100g),四种呈味氨基酸含量(29.13g/100g)均小于白花鳙(86.63,42.04,31.57g/100g),但其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含量(49.25%)以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0.97)均大于白花鳙(48.53%,0.94)[以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二者的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亮氨酸和苏氨酸。黑花鳙必需氨基酸与总氮的克数比(2.62)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77.98)均小于白花鳙(2.67,79.6),但都大于湖北等产地的鳙鱼。两种新选育的鳙鱼开发利用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