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滕继硅 《吉林地质》1991,10(3):74-78
本文在获得大量的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运用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对吉林省具有供水意义的各类地下水进行了环境质量分区,共划分了五个水质区。论述了各类水质区的分布特点及地下水环境质量与背景特征。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河套平原浅层高铁高氟地下水分布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内蒙古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原因,通过实地调查、监测、资料分析和试验测试等方法手段,详细研究了地下水中铁、氟的分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高铁水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的冲湖积平原,地势低洼和地下水的排泄地带含量最高;高氟水主要以条带状分布在山前的冲洪积扇地带;在调查研究区12510.83 km2的范围内,深度在10~40 m的浅层地下水中,分布有高铁水9310.66 km2,高氟水2308.35 km2,分别占调查研究区总面积的74.40%和18.45%;研究认为,河套平原高铁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地质环境所致,是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结果;地下水中的铁主要来源于由黄河携带来的大量的第四系沉积物,而溶出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地下水中的氟主要来源于平原周边的山区,气候、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水化学条件是氟富集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河套平原高铁水与高氟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干旱、半干旱地区高砷地下水形成机理,是一较为复杂的地球化学和环境水文地球化学过程。通过多年来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和试验测试等方法手段,详细研究了中国西部地区,特别是中国内蒙古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地质环境背景。研究并阐述了地下水中砷的来源,地层中砷的来源、聚集、溶出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过程,提出了河套平原地层中砷聚集的3种模式,即断裂运移聚集模式,河、湖水胶体作用聚积模式和蒸发浓缩再聚集模式。研究表明:河套平原地下水中的砷,主要来源于地层,而地层中的砷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周边的山区特别是存在高矿化带的西部山区、黄河上游和构造运移深部地下水;地层中砷的溶出主要与3个因素有关:地下封闭的还原环境、脱硫酸作用和大量灌溉水的入渗。  相似文献   

4.
受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地下水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正确确定背景值对地下水污染评价十分重要。以收集的松嫩平原哈尔滨地区150余组地下水水化学样品分析数据为依据,在分析区域流场、补给径流条件的基础上,选用数理统计法和经验法求取了研究区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并对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数理统计法以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长期活动的综合作用为基础,克服了经验法的不足,可较真实地反映研究区地下水背景状况;研究区内潜水中指标NO3-、Fe、Mn和承压水中指标Fe、Mn均为高背景值指标;区内地下水环境背景值与人类活动、地下水的补、径、排和沉积环境条件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对比国内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数理统计方法,运用国际通用统计软件SPSS,对珠江三角洲地下水水质指标TDS、Cl-、SO24-、TFe环境背景值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分析认为地形地貌、区域水动力条件及海水入侵等因素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指标的空间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其结果为评价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地球科学》2011,36(3)
为查明土著微生物活动对高砷地下水形成的影响,利用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中分离出的土著微生物(YH002)进行了微宇宙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高砷地下水中加入的葡萄糖提供了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碳源,微生物大量繁殖,分泌的有机酸使溶液的pH值降低.在缺氧条件下,溶液中的OD值最高达到了0.189,pH值最低为6.22;在有氧条件...  相似文献   

7.
宋小庆  彭钦  王伟  屈秋楠 《地球科学》2019,44(11):3926-3938
以贵州抗旱打井找水项目2007-2015年采集的3 699件浅层地下水化学样品分析数据为依据,在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及水文地质单元划分,运用箱型图和迭代标准差法剔除异常值,并判断各水文地质区水化学数据的分布类型,最后取剔除异常值后数据的95百分位数作为环境背景值上限阀值.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岩溶区浅层地下水属中偏碱性,水中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地下水类型主要为HCO3-Ca·Mg和HCO3-Ca型,区内地下水中离子的主要来源为岩石矿物的风化水解;地下水SO42-和Cl-分布类型以正态分布为主,对数正态分布次之,偏态分布最少,三叠系中统关岭组膏岩层及二叠系含煤地层中地下水的SO42-环境背景值阀值为68.71~164.32 mg/L,其他区域背景值阀值为19.42~39.05 mg/L;Cl-背景值阀值为3.45~6.65 mg/L,区域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8.
大荔县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2006-2007年对研究区野外实地调研和水化学数据的测试分析,以国家地下水质量I类水标准为基值,筛选出12个超标的水化学组分,利用模糊灰色评价方法对地下水环境质量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大荔县地下水绝大部分为5类水.并用熵权赋权法研究导致水质变差的主要水化学组分。结果表明,铁在该区影响最大,其次为氯化物、总硬度、氟化物、溶解性总固体,为苦咸水之源。含水层中铁、总硬度、溶鹪性总固体、硫酸根、卤化物区域性高含量主要由于大荔县特殊的气候、地质背景条件等所决定。而COD、硝酸盐、亚硝酸盐、锰、铬含量的增高由人类活动所为。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世峰 《地下水》1991,13(2):102-104
本文探讨利用概率统计方法研究区域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建立方法及模型的适用条件,从而在缺乏水质系列观测资料的情况下,建立地下水环境背景值。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状况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上中下游面临着不同生态环境问题,水在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黄河流域地下水动态特征、地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了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及饮水安全状况。黄河流域年度地下水资源量393.55亿m~3,银川平原、河套平原等7处主要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量为81.91亿m~3,占比超过20%;黄河流域地下水质量以Ⅰ~Ⅳ类为主,劣质地下水主要受总硬度、硫酸盐、铁、溶解性总固体等天然原生组分影响,砷、氟、硒、碘等原生组分超标是流域部分地区地下水饮水安全的主要威胁;2020年与2019年同期相比,黄河流域地下水位呈上游稳定、中游局部上升、下游下降的态势,主要地下水降落漏斗形态基本稳定。针对黄河源区、宁蒙河套平原等重点区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全面开展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评价,深入开展黄河流域及重点地区水平衡分析等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苏州城区为研究背景,阐述了浅层地温能资源赋存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可能对地下水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得出第Ⅱ承压含水层是该地区地下水源热泵开发利用的理想含水层.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适宜性分区标准,将苏州城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应用划分为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并进行了分区评价.为苏州城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制定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对比国内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择数理统计方法,通过最广泛的数理统计法的应用原则、数据检验、背景值取值等问题的论述,对西藏"一江三河"地区地下水水质指标TDS,Ca2+,Mg2+,Na+环境背景值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空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地形地貌、区域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对研究区地下水指标的空间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该结果为评价西藏"一江三河"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实现丹阳市滨江新城浅层地温能的有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在丹阳市滨江新城基础地质条件和岩土体热物性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地下水地源热泵和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总适宜性分区。丹阳市滨江新城面积139km~2,地下水地源热泵的适宜区、较适宜区的总面积为101.93km~2;将地下水和地埋管所得出的适宜性分区图叠加到一起,从而得出地下水地源热泵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均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的适宜区,二者均适宜的区域面积为36.27km~2,主要分布在长江古漫滩、古河道平原区;仅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的区域面积约为29.73km~2,主要分布在长江坡积平原地区。成果可为丹阳市滨江新城浅层地温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广泛调研总结国内外次要组分背景值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提出水化学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相结合的地下水次要组分视背景值研究体系。该方法体系首先在次要组分与主要组分之间进行因子分析,建立次要组分与主要组分的联系,运用三倍标准差准则识别主要组分粗大误差的异常值,利用Piper图水化学类型对异常值进行分析检验,从宏观上分析识别水化学影响明显异常的次要组分数据,再运用平均值加减2倍标准差迭代法和概率图法组合分析识别异常值。完成异常值剔除的数据取95百分位数作为次要组分视背景值的上限阈值。该方法有利于把握数据的整体统计特征,同时能避免主观确定阈值的误差,对异常数据的剔除高效充分。上述方法体系运用在柳江盆地表明,与4种常用数理统计学方法相比,该方法体系计算出的次要组分视背景值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更高,同时能解释引起次要组分异常的原因及背景控制因素。运用水化学分析与数理统计法体系,较为科学合理地计算出了柳江盆地浅层地下水次要组分硝酸盐、偏硅酸、铝、氟和溴的视背景值阈值,分别为75.1、27.4、0.11、0.30和0.32mg·L~(-1)。硝酸盐视背景值阈值偏高,反映出柳江盆地广泛的农牧业养殖及生活污水排放已不可避免地对地下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21,(4)
采用基于DRASTIC方法改进后的DRMSI模型,对六安市丰乐河-杭埠河河间平原地区进行了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根据研究目的结合自然地理、土壤、水文地质等特征,通过合理选择评价因子重组评价指标,改善了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模型,并对评价结果及评价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防污性能等级和地下水质量等级的分区区域基本吻合,进一步表明DRMSI模型评价方法适宜于小流域河间平原地下水防污性能的评价。本研究对在小流域河间平原区开展地下水防污性能的评价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红碱淖—沟岔地区地下水流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对红碱淖-沟岔地区地下水形成的背景条件、水化学特征、环境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和剖面地下水势的计算,把研究区划分为2个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和3个局部地下水流系统,对不同等级地下水流系统的边界、系统的循环作了详细探讨,深刻揭示了这种复合地形区、均质含水介质中地下水流的循环模式。  相似文献   

17.
河套平原由大厚度第四系冲湖积地层组成,地下水水平径流滞缓,以垂向水交替为主。地下水D1、8O3、H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引黄河水灌溉对河套平原中东部地下水循环交替的影响主要是:在没有开采井的地域,灌溉水入渗补给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和深度十分有限;在开采井周围,灌溉入渗补给的影响深度、范围和强度明显增加,影响深度取决于主要开采层位,影响范围和强度取决于开采规模。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浅层地下水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就文章在简要介绍上海市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就上海市浅层地下水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方法进行了论述。针对浅层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进行分析,指出本市浅层地下水环境的主要污染类型属综合性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19.
神府矿区存在煤矿及煤化工生产过程中污染物排放引发的污染问题。结合以往资料,本次研究在神府矿区共采集地下水样品75组,进行了详细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本文选择数理统计方法,对神府矿区地下水水质指标TDS、TH、Cl-、SO42-、Fe、Mn、NO3-环境背景值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地下水化学元素多以对数正态分布和偏态分布为主,认为地貌单元、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指标的空间分布起主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河套平原高砷地下水赋存环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蒙古河套平原是世界地方性砷中毒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笔者以平原西部的重病区杭锦后旗为研究区,对高砷地下水赋存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高砷区沉积物中As的含量为7.7~34.6mg/kg,其中粘性土和亚粘性土中As含量相对较高。高砷地下水的pH值为7.0~8.3,平均Eh值为-155.1mV,平均矿化度为1.58g/L,主要的水化学类型包括:Cl-HCO3-Na型、Cl-Na型、HCO3-Cl-Na型,As的含量为15.5~1093μg/L,且主要以As(Ⅲ)形态存在,水中DOC(0.73~35.76mg/L)、HCO3-(283.75~1290.48mg/L)、NH4+(0.27~10.48mg/L)的浓度较高,硝酸盐和硫酸盐含量较低。研究区的氟中毒现象也较严重,高氟地下水中氟含量为1.11~6.01mg/L。绝大多数高氟水中砷含量也超标,出现了一种高砷水与高氟水并存的现象。综合判断,河套平原的高砷地下水赋存环境处于还原性环境。还原条件下,高砷区沉积物中的铁/锰氧化物的还原溶解易使吸附的砷释放到地下水中。这是研究区高砷地下水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