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植被覆盖区卫星高光谱遥感岩性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高覆盖区岩石和土壤在遥感图像上表现为弱信息、小目标,如何利用卫星高光谱遥感提取岩性弱信息是目前遥感地质应用中的最大挑战之一。以黑龙江呼玛地区为例,选择美国EO-1卫星Hyperion高光谱数据。由于植被与下伏岩石-土壤的光谱混合,分别计算研究区含土壤因子和不含土壤因子的植被指数,并对两类不同的植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此分离植被和岩石-土壤组分。在含土壤因子植被指数主成分分析的二维组分散点图上,明显区分出背景植被与异常岩石-土壤组分,证实了植被与岩石-土壤组分经主成分分析分离的效果。同时在不添加土壤因子植被指数的分析中,明显区分出植被覆盖信息。通过对实验区典型岩石进行野外光谱测试,然后对光谱进行连续统去除处理,将其作为参考光谱,与分离后的岩石-土壤光谱进行光谱特征拟合(SFF),从而成功地识别出研究区内不同岩石类型,特别是玄武岩、流纹岩、砂砾岩、安山质凝灰岩、大理岩和石英片岩识别效果较好。根据研究区内不同岩石地层单元内岩石组合特征,通过分离后的组分合成图像,成功地实现了岩性分类。与已知地质图叠加,证实通过卫星高光谱数据提取的不同岩石类型颜色边界与地质图岩性界线吻合较好。结果表明:通过植被与岩石-土壤光谱组分分离,结合高光谱遥感的光谱特征拟合,能够识别不同的岩石类型,实现植被覆盖区岩性分类。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省双台子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8和HJ-1-A/HJ-1-B的多时相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根据研究区现状,将研究区分为旱地、芦苇、水田、碱蓬、混合植被、水面、滩涂、居民点、养殖塘九个类型.利用时间序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提取植被与非植被的分类阈值,采用粗糙集理论和多时相遥感影像,对植被和非植被分别进行分类规则的获取,建立了研究区决策树分类模型.为了进行精度评价,利用相同的训练点又进行了同样基于像元的最大似然法分类.最后利用混淆矩阵对上述两种方法进行了精度评估,基于粗糙集的决策树分类法与最大似然法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93.70%和91.62%,Kappa系数分别为0.92和0.90,两项指标值基于粗糙集理论法均比最大似然法有所提高.这为构建决策树分类模型进行湿地地表分类信息提取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黔西南地区ETM+遥感数据,通过彩色合成、直方图拉伸进行信息增强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监督分类,提取植被覆盖区遥感影像上金等元素的植物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利用卷积滤波和形态学分析方法对线性构造进行增强处理,并进行目视解译,利用计盒维数法求得研究区的线性构造分维值,得出本区线性构造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比较线性构造分维等值线图和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图可知,线性构造集中区与植被异常区基本吻合,区内80%以上的已知矿点分布于植被异常和线性构造集中区。综合分析地层岩性、构造、矿点、线性构造分维等值线特征、金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和遥感植被异常特征等信息,在该区圈出7个三级有利成矿区。  相似文献   

4.
不同植被覆盖率地区遥感矿化蚀变提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遥感图像上识别出的围岩蚀变信息往往是一种弱信息。地表植被和第四系覆盖的干扰,增加了遥感蚀变信息提取的难度。为了研究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矿化蚀变信息提取方法,分别选取内蒙古西部戈壁荒漠基岩裸露区(温根地区)、中北部中覆盖草原区(达来庙地区)和东北部高覆盖森林草原区(颇格鲁山地区),利用TM数据进行遥感蚀变信息提取方法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基岩裸露地区,利用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均能较好地提取出矿化蚀变信息;在中覆盖草原区,利用掩膜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矿化信息效果比较好;在高覆盖森林草原区,利用掩膜技术和抑制植被信息方法对遥感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再利用比值-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够提取部分矿化蚀变信息。这些方法对今后在类似地区开展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宋怡  金龙  陈建兵 《冰川冻土》2014,36(4):1017-1025
利用2000-2012年的MODIS 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数据,结合研究区3个气象台站长期的气象数据,分析了青藏公路沿线植被变化总体趋势,以及不同整修措施对周边植被覆盖带来的不同影响.通过实地考察,选取了16个受工程活动影响的典型路边样方,3个铁路边样方和8个远离公路铁路的自然样方,对比路边和自然样方,分析植被的自我恢复能力以及4个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青藏公路沿线植被覆盖变化是在整个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叠加了工程活动的影响.植被的恢复能力与其所在路段的地形、植被覆盖度、气候条件、以及工程活动的强度均有关系,抑制植被生长的因素越多,植被恢复越慢.  相似文献   

6.
王贤敏  牛瑞卿  吴婷 《岩土力学》2010,31(9):2946-2950
三峡库区岩体上方覆盖着厚实的土壤和茂密的植被,是高植被覆盖区,岩性信息弱,因此岩性识别和分类困难,没有成熟的方法可循。针对三峡库区进行岩性分析,选择三峡库区巴东城区作为研究区域,采用2000年5月成像的ETM+遥感影像,构造纹理、光谱、植被覆盖等17个分类因子,将遥感影像与地质图叠加,选取1 101个样本点,采用决策树C4.5算法,挖掘出三峡库区巴东县处岩性的解译规则和知识,决策树的学习精度为96.6%,剪枝后精度为95.9%,规则提取的精度为93.1%,提取的规则置信度很高,并基于知识驱动和规则匹配实现了岩性的智能分类,分类精度较高为90.11%;将分类结果与IsoData方法、K-Means方法、马氏距离法、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平行六面体方法等6种方法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证明,决策树方法的分类结果最好,精度明显高于其他6种方法。  相似文献   

7.
招远金矿区植被异常及遥感找矿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型替代方法:基于廉价的Landsat-7 ETM 遥感数据揭示植被异常与热液蚀变区的潜在关系。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招远金矿区夏季的ETM 遥感数据来分析和展示植被异常与热液矿化蚀变是否存在上述关系。该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预处理;(2)植被指数(Veg.In-dex、TNDVI、SQRT(IR/R)、NDVI、IR/R等)和波段比值指数;(3)主成分分析(PCA);(4)非监督分类;(5)监督分类。最后,经过综合解译成图发现,该图很好地展示了招远金矿区部分区域的植被异常,同时经过野外验证,在招远其它地区的植被异常都与热液蚀变区域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综合型方法在植被覆盖区利用ETM 遥感数据提取植被异常信息非常有效。  相似文献   

8.
河南祁雨沟金矿及外围高植被区遥感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ENVI4.8软件,对河南嵩县祁雨沟金矿及外围ETM+遥感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彩色合成、直方图拉伸、监督分类等方法,成功地提取了高植被覆盖区遥感影像上金的植物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利用卷积滤波和形态学分析方法进行线性构造解译,利用计盒维数法求得研究区的线性构造分维值,得出本区线性构造具有良好的统计自相似性和分形特征。比较线性构造分维等值线图和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图可知,线性构造集中区与植被异常区基本吻合,区内已知85%以上的矿点分布于植被异常和线性构造集中区。综合分析地层岩性、岩浆岩、矿点、线性构造分维等值线特征和遥感植被异常特征等信息,圈出了三级9个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
高光谱遥感探测技术已成为探测油气藏的前沿新技术之一.研究以油气微渗漏地表共生异常理论为基础, 采用基于小波主成份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最大似然分类、端元提取分类、光谱库典型蚀变光谱分类和植被指数决策树分类方法, 对榆林典型稀疏植被地区的进行油气勘探, 提取了与烃异常相关的粘土、碳酸盐、植被异常等相关的专题信息产品, 得出综合异常区图.对照分析已知气井与油气异常区分布, 证明了油气微渗漏信息的提取与识别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遥感云平台收集1987—2016年Landsat系列遥感卫星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对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结合气象数据和地形信息,分析近30年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围场县1987—2016年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全县NDVI平均值从0.63提高到了0.78,植被覆盖状况不断改善。研究区植被改善情况中,1987—2016年NDVI大于0.15的面积比例占到全县植被面积的49.28%,占比最大。1987—2016年NDVI小于等于-0.15的植被面积比例仅为0.82%。1987—2016年,各级植被覆盖度的转移矩阵体现出2016年的植被状况明显好于1987年,极高覆盖度植被转入面积高达7 991.84 km2。1987—2016年植被覆盖景观破碎程度不断降低,平均斑块面积指数从13.147 8扩大到31.703 4,植被覆盖类型趋于集中分布,连通性好。研究区总体气候变化趋势对植被生长具有不利影响,不同坡度和坡向的植被覆盖状况不同,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为研究区植被改善情况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Runoff, which is a key component in the hydrological cycle,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climate factors and land-surface elements in non-humid regions. The impacts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changes on runoff based on Budyko hypothesi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Pearl River Basin was analyzed in this article. First, the temporal trend of variables in the study area during 1981-2013 was examined by using the Mann-Kendall trend test with trend-free pre-whitening. Seco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parameter n in Fu's equation with factors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was built to reveal the time-variation process of n. Finally, the effects of climatic factors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on runoff were assessed by analyzing the sensitivity of runoff to each variable. It is found that average temperature (T), maximum temperature (Tmax)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Tmin) in the study area present an increasing trend while runoff (Q), precipitation (P), wind speed (u2) and relative humid (RH) present decreasing trend. The parameter n in Fu's equation i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both climatic factors (including precipitation (P), average temperature (T), relative humid (RH), sunshine duration (S), wind speed (u2)) and vegetation coverage index (NDVI). In terms of sensitivity of Runoff (Q) to the variation of each climatic factors and NDVI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reaches of the Pearl River Basin, precipitation (P) and NDVI have the highest sensitivity, followed by other climatic factors. Additionally, the precipitation (P) reduction i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to the decline in runoff, while vegetation coverage is another important factor. In general, climate change affects runoff not only by changing the hydrological inputs (precipitation (P) and potential evaporation (PET) but also by altering the watershed characteristics as represented by the parameter n, while the impacts of vegetation coverage on runoff are exerted mainly through the alteration of the watershed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2.
乔冈  徐友宁  陈华清  焦梦奇  陈述  高云峰 《地质通报》2018,37(12):2176-2183
地裂缝地质灾害是植被生态地质环境破坏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查明地裂缝对植被生态环境影响的方式、程度、范围等对于宁东煤矿区植被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水分是评价地裂缝是否影响植被生态的重要指标,地裂缝的存在加剧了植被赖以生存的土壤水分的散失,因此,选取典型植被区、土壤岩性结构区的煤矿采空区开展原位试验,分别动态监测裂缝边缘、远离裂缝区包气带剖面不同埋深的土壤水分,结合气象要素分析,以达到研究地裂缝对植被生态环境影响的目的。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散失空间上水分优先自裂缝裸露面散失,其次才会自地表散失;(2)土壤水分散失时间呈动态变化,同气温呈正相关关系,其中,7月最大,呈现2个蒸发面,8月次之,呈现1个蒸发面;(3)受土壤岩性的影响,随着土壤埋深增加,土壤含水率呈"S"形变化特征,不同岩性持水性大小顺序是:风积沙黄土根植土粉土;该结论对于宁东煤矿区植被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西昆仑造山带西段阿勒塔什地区为例,在缺少地表各岩石单元样品的情况下,对ASTER VNIR-SWIR波段反射率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岩性信息。首先对VNIR-SWIR多波段反射率数据进行最佳指数因子(IOIF)运算,得出最佳波段组合Band7-Band4-Band3,从其假彩色合成图像上只能识别少量岩性单元;为了减少高相关性波段之间的信息冗余度、并对波段信息进行集成,后对ASTERVNIR-SWIR波段反射率数据采用主成分变换并进行彩色合成,该图像能详细划分研究区多种岩性单元,如元古宙岩层、志留纪岩层、二长花岗岩岩体和英云闪长岩岩体,以及微观地质信息,如侵入岩热接触变质带、小型岩株和岩性界线。对比已有少量地质资料,认为提取结果可靠,为野外地质制图工作能提供超前信息。  相似文献   

14.
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成英  吴虹 《中国岩溶》2009,28(2):206-211
为了给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演变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选择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两期遥感影像对该区影响水土流失的三个主要自然要素,即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信息提取,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分析平台,参考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对该区两个时期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调查监测结果显示,研究区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越容易流失,而且水土流失强度级别增大;植被覆盖度对水土流失强度起着控制性作用,为抑制并缩减水土流失面积,应保护植被,退耕还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比较缓慢,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变化幅度不大。上述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水土流失的监测、评价、预测及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Landsat8 OLI图像增强与岩性识别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翠芬 《地质与勘探》2017,53(2):325-33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陶县布伦口地区海拔高、穿越条件差、岩性复杂,因而研究Landsat8 OLI数据信息增强与岩性识别在该区有强大的应用需求,也有遥感岩性识别的理论意义。区内不同岩性单元光谱较为相似,仅利用最佳波段组合(OIF)指数、主成分分析(PCA)和独立主成分分析(ICA)等图像增强方法均不能最大限度地区分各岩性单元。通过分析独立主成分变换之后各岩性单元的特征向量,发现不同岩性单元特征向量差异比原图像光谱差异增大,为扩大差异,依据特征向量统计结果构建比值运算,再联合PCA特征向量进行彩色合成,各岩性单元可识别性显著增加。研究表明:(1)采用联合多种图像增强的方法能将研究区不同岩性单元进行分离;(2)国道314南北两侧地层均划归布伦阔勒岩群的结论有误,其北侧仍属布伦阔岩石,南侧实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3)沙湖南东原划归志留纪的岩石单元可进一步分解为志留纪地层和元古代布伦阔勒岩群岩石单元。该方法有推广应用价值和深化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影响研究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40  
土地覆盖变化对流域水平衡的影响是流域水学和生态水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以黄河源区两个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域不同植被类型与植被覆盖土壤的水分含量、入渗过程、蒸散发特征的测定,研究了高寒草地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广泛分布于青藏高原河源区的高寒草甸草地,植被覆盖度与土壤水分之间具有显的相关关系,尤其是20c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分随植被盖度呈二次抛物线性趋势增加;在保持其原有的植物建群和较高覆盖度时,土壤上层具有较高持水能力,降水通过表层向深层土壤的渗透速度缓慢,且具有较均匀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水源涵养功能明显;高寒草甸草地退化后的高山草甸土壤趋于干燥,持水能力减弱,即使进行人工改良以后,土壤水分含量与持水能力也不会有明显改善.保护河源区原有高寒草甸草地对于河源区水过程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