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沉积体系域类型、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学者对体系域的分类及体系域界面的划分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在体系域的发育和分布上,不同盆地都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滨线迁移类型决定了特定沉积趋势下地层单元的外形和堆积模式,即体系域类型。文中把体系域划分为常规体系域和非常规体系域两大类,常规体系域指经典层序地层学中定义的常见体系域,即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或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这些体系域与基准面(相对海平面或相对湖平面)变化引起的滨线迁移密切相关。非常规体系域泛指常规体系域以外的与特定沉积环境相关的所有体系域类型,包括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中的高可容空间体系域和低可容空间体系域、缓坡背景下滨浅海的强制海退体系域、大陆架背景下浅海—深海体系的下降期体系域、滨浅海(湖)环境的海退体系域(或湖退体系域)。体系域和基准面关系的可预测性使得层序地层学成为一种寻找盆地内自然资源的极为有效的工具,通过它可以追踪盆地演化不同体系域阶段沉积相的横向变化,帮助认识有经济价值的沉积矿床以及油气储集层、烃源岩和盖层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发育区。这也导致了油气勘探从构造圈闭向复合圈闭和岩性圈闭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在层序地层学的Exxon时代,在强调陆上不整合面形成层序界面的概念体系中,科学家们总结认为,陆相层序形成在基准面上升期间,以一个从聚合的河道相砂岩到孤立的河道相砂岩组成的向上变细的沉积序列为特征,这代表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进步;但是,运用海相层序地层的"体系域"名称,如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等,来划分和解释陆相层序的时候,又产生了若干的概念体系不协调。基于此,产生了陆相层序体系域构成的"非常规"体系域概念,成为陆相层序研究的第2个概念进步。更为重要的是,与海相地层一样,主要的沉积作用发生在基准面上升期间,但是,在基准面下降期间也可能产生相应的沉积,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陆相地层复杂的堆积作用和响应机制,也表明了陆相层序更多的变化性。陆相层序的上述特征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之一。追逐这些概念变化和进步,将有益于深入理解陆相层序复杂的形成过程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代表了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3.
姚尧  梅朝佳 《古地理学报》2017,19(3):513-524
在层序地层学的Exxon时代,在强调陆上不整合面形成层序界面的概念体系中,科学家们总结认为,陆相层序形成在基准面上升期间,以一个从聚合的河道相砂岩到孤立的河道相砂岩组成的向上变细的沉积序列为特征,这代表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进步;但是,运用海相层序地层的“体系域”名称,如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等,来划分和解释陆相层序的时候,又产生了若干的概念体系不协调。基于此,产生了陆相层序体系域构成的“非常规”体系域概念,成为陆相层序研究的第2个概念进步。更为重要的是,与海相地层一样,主要的沉积作用发生在基准面上升期间,但是,在基准面下降期间也可能产生相应的沉积,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陆相地层复杂的堆积作用和响应机制,也表明了陆相层序更多的变化性。陆相层序的上述特征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之一。追逐这些概念变化和进步,将有益于深入理解陆相层序复杂的形成过程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代表了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钻井、测井、露头和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地震地质学等方法,研究济阳坳陷馆陶组沉积特征,并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结果发现:济阳坳陷馆陶组地层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馆陶组下段存在以浅水湖泊为背景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馆陶组上段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以及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层序界面识别与层序划分,可将馆陶组地层可划分出一个构造层序,2个三级层序,层序底界面都为I型层序界面,每个层序内又可划分出3个体系域,即低水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  相似文献   

5.
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与地层等时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有的河流层序地层模式在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体系域的划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对苏里格气田盒8段河流相准层序对比,发现河谷中存在阶梯状河流阶地。现代河谷地貌的研究表明,这种阶地是构造抬升过程中,次级间歇性构造抬升导致河流下蚀与侧蚀—沉积交替的结果。而构造下降过程所引起的基准面上升和可容空间增速的变化又影响了河道砂体的展布特征。考虑构造运动在河流层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河流阶地与相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修正了Wright等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认为构造运动控制了河流层序的发育,构造上升半旋回形成水退体系域,为一系列相对等时的阶地,构造下降半旋回形成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为构造抬升早期形成的河谷充填物,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与Wright等的含义一致。  相似文献   

6.
层序地层学体系域划分的局限性--以二连盆地WL凹陷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婧韫 《地层学杂志》2004,28(3):244-247,256
陆相层序地层学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将三级层序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等三个水位域沉积体系 ,分别代表着一个湖盆沉积的三个阶段。低水位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水体较浅 ,沉积较粗 ,而湖进水位域则水体较深 ,沉积较细。长期以来 ,从国外传入的三个水位域沉积体系划分成为研究陆相沉积的经典模式。以内蒙古二连盆地 WL 凹陷为例 ,指出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搬套用可能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 ,甚至直接影响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露头层序地层及沉积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柳永清  李寅 《地球学报》2001,22(1):49-54
在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及成因地层学和河流沉积体系构成单元等级界面分析方法指导下,通过准噶尔侏罗系陆相盆地露头层序地层和沉积学的实际调查和综合研究,依据研究区沉积地层特征、层序和界面识别与划分、凝缩沉积、体系域和层序格架发育特点等,提出了陆相环境中层序地层研究以及层序界面、层序及凝缩层、体系域和层序格架识别与划分的若干标志及实际操作的指导原则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陆相大型湖盆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区分布广泛,含油气盆地内新发现了多个油气田,特别是近年来在致密油/页岩油勘探方面获得了突破。根据沉积体系域演化和可容纳空间演变解释层序地层单元,建立层序演化模式,预测油气储集体,适合于研究有成因联系的异旋回地层序列。深水体系的沉积层序体系域研究进展表现为引入强制海退(湖退)的概念,从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格架三分体系域发展为四分体系域和二分体系域,不同尺度的相对整合序列和体系域分布与命名具有紧密联系。强制海(湖)退条件下形成的下降期体系域(FSST)和强制海(湖)退楔体系域(FRW)有内涵细节上的差异。采用A-P-D(加积-进积-降积)准层序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体系域格架下薄层细粒沉积砂体的沉积搬运机理,提高了体系域识别和油气储集体预测的准确度。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和四川盆地侏罗系研究实例表明,湖侵体系域随湖平面上升,浅湖和半深湖范围扩大,沉积中心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薄层砂体和深水浊积扇及多旋回泥页岩—泥灰岩组合,有利于页岩油气储集体的发育,成为“甜点”勘探目标区。展望未来,与页岩油气勘探有关的沉积层序体系域领域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取得重要进展: (1)咸化湖盆深水沉积体系的高频旋回体系域研究; (2)与页岩型和混积型页岩油类型相关的湖侵体系域混积体系研究; (3)体系域级别的层序—古地理研究; (4)体系域格架下的源-汇系统及其古湖泊分布特征研究; (5)湖泊古水深、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地球化学指标分析; (6)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微纳米级孔—缝体系储集能力研究; (7)煤系环境纯湖相泥岩和沼泽相(湖沼或河沼)泥岩对规模天然气生烃贡献率的沉积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9.
吴和源 《沉积学报》2017,35(3):425-435
层序地层学后Exxon时代,层序模式的多样化代表了科学家们对复杂地层记录及其响应机制的深入认识,在赋予各种层序地层模式较强针对性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概念体系的不协调。因此,以寻求概念术语一致性为目的的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就成为当今层序地层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科学命题。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程中,正常海退与强迫型海退的识别与区分为层序形成过程的系统描述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这些过程可以独立于层序地层模式,所以成为迈向标准化成功的第一步;河流相层序模式中非常规体系域概念的引入,即低和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同样因其独立于层序模式存在的特性,代表了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又一次成功的尝试。鉴于地层堆积作用过程的旋回性和复杂性,以及地层记录的非渐变性和不完整性,追逐层序地层模式多样性所表征的变化性,以及蕴含着变化性的标准化本质,将为层序地层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线索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陆相大型湖盆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区分布广泛,含油气盆地内新发现了多个油气田,特别是近年来在致密油/页岩油勘探方面获得了突破。根据沉积体系域演化和可容纳空间演变解释层序地层单元,建立层序演化模式,预测油气储集体,适合于研究有成因联系的异旋回地层序列。深水体系的沉积层序体系域研究进展表现为引入强制海退(湖退)的概念,从经典的层序地层学格架三分体系域发展为四分体系域和二分体系域,不同尺度的相对整合序列和体系域分布与命名具有紧密联系。强制海(湖)退条件下形成的下降期体系域(FSST)和强制海(湖)退楔体系域(FRW)有内涵细节上的差异。采用A-P-D(加积-进积-降积)准层序叠加分析方法,分析体系域格架下薄层细粒沉积砂体的沉积搬运机理,提高了体系域识别和油气储集体预测的准确度。柴达木盆地古近系和四川盆地侏罗系研究实例表明,湖侵体系域随湖平面上升,浅湖和半深湖范围扩大,沉积中心地区发育三角洲前缘薄层砂体和深水浊积扇及多旋回泥页岩—泥灰岩组合,有利于页岩油气储集体的发育,成为“甜点”勘探目标区。展望未来,与页岩油气勘探有关的沉积层序体系域领域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将取得重要进展: (1)咸化湖盆深水沉积体系的高频旋回体系域研究; (2)与页岩型和混积型页岩油类型相关的湖侵体系域混积体系研究; (3)体系域级别的层序—古地理研究; (4)体系域格架下的源-汇系统及其古湖泊分布特征研究; (5)湖泊古水深、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地球化学指标分析; (6)富有机质页岩发育的微纳米级孔—缝体系储集能力研究; (7)煤系环境纯湖相泥岩和沼泽相(湖沼或河沼)泥岩对规模天然气生烃贡献率的沉积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1.
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华北晚古生代受限陆表海的性质与特点入手,讨论了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应用于含煤建造研究中的特点:①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建造中存在着一种特殊的Ⅰ型层序界面(Ip型),这是在陆表海这一特定背景之下由相对海平面下降形成的,其上缺失低水位体系域;②华北陆表海盆内没有标准的凝缩层,但快速海平面上升期间形成的灰岩和硅质岩具有凝缩层的意义与作用,能够起到大区域对比地层和划分海侵体系域与高水位体系域的作用,③沉积建造内有4种类型的准层序,即底部型准层序、台地堡岛复合型准层序、碎屑滨岸型准层序和河流湖泊型准层序,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④露头层序地层学是研究华北晚古生代沉积建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东海瓯江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威尔(P. R. Val)等人层序地层学的新慨念,对瓯江凹陷下第三系进行了层序地层分析和研究,确定了四个区域不整合面,三套层序,每一套层序又可划分出低水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每个体系域,在钻井上可以发现相应的各种沉积相和生物化石。沉积环境的变化,生物化石带的演变反映了海平面变化的控制作用,并能同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比。  相似文献   

13.
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系统研究了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的层序地层学特征。研究表明:区域不整合界面和沉积转换界面是级层序的主要界面;层序内虽均发育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但各体系域发育程度是不同的,致使层序的旋回性以非对称为主;层序内各体系域的沉积相构成均以河流三角洲和浅水湖泊为主,而冲积扇、扇三角洲不发育,湖泊水体基本没有发生过明显的扩张、收缩,湖平面的波动没有造成沉积相带的区域性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江陵浅水-半深水坳陷湖盆特有的两种层序地层充填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区域构造变动、岩性组合、沉积相构成、测井曲线特征等研究基础上,利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苏里格庙地区上古生界层序地层进行了研究.将在苏里格庙含油气区上古生界划分出5个层序组,并在晋祠组到石盒子组中划分出14个三级沉积层序,分别发育于陆表海、三角洲、河流3种沉积背景之下.建立层序地层格架,以体系域为单位探讨了层序地层格架内主要含气层段-层序8、9的砂体展布规律.研究表明,以体系域为单位编制的砂体等值线图,更细致地刻画了砂体的展布,砂质储集体的发育和空间展布受控于沉积环境,主要发育在低位体系域中.  相似文献   

15.
层序地层中的混合沉积作用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介绍了硅质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有关概念及混合沉积作用类型,分析了层序体系域中的混合沉积作用及其控制因素。总结认为,硅质碎屑与碳酸盐的混合沉积作用不仅发生在低水位体系域(LST),而且其它各体系域中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混合沉积现象,但混合沉积作用方式有差别:LST主要为源区混合,陆棚边缘体系域(SMT)和高水位体系域(HST)晚期以间断混合及相混合占优,海浸体系域(TST)早期以间断混合为主。综合研究显示,准层序一级的海平面变化型式差异可能是导致层序体系域混合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其中,LST、SMT、晚期HST的混合沉积作用分别与准层序一级海平面变化的幅度、速率、位置和持续时间有关,TST则受控于物源供给;先期地形、气候变化(含碳酸盐生产速率影响)或多或少对体系域的混合沉积作用有影响。此外,某些情况下层序体系域的混合沉积作用可能会受到局部构造活动影响,而层序组或超层序内层序体系域的混合沉积作用强弱及其旋回性变化可以提供脉动性区域构造活动信息。  相似文献   

16.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lines from the inner and mid-shelf of the Durban Bight reveal an unprecedented view of the seismic stratigraphy of the central KwaZulu-Natal uppermost continental margin. Seven units are recognised from the shelf on the basis of their stratal architecture and bounding unconformities. These comprise four incompletely preserved sequences consisting of deposits of the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Unit B), falling stage systems tracts (Unit C),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Units A, D and G) and lowstand systems tracts (early fill of the incised valleys and strike diachronous prograding reflectors of Unit A). Seismic facies recognised as incised valley fills correspond to the lowstand and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s. When integrated with published accounts of onshore and offshore lithostratigraphy and local sea level curves, we recognise an Early Santonian transgression (Unit A to Unit B), superimposed by uplift-induced pulses of forced regression. A Late Campanian relative sea level fall (Unit C) followed. Sediments of the Tertiary period are not evident on the Durban Bight shelf except for isolated incised valley fills of Unit D lying within incised valleys of Late Pliocene age. Overlying these are two stages of Pleistocene shoreline deposits of indeterminate age. Erosion concurrent with relative sea level fall towards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shoreline carved a third set of incised valleys within which sediments of the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have infilled.  相似文献   

17.
This work examines the different effects meteoric versus marine diagenesis had on Cambro-Ordovician tidal sandstones during episodes of fluctuating sea level. The distribution of diagenetic fabrics was compared to a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itially, a rise in relative sea level (RSL) resulted in deposition of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sands directly onto crystalline basement. These sandstones display evidence of limited cementation by marine, grain-fringing dogtooth-like and fibrous calcite. A fall in RSL resulted in the progradation of a tidal flat complex and deposition of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HST) and lowstand systems tract (braided fluvial) sandstones. Contemporaneous meteoric-water flux into sands of all the systems tracts occurred. Sequence boundaries (SB) are marked by fluvial incision of tidal sands and by the development of palaeosols. Meteoric incursion during sea-level lowstands resulted in the dissolution and kaolinitization of feldspars, micas and mud intraclasts in all systems tracts, but is most extensive in HST sandstones below the SB. The effect of meteoric-water flux on the dissolution of marine calcite cements is poorly known. Mesogenetic alterations include intergranular pressure dissolution and formation of variable amounts of syntaxial quartz overgrowths in all systems tracts. Telogenetic alteration (i.e. weathering) in the sandstones includes the formation of goethite and calcite. Thus, the integration of diagenesis with sequence stratigraphy provides a useful tool with which to understand reservoir-quality distribution in sand-dominated, tidal sediments.  相似文献   

18.
海平面升降变化对贵州紫云礁体生长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紫晚二叠世碳酸盐台地边缘礁为例,运用高频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精细地划分了紫云礁层序的各级单元,并对其内部沉积构成进行了详细研究,探讨海平面和变化对礁体生长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晚二叠世紫云礁 合体为发育在台地边缘坡折带的一个三级层序,由13个准层序组成,并可识别出低位、海侵、高位3个体系域,低位期的下切谷 边缘坡折带碳酸盐台地的暴露、海侵期和高位期礁的3种生长方式的增生及每种生长方式的特定  相似文献   

19.
古新统明月峰组是丽水西次凹中重要的含油气层段,其浅海-三角洲相沉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层序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下超、削截、下切,界面底部的下切水道在测井曲线上具块状、箱型等特征性的反映。依据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和高位域晚期存在的明显海退界面,三级层序内可划分出低水位、海侵、高水位和下降体系域四部分。层序界面和主要的海侵、海退面均得到了古生物丰度和分异度的佐证。通过对上述4个体系域平面编图,揭示了不同时期沉积体系展布及其演化。低位-海侵期发育下切谷、滨岸碎屑-三角洲及扇三角洲前缘-远端浊积砂体,前者分布在盆地西缘斜坡带,物源来自西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后者发育于盆地中部的东缘陡坡带,物源由东向西推进。高位域和下降体系域以发育大型高角度进积的三角洲前缘砂为特征,高位域三角洲分布在盆地西侧,且南部比北部发育;下降域盆地沉积范围明显缩小,三角洲主要集中在盆地西侧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