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罗永恩 《矿产与地质》2009,23(6):533-537
广西象州县新造铅锌矿床位于大瑶山西侧铅锌铜多金属成矿带上,其铅锌矿体赋存于泥盆系下统白云岩的切层断裂及其层间破碎带中.矿化的岩性为白云岩。结合区域矿床对比,认为新造铅锌矿床属中一低温沉积一热卤水改造型铅锌矿床。该区具有良好的铅锌成矿条件和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2.
云南寻甸县河口地区三个铅锌矿化带,均沿断层构造破碎带展布,矿化带岩性多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重晶石化为之最主要的矿化蚀变,而铅锌矿中富铅贫锌特征明显。将河口地区铅锌矿化带与滇东北已知铅锌矿床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间不论构造控矿关系,还是容矿岩层、隔挡层和矿化特征都存在较多的共同特点,类比展示了河口地区有较好的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3.
会泽超大型富锗银铅锌矿床是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区滇东北矿集区的典型代表。基于大量的地表调研和坑道精细编录,通过赋矿白云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与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构造对矿化-蚀变带控制作用的研究,认为赋矿粗晶白云岩是成矿过程中白云石化的产物,具有典型的热液蚀变成因,与沉积-成岩成因的摆佐组细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明显不同;根据矿石和蚀变围岩中铅锌矿物组成与矿化、蚀变程度及其分布特征,该矿床矿化-蚀变分带规律:从矿体到围岩依次为铅锌矿石—铅锌矿化黄铁矿带→铅锌矿化/黄铁矿化粗晶白云岩带→灰白色粗晶白云岩带、米黄色粗晶白云岩带、肉红色粗晶白云岩带、网脉状白云石化灰岩带(蚀变残留体)、弱白云石化灰岩带。矿化-蚀变带明显受冲断褶皱构造(矿山厂、麒麟厂、银厂坡斜冲断层及其派生褶皱)上盘的层间断裂带控制,形成了典型的"成矿构造-蚀变白云岩-铅锌矿体"的矿化结构。该认识不仅丰富了会泽型(HZT)铅锌矿床成矿理论,而且对指导滇东北铅锌矿集区,乃至川滇黔成矿区的资源危机矿山的综合地质研究与找矿勘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赣南东部银坑--青塘地区广泛分布晚元古代地层,近年普查找矿发现青白口纪上施组地层有两层典型硅质白云岩层,该白云岩层层位稳定,特征明显,并与本地区的铅锌矿床关系密切。本文主要从硅质白云岩层和层控铅锌矿床的一些基本特征入手,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指出上施组硅质白云岩层对寻找富铅锌矿床具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步周山铅锌矿床受控于桃江—城步基底断裂与次生顺层断裂组成的"入"字形组合构造,基底断裂为导矿构造,次级断裂为容矿构造;铅锌矿体产于棋梓桥组岩脆易碎容矿空间大的白云岩段顺层断裂中,为典型的地层+构造联合控矿,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产出,矿化蚀变主要有白云石化、黄铁矿化和硅化。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矿化类型、围岩蚀变、控矿因素、形成机理等的综合研究分析,认为该矿床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6.
云南会泽县小江铅锌矿矿体呈似层状、脉状、透镜状赋存于断层构造破碎带中,构造控矿明显,矿体围岩均为灯影组(Z_2dn)白云岩矿床成因为热液交代-充填型原铅锌矿床。断裂构造加上硅化、黄铁矿化、萤石化、斑马状白云岩化、重晶石化、等矿化蚀变是主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宁南县跑马铅锌矿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跑马铅锌矿为产于下寒武统麦地坪白云岩中的层控矿床,主要受层间破碎带控制,有两个含矿层,多呈层状产出.麦地坪段在沉积过程中铅、锌相对富集形成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富集成矿,为沉积改造型似层状(不规则状)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8.
对尔呷地吉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主要控矿因素和该矿床所在的甘洛成矿亚带北段主要矿床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认为不纯白云岩尤其是灯影组上部白云岩是该区带主要容矿岩石,近南北向马拉哈断层控制了容矿岩石出露和矿床形成分布,有北西向断层和强烈变形褶皱、伴随发育的层间破碎带及次级断裂是成矿有利地段,以此为依据在尔呷地吉铅锌矿区及外围圈出四个找矿预测靶区。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宁南县跑马铅锌矿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跑马铅锌矿为产于下寒武统麦地坪白云岩中的层控矿床,主要受层间破碎带控制,有两个含矿层,多呈层状产出。麦地坪段在沉积过程中铅、锌相对富集形成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富集成矿,为沉积改造型似层状(不规则状)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0.
陕西南郑县马元一带发现大型层控型铅锌矿带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在陕西省南郑县马元地区碑坝穹隆周缘的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发现了长大于60km、宽10-200m的铅锌成矿带。南矿化带长大于20km,宽20-120m,已圈出多条铅锌矿体;中矿化带长大于30km,宽20-200m,地表已发现多条铅锌矿体;北矿化带长大于10km,宽10-100m。主矿体长2560m,平均厚度8.60m,平均锌品位4.14%。初步认为该铅锌矿带属层控型,具有形成超大型矿床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野外剖面、岩芯的观察和室内薄片的鉴定,以成岩作用和沉积环境分析为主线,分析了川西北广元至旺苍地区飞仙关组各种沉积岩的沉积成岩特征和所代表的不同沉积环境。认为广旺地区飞仙关组一段和三段的油气储层的主要岩性是鲕粒灰(云)岩,其次是波状藻叠层白云岩和粉晶白云岩。分析了四种主要岩性的储集性能差异关系(颗粒云岩>波状藻叠层白云岩>颗粒灰岩>粉晶白云岩)及其原因,并勾画出了颗粒灰(云)岩的富集分布区域。最后根据本区沉积岩石学、构造特征、飞一段至飞四段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了川西北广旺地区飞仙关组的沉积环境模式图。  相似文献   

12.
早寒武世晚期四川盆地构造背景为"两隆夹一凹"的格局,气候干旱炎热,为膏盐岩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野外剖面、钻井剖面、岩石薄片及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总结了下寒武统膏盐岩发育特征。基于岩性特征、岩性组合方式及分区的不同,对水动力特征、沉积构造、膏盐岩单层厚度、发育规模及位置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对比,结合岩相古地理研究,建立了四川盆地下寒武统膏盐岩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膏盐岩主要以含膏白云岩类和石膏岩类为主,膏盐岩厚度介于0.74~419.9 m,具有分布广、变化大等特点,沉积中心分别位于重庆-合江一带、利川-彭水一线,整体上呈现"山字型"展布特征;2)膏盐岩岩性组合类型可分为:白云岩或泥(砂)岩夹膏盐岩组合、膏盐岩与白云岩呈韵律性互层组合、膏盐岩夹白云岩或页岩组合,分别发育于潮上带、潮上带相对低洼处及潮上带-潮间带上部水体较深且循环受限的凹陷处;3)膏盐岩主要形成于川东南静水潟湖、其次为川东及川西南扰动潟湖与混积潮洼,即"一主两副"的多潟湖环境。  相似文献   

13.
董坑铀矿床成矿要素及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达忠 《矿床地质》1990,9(1):70-76
江西西北部董坑及其附近的铀矿床产于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的Z_3~(1-4)层和灯影组的Z_3~(2-2)层细晶白云岩内。铀矿化与咸化水白云石化蚀变有关,并与方解石脉共生。作者以该区的系统岩矿资料、热分析曲线、包裹体测温、稳定同位素、硅酸盐分析以及水化学数据解释了董坑矿床的聚铀要素、成矿条件和矿床成因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英西地区渐新统湖相混积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物性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系统地开展了岩石矿物学特征、物性分析、孔隙结构、白云石有序度测试、无序白云石成因机理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研究,提出英西地区渐新统储集层主要为"低孔-特低渗"型储层,其孔隙发育程度主要受控于岩石中的白云石含量,其中白云石有序度对岩石物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测井孔隙度与岩石中的白云石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而与泥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2)理想模式下,当岩石中白云石含量为100%时,有序白云石的分子结构决定了其孔隙度应为13%,研究区氦气法实测孔隙度与白云石含量相关关系投点图中的数据点大多分布在该理想模式线附近;(3)理想模式线上方的样品,其晶间孔多被扩大改造,有的被碎屑颗粒支撑扩大,有的被微弱溶蚀扩大,理想模式线下方的样品,其晶间孔多被黄铁矿或其他物质半充填而变小;(4)少数岩石样品的白云石含量较高但其孔隙度值较小,主要为有序度较低的白云石或者无序白云石,在白云石含量相同的条件下,有序度越高,其孔隙越发育。  相似文献   

15.
以系统的岩石学及沉积相分析为基础,深入探讨了隆额尼-昂达尔错古油藏白云岩及其伴生灰岩的铅同位素特征,认为该区白云岩及伴生灰岩具有统一的铅来源,铅主要来自中央隆起带变质岩、岩浆岩及再旋回沉积的三叠系地层,为地幔、造山带、地壳等多源混合的异常铅.铅元素在含量上与沉积相带关系十分明显,仍受沉积过程的控制,后期构造作用并未带入大量深部流体进行白云岩的交代作用.该区白云岩仍保存有大量具成因意义的组构信息,主要体现在:典型混合水交代成因的雾心亮边结构、等厚环边和世代生成结构、残余鲕粒结构及藻纹层构造等,该区白云岩为混合水交代成因.构造只是起到白云岩化后期的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6.
茂租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是滇东北矿集区内的一个大型矿床,矿体主要呈似层状产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矿石矿物以闪锌矿为主,次为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和萤石。本文对该矿床中与铅锌矿密切共生的团块状白云石、方解石和萤石以及围岩灯影组白云岩的REE地球化学特征和C、O、Sr同位素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团块状白云石和方解石的稀土配分模式、C同位素和Sr同位素比值与围岩灯影组白云岩比较接近,表明形成团块状白云石和方解石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围岩灯影组白云岩的溶解;但这两种矿物的稀土总量ΣREE高于灯影组白云岩,说明成矿流体除了主要由围岩提供REE外,还有部分其他富含REE流体的加入。萤石则具有LREE亏损和分配曲线相对平缓的稀土配分模式特征,表明萤石形成于成矿的晚阶段,有更多的外部流体的加入。团块状白云石、方解石和萤石表现出明显的Eu正异常,且团块状白云石和方解石的O同位素低于灯影组白云岩,反映了存在较高温度的流体活动,这3种脉石矿物是由高温热液流体形成的。灯影组白云岩和3种脉石矿物都具有明显的Ce负异常,说明成矿流体可能主要来源于地层循环水,继承了围岩的Ce负异常特征。方解石和萤石的Sr同位素比值高于围岩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和峨眉山玄武岩,但小于基底岩石昆阳群和会理群,说明成矿流体主要由赋矿围岩等沉积地层中的循环流体与流经了基底岩石的深部流体混合形成。  相似文献   

17.
张云峰  王清晨  李忠 《地质科学》2006,41(1):143-151
应用薄片、铸体和阴极发光等室内分析技术,对鲁西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及济阳坳陷潜山奥陶系钻井岩心样品进行了成岩作用及储集特征详细研究。奥陶系碳酸盐岩原生孔隙消失殆尽,次生成因的孔、洞和缝是主要储集空间。其中裂缝储集层在各层段均有发育,但白云岩段优于其它岩性段;构造缝主要分布在构造轴部和断裂带附近,溶蚀缝在不整合面附近较为发育。孔洞型储集层主要发育在白云岩层段,以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晶内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有少量有效孔隙分布在灰岩段,以铸模孔、粒内溶孔和粒内孔为主。马家沟组八陡段顶部发育溶蚀角砾岩、纹层状结晶灰岩,砾间缝、晶间缝和溶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白云岩段是奥陶系碳酸盐岩主要储集层段,构造因素、岩性和成岩作用(尤其是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是造成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剖面分布差异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构造热液白云岩及其储层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野外露头和岩心资料表明,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广泛分布与构造活动有关的热液白云岩化作用。这种构造热液白云岩化作用有其特有的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以鞍形白云石和自形白云石为标志,多表现为裂缝和孔洞填隙物,具有粗晶结构;流体包裹体具有较高的均一温度和盐度,地球化学上具有较轻的碳氧同位素值,与围岩(白云岩)有一定范围的重叠;锶同位素放射性不明显,表现出亲源性特征。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构造热液白云岩与西加盆地泥盆系热液白云岩区别明显。塔里木盆地二叠纪广泛发育的岩浆热事件可能是构造热液白云岩的主要成因。与构造热液白云岩有关的储层多是优质储层,其分布与断裂、不整合密切相关,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19.
A new type of tungsten deposit was discovered in the Eastern Alps at the Mallnock, Nock mountains, Austria. The mineralization is restricted to concordant layers of carbonate rocks within phyllites belonging to the metamorphic Palaeozoic of the Upper Austroalpine Gurktal nappe system. Wolframite (ferberite 95) and scheelite occur as network fissure fillings in coarse-grained Fe-magnesite (siderite 15) rocks (average W content ca. 0.9 wt%); fine-grained dolomite marbles contain scheelite as the only tungsten mineral (average W content ca. 0.5 wt%). Assuming the dolomite marbles as a primary metal source, mobilization process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wolframite- and scheelite-bearing Fe-magnesite rocks.  相似文献   

20.
卿海若  陈代钊 《沉积学报》2010,28(5):980-986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上奥陶统Yeoman组碳酸盐岩中发育有少量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这些鞍形白云石仅局限于Yeoman组上部厚约20~30 m的白云岩带中,上覆及下伏碳酸盐岩地层中均明显缺失这类鞍形白云石,表明其形成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中。此类奥陶系鞍形白云石胶结物以具有与宿主交代白云岩相似的碳同位素δ13C值(-0.2‰~0.9‰PDB)及锶同位素比值(0.708 2~0.709 0)为特征,表明前期的白云石围岩通过压溶作用形成的碳和锶是鞍形白云石胶结物的主要来源。另外,测得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均一温度范围为99~105℃,可以由该区域的正常埋藏温度解释。基于上述资料和观察,我们认为萨斯喀彻温省东南部上奥陶统Yeoman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与早期交代白云石的自调节白云石化作用(埋藏过程中相对封闭的体系中通过化学压实作用形成)有关,而与加西盆地其它地方已经证实的热液活动无关。因此,鞍形白云石的分布未必指示热液活动或热流体,也并不是所有的鞍形白云石都与热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