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萍 《探矿工程》1990,(1):59-62
国外自美国GE公司于七十年代首次合成聚晶金刚石复合片以来,聚晶金刚石及复合片的研制工艺水平又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复合片品种形式增加了许多。本文将介绍美国、瑞典、英国、日本和苏联等国家的五种聚晶金刚石和十一种聚晶金刚石复合片及切削具的制造方法。一、五种聚晶金刚石1.硅合金浸渍的聚晶金刚石这种聚晶金刚石由美国Sii Megadiamond Inc,于1985年7月研制成功。它使用硅与Ⅷ族金属的混合粉末形式与已去掉触媒金属的聚晶金刚石一起放入六面顶或两面顶压机中制造而成。含硅混合物在高温高压  相似文献   

2.
苏联学者布加耶夫认为人造金刚石含磁性对金刚石强度及钻进效果均有较大影响。为了证实磁性对人造金刚石钻头的影响,无锡钻探工具厂和我队合作对人造金刚石进行了磁性分选(分选由无锡厂送南京大学进行),分别用有磁性、无磁性、未分类三种金刚石制成人造孕镶56绳索取芯钻头,在我队锦屏矿区两台钻机上进行了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与桂林冶金机械厂共同开发6×800吨人造金刚石压力机,它是在参考6×600吨铰链式六面顶压力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並对各部分作了许多改进,如改变增压缸的结构,将六个超高压柱塞改为单缸超高压活塞缸;改进了复杂的电气控制系统;增加了冷却装置,炎热的夏天即可通水冷却等。  相似文献   

4.
孤岛油田馆陶组油层微型构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孤岛油田油层微型构造的编制和研究,将油层顶、底面微型构造归为8种配置模式,提出在生产动态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处于双凸型和以顶凸为主的单凸型正向微型构造有利于剩余油富集;而处于双凹为主的单凹型负向微型构造不利于剩余油富集。指出沉积条件,差异压实和沉积古地形是油层微型构造的主要因素,宏观构造背景对油层微型构造类型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都兰北带榴辉岩的片麻岩围岩的锆石中发现了柯石英包裹体和石墨包裹体,说明该超高压带的峰期变质作用已达柯石英稳定区间(>2.8GPa)但小于金刚石的稳定区间(<3.5GPa),从而确定柴达木盆地北缘存在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作用和陆-陆碰撞作用,为中国中部存在一条横贯东西的早古生代(大致500-400Ma)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推断提供了新的关键性证据。  相似文献   

6.
聚晶(或聚晶复合体)目前形式较多,苏联早在六十一七十年代就大力推广СЛАВУТИЧ,一种硬质合金粉加金刚石的复合材料。而美国G.E.公司及南非D.B.公司等厂商尤其是近几年正在全力推广STRATAPAX和SYNDITE,一种以硬质合金为基底  相似文献   

7.
近20多年来,对超高压变质的研究日益深入。超高压变质的矿物学标志,已远远超出柯石英一种,结合实验矿物学的成果,发现许多新的矿物标志。 可以归纳为以下3类:(1)矿物的多形转变, 如柯石英和金刚石;(2)超高压矿物的出溶,如K-单斜辉石、majorite-镁铝榴石和高硅榍石;(3)超高压(高压)变质矿物或矿物组合, 如多硅白云母、文石和菱镁矿等。文中介绍了这些矿物学标志的地质学和矿物学特征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剥露机制问题张长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由于榴辉岩、含柯石英或金刚石榴辉岩等超高压变质岩石具有特殊的大地构造和造山带动力学意义,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众多地质学家的广泛注意。由于这类岩石的形成需要异常高的压力,所以地质学家几...  相似文献   

9.
青田山口叶蜡石传压介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青田山口叶蜡石作为超高压高温合成金刚石的传压介质,分析了其主要化学成分和矿物组成。对青田山叶蜡石粉压块粒度效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传压介质的粒度组成。超高压高温人造金刚石试验表明,青田山口叶蜡石的传压介质理想,金刚石合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探矿工程》1977,(4):38-38
立方氮化硼是世界上继人造金刚石之后,出现的第二种人工合成超硬材料。至今在自然界还没有发现这种矿物。立方氮化硼(简称CBN)是六方氮化硼(hBN)在高温高压下合成的。于1957年问世,到六十年代就被研究应用于金属加工。由于立方氮化硼的物理机械性能可与金刚石媲美,其化学惰性和热稳定性又均高于金刚石,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广泛的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1.
韦必则 《地学前缘》1999,6(3):152-152
现今裸露于地表的以含柯石英榴辉岩和含微粒金刚石榴辉岩质片麻岩为代表的超高压变质岩,是如何从深度大于90km,甚至达140km的岩石圈深处抬升至地表并得以保存的?这一地球动力学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们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然而,现在的一个根本问题是天然柯石英(其稳定的温度条件为800℃,压力大于2.gGPa)和金刚石(其稳定的压力一般为4GPa)的形成深度究竟是多少才更加符合地质实际?也许,对大别含超高压榴辉岩剪切带中岩石的体积变化与流体作用特征的研究能够带来一些启迪。(1)关于岩石的体积变化通过对安徽花凉亭…  相似文献   

12.
金刚石在自然界中非常稀缺,是极其珍贵的矿产资源。其中,变质成因的金刚石陆续在世界范围内多个超高压变质带被发现,更新了人们对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板块构造运动的认识,推动了超高压变质带动力学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对于变质成因金刚石的形成机制,还未形成一致的认识。本文在综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金刚石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了其形成所需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并着重对超高压变质带金刚石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全面分析了温压条件、XCO2、fO2对变质成因金刚石形成的影响。对比发现,当变质作用的峰期压力达到金刚石稳定域且具有较高的温度时(压力>3 GPa,温度为600~1000℃),有利于金刚石的形成,C-O-H流体中的较高CO2含量和较低氧逸度也是超高压变质带金刚石形成的必需因素。另外,金刚石形成后折返早期的降温作用有利于其保存。  相似文献   

13.
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省的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索书田 《地学前缘》1999,6(4):255-262
构造解析的基本目的是建立构造事件造成的地质体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流变学。大陆碰撞造山带内含柯石英及微粒金刚石等矿物组合的超高压(UHP) 变质岩的形成和折返,是极为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世界上已知大多数超高压变质带相似,中国大别地块内超高压变质省现今观察到的主体构造形式,主要是在碰撞或超高压变质峰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通过对大别超高压变质省内伸展组构及挤压( 碰撞) 组构的鉴别、分析,结合有关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学研究领域的简略综述指出,在揭示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及折返动力学过程中,构造解析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最主要的金刚石产地均位于华北克拉通。目前在华北克拉通苏皖北部的碱性基性岩中发现大量的微粒金刚石,经确认这是一种不同于母岩为金伯利岩和钾镁煌斑岩的新类型金刚石。本文利用傅里叶可变红外光谱对这些金刚石进行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金刚石中包含单原子氮(C心),少部分包含双原子氮(A心)和聚集氮(B心),其中Y心(1145~1150cm-1)与C心伴生,指示了这些金刚石大多为天然的Ib型、Ib/IaA型和IaAB型,其中以Ib型为主。N元素是金刚石中最常见的与晶格缺陷有关的杂质。该地区出土的金刚石N的含量普遍不高,通过对其中IaAB型金刚石的计算,认为该区IaAB型金刚石在地幔中赋存时间为550Ma左右,温度在1225℃左右,相当于地下150km深度。而大量Ib型金刚石的出现,说明在金刚石的初生阶段就被带出稳定区域。导致了N元素没有发生向A心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陆—陆点碰撞与超高压变质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迄今为止,非撞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陆陆碰-撞造山带,这在东半球许多地点已被证实,超高压变质岩石以含柯石英和金刚石包体的榴辉岩和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为代表,形成的温压环境为650-800℃,2.6-3.5GPa,研究证明大多数超高压岩石原是陆壳火山-沉积岩系,因此推断大陆深俯冲作用曾经发生,而超高压岩石现今又出露地表或浅表,意味着它们又从深部折返至地表,陆壳岩石深储冲和折返机制已成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但认识莫衷一是,争论的焦点是陆壳俯冲的深度到底多大可以形成超高压岩石?是什么机制使其发生深俯冲而又折返到浅表?本文通过世界上出露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碰撞过程的动力学分析,探讨非规则边界的碰撞引起的构造附加压力对超高压石形成的影响作用。模拟计算表明,大陆板块的早期碰撞,会引起碰撞附近的局部应力集中现象(平均压力较周围增大了5-9倍),构造压力在超高压中所占的比例约为20%-35%,由此推测,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岩石形成深度可能为65-80km。为此本文提出超高压岩石新成因模式-大陆点碰撞模式。这种模式符合力学基本原理,也符合地质记录和地质过程,可以解释为什么超高压岩石并非沿碰撞造山带全线存在,而是出现某些特定部位。本文提出喜马拉雅山撞带的东西犄角是典型的点碰撞区域,陆壳岩石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均发生在这两个特定的部位。  相似文献   

16.
采用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淀法合成了单晶金刚石膜,探索了化学气相沉淀法(CVD)单晶金刚石膜的生长机理。实验仪器采用石英管式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装置,种晶为3颗IaAB型天然金刚石原石,生长面近平行于(111)和(110)方向,生长温度为800℃,压力约为6kPa,时间约为8h。使用宝石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CVD单晶金刚石膜的生长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在生长面上可见明显的生长层,生长晶体无色透明,CVD单晶金刚石膜在生长面上横向外延生长,并形成定向的台阶状表面——“阶梯流”。在相同的条件下,(111)方向上生长的CVD单晶金刚石膜比(110)方向上的更有序。H2浓度的大小对CVD单晶金刚石膜的质量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发现改变了大陆地壳不能深俯冲的传统认识,使得地球科学有了前所未有的进展,超高压变质岩石的研究一直是近20a来地学研究的热点。从超高压岩石(柯石英、金刚石和某些矿物出溶结构)的识别标志,超高压变质岩石的时空分布,俯冲板片的命运及俯冲陆壳折返机制4个方面分析超高压变质岩石的主要进展。超高压变质岩石的研究为分析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新的窗口。  相似文献   

18.
张明辉 《探矿工程》1986,(6):33-34,3
在破碎复杂地层中钻进和采取岩矿心都是很困难的。特别是采用常规的小口径(φ56毫米)金刚石钻进,困难更大。因为有下列不利条件。1.由于小口径金刚石钻进的孔壁间隙很小(如用φ56.5毫米钻头,孔壁间隙仅有0.75毫米),冲洗液流通阻力大,不易泵送,实际上很难有效地使用泥浆护壁钻进,多数是清水顶漏钻进,排粉不好,孔内事故多。较小的孔壁间隙引起泵压超高,常常憋泵,深孔时难以实现安全钻进。这种情况下,机台工人往往采取减少向孔内供水量的办法,结果是钻头微烧甚至钻头烧毁。  相似文献   

19.
《探矿工程》1978,(6):62-62
JXY-2型(包良科夫)测斜仪,是一种以钟表装置实现定时自动顶卡作用的仪器,在我队使用较久。过去我们每年要从上海购进一定数量的零配件,用于及时维修仪器,以保证仪器的良好状况,尤其是保证钟表装置的准确可靠。一九七五年,我们为了适应小口径钻进的需要,将这种测斜仪的外壳直径从70改至53.5。由于重量减轻,用起来比过去更为方便,因而使用更为频繁,使得仪器的维修周期缩短了。但是,从一九七七年起,有关  相似文献   

20.
吴斌  高森 《探矿工程》1987,(1):14-17
由于金刚石钻进岩石的复杂性,给研究其碎岩机理带来了许多困难,现主要存在有“磨削”、“切削”、“压碎”等理论,但仍无统一认识。很多关于钻进的预测方程也只是经验性的。关于金刚石冲击迴转的碎岩机理很少有过深入研究,该问题尚处于空白状态,然而,研究其碎岩规律对钻头设计制造与钻进工艺都是迫切需要的。利用我们研制的可钻性测定仪:一种适于野外特点的模拟装置(微钻)来模拟试验研究金刚石钻进的碎岩过程有着它突出的优点,对模拟的钻进过程可进行多因素综合性(如冲击—回转联合作用)和单因素分析(如单次冲击或瞬时回转)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