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阳兵 《中国岩溶》2021,40(4):698-706
系统阐明岩溶石漠化的演变趋势,对正确认识岩溶石漠化发生发展过程及实施有效的石漠化综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驱动石漠化发生与形成的因素有岩溶山地农户生计单一、土地压力大、土地承载力低和生态脆弱等4个主要因素;石漠化发生扩展其实质就是在低土地承载力背景下,过伐、过垦、过牧等土地利用方式触发了岩溶山地土地退化,即石漠化。(2)岩溶石漠化在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着社会经济背景的演变和石漠化驱动因素的变化、消失,石漠化面积扩张的趋势会发生根本性的转折,即石漠化转型。(3)中国西南岩溶山地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引起生态系统机制改变,从而引起石漠化转型演变。石漠化转型是土地利用系统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综合作用的响应,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演化的总体趋势。(4)中国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演变对揭示该区域人地关系变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   总被引:144,自引:0,他引:1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喀斯特石漠化是青藏高原隆升在其东南翼所诱发的重要地质生态灾害问题,是制约中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它不是一种纯自然过程,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不仅造成土地资源丧失,干旱缺水,生态系统退化,而且使该区的贫困问题加剧,具有明显的自然和社会学属性.本文着重从地质和生态的角度,阐述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特点和演化方式,及其对综合治理的指导意义.对西南岩溶山地而言,土壤和植被是生态环境中最为敏感的自然环境要素,与非岩溶区相比,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它们在干扰下发生迅速演替,诱发地表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石漠化的形成.文中特别强调岩溶山区碳酸盐岩基底岩性的不同、生态环境类型与植被演替的方式和进程的多样性对于岩溶生态系统的影响作用.基于上述认识,对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以及可能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石漠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喀斯特石漠化代表了世界上一个比较独特的荒漠类型,即湿润区石质荒漠化。目前石漠化面积快速扩展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因对石漠化发生机制与喀斯特生态系统稳定性机制还不清楚,同时缺乏比较完善的石漠化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目前西南喀斯特山区石漠化过程和适应性生态修复研究方面存在的基础理论问题,包括喀斯特石漠化的时空格局变化与驱动力、喀斯特山地的侵蚀过程、驱动力与危险性、以水为纽带的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和石漠化过程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喀斯特受损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修复、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优化和综合调控等方面,阐述了上述几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喀斯特石漠化是一个非地带性问题,不是纯自然过程,而是与自然、社会与经济紧密相关,需要以喀斯特科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究。  相似文献   

4.
岩溶峰丛山地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2008年, 在广西平果果化、马山弄拉、环江古周等典型峰丛山地示范区, 实施了土地整理, 开发表层岩溶泉5个, 兴建调蓄水资源水柜3000多方。采用生物覆盖技术延长了土壤保水期。通过育苗20余万株、采种直播200 kg, 人工诱导使育林面积达400 hm2, 引进20种牧草种植面积200多亩。构建了果-草-养殖-沼、粮-草-养殖-沼、林-草-养殖、林-粮-养殖等复合模式。形成了火龙果、金银花、苦丁茶、木豆、黄皮、种草养牛等新生态产业, 完善了不同环境峰丛洼地的生态重建模式与配套技术。农民年收入增加20%以上, 石漠化得到了有效治理。加强了生态环境监测, 在岩溶环境与土壤质量变化、水土流失过程、生态系统水分运移与利用、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与生态重建服务功能评价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发表论文30多篇, 培养研究生12人。  相似文献   

5.
针对2016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之课题一"断陷盆地生态环境地质分异及石漠化演变机理",旨在揭示喀斯特断陷盆地碳、氮、钙、水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规律,阐明生态系统演替和石漠化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为此,选择蒙自盆地南洞地下河流域和泸西小江喀斯特盆地流域石漠化治理示范区,在对岩性、地形、地貌、生态水文、植被、社会经济、气象、土壤等因子分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同位素技术、生态化学计量学和模型模拟预测等技术手段,定量刻画典型流域植被与水文过程的交互作用,确立流域生态需水关键期及需水量,明确植被生态水文耦合过程对碳、氮、钙、水等物质传输的影响,评价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获取影响生态系统演替和石漠化演变过程的关键控制因素,预测生态系统演替和石漠化演变趋势,进而为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广西平果县果化生态重建示范区面积600hm^2,为典型岩溶峰丛洼地,居民贫困、石漠化严重。2001年以来,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建立了适合峰丛洼地地貌结构特点的复合型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开发20多种乡土树种,人工诱导封山育林310hm^2,开发表层岩溶泉、岩溶天窗和隐伏岩溶管道水资源每年1万多立方米,引进了多种优质高效果树和药材,培植了生态产业,在土地整理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措施对岩溶土壤进行了改良,在开发引进多种适宜优质牧草的基础上发展家庭养殖业,提高了生态和农业生产的效果和效率,不但石漠化得到治理,峰丛洼地生态逐步恢复,而且农民纯收入年均增加20%,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特性及其今后研究方向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15  
李阳兵  王世杰  王济 《中国岩溶》2006,25(4):285-289
岩溶石漠化退化土地是目前西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岩溶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具有不同于其它生态脆弱区土壤的特征,本文将其归纳为成土速率决定的在人类活动尺度下土壤不可再生性即脆弱性、土壤侵蚀(土层丢失)的独特性、土壤退化过程中空间分布的斑块化及其与岩性的相关性、土壤退化过程中有机碳活性成分下降和来源变化、土壤退化导致岩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中断。因此,在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研究中,要加强对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特性及退化恢复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实施岩溶石漠化分区治理的必要性;根据岩溶石漠化土地分布特点及区域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生物资源等差异性,将我国西南岩溶区分为中高山、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及溶丘洼地(槽谷)8个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其建设重点与主要措施分别是:中高山区重点实施封山育林育草与营造生态防护林与薪炭林,利用自然景观和原生态文化,发展生态旅游业;岩溶断陷盆地区对盆地周边山地实施封山育林育草,盆地内修缮水利设施,建设高效经果林或中草药基地;岩溶高原区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积极发展水源涵养林与经济林,完善生态体系结构,培育生态经济型产业,合理开展生态移民;岩溶峡谷区通过封造、乔灌治理相结合,提高岩溶植被的生态功能,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与特色农林牧业;峰丛洼地区开展封山育林育草,发展南亚热带特色林业,适度进行生态移民;岩溶槽谷区加强对石漠化区域的生态建设,提高非石漠化土地的开发利用力度;峰林平原区合理开发利用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实施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与景观价值;溶丘洼地(槽谷)区则围绕洞庭湖流域、岩溶景观区开展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加强薪炭林与沼气池建设。   相似文献   

9.
花江喀斯特峡谷地区石漠化成因初探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花江喀斯特峡谷区地下水埋藏深,地表干旱,存在显著的人为加速土壤侵蚀过程,植被次生性明显,生境干热特征显著,是已石漠化和半石漠化的生态系统。其中地质构造、地貌演化、岩溶形态、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植被群落可能是石漠化过程的主要自然成因,以土地利用为表现形式的强烈人类活动是石漠化的驱动力。基于此,提出了石漠化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过程的建议,旨在为石漠化的演化研究及生态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重庆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官冬杰  苏维词 《中国岩溶》2006,25(3):211-218
重庆岩溶区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宜耕地资源不足,土地退化严重,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使岩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本文以重庆市岩溶地区为例,选择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山地面积、旱坡耕地面积、石漠化程度(包括轻度、中度和高度)、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滑坡体积密度、垦殖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密度等13项生态环境脆弱度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然后构建模糊数学模型对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评价研究,基于GIS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 重庆25个岩溶区县中潜在脆弱区县3个,轻度脆弱区县10个,中度脆弱区县6个,重度脆弱区县6个。   相似文献   

11.
关于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划分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荒漠化类型,我国石漠化研究时间短、涉及学科多、跨部门、跨行业,目前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难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文章简述了石漠化的发展与研究历程,列举了对喀斯特石漠化科学内涵的代表性观点。针对喀斯特石漠化类型划分问题,综述了目前的分类评价研究现状与进展,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为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论研究以及实践应用的发展。喀斯特石漠化类型的划分应以其成因为基础,体现导致石漠化的根本及内在因素,区别出自然石漠化以及人为石漠化,并能够为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姜光辉  刘凡  王奇岗  郭芳 《中国岩溶》2022,41(2):165-173
岩溶峰丛洼地地区石漠化、饮水困难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高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低影响开发概念的引入有助于规范开发行为,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石漠化和地下河污染风险。根据水文条件和开发方式岩溶洼地空间分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敏感区、表层岩溶泉水源地敏感区和落水洞污染输入敏感区。低影响开发模式总体是在3类敏感区实现5个管理目标。坡耕地敏感区的低影响开发目标设置为降低农田耗水量和减少水土流失,开发途径是减少蒸发和调控坡面洪水径流。表层岩溶泉敏感区的管理目标是降雨-径流资源化利用和饮用水安全保障,通过实施雨水收集回用工程和设置水源地保护区来实现。落水洞敏感区需要通过设置径流缓冲区和沉淀过滤池来预防污染物进入。我国南方石漠化地区探索和总结出以表层岩溶带降雨-径流管理为特征的低影响开发模式。该模式要求峰丛顶部留置生态保护区涵养水源。岩溶洼地底部为落水洞排洪预留缓冲区,利用岩溶裂缝设置下凹式绿地,实现自然渗透和净化。“峰”、“洼”之间过渡区划定水源地保护区边界,同时设法增加雨水资源化利用率,补充生态和生活缺水量。低影响开发模式也适用于峰丛洼地发育的东南亚和中美洲等地区。   相似文献   

13.
脆弱的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是制约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为加强和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需要考虑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有效耦合的问题。本文以清镇石漠化治理示范区羊昌洞社区为例,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理论,结合野外实地考查和入户访谈等方法,分析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的过程、途径和机制。研究发现,以石漠化治理为切入点,把旅游开发纳入石漠化治理工程,将石漠化治理形成的人文景观视为旅游资源,并结合生态农业及社区特色资源和条件进行旅游开发,能够使社区生态农业与旅游系统有效耦合。耦合后的系统,可以产生强大的系统功能,对石漠化治理成果巩固、社区居民增收及资源有效利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建设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目标,以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例,运用遥感影像解译方法,结合社会调查与水文气象监测数据,从生态环境支撑系统、资源环境支撑系统和社会经济支撑系统三个方面,构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生态系统健康变化诊断指标体系,在格网GIS技术支持下,对各诊断指标实现5 m×5 m尺度的网格化表达,运用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实现生态系统健康模型诊断,揭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生态系统健康的时间动态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花江示范区生态系统很健康的区域不存在;(2)近十年来,花江示范区生态系统健康整体状况有所改善,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上仍然以不健康和亚健康的区域为主,占区域总面积78.68%;(3)空间上呈现出区域差异的特点,示范区东北部海拔大于1 000 m的峰丛陡坡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峰丛洼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则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5.
岩溶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46,自引:7,他引:39  
西南岩溶山区又称岩溶脆弱生态区, 该区生态系统功能脆弱、抗干扰能力低, 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急需修复和重建。针对西南岩溶区的生态恢复重建工程, 从景观、系统、生物群落、种群等层次论述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及其具体的运用。以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为指导, 进行土地利用的优化设计,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通过全面封育与先锋群落的构建、实行乔灌藤草优化配置、生态防护林体系与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结合, 恢复良好的森林植被, 是岩溶区生态恢复重建的基本步骤。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总被引:99,自引:1,他引:98  
作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扩展的土地石漠化,正在吞噬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民众的生存空间,已经构成灾害和贫困之源。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果。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中国西南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它对喀斯特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格局,古环境演化奠定了石漠化的物质基础。喀斯特地区的人口压力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植被覆盖度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超载的社会经济压力是导致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非常艰巨,但仍具备恢复或重建生态环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漏失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生态研究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广西科技攻关项目联合资助下,自21世纪以来一直从事西南岩溶山区水土漏失创新性研究。2013年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阐明了水土漏失的概念、过程和数学模型;运用野外监测和先进的同位素技术,首次系统揭示了岩溶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生态环境的水土漏失定量差异和原因,建立了适宜岩溶区特点的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和土壤侵蚀回归模型,创建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模式和技术规程,开辟了岩溶石漠化环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火龙果生态产业,为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土保持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8.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特点及其重建策略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韦复才  周游游 《中国岩溶》2005,24(4):282-287
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具有水热充沛、矿产和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地上地下双层岩溶空间结构和山高水深、地形陡峻、土壤贫瘠等两重性的特点,在人为活动的干扰影响下很容易导致生态退化,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在充分论述了西南岩溶区生态地质环境的这种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机理分析,提出了岩溶生态系统退化是脆弱的岩溶生态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的成因观点,以及以将人为活动限制在岩溶生态系统环境承载允许的范围之内作为前提条件,并辅以因地制宜开发水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化生态农业、挖掘地方经济增长潜力、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及生态移民等工程措施的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策略。   相似文献   

19.
峰丛洼地景观是喀斯特地区代表性的典型景观,主要分布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区.这种景观自然环境脆弱,土壤成土速度慢,土层薄且分布不均,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对人类活动特别是土地利用变化响应敏感,面临石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日本岩垂草在岩溶山地的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在岩溶山地生态重建中引进优质草种——日本岩垂草(Lippianodiflora (L.) Greene),通过对其盖度、根系特征、径流量和抗侵蚀能力的研究,探讨其在岩溶山地的生态效益,寻求修复岩溶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的途径,并为日本岩垂草在岩溶山地种植推广提供依据。试验表明,日本岩垂草对降低地表径流量收效明显,在种植了3个月后,地表径流量已经由110mm下降到42mm,下降了62%;抗侵蚀能力强,在同样的雨强和降雨量情况下,其侵蚀量只是传统耕地的5.60%~5.83%;根系生长速度快,密度大,数量多,种植90d时盖度已达100%。实验证明,日本岩垂草具有优秀的生态修复和生态美化能力,能够有效地改善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