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第13届V.M.Goldschmidt国际地球化学会议(简称Goldschmidt 2003)于2003年9月7~12日在日本仓敷(Kurashiki)召开.会议内容反映了当前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前沿,从地球的圈层到行星宇宙、从生命的起源到岩浆和变质作用地球化学、从宏观到纳米物质举凡地球科学的重大课题均有涉及;从会议的内容看出:①学科间的融合是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主流方向;②对行星和陨石等天体物质的研究是当前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一大亮点;③矿物的晶内扩散是了解变质过程中物质迁移规律的新手段;④生命的起源和早期地球演化仍是当前地球科学讨论的热门课题;⑤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学科发展的历史角度看,地球物质科学的新生长点存在于学科本身,学科间的融合交叉是学科得以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
江永宏  李胜荣 《安徽地质》2003,13(2):105-107
地球物质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它不仅研究地球的物质,还从物质的角度,研究地球内部的层圈结构和动力学过程。因此,地球物质学研究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集中体现了极大、极小、极复杂这一系列理学前沿。在地球物质学中,矿物的研究正试图为宏观与微观建立联系,也是地球物质的时间科学、空间科学研究的内容。本文通过矿物标型学在矿物学中地位的揭示,认为矿物标型学在地球物质学中有理论和方法两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成秋明 《地学前缘》2021,28(3):6-25
数学地质或者数学地球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地球科学的交叉学科,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学科定义,导致了学界对该门学科的理解常常出现偏差,甚至常常不把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的发展。笔者曾任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的执行主席、副主席、主席十余年,见证和领导了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学会从数学地质向数学地球科学的转变,以及学会相关的杂志、会议等名称和内容的更新。期间于2014年在学会年度报告中提出了数学地球科学的新定义和学科内涵,2018年在庆祝学会50周年的数学地球科学手册中详细论述了数学地球科学学科的定义、内涵、贡献和前缘等。本文将在以上数学地球科学新的学科体系框架下探讨数学地球科学的主要贡献、科学进展、学科前缘和科普教育。在回顾学科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学地球科学与数学地质学的差异,介绍了数学地球科学在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化学、沉积学、地理信息系统、矿产资源和能源预测等领域的重要贡献。从国际地球科学前缘方向分析了数学地球科学的学科前缘,介绍了定量研究地球复杂性、大数据-深度机器学习与复杂人工智能等新的学科增长点。回答诸如什么是数学地球科学?数学地球科学家对地球科学的贡献?数学地球科学是否处在地学前缘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滕吉文  杨辉  张雪梅 《岩石学报》2010,26(11):3159-3176
地球动力学是研究和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在力源作用下,呈大尺度的运动行为及其在整体运动中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深部圈层耦合、介质与结构变异的物理-力学属性、深层过程和动力机制的一门边缘科学。地球动力学集成了当代众多相关学科和学科交叉领域的高、新学科研究成果,它涉及到成山、成盆、成岩、成矿、成灾和深化对地球本体的认识,它在地球科学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研究、综合集成与剖析讨论了该领域四个重要的基本科学问题,即:(1)地球动力学在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地球动力学研究的趋势和导向;(3)中国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方向和任务;(4)地球内部物质运移的力源机制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5.
固体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趋是由极小(粒子物理学)→极大(宇宙学)→极复杂(复杂性科学)。“复杂性”研究具有科学发展的时代特点,是具有前瞻性和探索创新性的基础研究。笔者根据复杂性科学研究复杂性的涌现机制是21世纪的科学的认识,结合固体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的内禀基本属性,提高“固体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这一命题,从新的视角对古老而又常新的固体地球系统进行再认识,从广义地质学系统和过程的本质归纳出固体地球系统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它的三大基础理论问题,井拟定了以整体论为主导、还原论作辅助,宏观与微观处理相结合与互补的方法论。固体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自组织临界性,是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地学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对于这一同题进行研究将成为21世纪地学发展中居于战略地位的生长点之一,使地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带动许多相关学科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作为又一个前沿领域的“地球物质科学” 的学科特点, 详细阐述了地球物质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研究的技术路线, 说明了地球物质科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7.
浅议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及非线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廷 《世界地质》2001,20(4):313-320
结合复杂性科学的产生及发展历程,认为复杂性科学对研究地球系统复杂性及非线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意义。同时,在论述地球系统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地球系统复杂性及非线性的具体表现,即地球系统的层次性,无特征尺度性,开放性,相干性,临界性,自组织性和其动力学行为的自相似性及分形性。认为地球系统是总体上远离平衡,时空延展的多层圈综合集成,连续开放的复杂耗散动力巨系统。随着复杂性科学和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及非线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在21世纪,地球科学研究将会取得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飞跃。  相似文献   

8.
许文良  任建国  章军锋 《地球科学》2022,47(8):2667-2678
实验地球科学是利用实验装置和技术模拟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开展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和化学属性与地球内部过程研究. 我国的实验地球科学在过去1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国际高温高压实验领域的一支重要研究力量. 主要介绍了实验地球科学的定义与战略价值,简述了我国实验地球科学的发展现状与薄弱环节,提出了未来学科发展的思路和重要举措,并展望了学科未来的优先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固体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   总被引:53,自引:13,他引:40  
於崇文 《地学前缘》1998,5(3):159-182
根据“复杂性科学研究复杂性的涌现机制、是21世纪的科学”和“地球系统的复杂性研究将是21世纪地学发展中居于战略地位的生长点之一”的认识,提出了“固体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这一命题,从新的视角对古老而又常新的固体地球系统进行再认识。笔者从广义地质学系统和过程的本质归纳出固体地球系统的基本问题是“固体地球系统总体上是远离平衡、时空延展的复杂耗散系统。地球物质多组成耦合的相干与协同及多种广义地质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及其非线性相互作用二者之多重叠加引发自组织过程所涌现的系统整体性状、结构与动力学行为的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并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了固体地球系统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的八个研究主题,并分别进行了论述。最后笔者提出了地球系统复杂性与自组织临界性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分形技术用于查证化探异常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地球科学中的许多事物都十分复杂,是非线性和不规则的,运用非线性科学理论、方法(包括分形、混沌和非线性模型等)有可能更好地解决。分形理论作为非线性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自然界空间结构复杂性的一门学科,可从复杂的看似无序的图案中,提取出确定性、规律性的参量。应用分形技术中的求和算法来确定地球化学元素的异常下限,处理结果较传统方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资源科学是问题导向性学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资源科学中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些观点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资源科学是问题导向性学科的新观点,论述了资料科学与传统科学和技术科学的不同之处,提出了筑构科学新体系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毕思文 《地质通报》2003,22(8):601-612
首先,从人类面临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地球系统的全球化、地球系统科学与传统地球科学和国内外研究现状4个方面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提出的背景,阐述了地球系统科学的七大特征和六大趋向。其次,详细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与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有研究思路、基本概念、地球系统过程和地球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第三,构建了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地球系统的连续动态系统、离散动态系统、地球系统的随机性、地球系统的自组织和地球系统的简单巨系统与复杂巨系统。第四,重点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子系统与各圈层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效应。最后,概述了地球系统的数字表达——数字地球和地球系统科学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It has been over a hundred years since the birth of research on Chinese geosciences history, which was accompanied by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ese geosciences. For hundreds of years, it has grown out of nothing to brilliant performance by several generations of Chinese geologists committing their hearts and minds with the spirit of exert and strive without stop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to produce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n serving the society. The study of Chinese geosciences history reflects objectively and historically the history of geosciences in China, which has recorded, analyzed and evaluated the dynamic process sitting in the background and clue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eosciences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science has roughly experienced two stages in China. The first stage is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researchers. It spanned approximately 70 years from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o the end of the 1970s. The research contents were mainly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geological organization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dividual mineral species, the history of deposit discovery and the research of geological character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are Zhang Hongzhao, Ding Wenjiang, Weng Wenhao and Li Siguang, Ye Liangfu, Huang Jiqing, Yang Zhongjian, Xie Jiarong, Gao Zhenxi, Wang Bingzhang and etc.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this period is the accumulation of a very valuable document for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a's geological history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the exchange of geological science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 second stage is organized group study. It took around 60 years from the 1920s to 1980s. It includ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geology,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organizations,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disciplines,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cal philosoph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foreign geological science communication, the history of geologists and etc. The most chief feature of this stage is the birth of academic research institute―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History of Geology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相似文献   

14.
李继亮 《地质科学》2010,45(1):1-11
我已年逾古稀,垂垂老矣。地质生涯中积累的经验和问题,理应贡献给年轻一代,以期经验能够相传,问题得到解决。年轻地质学家需要寻求名师指点,锤炼踏实的基本功;要踏遍世间群山,阅历地质现象,胸中累积千百地质实例;要熟读文献千卷,把文献中的实例与胸中实例融会贯通。如此,就可以把野外、室内识别、理解地质现象的能力和地质学最主要的工作方法—对比与联想融合在一起,能够解开任何地质难题。年轻地质学家还需要学习近年来科学哲学的内容和进展。为的是理解科学的本质,地质学的本质,以及地质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这有利于青年学者选择最接近科学范式的、最重要的研究项目;也有利于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地质学和科学哲学功底最好的年轻学者,可以为地学哲学作出贡献。本文提出6个方面的问题,供年轻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找矿突破中的科技引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瑞江  丰成友 《地质通报》2013,32(4):533-537
从当前找矿工作的难度和需求、科技引领找矿突破的重要性、科技创新在实现找矿突破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科技引领工作的主要任务,以及创新科技引领找矿突破工作机制等几个方面论述了找矿突破工作的科技引领作用,以期对推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刘向东  王增祥 《地质论评》2021,67(1):180-184
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最直接、最重要成果的体现,是地下地质情况最真实的信息记录载体,蕴藏着丰富的地质信息和地学知识,并具有原始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潜在价值巨大、获取成本高等特点,对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科普等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提取与挖掘、虚拟现实、互联网等技术,将实物地质资料科学、高效利用起来,切实转变实物地质资料科普观念,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化研究,丰富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形式,注重实物地质资料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新时代实物地质资料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科普功能,提升新时代全民地球科学素养,对构建世界一流的岩芯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凤鸣 《吉林地质》2001,20(4):4-6,32
面对资源、环境、人口、地质灾害等人类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的严峻危机,需要我们掌握地球内部的客观规律,不断更新和寻找地球科学理论和新的思维方式,掌握地球科学发展趋势,以协调好人与自然、人地关系及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8.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我国地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黄玉华 《西北地质》2002,35(1):70-75
地理信息系统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一项高新技术。笔者回顾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学研究的主要优势,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地图编制、自然地理资源管理、资源评价及环境整治等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及部分科研成果,说明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研究地学问题中,方法是先进的,理论是可行的,结语中展望了GIS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中国湿地科学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21,自引:3,他引:121  
湿地学在国际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中国则处于初创时期,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全面总结了中国湿地50年的主要成就:完成了全国沼泽调查;建成了若干研究基地,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在湿地生态系统及湿地与全球变化、湿地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开始进入国际前沿。在此基础上提出8项未来研究与建设重点:湿地区域分异规律、湿地形成的多层圈作用过程与机制、湿地沉积动力学、内陆盐碱湿地与西部开发、湿地环境重建、湿地可持续发展、湿地保护理论与法规、建设数字湿地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