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壳变形虫是一类广泛分布在淡水潮湿环境中的根足纲原生动物,具有较窄的生态幅、较短的生命周期,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点,因此沉积物中保存的有壳变形虫化石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环境信息。有壳变形虫化石在古湖泊学与人类活动、古水文、古温度、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定量重建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欧洲和北美开展的大量研究已证实有壳变形虫是古环境变化的有效指示器。我国地域辽阔,生境多样,无论是开展现代有壳变形虫的生态学研究,还是沉积物中有壳变形虫记录的古环境重建,都有巨大的研究潜力。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高山泥炭湿地在区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举足重要的地位,有壳变形虫是一类在泥炭湿地表面大量生活的原生动物,它们对环境变化敏感,是环境变化的有效指示器.泥炭湿地的现代生态学调查已经表明,有壳变形虫群落对泥炭的表面湿度和水文条件具有灵敏的响应,但是与其他环境条件如水化学因子的关系尚不明确.本文主要调查了长江中游高山泥炭湿地有壳变形虫群落特征及其对水化学因子的响应,发现Cr和Mn对有壳变形虫的群落组成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有壳变形虫的群落组成在不同湿地间有一定差异,这种空间上的差异分布可能反映了湿地的不同类型、发育阶段和人类活动等信息.有壳变形虫可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动态监测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有效的指示信息.  相似文献   

3.
开展湿地的生态监测研究是理解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的生态响应、动态演化和生态服务功能变化的有效途径,也是湿地保护、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和生态恢复的内在需求.以我国鄂西地区广泛分布的典型亚高山泥炭湿地为研究地点,以在湿地中大量生活且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环境指示生物——有壳变形虫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一种较新的泥炭湿地水位长期定点监测方法——"PVC印迹法"监测湿地水位的长期变化,调查了有壳变形虫的生物多样性、群落组合特征及其与水位等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共记录到有壳变形虫27种和类群(type),隶属14个属.对有壳变形虫的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排序分析显示,泥炭湿地的水位是有壳变形虫群落组成的主控环境因子,构建了有壳变形虫属种与水位的转换函数,该函数具有较好的预测和推导能力(R2=0.62),为该地区泥炭湿地的古水位重建提供了现代过程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区泥炭地现代有壳变形虫环境意义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壳变形虫(testate amoebae)是一种新的具有潜力的环境变化生物指标。对采集自长白山区哈泥(42°12′50″N,126°31′05″E)、金川(42°20′47″N,126°21′35″E)、赤池(42°03′16″N,128°03′22″E)和圆池(42°01′55″N,128°25′58″E)等4个泥炭地不同生境的75个有壳变形虫样品,采用冗余分析方法(RDA)研究有壳变形虫种类组合变化与7个环境变量的关系,所有采样点均以泥炭藓(Sphagnum)为优势植被。结果表明水位埋深(depth to water table),pH值和泥炭湿度是影响长白山区泥炭地有壳变形虫种类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显著性检验达到p<0.001的水平。这一结果与国外其他地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3个环境因子可以作为目标变量进行有壳变形虫-环境因子转换函数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天鹅洲长江故道近代环境变化的有壳变形虫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天鹅洲长江故道近代沉积物中有壳变形虫的形态、生态特征和多样性组合变化的研究,重建了该地区30 a以来有壳变形虫的群落演替过程.沉积物中有壳变形虫和色素分析结果表明,天鹅洲长江故道的生态与环境在人类活动和河道变迁的影响下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即:①1975~1987年,水位较低,接受较多的外源有机物质,营养水平上升;②1987~1994年,水体稳定,水质变得清澈;③1994~2001年,自然保护区建立以后,外源有机物输入减少,营养化程度降低;④2001~2005年,随着故道环境由开敞式过渡到封闭式,水体的生产力提高,富营养化加剧.初步研究表明,有壳变形虫作为一种环境指示生物在湖泊沉积与生态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来自北方泥炭地的研究表明,沼泽表面湿度变化时常受控于气候变化。然而火山活动区泥炭地的表面湿度是否受到了火山地质的影响?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明晰。本研究以长白山赤池泥炭地38 cm深的沉积物作为对象,通过植物大化石、有壳变形虫和腐殖化度多指标分析,重建该泥炭地过去近50年的地表湿度变化。研究表明,3个指标揭示的地表湿度变化趋势总体一致,即38~27 cm(1957~1965 A.D.)由干向湿转变;27~18 cm(1965~1976 A.D.)干湿波动;18~0 cm(1976~2008 A.D.)由湿向干转变。与当地的气象数据对比,发现剖面底部湿度偏低与地热引起的强烈蒸发有关;而剖面上部湿度偏低与降水少、温度高的气候变化模式较吻合。理解泥炭地表面湿度变化对于泥炭记录的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生态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泥炭沼泽分布和演化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而泥炭地由于自身的特点成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良好地质档案。在介绍泥炭沉积过程及不同类型的泥炭沼泽的发育特点基础上,从过去气候变化的常用泥炭记录和泥炭地碳记录等方面总结了国际上针对泥炭地反演气候变化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重点剖析了泥炭腐殖化度、植物残体、有壳变形虫、生物标志化合物、同位素和孢粉等泥炭地过去气候变化重建的代用指标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泥炭地碳累积和碳循环等热点研究问题。最后从泥炭地作为过去气候变化的记录档案、泥炭地对现在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及在泥炭地进行现场气候变化监测与实验等方面对泥炭地与气候变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四醚膜脂化合物在湖泊环境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几年来,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GDGTs)已成为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此类化合物广泛分布在海洋、湖泊、土壤、泥炭以及热泉等不同类型的环境载体中,并且携带丰富的环境信息,基于此类化合物分布构建的参数已成为重建古环境变迁的重要指标。本文首先从GDGTs化合物的结构以及生物来源出发,重点阐述了基于此类化合物构建的几个指标TEX86、BIT、MBT/CBT以及ACE在湖泊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及存在的不足,随后概述了特殊类型湖泊即富营养、高盐度湖泊中GDGTs化合物的分布特征,最后对GDGTs化合物在湖泊环境的研究提出总结以及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青山口组—嫩江组一段介形类壳饰、壳形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对研究层位12种壳饰类型与9种壳形类型的介形类可能生活的环境及其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刺状壳饰的介形类生活的最佳环境为深湖—半深湖相环境;瘤状壳饰的介形类适宜生活于水质清、矿化度较高、pH值也较高的浅湖—半深湖相环境;深蜂孔、饰边、长瘤或隆脊壳饰的介形类生活于深湖—半深湖相环境;浅蜂孔、网状、细纹、细脊壳饰的介形类主要生活于滨浅湖相环境。三角形、长方形壳形的介形类生活于深湖—半深湖相环境;低梯形、五边形壳形的介形类部分种类生活的环境为深湖相环境,另外一些种类生活于半深湖—浅湖相环境;高梯形壳形的介形类一般适宜的环境为浅湖相环境;椭圆形壳形的介形类基本生活于滨浅湖相环境;肾形壳形的介形类一般生活于浅湖—半深湖相环境。青山口组一段的介形类群以适应深湖—半深湖相的具饰边壳饰、低五边形壳形的介形类为主;青山口组二、三段介形类的壳饰与壳形类型虽然丰富多样,但与湖泊沉积环境变化也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姚家组介形类的壳饰均以适应浅水相环境的浅蜂孔、细脊壳饰为主,壳形以椭圆形占绝对优势为特征,后期随着湖泊水深增大,出现了少量反映较深水相环境的深蜂孔壳饰与三角形和长方形壳形类型;嫩江组一段介形类的壳饰类型较少,以深蜂孔与浅蜂孔类型为主,壳形类型相对较多,椭圆形、长肾形、长方形、三角形、低梯形类型均有一定含量。  相似文献   

10.
泥炭的分类     
泥炭是沼泽的特有产物.它遍布全世界,在我国亦有大面积分布.泥炭在工业、农业、医疗、环保、能源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由于在不同条件下形成的泥炭理化性质和利用途径有所不同,因此对泥炭进行合理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泥炭的分类尚不统一.国际泥炭学会下属的分类小组,曾建议以植物组成、分解强度、营养状况作为分类的三项主要依据.而这个建议只是原则性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分类系统,还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As is well known, the first information on the coal-bearing strata of the Russian Far East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fossil flora was given by the acadeinician Prof. Schmidt (2), and his fellow-traveller Glehn (13), to Lopatin, Bogoluibsky (9), A. Koeppen (26) and others. However the  相似文献   

12.
As is well known, the first information on the coal-bearing strata of the Russian Far East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fossil flora was given by the acadeinician Prof. Schmidt (2), and his fellow-traveller Glehn (13), to Lopatin, Bogoluibsky (9), A. Koeppen (26) and others. However the  相似文献   

13.
高岭石的热稳定性和热处理产物的DTA IR和EPR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实  张惠芬 《矿物岩石》1992,12(2):28-33
本文利用DTA、IR和EPR等方法研究了高岭石的热稳定性及100—900℃热处理产物的系统特征。高岭石的热稳定性会因为堆垛层错缺陷浓度的增大而降低。根据IR和EPR实验,所有高岭石热处理过程中的变化包括:脱羟前、脱羟和脱羟后三个阶段。小于400℃时,产物成分和结构同原高岭石相同,≥400℃开始产物的堆垛层错浓度增大并有利于继续升温后的脱羟过程。变高岭石可能介于晶质和非晶质之间。此外,高岭石Ⅰ位Fe~(3+)和变高岭石结构中的Fe~(3+)可能有某些相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扼要地阐述了阿尔泰、准噶尔北缘铜、金、多金属资源现状,地质环境和矿带划分,并认为阿尔泰南缘、恰其海—喀拉通克、萨吾尔—索尔库都克、阿尔泰山区巴拉额尔齐斯复背斜倾伏端及两翼、阿克塔斯—萨尔布拉克分别是寻找块状硫化物矿床、岩浆型铜镍矿、斑岩型铜矿、“焦家式、河台式”金矿和低品位大矿量金矿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15.
<正> 马坑铁矿赋存于石炭—二叠纪合火山岩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的地层中,由辉绿岩和大理岩在火山气热液作用下形成含矽卡岩矿物组合的磁铁矿床。这类铁矿分布较广,是一个重要的矿床类型。为了探索这类矿床形成的温度、压力和介质环境,我们继《福建马坑矽卡岩分带的模拟实验》之后,采用马坑天然辉绿岩和大理岩作为试料,对该矿床形成的温度和压力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沈可  袁学敏  韩颖 《中国岩溶》1993,12(3):201-208
本文从地质结构、水化学、环境同位素、岩溶水动态、区域水动力场等方面分析,论证了太原东西山岩溶地下水不存在水力联系,即西山区为一独立的岩溶水系统,而东山区属于娘子关岩溶水系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演化的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地球科学。我国的古地理学来源于古生物学、地层学、大地构造学和沉积岩石学等,现巳形成生物古地理学、地层古地理学、大地构造古地理学、沉积古地理学或岩相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在古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中,古地理图是首要的。有各种类型的古地理图,如较小比例尺的和较大比例尺的、定性为主的和定量为主的、当今界限的和非当今界限的等。我国的古地理学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发展过程和趋势.如从单一到综合,从粗放到精细,从理论到应用,一些新的学术观点和方法论相继出现,一些现代地理学、沉积学、生物学和气候学的研究思路和成果将影响和促进古地理学的发展。《古地理学报)是我国古地理学发展到当今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是促进我国古地理学的持续发展和创新,并迎接百花争艳硕果累累的盛世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18.
吉林东南部长白地区与朝鲜惠山地区均位于元古宙辽吉裂谷内,地质背景相似.本文分析了我国临江铜矿与朝鲜惠山铜矿产出的地质背景,对地层、岩体、构造控矿进行了解析.研究认为临江铜矿为夕卡岩型铜矿,惠山铜矿具有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两铜矿同属斑岩-夕卡岩型成矿系统.指出长白沿江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今后找矿工作应注意:北西向、北东向断裂与近东西向断裂交汇部位矿化线索;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与前寒武纪地层接触部位矿化勘查以及斑岩型特征矿化蚀变的甄别.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   总被引:23,自引:17,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增昭 《古地理学报》2003,5(2):129-141
古地理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的自然地理特征的科学,有重要的地学理论意义和生产实践意义,还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古今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国古地理学来源于地层学、地史学、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学、沉积岩石学、自然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人类历史地理学等,因此就相应地产生和形成了地层古地理学(或地史古地理学)、构造古地理学、生物古地理学、岩相古地理学(或沉积古地理学)、自然地理古地理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有许多类型的古地理图,如构造古地理图、生物古地理图、岩相古地理图、示意的或定性的古地理图、定量的古地理图、不同比例尺的古地理图、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非当今界限的古地理图等。古地理图是古地理研究的集中表现,是古地理学的生长点。我国的古地理学有4个主要的发展趋势,即从单一到综合,从定性到定量,从手工作图到计算机作图,从理论到应用。《古地理学报》的创刊和开始进入我国科技期刊的先进行列是我国古地理学发展历史中的一件大事。2002年12月香山科学会议第197次学术讨论会围绕“多信息的古地理重建”这个主题,通过充分的讨论和争鸣,对我国古地理学的发展前景达到了共识,即根据多学科的、多层圈的、多时代的、第一手为主的和定量为主的信息资料,编制从长城纪到第四纪以及人类历史时期的、各种比例尺兼有的、既有地学理论意义又能为生产实践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维护和改善服务的、综合各古地理学分支学科之长的古地理图,是时候了。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促使这一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而奋斗。  相似文献   

20.
V.T.Trofimov 《地学前缘》2007,14(2):257-267
文中定义了“工程地质结构”这一术语,讨论了其内容、成因、判别标志与依据、谱系分类及全球实际系列,并对全球及各大洲的超巨型、巨型、大型、中型工程地质结构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