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牛塘沟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又正值汛期施工,对项目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以牛塘沟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为例,阐述如何应用全要素管理手段对其进行管理、控制,从而实现项目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122-127
桃关沟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作为典型的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具有大部分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的共同特点。本文以桃关沟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为例,通过对其施工经验的总结分析,为其他类似的地灾应急治理工程提供经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桃关沟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作为典型的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具有大部分地质灾害应急治理工程的共同特点。本文以桃关沟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为例,通过对其施工经验的总结分析,为其他类似的地灾应急治理工程提供经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周毅  刘鑫  孙喜丽 《探矿工程》2016,43(10):87-91
2013年7月4日,石棉县广元堡地区发生特大矿渣泥石流,给沟口的广元堡社区人民造成严重威胁。由于矿渣泥石流的特殊性,国内泥石流应急抢险治理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结合广元堡后沟矿渣泥石流应急抢险工程实例,对泥石流的成因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介绍了泥石流应急治理的方案和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5.
张盛鲲  彭敏 《探矿工程》2013,40(3):71-74
对汶川地震诱发的文家沟特大泥石流,采取引水隧洞工程进行治理,是四川省地质灾害治理应急抢险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在没有时间进行详勘的前提下,利用动态施工管理,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获取信息,根据开挖时发生的应力、应变特性,给出适合该地质条件的施工方法和支护结构。介绍了该引水隧洞的设计及动态施工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光诚 《探矿工程》2010,37(12):68-70
概述了四川地震灾区的雅安石龙沟泥石流项目的勘查设计,描述了泥石流基本特征,对泥石流流量、流速等特征值进行计算分析,提出了拦排结合的治理工程方案,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0年8月8日,舟曲县城北侧三眼峪沟和罗家峪沟暴发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给舟曲县城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本文基于对舟曲"8.8"泥石流灾害的现场勘查和治理工程设计项目,从施工的难易程度、工程投资、安全性和服务年限4个方面对拦挡坝的类型,以及从工程投资、占地和安全性3个方面对排导渠的路线进行了详细的论证,选取钢筋混凝土拦挡坝和在原有排导渠的基础上截弯取直修建复式排导渠作为三眼峪沟泥石流灾害最优的治理措施,该措施的应用对同类工程地质条件下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方案的选择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复杂性,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管理的需要,同时对所有参加建设的单位和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笔者主要针对参与过的泥石流治理工程、熟知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对地灾治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的思考,首先介绍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概述,对施工阶段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进行研究,然后对泥石流治理工程质量问题现状及成因进行探讨,最后指出了笔者对泥石流治理工程质量控制的粗浅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9.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复杂性,传统的项目管理理论、方法、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管理的需要,同时对所有参加建设的单位和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笔者主要针对参与过的泥石流治理工程、熟知的泥石流治理工程,对地灾治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的思考,首先介绍了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概述,对施工阶段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及其控制进行研究,然后对泥石流治理工程质量问题现状及成因进行探讨,最后指出了笔者对泥石流治理工程质量控制的粗浅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呼尔阿泥石流沟形态、泥石流类型、危险性和防治紧迫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和体系,提出防治方案,经对比评价优选其一,并初步设计治理工程,对于呼尔阿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5.12"震后,震区泥石流处于高发期。拦砂坝是目前泥石流治理工程中主要的工程措施,新近泥石流堆积体上修建重力式拦砂坝对地基和基础要求较高。以魏家沟泥石流治理工程1#拦砂坝实例,分析桩基承台基础在泥石流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并为类似工程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都汶公路发育的4条主要泥石流沟对沟口桥梁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不同频率洪峰流量和泥石流流量及泥石流堆积对工程的冲击力,提出治理工程措施及用于泥石流治理中专门保护公路桥梁的新型结构工程。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2017,(5)
针对大夏河高阶地前缘地质灾害普遍发育,危害范围广,威胁对象多的特点,本文对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条件、危害特征进行了探讨,并以崔家沟作为典型泥石流灾害点进行风险评估,提出泥石流工程治理方案,建议在沟内修建拦挡坝稳坡、沟口修建排导堤或排导沟,同时配套相应的植树造林等水保措施,对崔家沟泥石流沟进行全面治理。  相似文献   

14.
由于自然原因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部分地区发生了大型的泥石流灾害,为确保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指导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本文针对大型泥石流应急治理工程的特点,对工程施工的成本进行分析,以做为其他类似工程成本估算的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5.
达摩沟泥石流形成的物质条件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达摩沟历史上曾发生多次严重泥石流灾害。根据该流域泥石流的灾害历史和发育特征,采用现场调查、地质勘查和室内试验等方法,分析了其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土壤植被条件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查明了达摩沟泥石流为降雨激发的高容重低粘性的过渡或稀性沟谷形泥石流。采用颗粒分析、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分析和室内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等方法重点对物质条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以生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治理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相结合,泥石流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体系建设相结合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都汶公路发育的 4条主要泥石流沟对沟口桥梁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不同频率洪峰流量和泥石流流量及泥石流堆积对工程的冲击力,提出治理工程措施及用于泥石流治理中专门保护公路桥梁的新型结构工程。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使文家沟内产生大型滑坡并解体成碎屑流堆积在沟道内,成为一条高频泥石流沟,在后期降雨作用下发生了多次泥石流灾害。根据文家沟泥石流的特点,采取了"水沙分离、固护拦停、监测维护"的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使泥石流起动方式由碎屑堆积体冲刷侵蚀转变为支沟沟床起动。治理后文家沟4个雨季内共发生了3次泥石流,治理工程有效减小了泥石流的规模和危害,但引水截流的实施也伴随了上游清淤等长期性的问题,需进一步重视。通过获得的降雨参数建立了文家沟泥石流临界雨量阈值模型,实施治理工程后泥石流临界雨量有明显提高,并逐年缓慢增长。  相似文献   

18.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堵塞岷江,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镇,淤埋了沟口G213国道,毁坏了在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引桥路基及桥墩。据调查,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沟域内即分布有大量的地震崩滑物源,沟道堵塞极其严重,在持续强降雨下极易发生泥石流。为预防再次暴发泥石流灾害,对红椿沟开展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沟域尚有剩余物源量310.14104m3,其中动储量达98.4104m3,在强降雨条件下再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可能性较大。本文在对红椿沟8 14特大泥石流暴发特征介绍基础上,分析了现状条件下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泥石流沟工程治理设计思路及工程布置的作用,提出了全流域综合治理设计理念,即中、上游稳坡固源拦挡,下游固床+排导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治理,通过稳源固坡、分级拦挡、分散淤积、调蓄消能、减势排导等系统的工程措施,达到控制灾害性泥石流发生的目的,确保映秀镇映秀新区、G213国道、映汶高速公路的安全。在工程竣工后的2011年7、8月两次强降雨时,红椿沟未有固体物质出沟进入岷江,治理工程效果得到了初步检验,体现了针对巨灾型泥石流沟采用全流域综合工程治理设计理念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前对谷坊、拦砂坝、排导槽等治理措施研究较多,但对滑坡型泥石流的治理研究较少。2008年9月24日,四川省北川县陈家坝乡黄土梁发生特大滑坡,诱发其下游的2~#沟发生特大泥石流,导致沟口103国道被掩埋,堵塞都坝河。为防止泥石流再次发生,对2~#沟泥石流进行了工程治理及治理效果评价。治理措施采用"2~#沟中游4座浅拦坝+2~#支沟中游3座浅拦坝+下游起点设置总长34.7 m束流堤,总长156.4 m排导槽,终点设置总长22.1 m导流堤,排导槽与103国道相交处,采用桥梁工程跨越排导槽",中游和下游统筹的治理方案,并分析了各分项治理工程的作用。与2008年9月24日暴雨相比,2013年8月7日和2016年7月21日2次强降雨活动未发生泥石流灾害,验证了黄土梁2~#沟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较好,为类似滑坡型泥石流工程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马槽沟泥石流成因、特征、危害、治理方案、工程设计及治理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该工程建成已运行八年,泥石流危害现已基本解除,治理工程产生了良好的减灾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