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钻机“登上”链子崖链子崖概况见本期“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中的锚固钻孔工艺”一文。根据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施工设计,防治的主要措施是用预应力锚索锚固,183根锚索均布在危岩体北侧的陡壁上,单根锚拉力分别为1000、2000、3000k...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工作布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为世人所瞩目,经过二十多年的勘查、监测和研究,其防治工程最终得以开展。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施工安全监测和防治效果监测。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施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完整的监测剖面和监测网,并使其系统化、立体化。本文论述了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工作的指导思想、监测布置的基本原则和工程布置。  相似文献   

3.
防治工程施工对链子崖危岩体的扰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的实施,使其安全度有了较大提高,经过应力调整,已使其变形趋于稳定,防治工程效果日渐显著。通过对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进行前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地表绝对位移、裂缝相对位移、钻孔深部位移、岩体应力和锚索张拉力等监测资料的分析对比,讨论防治工程施工对链子崖危岩体变形的影响,论述施工进度、施工强度与危岩体变形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8-21节点等参三维实体单元有限元分析模型,对链子崖危岩体处于基本荷载、地震及防治工程条件下的位移进行了模拟,并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临空块体、煤层采空区、R203软层为危岩体稳定的关键块体的结论,证明链子崖危岩体锚固和煤层采空区回填是合理的,其防治工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举世无双的宏伟工程,其水库的百万移民大都采取就地后靠安置。水库沿岸地质条件较复杂,滑坡、崩塌众多,地质灾害对移民的安全有重大影响。国家对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给予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库岸稳定性和地质灾害调查,对其中的几十处重大滑坡进行过勘探,并对有重大影响的鸡扒子滑坡、链子崖危岩体、黄腊石滑坡、豆芽棚滑坡等进行了有效的工程治理。最近又拨数十亿巨款进行现阶段的大规模地质灾害防治。根据此次防治前的全面调查,全库区共有滑坡崩塌灾害点2490处。其中涉及135m蓄水水位及2期移民新址安全的,纳入本期防治规划,计581处。依据滑坡崩塌的危险性,防治难度及危害对象的可迁移程度。采取不同防治对策。已进行工程治理的198处,搬迁避让的232处,加强监测预警的151处。防治工作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科学技术难度,现在正在紧张进行中。文中分段论述了库区地质灾害特征及以往防治研究历史,现阶段防治研究工作要点和今后防治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两大主体工程--"五万方"、"七千方"锚索工程和T8~T12缝段承重阻滑键工程于1995年5月开工,分别于1997年8月、1999年8月竣工.崩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风险很大的工程.工程施工对危岩体,特别是对其中局部敏感部位的影响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受扰动的危岩体适应应力调整产生相应的变形是一种正常现象,但扰动过大,可能会导致危岩体失控,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在防治工程施工过程中,同步监测危岩体的变形动态,分析判断危岩体的稳定性及其变形趋势,做出超前预报;及时捕捉重大变形信息和突发险情的征兆,供业主和施工单位决策相应防范应急措施;反馈设计,指导施工进度及强度,保证施工期间危岩体及施工人员的安全,是施工监测的基本任务.文章通过对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施工期间(尤其是1996年10~11月)的地表绝对位移、裂缝相对位移、钻孔深部位移、岩体应力、锚索张拉力等监测资料的分析,论述监测工作在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典型滑坡监测点优化布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与模糊模式识别算法提出了滑坡监测点优化布置的基本方法。以链子崖危岩体为例,以Ⅳ-Ⅳ′剖面作为滑坡监测点优化布置的典型剖面,根据监测变量(位移)对外界干扰因素作用下的灵敏度大小与监测信息量获取大小之间的关系,对该危岩体的监测变量(位移)进行了灵敏度分区研究,进而对该典型剖面的监测点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链子崖危岩体地表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位移量明显和状态变化灵敏度较高的部位,深部位移监测钻孔宜穿越所有水平位移变化的灵敏区域。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中的锚固钻孔工程涉及一系列技术难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施工锚索孔的一些相关工艺技术,包括:崖壁施工中的钻机定位,复杂地层防止孔斜及测斜,破碎带和大裂缝中的钻进及堵漏方法。  相似文献   

9.
链子崖危岩体变形破坏机制及整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是目前国家治理长江航道的重点工程。本文通过对危岩体变形破坏力学机制的研究,论证了其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山体崩滑破坏的视滑力问题──以链子崖危岩体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源 《工程地质学报》1999,7(3):272-278
本文提出了山体崩滑破坏的视滑力概念,给出其分析方法,并结合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进行了应用研究。它对于认识斜坡变形破坏的机理,改进稳定性评价,提高防治工程方案的针对性与工程布置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目前地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缺乏系统地理论指导的现奖,在回顾工程结构设计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概念,方法和原则,作为例证,用几个地质工程存在的问题和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方案优化过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胡亚波  黄学斌 《地球科学》2002,27(2):193-198
三峡水库蓄水后,已治理的链子崖危岩体,特别是T8-T12缝段岩体将受到江水的长期作用和影响,直接关系到防治工程的成败.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岩体测试,着重论述水库蓄水对T8-T12裂缝及其充填物的作用和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用改进的Sarma法对该段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重新计算和评价,得出一系列新的结论:总体上,长江水位抬升后,水对裂缝的溶蚀作用和劈裂作用,使裂缝整体加宽,不利于危岩体的稳定;考虑岩体和承重阻滑键取长期强度和江水位骤然升降,以及地震影响,链子崖危岩体整体稳定性将恶化,但NE20°方向稳定程度好于NW350°.  相似文献   

13.
链子崖危岩体的研究与治理工程举世关注,本文介绍了链子岩危岩体中的重点地段-“五万方”危岩体治理预应力锚加固工程工艺设计,在锚固设计中,推荐了1000KN,2000KN和3000KN三种预应力锚索,并给定了相应的锚索参数和施工工艺,最后,对预应力锚固工程的监测设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地质观与工程观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概括前人的经验, 结合作者个人的实践, 本文较详细地讨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地质观念与工程观念。提出地质观的核心问题是地质灾害体的变形破坏力学机理分析, 工程观观与工程观运用的最佳耦合。文中还讨论了超前预测的作用, 监测反馈与工程效果检验的关系, 以及地质工程师与设计工程师的关系等, 最后以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为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5.
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预报系统功能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监测预报系统包括遥控自记岩体变形位移监测、岩体应力动态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宏观地质现象巡查、气象要素监测等综合监测预报设施、手段、方法,代理助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岩体稳定状态预测预报;施工中及时捕捉特殊变异险情征兆,反馈设计、施工,既能施工安全、调整优化工程措施,又可监测评价工程竣工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我所历年来对链子崖危岩体开展的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力学试验和稳定性评价等研究情况。对链子崖危岩体裂缝相对位移的长期监测提出了测试原理和方法,制定了实施方案,分析了观测结果,给出了相应的结论。简述了危岩区各层岩土介质力学试验的原理、方法和获得的各项力学指标。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对链子崖危岩体和猴子岭斜坡体的稳定性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长江西陵峡链子崖危岩体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链子崖危岩体历年来的监测资料,讨论了大气降雨、地震、气温、长江水位变化以及人工活动等环境因素对链子崖边坡变形的影响.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对危岩体的稳定性及其变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中的垂直运输设备,用碗扣式脚手架搭设的82.6m高物料提升井架,通过对单立杆承受荷载的计算,整体稳定性分析和荷载试验,证明该物料提升架达到设计要求,能很好地满足施工需要。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峡链子岩危岩体正在进行治理,本文对链子崖危岩体监测工作诸如监测点,监测方法,监测仪器,资料整理与分析,设计反馈,施工指导,预测预报与判据等进行了探讨,并撰写成文。  相似文献   

20.
在地矿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司的组织下,考察组于去年11月对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和黄腊石滑坡进行了现场考察。考察期间,参阅了已有的地质勘察资料和长期监测资料,并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讨论。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形成此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