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地区晚更新世晚期暗绿色硬土层风积黄土成因说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上海地区全新世沉积物之下,埋藏着一层暗绿色、黄褐色硬质粘土层,它一直被认为是全新统的基底而被作为划分全新统与更新统的重要标志层。本文认为该硬土层为晚玉木冰期晚期沉积的风尘物质经次生变化而形成;是长江三角洲西部下蜀黄土在东部平原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上海湖沼平原地貌分界线上地层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湖沼平原和滨海平原地貌类型划分应遵从地貌特征,为工程应用方便,可划分地貌亚区。地貌分界线上典型的地质剖面,为湖沼平原第一硬土层与滨海平原暗绿色硬土层属于同一地质时代提供了直接证据。由于古河道、台地等古地貌特征,造就了不同地貌及地貌亚区之间地层差异。  相似文献   

3.
全新统是上海地区工程地质实践的主要对象,土质软弱。其表部的氧化带和作为底界的硬土层常为工程勘察目的层,上海地区全新统分层和该区工程地质工作的关系十分密切。上海地区全新统研究资料十分丰富,不少单位及个人均曾发表专门的研究成果,一般均以大理冰期末形成的暗绿色硬土层为其底界,并将全新统进行三分(已具备由相对分层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东部广阔的滨海平原中存在着浅埋的硬塑状态的粘性土层即浅部硬土层,是淤泥质软土地区的良好的地区性持力层。本人曾对其区域特征作过讨论(见1980年第二期“上海地质”),在上海地区其基本特征有三: 1.上部以暗绿色为主,故有“暗绿色硬土层”之称。下部变黄。总厚约十米。上细下粗,由亚粘土渐变为亚砂土或粉砂; 2.多呈硬塑状态,土的固结程度和强度指标较好。如上海港集装箱码头: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基土厚150~400米,属第四系沉积物,土质大多松散。地面以下80米深范围内的土层,尤其中上部30米。与工程建设关系密切;80米深以下盖复在第三系上新统玄武岩面上的土层也影响着建筑场地的地震效应。从抽取地下水所引起的各土层的变形促使地面沉降,更引起了一系列的工程问题。对上海地基土性质的研究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已经开始,但是应用工程地质的观点和岩土工程的方法进行较具体的分析只是近一、二十年来的事。竹淑贞等将上海地区第四系沉积层划分为十二个大的沉积单元,下限从崇明寒冷期开始,为复盖层底部灰绿色硬土层,苏州河寒冷期暗绿色硬粘土层为更新统上限,此层之上为全新统地  相似文献   

6.
Ⅰ.桩尖持力层分类:上海高重建筑物桩尖持力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过去传统习惯,以暗绿色硬土层作为桩尖持力层;2.浅层局部分布的砂性土层(潜水砂层或第一软土层中砂性土夹层);3.由于暗绿色硬土层缺失或建筑物荷重太大,桩打入与暗绿色硬土层相应深度或更深的砂性土层中,甚至有的已打到第一承压水砂层。  相似文献   

7.
一、浙江省地面沉降现状及危害 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工程建设、地下水开采等人为活动等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近四十年研究证明,浙江省滨海平原地面沉降的主因是地下水开采所诱发。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晚更新世沉积物极为发育,剖面完整,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六个沉积相。本区晚更新世出现三次寒冷期和二次温暖期,与国际气候分期基本一致。晚更新世早期为闸北寒冷期,相当于里斯冰期(庐山冰期);中期为早苏州河寒冷期,相当于早玉木冰期(早大理冰期);晚期为晚苏州河寒冷期,相当于晚玉木冰期(晚大理冰期)。其中早苏州河寒冷期为湖沼相暗灰色亚粘土,过去把该层划入浅海相层底部,显然是错误的。在本区西部和西北部有二层,暗绿色硬土层。埋深分别为5—10米和埋深20米。现发现前者为全  相似文献   

9.
沈毅 《上海国土资源》1995,(1):45-54,68
东海残留沉积区舟山QZ504孔未发现上海地区普遍存在的全新世暗绿色硬粘土层。但通过对该孔微体古生物组合特征的分析与对比,划分了全新世与更新世的更线,反映了气候的变化,证实了滚流对本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该工业厂房平面尺寸为42.0×21.0米,高八层(39.6米)。预制短柱装配式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箱形基础46.0×25.0×3.9米,座于“褐黄色表土层”上。该处地基土层特征见图1。由图可见,在负二十余米标高处缺失上海地区正常的“暗绿色硬土层”,持力层范围内几乎均为全新世淤泥质软土。  相似文献   

11.
浦东新区“硬土层”原沉积物特征和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浦东新区高层建筑主要桩基特力层之一的暗绿色和褐黄色硬土层系统勘察的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和地层对比研究,对硬土层的沉积特征作一部析。认为该硬土层为末次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风成黄土沉积物经过生变化作用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南部地面沉降与地裂缝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长江三角洲南部产生严重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发生和发展在时空上与地下水开采具有密切联系,在地下水开采高峰期,地面沉降速率明显增加,在地下水位稳定期和回升期,地面沉降速率显著减小,甚至出现少量回弹。平面上,地面沉降分布形态与主采层地下水位分布形态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垂向上,地面沉降分布形态与沉降层、主采层及土层的厚度、压缩性等有关,弱透水层和含水层都可能成为主要沉降层。开采地下水条件下土层的变形与其经历的地下水位变化过程有关,不仅弱透水层存在塑性和粘塑性变形,在一定水位变化条件下含水砂层也存在塑性和粘塑性变形。地面沉降是地表下所有受影响土层的变形之和,为了控制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发展,应限制地下水的开采量,尤其是避免出现地下水位低于土层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最低水位。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上海地区厚达300米的疏松沉积物中,蕴藏着丰富的深层地下水资源,早在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已被开采利用,至1963年地下水开采量达2.01亿吨/年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区域性水位下降漏斗,从而产生地面沉降。自1921年发现地面沉降以来,最严重的地区已下沉了2.63米,在市区和近郊区形成一个碟形沉降洼地。经过近二十年的勘测、测量初步查明了上海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并对地下75米以上土层进行了地面沉降地质结构分区;分析研究了地下水在采灌条件下,地质结构与地面升沉的关系。本文着重论述上海地面沉降、地质结构、地下水采灌三者间的关系,以及当前控制地面沉降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暗绿色硬土层”基本特征有三: 1.上部呈暗绿色,故有现称。下部渐变为黄色。上细(亚粘土为主),下粗(轻亚粘土、亚砂土等)渐变过度。总厚5—10米。 2.土的固结程度较高,多呈硬塑状态,物理力学指标较好。 3.在市区,正常分布时,顶板标高略低于-20米(吴淞标高系统),顶面起伏不大,略向东倾斜。  相似文献   

15.
根据多年来对本专题的研究,提出了目前沿海平原地区在“暗绿色硬土层”的第四纪地研究和岩土工程勘探中应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倾向性意见,对新版上海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中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讨论,指出随着当代工程建筑规模的发展,研究工作的重点应转向硬土层下埋藏更深的桩基持力层。  相似文献   

16.
土体变形特征与其经历的应力状态有关。由于抽灌水位置和水量的变化,同一土层中不同时期的地下水位可以呈现不同的变化模式,土层表现出不同的变形特征。论文根据上海1400多个水位孔近40a的水位观测资料和各土层的变形资料,从土层变形角度将地下水位的变化方式划分为5种模式。分析了每种地下水位变化模式下土层的变形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上海地面沉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的变化模式对上海土层的变形有显著影响。同一土层在不同的水位变化模式下可表现为弹性、弹塑性或粘弹塑性的变形特征;地面沉降与地下水开采量、地下水开采层次与主要沉降层具有密切的关系,开采地下水是上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与现阶段含水层的水位变化模式相联系,第四承压含水层是上海最近几年来地面沉降的主要沉降层。  相似文献   

17.
魏坤 《安徽地质》2016,(2):135-137
分布式光纤监测是利用光纤作为传感介质,采用先进的OTDR技术,探测出沿光纤不同位置土层的应变情况,实现真正分布式测量。阜阳地面沉降是由于过量抽汲阜阳城区地下水引起水位下降,在正常固结和超固结[1]土层分布区,由土层固结压密而造成的大面积地面下沉现象。省地质测绘院、阜阳市测绘院、安徽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该区域进行大量的高程测量工作,仅查明了地面沉降范围及垂直沉降量,但对地面沉降的形成机理,各压缩层的变化量缺少统一认识。采用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能准确测出各压缩层的变化关系,为阜阳地面沉降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或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土层固结收缩压密作用,导致地表发生的下降运动,具有发育过程缓慢、短时间不易察觉、波及面积广、不可逆等特点。浙江省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主要发生在杭嘉湖平原、宁波平原、温黄平原和温瑞平原等滨海四大平原,  相似文献   

19.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浅部硬土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三角洲平原松散地层中,广泛分布有多层低压缩性高强度的硬粘性土层,向为该区工程地质界所重视。其实,硬土层的意义远不限于此。笔者汇集近年所接触的部份资料,就其地质特征及实践意义一谈。资料引自苏、浙、沪二省一市众多的单位,文中看法多是与各单位同志们共同工作或研讨的成果。尤其是江苏省水文队、浙江省水文队和上海地质处等,在此一并致谢。限于本人水平,不当之处,望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两个以细颗粒沉积为主的晚第四纪钻孔进行OSL测年、U系测年、孢粉分析和微体古生物分析,试图建立高分辨率气候地层,从而建立本区晚第四纪的年代地层框架,并探讨本区晚第四纪的标志层和期间发生的两次海侵及其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两孔记录的古气候波动可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第6阶段(MIS 6),堆积厚层的河道相粗颗粒沉积及第3硬土层,反映当时气候寒冷;第5阶段(MIS 5),为滨海湖沼沉积,沉积物的颗粒显著变细;第4阶段(MIS 4),本区形成第2硬土层;第3阶段(MIS 3)的早期,本区也发育滨海湖沼沉积,中晚期则形成潟湖—砂坝体系,在滨海平原区普遍发育粉、细砂层;第2阶段(MIS 2),地层由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构成,下部为黄灰、棕黄色粉砂,上部则为棕黄色或暗绿色硬粘土。其中MIS 6、MIS 4和MIS 2期间发育的3层硬土层可作为本区晚第四纪沉积的标志层。在MIS 5和MIS 3期间,本区均发生海侵,MIS 5时期由于古地势较高、淡水径流和陆源物质输入丰富,因此海水影响微弱;MIS 3时期的中晚期为缺乏淡水输入的潟湖—砂坝环境,从而形成广泛的海侵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