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由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季强研究员等领导的研究小组 ,最近在我国辽西地区首次发现了迄今世界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化石新类群 ,并建立了一个基本被子植物的新科———古果科。这是近年来有关全球被子植物起源与早期深化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也为最终解开达尔文“讨厌之谜”向前迈进了一步。 5月 3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 ,以封面文章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这是自1998年以来 ,我国科学家孙革等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的第二篇以古植物化石作为封面的文章。古果科 ,是在我国辽西地区首次发现的、迄今世界上已知最…  相似文献   

2.
分子钟假说与化石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化是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 ,而早期的生命演化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是科学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基于生物的遗传距离所建立的分子进化速率 ,可用于进一步推测不同生物类群在进化历史上的分歧时间。这一间接时间数据可与化石记录所反映的直接数据进行比较。分子钟研究为探究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不仅可用来对基于化石记录的传统结论加以验证 ,同时对于化石记录不完整的生物类群起源历史的推测具有特殊意义。然而 ,利用分子钟方法所得出的不同门类起源时间总是早于化石记录 ,因此分子钟与化石记录的矛盾仍十分突出。文中综述了基于化石证据研究后生动物起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被子植物起源等早期生命演化的研究进展 ,介绍并分析、讨论了分子钟方法及利用分子钟研究早期生命起源时间问题及其与化石记录间的矛盾 ,同时认为古DNA的证据有利于分子钟的校正  相似文献   

3.
冀北承德与辽西建昌-义县一带是热河生物群化石的命名地,产有丰富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化石,以及早期被子植物化石,是探讨鸟类,哺乳类和被子植物起源的重要地区,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学家的高度关注和各国媒体的广泛报道。冀北承德地区陆相晚期中生代地层的张家口组-大北沟组-大店子组的层位要低于辽西地区的义县组,时代也更老。该区所产珍稀无脊椎动物与珍稀脊椎动物化石的时代除义县期外要老于辽西义县组,这对探讨热河生物群的起源与演化,特别是软骨硬鳞鱼和真骨鱼类的演化,两栖类的系统分类,鸟类的起源,原始哺乳类的进化,以及被子植物的起源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被子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它们在白垩纪早期有少量代表,在白垩纪中期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于缺乏公认的侏罗纪或更早的化石证据,被子植物起源问题特别是祖先类群起源的时间和地点以及早期演化问题,长期悬而未决。1971年冬笔者于燕辽地区东部(东经120°21′,北纬40°58′)中侏罗世海房沟组中,发现一批被子植物先驱化石与已知的中侏罗世植物化石群及动物化石群共存。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国学者在辽宁地区再次发现1.6亿年前对传统“演化规律”提出挑战的远古植物——花化石。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博士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士俊博士在刚刚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上报道了这种新发现的侏罗纪被子植物化石,并将其命名为“中华星学花”。据王鑫介绍,中华星学花化石出土于葫芦岛市连山区白马石乡三角城子,化石地层为海房沟组,属于中侏罗世。化石为炭化的压型化石,保存着很多珍贵细节。  相似文献   

6.
唐烽 《地球学报》2012,33(5):721-729
独特的八辐射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Eoandromeda octobrachiata)新记录被推断为原始的栉水母动物,在华南震旦系陡山沱组和南澳大利亚伊迪卡拉生物群产地均有发现,不仅为相关地层的国际对比架起了桥梁,而且将栉水母动物的最早化石记录推前了大约30Ma,并可能重塑动物系统树,原始的性状特征(如:栉板、栉板带、管状辐射臂、中央环带和八辐射螺旋对称性等)可以把栉水母动物定位在动物系统树更为原始的位置上,使我国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再次获得突破性进展,为破解早期动物演化之谜提供了化石方面的新证据,也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古生物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科学依据.辽宁建昌国家级化石集中产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化石产地,化石种类和化石数量丰富,是受到中外古生物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区域.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建昌中生代生物化石的地理分布、赋存层位和化石属种等进行归纳介绍,并对古生物化石产地进行保护区...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蓝田直立人化石以来,陕西已经发现了8处更新世古人类化石地点,成为中国人类化石资源分布密集区之一。陕西古人类化石涵盖了直立人、早期智人至晚期智人的人类演化阶段,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连续的人类演化序列。在蓝田公王岭、蓝田陈家窝子、洛南龙牙洞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直立人,在大荔甜水沟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早期智人,在志丹、黄龙、长武、南郑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属于晚期智人。陕西丰富的古人类化石对于研究直立人在欧亚大陆早期人类扩散和迁徙过程、早期现代人多地区起源、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关键阶段等一系列关键学术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被子植物起源问题被达尔文称为一个厌恶之谜 ,至今尚未解决。根据现代和化石植物的形态学研究 ,最早的被子植物被认为像尼藤类那样在两性生殖枝上有苞片和次生生殖枝 (假花说 /花序说 )或像本内苏铁那样在两性生殖枝上有苞片和生殖孢片 (真花说 )。最近基因分子学研究结果认为尼藤类与松柏类最接近 ,从而间接地反对假花说。基因分子学研究结果还假定睡莲、八角等四科为基底被子植物 ,而这些植物的花和真花说所期盼的一致。孙革等人 ( 1998,2 0 0 1,2 0 0 2 )发现于辽西的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的两性生殖枝上具有簇生的雄蕊和心皮 ,其簇生小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云南是世界上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的重要产地,古生代中期的鱼类不仅门类齐全,而且大多出现时代早、地区性属种多,其中不少化石材料如今已成为探讨如脊椎动物起源、硬骨鱼类起源、四足动物起源等一系列生命史中重大课题的关键资料。主要对古生代中期云南早期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有关研究的重点与方向进行了展望。在探索生物演化格局的同时,不仅要加强对演化机制、环境以及古地理背景的研究,而且更要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充分利用我国古生代中期丰富的鱼类化石资料,在早期脊椎动物系统演化、古地理与古气候等方面做出原创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被子植物起源问题被达尔文称为一个厌恶之谜,至今尚未解决。根据现代和化石植物的形态学研究,最早的被子植物被认为像尼藤类那样在两性生殖枝上有苞片和次生生殖枝(假花说/花序说)或像本内苏铁那样在两性生殖枝上有苞片和生殖孢片(真花说)。最近基因分子学研究结果认为尼藤类与松柏类最接近,从而间接地反对假花说。基因分子学研究结果还假定睡莲、八角等四科为基底被子植物,而这些植物的花和真花说所期盼的一致。孙革等人(1998,200l,2002)发现于辽西的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的两性生殖枝上具有簇生的雄蕊和心皮,其簇生小柄上因没有孢片被解释成花件,而整个两性枝条则被解释成具多重花件的两性花(相当于真花)。然后孙革等人(2002)将古果的17个形态特征并入具有108植物形态特征和1628植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金坛市开山采石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坏状况,阐述了加强对山体丘陵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出开山采石矿山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类起源问题,一直是科学界异常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之一。19世纪中期,达尔文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在欧、亚、非的新第三纪地层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通称之“森林古猿”的化石。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种古猿就是人和猿的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14.
季强  袁崇喜  王旭日 《地球学报》2012,33(5):715-720
真兽类哺乳动物是现代最为丰富多彩的哺乳动物类群,其起源和早期演化是国际科学界高度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中国辽宁中侏罗世髫髻山组产出的中华侏罗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真兽类哺乳动物,代表了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一个新里程碑。研究表明,中华侏罗兽的发现将以前国际上的白垩纪化石记录提前了3500万年,填补了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化石记录间隔,帮助校正了现代基于DNA方法研究的哺乳动物演化历史,并与基于DNA方法测定的真兽类哺乳动物起源时间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为哺乳动物演化历史建立了以化石为标准点的新标尺。中华侏罗兽的精确年龄有助于确定真兽类哺乳动物与其它哺乳动物,如后兽亚纲(它们的后代包括有袋类,如袋鼠)和单孔类(如鸭嘴兽),分异发展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化石羽毛颜色特征对探讨带毛恐龙和早期鸟类的起源及其生活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现生羽毛成色机制和化石羽毛颜色复原的相关研究进展,认为化石羽毛结构色的恢复是羽毛化石研究工作的一大难点。结构色在现生羽毛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与羽毛结构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无法确定化石羽毛精细结构的情况下,对处于演化早期阶段的羽毛化石,仅通过化学色素来复原其颜色具有较高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南盘江盆地首次发现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在南盘江盆地望谟地区下三叠统罗楼组灰岩中发现了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爬行动物化石层位相伴产出大量菊石、腕足、双壳、牙形石等,其时代属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的Spathian亚期。该发现对于研究早三叠世海洋生态复苏、海生爬行动物类群起源、早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柯叶艳  齐文同 《地质论评》2002,48(5):457-462
时间尺度的确定,对于估计生物有机体的分子和形态改变的速率,以及建立大进化和生物古地理学模式都有非常必要的,传统的化石记录和新兴的分子钟研究,是可以提供生物谱系起源和分支时间的两种手段,占整个地球生命历史七分之六的前寒武纪,是地球及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重要时期,对前寒武纪相当繁荣的微生物的起源时间和后生动物各门类的分支演化时间的研究,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本文在总结化石记录和分子钟研究结果时发现,由分子钟研究得出的早期微生物的起源时间明显晚于化石记录,而在后生动物分支演化时间的估算上却早于化石资料。本文试图从两种方法自身的特点来探讨这种分支演化时间的重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古被子植物学近年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本文概括介绍了北美古被子植物系统学、古生态学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以及主要研究方向和突出的成果.在系统学领域中,叶结构的分类思想,各种不同的标本处理方法,大大地提高了化石鉴定的精确程度;对演化和植被史的研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被子植物个体生态的复原和群落的重建,一直是被子植物古生态研究的重点.利用植物化石指示古气候,以及植物化石埋藏学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本文还预测了该学科在90年代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王wei 《广西地质》2000,13(3):27-32
文章回顾20世纪以来,在广西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物,包括4个巨猿化石地点、13个晚期智人化石地点以及一系列旧石器。对柳江人遗址等的地层和年代学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国际学术界关于现代人起源的“多地区连续演化说”将提供强有力的证据;百色盆地旧石器的综合研究,将对恢复早中更新世的环境和早期人类迁徙、扩散的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军  李小强  张海峰  郭兵  任文秀  彭措  冯备战  王玉玺  胡振波 《地质论评》2021,67(2):67030005-67030005
古植物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各类植物实体或遗迹的残留。对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区划研究是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在资料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甘肃省24处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了评价和区划研究。甘肃省古植物化石产地可划分为北山地区、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鄂尔多斯和秦岭地区4个古生物化石大区以及6个古植物化石产地集中区。根据古植物化石产地的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具体从科学性、稀有性、完整性、保存程度、可保护性5个单因素分别对24处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了评价。在单因素评价基础上进行了综合鉴评,共鉴评出世界级化石产地1处,国家级化石产地7处,省级化石产地16处。根据产地自然区划、行政区划等要素划分了古植物化石产地集中保护区6个。根据保护区内古植物化石产地级别及重要程度,划分出特级保护区2个,重点保护区2个和一般保护区2个。提出对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实行化石标本保护加原产地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