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拉萨地块广泛分布中生代岩浆岩,研究它们对于认识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理解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首次对拉萨地块南缘日喀则地区的比马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全岩主元素、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日喀则地区的比马组火山岩主要为中基性岩(玄武岩)及酸性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精确的SHRIMP U-Pb定年获得了(177.9±2.5)Ma的年龄值,略晚于东部桑日县地区比马组火山岩。比马组火山岩整体属于低钾拉斑系列岩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右倾型,Eu显示弱的正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岩石具有相对低的Sr同位素组成和高的eNd(t)值,(~(87)Sr/~(86)Sr)i值为0.703767~0.704886,eNd(t)值为5.28~6.37,显示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特征。认为日喀则比马组火山岩应为中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导致亏损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并受到了地壳的混染,形成时代上具有东早西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中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洋演化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一直是高原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系统研究对新特提斯洋及拉萨地块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桑日县地区出露的叶巴组、桑日群比马组、桑日群麻木下组、旦师庭组火山-沉积岩系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前人研究基础上,选择麻木下组安山岩和旦师庭组火山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U-Pb测年,对叶巴组和桑日群比马组火山岩进行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桑日群上部比马组火山岩(189.0±3.0~195.0±3.0Ma)与叶巴组火山岩(174.2±3.6~192.7±1.3Ma)均形成于早侏罗世,且两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为钙碱性岛弧火山岩,表明二者可能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因此,将比马组从原桑日群中解体出来与叶巴组合并为同一套火山岩地层,而桑日群下部麻木下组(99.9±0.7~136.5±1.7Ma)的形成时间明显晚于比马组,属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且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应单独建组;旦师庭组形成于93.7±1.2Ma,属晚白垩世地层,也单独成为一组。  相似文献   

3.
康志强  付文春  田光昊 《地质通报》2015,34(203):318-327
青藏高原中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洋演化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一直是高原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系统研究对新特提斯洋及拉萨地块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桑日县地区出露的叶巴组、桑日群比马组、桑日群麻木下组、旦师庭组火山-沉积岩系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前人研究基础上,选择麻木下组安山岩和旦师庭组火山凝灰岩样品进行锆石U-Pb测年,对叶巴组和桑日群比马组火山岩进行地球化学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桑日群上部比马组火山岩(189.0±3.0~195.0±3.0Ma)与叶巴组火山岩(174.2±3.6~192.7±1.3Ma)均形成于早侏罗世,且两者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均为钙碱性岛弧火山岩,表明二者可能形成于相同的构造背景。因此,将比马组从原桑日群中解体出来与叶巴组合并为同一套火山岩地层,而桑日群下部麻木下组(99.9±0.7~136.5±1.7Ma)的形成时间明显晚于比马组,属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且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应单独建组;旦师庭组形成于93.7±1.2Ma,属晚白垩世地层,也单独成为一组。  相似文献   

4.
林子宗群火山岩广泛发育在冈底斯带的南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的火山响应,对冈底斯带南缘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迄今对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冈底斯带的中东部,未见有冈底斯带西部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研究报道。对冈底斯带西部狮泉河地区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年代学与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年波组主要包括玄武安山岩、安山岩与流纹岩,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帕那组火山岩主要为流纹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Sr、Ba等,与冈底斯带中东部林子宗群火山岩一致,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征。此外,帕那组流纹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3.9±0.5Ma,比冈底斯带中东部帕那组形成时代更早。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印度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具有西早东晚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消亡到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产物。前人对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拉萨地块东部地区的研究仅限于林周盆地周围,而拉萨地块东部南缘地区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本文首次对拉萨地块东部南缘昌果地区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进行了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典中组火山岩(14DST-23、14DST-25)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69.97?0.45) Ma、(66.80?1.10) Ma;岩性主要为中性的安山岩、粗安岩,夹少量的酸性流纹岩,属钙碱性-高钾钙碱性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Nb、Ta、Ti负异常,显示典型弧火山岩的特征; Sr-Nd同位素组成上,中性岩的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3980, 143Nd/144Nd比值为0.512864,εNd(t)值为5.1。以上特征暗示昌果地区典中组中性火山岩可能形成于新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亏损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昌果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具有大陆边缘弧火山岩的特征,应形成于俯冲的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6.
广泛分布于拉萨地块南部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普遍认为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结束并由同碰撞向后碰撞构造背景转化过程中的岩浆作用产物,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结束到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后碰撞的丰富信息。本文对采集于拉萨地块西部亚热地区的林子宗群火山岩样品进行了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林子宗群火山岩为一套钾玄质系列的流纹岩,该岩石具有高硅(w(SiO_2)=73.90%~74.03%)、高钾(w(K_2O)=6.15%~6.28%)、高钾钠比(w(K_2O)/w(Na_2O)=2.14~2.65),富集K、Rb、Th、U、Hf等元素,亏损Nb、Ta、P、Ti、Sr等元素,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林子宗群火山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50.1 Ma±0.3 Ma—51.3Ma±0.4Ma之间;结合前人研究,笔者认为亚热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为形成于印度-欧亚大陆同碰撞背景下的大陆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林子宗群火山岩是在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新生代火山岩,形成于新特斯洋闭合向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渡的背景下,其底部典中组火山岩的年龄对限定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拉萨地块东部林周盆地及其附近,其中部和西部的火山岩研究较少,系统的年代学研究则更少.对拉萨地块中段查孜地区的一条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剖面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70.7±1.4 Ma、69.9±1.5 Ma、68.3±1.2 Ma.结合前人资料,对拉萨地块林子宗群火山岩年代学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显示其底部火山岩的年龄沿东西走向存在一定的差别,中段年龄略早于东段和西段,表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中段略早于东部和西部.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中生代时期新特提斯洋演化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一直是高原基础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年代学系统研究对新特提斯洋及拉萨地块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桑日县地区火山—沉积岩地层出露有叶巴组、麻木下组、比马组、旦师庭组、典中组等。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前人研究基础上,选择比马组安山岩和原典中组安山岩进行锆石U-Pb测年,并对该区火山岩年龄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桑日县以西至乃东县雅江特大桥,雅江以北的火山岩年代均为晚白垩世,其中比马组的时代应为晚白垩世(90.4±1.6~93.7±1.2 Ma),原典中组应厘定为旦师庭组,属晚白垩世(87.26±0.76~88.9±1.3 Ma),典中组属古新世(61.45~64.43 Ma),进一步厘清了该区火山—沉积岩地层年代格架。  相似文献   

9.
桑日群广泛分布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的中东段,是新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的代表性记录。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厅宫地区桑日群比马组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比马组所含的碎屑锆石具有85.7~143.5Ma、160.2~191.2Ma、334.4~364.1Ma和904Ma四个年龄段,其中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为85.7±1.9Ma,结合古生物资料,认为比马组形成于早—晚白垩世,其物源主要来自于拉萨地块,尤其是冈底斯岩基剥蚀源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比马组沉积主要来源于长英质岩石,是上地壳源区物质经风化剥蚀后搬运沉积形成。  相似文献   

10.
苟正彬  刘函  李俊  崔浩杰  杨洋 《地球科学》2018,43(8):2780-2794
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拉萨地体中南部,对拉萨地块中北部地区的火山岩浆活动的分布特点、火山岩成因及构造意义关注相对较少,且对该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存在不同认识.尼雄地区广泛发育的白垩纪火山岩保存了大量青藏高原新生代之前的地质演化信息.岩石学和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火山岩类型主要为玄武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流纹岩,其SiO2含量为55.76%~77.78%,铝饱和指数(A/CNK)为0.89~3.04,属高钾钙碱性-碱钙性、偏铝质-过铝质岩石;其富集Th、U,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显示出A型花岗质岩石特征;此外,流纹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极低的MgO、TiO2、P2O5含量及δEu值,相对亏损Ba、Nb、Ta、Sr和Eu等元素,与高分异的A型流纹岩特征一致.从1个玄武安山岩、1个粗面安山岩和2个流纹岩样品中获得的岩浆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17 Ma、127 Ma和126~127 Ma,代表了尼雄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形成年龄,否定了前人把尼雄地区火山岩全归属为始新世林子宗群年波组或渐新世日贡拉组的认识.综合研究表明,玄武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流纹岩可能为壳幔熔体混合的结果,并伴随着一定的分离结晶作用.它们可能同时受到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壳向北双向俯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广泛分布于拉萨地块南部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到陆陆碰撞构造背景转化过程中的岩浆作用产物,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碰撞的丰富信息.对狮泉河地区的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年代学、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典中组火山岩样品LA-ICP-MS锆石U-Pb年龄集中在67.1±1.7 Ma至70.8±1.1 Ma,表明其形成于白垩纪晚期.火山岩岩性主要包括玄武安山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其中,中基性火山岩为一套低钾拉斑-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低TiO2(平均值< 1%),高Al2O3(平均值>15%),均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两件中基性岩样品(87Sr/86Sr)i比值分别为0.707 437、0.707 672,εNd(t)值分别为-5.06和-4.31.酸性火山岩为一套高钾钙碱性岩石,具有高的SiO2(76.01%~76.77%)、高K2O(4.93%~4.98%)、高K2O/Na2O(1.41%~1.45%)以及相对高的Mg#(平均值为45.38),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Zr、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明显的Eu和Sr负异常.以上特征暗示典中组中基性火山岩可能是新特提斯洋北向俯冲消减过程中板片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的产物,且在上升过程中受到地壳混染的影响,酸性岩则可能来源于上覆地壳的部分熔融,且受到少量幔源物质的影响.此外,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均表明本研究样品不属于前人认为的则弄群火山岩,而应重新厘定为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   相似文献   

12.
西藏中拉萨地块切琼地区广泛发育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被认为是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火山作用的响应,对于揭示大陆碰撞的时限和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区内流纹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及全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流纹岩年龄为67.1±0.1 Ma,符合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岩年龄范围。该流纹岩具有富Si、高K、低Ti、过铝质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Gd/Yb)N=0.57~1.16,普遍出现负Eu异常(δEu=0.05~0.08),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Pb、Rb、Th、U),亏损高场强元素(P、Ti),并且明显亏损Ba和Sr,属于高钾钙碱性过铝质系列,具有陆源弧火山岩的特点;锆石176Hf/177Hf值在0.282673~0.282804之间,εHf(t)在?2.1~+2.3之间,平均为?0.6,t2DM变化于875~1117 Ma之间。综合分析表明,切琼地区林子宗群典中组流纹岩形成于俯冲构造环境,源于古老地壳物质再循环,且混染了少量幔源物质。对比区域上相关矿床,结合切琼地区已发现矿点,表明切琼地区典中组火山岩具有一定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矽卡岩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谢冰晶  周肃  谢国刚  田明中  廖忠礼 《岩石学报》2013,29(11):3803-3814
本文对冈底斯中段孔隆-丁仁勒地区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和锆石SHRIMP定年测试,在年波组下部的英安质岩屑晶屑熔结凝灰岩(LZ06022-2)中获锆石SHRIMP年龄为59.64±0.72Ma,在典中组下部的安山质晶屑凝灰岩(LZ06017-4)中获锆石SHRIMP年龄为69.97±0.72Ma,这是目前为止林子宗群火山岩底部的最老年龄。结合前人资料,对冈底斯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火山活动、地球化学及形成年代等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显示整个冈底斯带林子宗群火山岩以喷溢相和爆发相为主,从早期到晚期爆发强度逐渐减弱,早期典中组以爆发相为主到晚期帕那组以喷溢相为主,且随着时间的演化火山活动强度表现为由强→弱,早期东段比中段和西段火山活动强,中期西段和中段比东段火山活动强,晚期均较弱,年波组火山活动强烈且频繁,持续时间长,从而形成了冈底斯中段林子宗群火山岩的独特性;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随着时间的演化具有从基性→中性→酸性岩浆演化的规律,全碱含量逐渐升高,岩石系列由钙碱性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逐渐过渡;林子宗群火山岩具有陆缘弧火山岩的特征,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碰撞的起始时限在冈底斯带东、中、西段具有一定的差异,中段略早于东段和西段发生大陆碰撞。  相似文献   

14.
林子宗群火山岩广泛分布在冈底斯带上,其岩石学特征及所代表的区域不整合事件被认为与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转变有关。对冈底斯带南木林地区的林子宗群火山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地球化学研究,获得林子宗群火山岩帕那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46.08±0.47Ma、49.00±1.30Ma,对比冈底斯带其他地区已发表的年龄数据,认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在西藏南部)的时间,东部可能依次早于中部和西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冈底斯带南木林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具有碰撞后地壳加厚背景下产生的弧火山岩特征,应为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位于拉萨地块南缘的桑日群火山岩通常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沿拉萨地块南缘向北俯冲消减的产物,但其喷发持续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在桑日群火山岩系中识别出一套稍晚于桑日群火山岩的侵入岩脉, 脉岩中的锆石用U-Pb LA-ICPMS 法测得年龄为(93.4±1.1) Ma。据此认为桑日群火山岩的喷发时间应不晚于93.4 Ma。前人的研究表明桑日群的活动时限可以追溯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因此其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至少从晚侏罗世延续到了93.4 Ma 左右。另一方面, 这些侵入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俯冲成因的桑日群弧火山岩, 如埃达克岩(麻木下组)和钙碱性的火山岩(比马组), 而与东部朗县和里龙一带 的侵入岩非常相似, 它们很可能是板片俯冲导致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这种差异暗示在新特提斯洋 俯冲消减过程中其深部动力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