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赣边境的宁乡式铁矿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士范 《地质论评》1958,18(6):424-427
在湘赣边境的茶陵、攸县、永新、莲花、萍乡等地的泥盆纪沉积铁矿属宁乡式铁矿,产在上泥盆纪佘田桥系地层中。主要铁矿层有1—2层,中夹以绿泥石页岩,或绿泥石细砂岩,厚0.3~2米。铁矿层共厚0.6~5米,个别为5或8米,为鲕状磁铁赤铁矿石,其成分一般为T.Fe 40—50%,Si O_2 5—15%,S 0.1—1.8%,P 0.3%左右。矿层多来回褶皱,属浅海相胶体沉积,有受变质的现象,有时变质现象甚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地质论评》1959,19(7):324-330
一、湖南上泥盆纪宁乡式茶陵式铁矿矿床的地理分布湖南宁乡式铁矿因首次发现于宁乡黄材市附近之竹鸡坡青静崙上泥盆纪锡矿山统地层中,故名宁乡式铁矿。若干年来很多人把凡属上泥盆纪中的铁矿都叫宁乡式铁矿,近几年来甚至有人把中泥盆纪和下泥盆纪的沉积铁矿也叫做宁乡式铁矿。这种笼统的称法,使不少  相似文献   

3.
乌石山沉积型铁矿产于泥盆系锡矿山组粗碎屑岩内,属于"宁乡式"沉积型铁矿,矿体呈条带状展布,顺层产出,矿石矿物主要为鲕状赤铁矿、菱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绿泥石及少量碳酸盐。依据区内成矿特征及区域成矿规律研究,表明铁的物源来自于武功古陆,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原始铁矿质矿源层富集阶段、铁矿层固结成岩阶段、铁矿层变形改造阶段。  相似文献   

4.
宁乡式铁矿是我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沉积型铁矿,为了探讨其沉积特征与成矿机制,本文借助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TESCAN综合矿物分析仪,选取采自桂东北、鄂西成矿区的若干矿石样品进行岩石学和沉积学研究,深入剖析铁质鲕粒的显微组构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显示宁乡式铁矿为混积岩,具有典型的鲕状结构,可划分为砂岩型、灰岩型和混合型等三种类型,赋存于中泥盆统信都组、上泥盆统黄家磴组和写经寺组地层中,含矿岩系总体为一套砂岩、泥页岩和泥灰岩组合,形成于区域海侵背景下的滨海、滨–浅海转换带;矿石中铁质鲕粒形态多样,粒径多集中于0.2~0.5 mm,少数铁质鲕粒的矿物相和主量元素呈圈层状分布,核心可为石英或生物碎屑充填,外部为赤铁矿、鲕绿泥石及胶磷矿环带互层。研究表明矿石的形成可划分为成矿物质准备期、铁质鲕粒形成期和铁矿沉积期三个阶段,强烈的古陆风化作用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物质在机械沉积作用、胶体化学沉积作用和生物沉积作用下富集并沉淀,期间经历了复杂的氧化还原过程,最终压实固结为宁乡式铁矿。  相似文献   

5.
“宁乡式”铁矿,主要分布在桂东北地区中泥盆统信都组中。主要围岩为一套由粘土和粉砂组成的岩石。绿泥石和赤铁矿是主要的含铁矿物,它们常以鲕粒形态出现,彼此紧密共生。过去认为绿泥石鲕粒与赤铁矿鲕粒一样,是在一种较强的水动力条件下直接沉积产生的;因而对它的研究较少。现今工作表明,它并非在沉积阶段形成,而是一种成岩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闫斌  孙剑  朱祥坤 《地质学报》2015,89(Z1):217-218
<正>在华南泥盆系地层中,分布着沉积成因的鲕状赤铁矿,通常称之为"宁乡式"铁矿,是我国分布最广、储量最多的沉积型铁矿床。这类矿床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及甘肃南部地区。关于泥盆纪"宁乡式"沉积铁矿的成因,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如傅家漠(1963)、廖士范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对鄂西地区泥盆纪地层及宁乡式铁矿的研究主要是在解放后才开始,尤其是1958年全党全民办钢铁以来,各处发现了储量巨大的宁乡式铁矿,同时对本区及邻区上泥盆纪地层的分布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1924年谢家荣、刘季辰等将本区上泥盆纪含铁层误置于志留纪顶部,并将黄龙石灰岩及马鞍煤系亦包括在内。1950年李捷、谭彭等根据含铁层的岩性与湖南宁乡式铁矿进行了对比,后来证明这种对比是正确的。至1951年杨敬之、穆恩之等在研究本区长阳马鞍山一  相似文献   

8.
广西“宁乡式”铁矿,主要分布在桂东北,矿体产于中泥盆统信都组中。含铁岩石主要为硅酸铁质岩和氧化铁质岩。含铁矿物主要为绿泥石、褐铁矿及赤铁矿,次为菱铁矿与黄铁矿。它们多组成鲕粒及鲕粒间的填隙物。其中以绿泥石鲕粒与赤铁矿鲕粒为主,二者紧密共生。前人认为两种鲕粒都是在动荡动水体中直接沉积形成的,所不同的是一个位于较浅水的氧化环境,另一个则在较深水的还原环境。现今研究表明,它们均非在动荡水体中直接沉积形成,而是在沉积期后的成岩过程中形成,并且彼此间有着成因的联系,即绿泥石鲕粒产生在前,赤铁矿鲕粒是由它转变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鄂西晚泥盆世含磷鲕状铁矿石中磷的赋存状态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辛娜  李明  金振民  高山 《地球科学》2011,36(3):440-454
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泥盆纪地层的"宁乡式"铁矿储量巨大, 然而含磷高严重制约了该类型铁矿的开发利用.铁矿石中磷的赋存状态是设计该类型铁矿"提铁降磷"方案的理论基础, 是开发该铁矿首先要了解的问题.充分利用湿化学全岩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等全岩元素分析, 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物相分析, 电子探针微分析、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等微区分析技术, 对鄂西晚泥盆世含磷鲕状铁矿石中磷的赋存状态、物质来源与磷矿物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铁矿石中的含磷矿物主要为碳氟磷灰石, 分别以短柱状磷灰石晶体颗粒(65%以上粒径小于20 μm)、磷灰石内碎屑(粗砂至极粗砂级, 集中形成透镜状或带状层理)以及鲕粒中与赤铁矿相互包裹的凝胶状磷灰石(层厚度10~50 μm)3种形式存在.磷灰石晶体是在孔隙水中重结晶而生成, 磷质可能来源于晚震旦世地层的磷块岩; 磷灰石内碎屑是古海水体中原位化学沉积的产物, 磷质可能来源于古海周边的大陆; 鲕粒中凝胶状磷灰石也是原位化学沉积的产物, 但与铁质沉积位置相同, 并与富铁的鲕绿泥石混合或相互包裹形成鲕粒.   相似文献   

10.
鲕状铁建造(Ooidal Ironstones,OIS)是一种独特的含砂质、泥质、硅质或硅质碳酸盐,且铁质鲕粒含量超过50%,铁含量超过15%的沉积铁矿床.上扬子地区中—上泥盆统OIS广泛发育,被称之为"宁乡式铁矿",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铁矿资源.本文选取鄂西地区的火烧坪铁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沉积相的识别与划分、矿石组构的鉴定与统计、鲕粒的显微形貌和成分分析,试图精确厘定铁质鲕粒的形成环境以及形成过程,建立和完善火烧坪乃至"宁乡式铁矿"的成矿模式.研究表明,火烧坪铁质鲕粒主要产于以含泥砂质碳酸盐为主的滨-浅海带,特别是滨-浅海转换带远端和浅海带近端,而具有工业意义的矿层均产于海侵旋回中海进—海退—海进的快速转换带.结合火烧坪铁矿沉积环境,本文为鲕粒的胶体化学成因模型提供了新证据,并完善了 OIS成矿模型:①海进过程中,风化作用加剧所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促使海水深部呈缺氧的还原环境,Fe2+得以局部富集;②短时期的海退给鲕粒的形成提供了核心物质的来源的同时,还使得水体动力环境和氧化还原环境发生改变,促进了鲕粒的沉积和生长;③又一次的海进使OIS得以沉积埋藏和保存.  相似文献   

11.
鄂西宁乡式铁矿分布层位岩相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鄂西宁乡式铁矿分布广、规模大,尤以普遍发育赤铁矿鲕粒而独具特色。并且它一般赋存于加里东运动后第一个海浸沉积序列中由碎屑岩向碳酸盐岩过渡的层位,岩相古地理环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本文铁矿层中赤铁矿鲕粒类型之繁多,结构之复杂,安全可与碳酸盐鲕粒相提并论,其成因亦非常相似,均为强烈搅动环境中机械沉积的产物。经波浪和潮汐水流的再次搬运富集。最后定们于中等一弱动荡环境或相地低凹摈滨相上部。  相似文献   

12.
重庆巫山桃花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矿区岩相古地理条件、成矿主要物质来源、赤铁矿鲕粒的形成机制等对重庆巫山桃花铁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描述,探讨铁矿床的成因,认为其属于“宁乡式”铁矿床,赤铁矿鲕粒以胶体化学方式沉积,成因类型系同生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泥盆纪鲕铁石沉积环境、成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廖士范  魏梁鸿 《沉积学报》1993,11(1):93-102
中国泥盆纪鲕铁石分布在华南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湖南、江西、湖北等7个省(区)。鲕铁石结构有鲕粒、假鲕粒、凝胶团粒。鲕粒一般有环带、有核心,也有仅有环带、无核心的鲕环2-3层,少数数十层。鲕粒环带、团粒一般为自形晶微粒赤铁矿、绿泥石、菱铁矿,含少量粘土矿物及其他自形品矿物。核心为石英碎屑,或铁矿物碎屑。鲕粒间基质自形晶矿物、粘土矿物及其碎屑矿物。以接近封闭的浅水泻湖环境沉积最好(占鲕铁石总储量60%),以河口三角洲砂坝沉积最差(占4.2%)。鲕铁石是海水中胶体沉积的,当海水有一定能量时,铁质围绕碎屑物或铁矿物碎屑转动沉积鲕粒环带,铁质也可围绕先凝聚的铁矿物转动沉积无核心的环带。当海水能量低时形成凝胶团粒。  相似文献   

14.
龙门山地区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是我国"宁乡式"鲕粒赤铁矿矿床重要铁质赋存形式。为查明龙门山地区泥盆系铁质鲕粒的沉积环境和成因机制,以甘溪石沟里剖面精细实测为基础,通过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对铁质鲕粒的沉积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甘溪石沟里泥盆系养马坝组铁质富集于生屑灰岩、鲕粒生屑灰岩和生屑鲕粒灰岩,呈层状或透镜状夹于粉砂质泥岩和泥岩中。铁质鲕粒是重要的铁质赋存载体,类型多样,根据鲕粒成分可将其划分为灰泥鲕粒、绿泥石鲕粒、铁化鲕粒和铁质鲕粒4种类型。龙门山地区石沟里剖面养马坝组铁质鲕粒沉积于有障壁海岸的潟湖环境中,根据鲕粒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建立了有障壁海岸铁质鲕粒的成因分布模式,从障积滩外侧、障积滩内侧到潟湖,依次发育灰泥鲕粒、铁化鲕粒、绿泥石真鲕、绿泥石薄皮鲕和铁质鲕粒。  相似文献   

15.
游家贵  宋普红  徐春生 《贵州地质》2011,28(3):211-214,226
贵州省三都县丰乐铁矿位于都匀以南,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状,含矿岩系产于泥盆系大河口组,岩性为铁质砂岩、含铁砂岩、泥质砂岩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白云石等,矿石品位较低,属贫铁酸性铁矿石。认为其属于"宁乡式"铁矿床,赤铁矿鲕粒以胶体化学方式沉积,成因类型系同生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16.
为了配合湘东宁乡式铁矿床的研究和选矿试验,我们对漕泊、天仙岭、清-潞水、排前等矿区含铁岩系中的绿泥石,进行了物理-光学性质、化学分析、X-粉晶分析和差热分析的测定.现将获得的资料和认识总结如下.一、地质概况绿泥石产于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中上段千枚岩、板岩的含铁岩系中,赋存在含绿泥石  相似文献   

17.
中奥陶统铁质鲕粒(简称铁鲕)沉积在华南上扬子区广泛分布,但迄今仅有零星报道,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广泛的野外勘察和分析测试,全面阐述了这套铁鲕沉积的分布规律、发育特点及其控制因素与环境背景。该铁鲕沉积主要见于华南上扬子区中—上奥陶统华弹组、十字铺组和牯牛潭组,在川滇交界至川西南以鲕铁岩、砂页岩、灰岩形式产出,在滇东北—川南—黔北及陕南—川北多为灰岩,含铁矿物主要包括赤铁矿、鲕绿泥石、针铁矿等。铁鲕沉积的时代主要为达瑞威尔中—晚期,在多数地点发育1~2层,个别可见3层,可归属于两期。铁鲕的形成主要受沉积或早期成岩环境的影响或控制,如区域构造运动、古海洋水物理化学条件、微生物活动等。华南的铁质核形石、叠层石和海相红层等独特沉积记录同样发育在大致同期的台地上,共同构成一套含铁质“时征相”。进一步系统研究这套铁鲕沉积,将为全面认识铁质沉积、深入理解华南乃至全球奥陶纪古地理与古环境演变、探索地史时期重大事件等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显生宙鲕铁石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西南,其次为华东地区,主要产于中奥陶世,中、晚泥盆世,早、中侏罗世地层中,以晚泥盆世最为重要,其矿石储量占70.5%,沉积条件最好,为接近封闭的浅海泻湖中。奥陶纪及泥盆纪海水中沉积的鲕粒直径分别为0.7—2mm,0.2—0.8mm。侏罗纪湖水沉积的鲕铁石直径为0.15—0.66mm。鲕粒环带的形成,与水体波动能量使铁质围绕碎屑矿物,或围绕先已形成的自形晶微粒铁矿物旋转有关。静水沉积时能量小,无环带形成,多为无核心的铁质团粒。鲕粒环带,杂基多为自形晶铁矿物或碳酸盐物,鲕核有的为石英碎屑,右的为自形晶铁矿物或碎屑铁矿物。  相似文献   

19.
宁乡式铁矿在湘西北主要分布在三个层位,存在两类矿石结构,这两类矿石结构的铁矿是由不同的成矿方式形成,因而矿石质量也是不同的,具体表现在两类矿石中P、SiO2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对比,Fe0、Fe22层砾状、豆状类赤铁矿的质量优于鲕状赤铁矿,其中位于二户溪至西界地区的FeO层砾状、豆状赤铁矿矿石质量全区最佳,应为该区的赤铁矿下一步工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分析透射电镜对广西南流江三角洲地区的绿色颗粒进行了研究。依据其矿物组成,它们为海绿石相蒙皂石和磁绿泥石-鲕绿泥石两种绿色颗粒。它们由很细小的自形层状晶体构成,以富铁(总氧化铁25—40%)为特征。透射电镜观察揭示,它们是细小晶体在基质孔隙中自生生长形成,并逐渐替代基质。富铁自生矿物的矿物种与基质孔隙的局部地球化学条件密切相关。海绿石相蒙皂石形成于前三角洲,磁绿泥石-鲕绿泥石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斜坡和残留砂中,而针铁矿形成于潮间带。本区海绿石相蒙皂石和磁绿泥石-鲕绿泥石的形成水深远小于以往研究所提出的水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