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小祥  韦福彪  狄群 《江苏地质》2012,36(1):104-106
利用航空摄影测量的共线方程式,可以计算由于地形高差导致的地物在航片上的投影差大小和方向,从而进行修正,从投影的角度来分析IKONOS影像中由于地形起伏带来投影差的原因和特点,给出了计算公式用以分析影像纠正所需的地形精度要求,并对使用投影差和地物阴影大小来估算建筑物高度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2.
在黄土高原城镇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In SAR技术对绥德县城区的地表形变进行监测,通过影像裁剪、影像配准、地形相位估计、差分干涉、高相干点选取、相位解缠、变形提取和误差估计等数据处理手段,获取黄土高原重要城镇时间序列PS点,利用PS点的变形速率值来圈定潜在滑坡区;通过野外考察,证明时间序列In SAR技术可用于黄土高原区滑坡识别,且准确度较好,能为城镇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分区分类法针对山区遥感图象的一种有效的分类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莫源富  周立新 《中国岩溶》2000,19(4):360-365
高原山区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地块零碎,形成大量的阴影区及混合象元,被认为是遥感分类的难点地区,笔者大多年的山区遥感研究和基础上,通过对地表地貌、地物生态环境、地物分布特点的分析,提出分区分类法,对光照区与阴影区,地形耳峻区与地形平缓区,不同地物组合,地物生境区分别分类,是山区遥感图象行之有效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4.
席春平 《地下水》2007,29(3):133-134
通过介绍野外数字化测图的方法和步骤,对两种测图方法在地物点、地形点施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比较,坐标法测图误差主要来源:测站点误差、视距(或测距)误差、展点误差及高程正中误差;数字化测图误差来源:点位中误差、平面位置中误差、高程中误差.通过对比得出野外数字化测图具有成图精度高,野外工作量少,工作效率高,可任意制作不同比例尺地形图,容易保存等优点;野外数字化测图是工程地形测量发展方向,必将取代传统的测图方式.  相似文献   

5.
西藏墨脱地区山高路险,植被覆盖严重。区域地质调查中卫星遥感TM和SPOT光学图像受到植被干扰,地质构造露头不清;而微波侧视雷达图像(SAR)由于受到高山地形影响,信号遮蔽,控制点的精确选取和遥感地质解译也十分困难。研究中采用DEM(数字高程模型)模拟SAR图像的方法,利用模拟SAR图像对原始雷达图像进行控制点选取和影像正射校正,通过TM图像和SAR图像的正射影像处理以及二者的影像数据融合,并利用DEM进行三维构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TM图像和SAR图像的影响优及二者的影像数据融合,并利用DEM进行三维构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TM图像和SAR图像的影像优势,用于测区区域地质和构造解译,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德欣 《地下水》2023,(4):152-153+210
由于地形崎岖和深厚的植被覆盖,在山区河道测绘往往呈现高难度、高风险和低效率的特点,对该区域的开发和利用造成不利影响。目前基于具有穿透植被性能优异的机载LiDAR,探究激光影像技术在勘测山区河道地形下的效率,为提高该地形下的测绘提供技术支持。但同样机载LiDAR技术在测绘复杂地形的应用精度仍受植被覆盖率和地形平整度的影响,所以为量化分析机载LiDAR技术在复杂地形下的适用性和精确度,本文通过对比不同地表覆盖物下,机载LiDAR在具有代表性的山区河道的测绘应用精度,研究表明:结合点云影像的机载LiDAR测绘技术具有平面精度高、高程信息准确和地表信息丰富全面的突出优点;植被覆盖率、地形坡度显著的影响测绘的点云高程精度,而机载LiDAR技术在穿透植被性具有突出优势;机载LiDAR技术在测绘山区河道地形得应用中具有突出的效率高、准确性高和成本低的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7.
邓佳音  陈建平 《江苏地质》2018,42(3):501-506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获取遥感影像时,由于地形效应的存在,阴影的产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对多光谱图像进行波段比值处理,减弱或者消除地形阴影的影响,提高遥感影像的识别与分类精度,并对处理后的图像进行质量评价,为选择最佳处理方法提供参考。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对山区遥感图像进行分区,对分区结果进行各种波段比值运算,消除地形阴影;以信息熵作为质量评价指标,对比值处理消除地形阴影后的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处理结果与所选比值处理方法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波段比值处理可以减弱或者消除地形阴影的影响,与单波段比值处理和线性波段比值处理相比,非线性波段比值处理后图像的信息熵增强最大。  相似文献   

8.
数字摄影测量,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理论与方法,以计算机视觉代替人眼的立体观测,其产品与中间数据的记录以及处理的原始资料均是数字的,较之常规的(传统的)数字产品的生产方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成果多样化等优点。两次外业和两次内业,是∶地形图数字摄影测量的主要作业流程,第二次外业调绘作为1500数字摄影测量的主要外业工作与常规调绘方法有一定的区别。∶地形图数字摄影测量适合于1500大面积数字化测图。  相似文献   

9.
遥感现已成为大范围冰川制图与监测的必备手段。合成孔径雷达(SAR)全天候的成像能力,对地表湿度、粗糙度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对地物一定的穿透能力,使其在冰川制图与监测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SAR对冰川的制图与监测理论方法还在不断完善,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是冰川遥感研究的一个热点。针对国内外近年来研究进展,对SAR通过散射差异识别雪冰带、监测雪冰界线与冰川物质平衡之间的关联、干涉法与相关算法监测运动速度、干涉生成DEM监测冰川厚度变化等方面的新成果进行论述,阐明了SAR冰川探测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对未来若干极具潜力的SAR冰川探测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对盛海花园小区进行了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获得了高精度数字线划成果。通过与RTK测图成果比对,验证了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地物点的间距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符合规范精度要求。针对无人机测绘的不稳定性,提出了稳健性精度及其验证方法,经检验平面稳健性精度高达93. 2%,高程稳健性精度达到86. 4%,因此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测图新手段,对于提高测绘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类似测绘工程提供一个可借鉴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谢赣南 《湖南地质》2002,21(1):73-76
数字摄影测量,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 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理论与方法,以计算机视觉代替人眼的立体观测,其产品与中间数据的记录以及处理的原始资料均是数字的,较之常规的(传统的)数字产品的主要方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成果多样化等优点。两次作业和两次内业,是1:500地形图数字摄影测量的主要作业流程,第二次外业调绘作为数字摄影测量的主要外业工作是常规调绘方法有一定的区别。1:500地形图数字摄影测量适合于大面积数字化测图。  相似文献   

12.
利用DEM进行多山地区星载SAR影像的正射校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较为平坦地区的原始SAR影像简单采用二维变换函数(如多项式)即能满足精度要求,但在多山地区星载SAR影像的主要几何误差是由于地面高差引起的像点位移,用简单的多项式无法改正这项误差。以西藏墨托实验区为例,选取一定数量的控制点对,利用已有的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三维构像建立SAR影像的模拟影像,再利用模拟的SAR影像对原始的SAR图像进行正射校正。处理试验表明,利用DEM正射校正后的影像与地形图的匹配程度,比仅采用多项式选取地面控制点(GCP)进行校正的匹配程度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高分光学遥感在典型地物分类研究中已开展很多,但受限制于多云雾覆盖、多雨的低纬度地区。合成孔径雷达可穿透云雾、植被冠层,被引入典型地物分类中。本研究以L波段HH、HV双极化2景高分辨率ALOS-2 PALSAR-2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开展了低纬亚热带高山地昆明地区的建筑物、林地、耕地、湿地、深水等五类典型地物的极化后向散射特性分析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五类典型地物的HH、HV极化散射特性基本不受升降轨侧视成像、季节性影响;五类典型地物样本点的HH、HV极化后向散射空间特征较为明显。实验结果有力证明了HH、HV双极化SAR具有多云雾、低纬亚热带地区典型地物分类、反演及动态监测的应用潜力,可作为光学或热通道遥感开展地物监测的有效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4.
ASTER卫星立体像对已经被成功地用于提取全球数字地形模型(DEM),其有效性已经在不同类型的非喀斯特地貌区域得到验证。和一般地貌相比,喀斯特地形,特别是中国南方喀斯特,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态特征。能否从ASTER影像中精确地提取喀斯特地貌DEM目前尚未见到有任何报道。本文利用ASTER影像成功地提取了广西大化地区高峰丛深洼地的喀斯特地貌DEM,并且将提取结果与同一地区1∶5万地形图控制点的高程和4个剖面的高程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区内绝大部分区域是喀斯特地貌,但在其西北部有一舌状砂岩地貌分布,从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地貌DEM精度对比的机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从ASTER影像提取出来的砂岩地貌的DEM均方根误差要小于喀斯特地区,表明从ASTER影像中能更有效地提取非喀斯特地貌的DEM。相比之下,提取得到的喀斯特DEM精确度则稍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研究区内独特的高峰丛深洼地地形形态。由于峰丛地形的阴影在构成立体像对的两幅影像(nadir-looking和aft-loo-king)上的大小和形态差异很大,导致了DEM生产过程中两幅影像不能精确配准,从而产生比较大的误差。相比之下,砂岩地区地貌相对比较平坦,地形阴影大小和形态在两幅影像上差别不大,故而能得到精度比较高的数字地形模型。本文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适当增加地面控制点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提取出来的喀斯特地貌DEM的精度。尽管提取的数字地形模型精度稍低,其均方根误差仍然远远小于该地区峰丛和洼地个体体量。因此本研究认为从ASTER立体像对提取的数字地形模型可广泛用于喀斯特地貌形态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5.
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工作中,相对于传统的方法,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具有工作周期短、成本低的优点。其工作过程为:首先,通过野外航空摄影建立实景三维模型图;然后,用软件进行立体测图,对不能准确判读的部位进行野外调绘,对影像不清的部位用RTK方法补测数据;最后,对立体测图、调绘和补测数据进行处理,形成地形图。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对海岸线的动态监管和监测,提出了一种自动阈值与区域增长相结合的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影像海岸线自动提取方法。首先结合Canny边缘检测和最大类间方差法(OTSU方法)实现自动阈值分割提取水陆分界线; 在自动阈值提取的基础上,对水域进行开运算和图像分割,将占有较大比例的海上水体作为种子点进行区域增长,获取海上水体,从而去除陆地水体、阴影等误分为海域的部分; 之后对区域增长法获取的海陆分割结果进行去噪、填充等形态学优化处理,填补海上船体、风车、岛礁等造成的空洞影像,形成最终的海陆分割结果; 最后,使用Canny边缘检测算子获取海岸线。基于江苏海岸带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高精度地提取出光滑、连续的海岸线,在SAR影像海岸线提取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纹理与成像知识的高分辨率SAR图像水体检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精确地提取水体,首先对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中农村民房的成像机理进行了分析,接着通过图像纹理检测方法和基于知识的建筑物阴影表达去除了建筑物阴影,最后精确地提取出SAR图像中的水体,说明对高分辨率SAR图像进行信息检测时,传统方法和基于成像机理的知识表达方法能够精确地实现水体目标检测,从而可以进一步对水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内引进的机载高光谱成像仪(CASI/SASI)数据采集系统,介绍了利用先验知识建立的多种地物目标光谱库,以及高光谱影像目标快速识别的技术方法研究;同时还阐述了其数据处理流程、目标识别原理和应用开源代码编程实现过程,并对其结果与应用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数字填图系统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从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输出等全流程信息化,准确、快速地制作符合相关精度要求的野外手图地理底图是保证野外调查工作质量重要基础环节。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实际工作,提出了地形数据坐标系转换流程,总结了一套简捷实用并符合相关精度要求的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地质手图地理底图的制作方法:第一步使用Mapgis67投影变换模块中的"工作区直接投影转换"功能将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数据放大,第二步运用Section插件对放大到1∶2.5万的矢量地形数据进行裁剪,第三步根据最新遥感影像等资料添加最新的地形地物从而实现地理底图的图面整饰。  相似文献   

20.
机载LiDAR是一种主动扫描式遥感技术,其激光脉冲信号能部分穿过多层植被的间隙直达地表,快速获得剥离植被层后的地表高精度三维数据与影像,从而实现真实刻画地貌轮廓和精细揭示地表特征。低频泥石流沟发生间歇期长,地表植被较茂盛,常用的光学影像、InSAR等遥感技术对其解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盐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采用机载LiDAR技术,提取了0.2 m分辨率的地表DEM数据,生成了精细的山体阴影图像,初步建立了泥石流机载LiDAR图像遥感解译标志,在此基础上对17条沟谷进行了判释,最终确定了4条低频泥石流沟,再结合机载LiDAR的DEM影像详细调查了泥石流沟的形态特征、物源分布,初步分析了泥石流沟的现今活动性。实践证明,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机载LiDAR图像的可解译性明显好于传统的光学遥感,适用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的早期识别与后续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