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四川盆地川东南地区“源—盖”匹配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重建烃源岩生烃史("源")和泥质盖层排替压力演化史("盖")的方法,研究源—盖动态匹配关系,以确定泥质盖层封闭动态有效性。针对川东南地区丁山1井泥质盖层封闭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川东南地区寒武系泥质盖层不仅封闭性能形成时间早(早于震旦系烃源岩生烃时间),而且排替压力大(最大排替压力高达26MPa),封闭能力强,具备封闭超高压气藏的能力,"源—盖"匹配关系好,对下伏烃源岩具备有效封盖作用;志留系泥质盖层虽然现今排替压力较大,但封闭性形成时间晚于下伏寒武系烃源岩生烃时间,"源—盖"匹配关系不理想,有效封闭性较差;二叠系和三叠系泥质盖层封闭性形成时间分别早于志留系和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时间,具备有效封闭能力,且最大排替压力都大于10MPa,可封闭高压气藏。  相似文献   

2.
为了进一步明确川东南海相下组合烃源岩地化特征、理清源-藏对比关系,支撑下步的勘探部署,通过采集野外样品,利用色谱/色谱-质谱等分析方法,对川东南地区海相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烃源岩及储层沥青地化特征开展分析。研究表明:①海相下组合烃源岩按沉积相类型可划分为浅水相、深水陆棚相及过渡相三种类型;②三环萜烷及藿烷含量、C27~C29规则甾烷构型可作为海相下组合油气源对比的主要地化参数指标;③野外灯影组及石牛栏组储层沥青分别来源于浅水相寒武系牛蹄塘组及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供给,明心寺组储层沥青来源具有混源特征。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明确川东南海相下组合烃源岩地化特征、理清源-藏对比关系,支撑下步的勘探部署,通过采集野外样品,利用色谱/色谱-质谱等分析方法,对川东南地区海相下组合(震旦系-志留系)烃源岩及储层沥青地化特征开展分析。研究表明:①海相下组合烃源岩按沉积相类型可划分为浅水相、深水陆棚相及过渡相三种类型;②三环萜烷及藿烷含量、C27~C29规则甾烷构型可作为海相下组合油气源对比的主要地化参数指标;③野外灯影组及石牛栏组储层沥青分别来源于浅水相寒武系牛蹄塘组及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供给,明心寺组储层沥青来源具有混源特征。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两种形成展布模式(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下古生界(主要是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地层是塔里木盆地主力烃源岩。“九五”之前,普遍认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主力生油坳陷位于满加尔坳陷,其中广泛分布的巨厚奥陶系(特别是中—上奥陶统)暗色泥岩是塔里木盆地主力油源岩。许靖华教授在1993年提出了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埋藏静海形成展布模式,并认为埋藏静海盆地生油层可形成500×10~8t 油气,这一烃源岩展布模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发现塔里木盆地典型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的原油具有富集13C的特征,其稳定碳同位素比值基本上集中在-28‰左右。比如:塔东2井寒武系储层中的原油明显具有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成因原油的生标分布特征,被认为是寒武系自生自储的一个古油藏,其全油稳定碳同位素比值为-28.283‰,但相应的烃源岩干酪根同位素比值在-31‰左右;塔中62井志留系储层的原油被认为是一典型来自于寒武系烃源岩的透镜体油藏,其全油稳定碳同位素比值为-28.606‰;另外被认为来自于寒武系-  相似文献   

6.
凯里-麻江地区油苗与固体沥青的油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黔南坳陷典型古油藏、残余油气藏的精细解剖对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质及芳烃色质等技术,对黔东南地区二叠系—寒武系油苗与固体沥青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油源分析。研究表明,凯里地区虎庄47井原油、洛棉志留系砂岩油苗和麻江地区奥陶系红花园组固体沥青三者同源,主要来自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优质烃源岩。而麻江地区早二叠世茅口组油苗与虎庄47井原油明显不同,主要源于下二叠统栖霞组的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是一个大型复合含气为主、含油为辅的叠合盆地。多旋回的沉积演化过程,孕育了多套海相、陆相烃源岩,且不同区域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烃源岩。目前下寒武统、志留系、下二叠统、上二叠统和上三叠统五套主要烃源岩均已进入高演化阶段,并以成气为主。由于多阶成烃、混源聚集和后期遭受TSR次生蚀变等成藏过程的复杂性使得天然气组分较干、碳同位素组成复杂,常规方法进行气源对比较困难。文中在对四川盆地沉积演化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有效烃源岩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的探讨,分区域进行了气藏的分析,特别是对天然气组分、非烃组成(H2S、CO2、N2等)和碳同位素等资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基本确定了各区块各含气层系的主力源岩。认为川东主力产层石炭系、三叠系和二叠系的气源分别为志留系、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下二叠统;川南气区震旦系灯影组、寒武系、二叠系和三叠系产层的气源分别主要来自下寒武统,上、下二叠系源岩;川西气区侏罗系和三叠系须家河组主产层的气源主要来自三叠系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下二叠统和嘉陵江组产层气源则可能主要来自二叠系;川中主要为产油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群原油应来自侏罗系源岩,浅部层系气源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陆相烃源岩,深部气藏则为寒武系烃源岩。由于川东北部烃源岩发育层数最多,且质量都较好,因此川东北部是烃类最富集的地区,也是勘探潜力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大巴山、米仓山南缘地区海相地层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普遍较高,烃源岩也进入高—过成熟阶段,为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对研究区二叠系、志留系、寒武系和震旦系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系统研究表明,区内海相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主要表现为细菌和藻类生物的贡献。对正构烷、类异戊二烯烷、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甾烷等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的研究表明,米仓山南缘震旦系灯影组的沥青来源于下寒武统烃源岩。该研究为大巴山、米仓山地区和四川盆地乃至南方海相地层的油气特征、油气源对比以及油气运移成藏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个典型的寒武系油藏:塔里木盆地塔中62井油藏成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4,他引:28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沥青砂岩广泛发育,主要原因是来源于寒武系的原油在进入志留系储层后区域性的抬升剥蚀使油藏遭到严重破坏,但到目前为止,究竟是寒武系烃源岩还是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或是两者都对现今的志留系沥青砂岩中的有机质有贡献还不清楚.对塔中62井原油的化学组成和油源的分析表明,其甾萜类组成具有寒武系烃源岩的组成特征,反映该油藏原油主要来源于寒武系.另一方面,塔中62井砂岩透镜体被泥岩圈闭,油藏具有较好的保存条件,且后期中上奥陶统生成的烃类难以充注进入油藏.塔中62井志留系油藏破坏作用较弱、保存较好,是塔里木盆地在志留系发现的第一例来源于寒武系的油藏.  相似文献   

10.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锗层沥青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议,以往的认识多是依据地球化学资料,而很少从生烃背景来探讨这一问题.研究应用盆地模拟方法,对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沥青三套可能的烃源岩(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和上二叠统)进行了生油历史与潜力研究.结果表明,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和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的主要生油期分别发生在二叠纪-早三叠世、早-中三叠世和三叠纪末期-早侏罗世.在生油潜力方面,下志留统泥质烃源岩在()个中-晚三叠世期间都具有最大的生油量,占三套烃源岩总生油量的80%~90%.在早侏罗世沉积期, 光地区油源岩以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为主,下志留统泥质烃源岩为辅,仅为总生油强度的10%~20%;而()家寨地区则以下志留统泥质烃源岩为主要油源岩,所占比例仍高达80%左右.考虑到本区中、晚三叠世期间的生油量远大于早侏罗世时期,飞仙关组古油藏原油应该主要来自下志留统泥质烃源岩,上二叠统泥质烃源岩的贡献较小,且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本区下寒武统泥质烃源岩生油时间明显早于飞仙关储层圈闭形成期,不是该区古油藏的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11.
Geology, stratigraphy, drilling, logging, biomarker studies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s were used to study Sinian- Ordovician mudstone and reservoir bitumen extracted from exploration wells located in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Sichuan. This analysis confirms the source rocks were located in a reducing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with organic matter such as bacteria and algae. The bitumen found in Sinian-Ordovician reservoirs in central Sichuan and Sinian reservoirs in southeastern Sichuan were mostly derived from Cambrian mudstones. The reservoir bitumen found in Cambrian rocks in southeastern Sichuan are from a mixed Cambrian-Silurian source. The apatite fission track combined with the Easy% Ro model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the hydrocarbon-generation history of Cambrian source rocks in the Dingshan 1 well in southeastern Sichua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Gaoke 1 well located in central Sichuan and the Dingshan 1 well demonstrates the maturation time and oil and gas generation stage from Cambrian source rocks in southeastern Sichuan is younger than the source rocks from central Sichuan. The source rock formations underwent tectonic uplift and reburial for secondary hydrocarbon-gener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s provided can assist in oil exploration of deep and old hydrocarbon-bearing strata with a multi-stage evolution and tectonically superimposed features in the Chinese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in, or similar basins worldwide.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上古生界二次生烃及成藏条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是我国东部的主要含油气区,其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以煤系和暗色泥岩为主。由于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埋藏深,热演化程度高,且古生代以来构造条件复杂,为上古生界烃源岩的二次生烃提供了条件。一次生烃多数发生在印支期,而二次生烃发生在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中,且南北厚、中间薄,据参数分析属于中等—好烃源岩。其储层分布于下古生界的白云岩和上古生界的碎屑岩中,原生孔隙不发育,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物性差,为低孔低渗储层。峰峰组碳酸盐岩、本溪组铝土岩及铝土质泥岩及上覆煤系地层、石千峰组及下三叠统紫红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是华北地区的有效盖层,与储集层匹配形成多套储盖组合。圈闭以断背斜、断鼻和断块为主,大部分圈闭形成于主要生烃期之前,是有效圈闭。通过成藏条件分析认为,华北地区的成藏主控因素是生排烃史和构造发育史的匹配以及成藏后的保存条件,因此将来应主要寻找那些二次生烃区的古构造或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新构造。   相似文献   

13.
以多重地层划分理论为指导,根据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总结对比四川盆地及其邻区寒武系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单元地层划分方案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特征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古生物特征及电性特征,将四川盆地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沧浪铺组和龙王庙组,中寒武统陡坡寺组,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对岩性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筇竹寺组主要为炭质页岩﹑页岩及泥岩;沧浪铺组主要为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龙王庙组主要为鲕粒灰岩﹑灰质白云岩及白云岩;陡坡寺组下部为泥质白云岩夹紫红色泥岩,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白云质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洗象池组主要为大套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四川盆地寒武系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仅在盆地西部存在一个北东向剥蚀区,整体上在盆地中南部形成一个厚度低值区,向东﹑向南﹑向北厚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寒武系厚度达千米,岩性从下到上依次由泥页岩-粉砂质泥岩-灰质白云岩-纯白云岩组成,其优质储层主要为中—上寒武统冼象池组的白云岩。本文通过与川东北长兴组—飞仙关组、塔河油田奥陶系白云岩对比,应用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碳、氧、锶同位素等分析测试结果,对四川盆地中南部寒武系白云岩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南部寒武系白云岩具有较高的铁、锰质量分数,平均值分别为6 502.9×10~(-6)和468.3×10~(-6),较低的锶质量分数,平均值为74.0×10~(-6),较低的碳氧同位素值,δ~(13)CVPDB和δ~(18)OVPDB平均值分别为-2.38‰和-7.74‰;四川盆地中南部寒武系碳酸盐岩经历了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可能为准同生白云石化或混合水白云石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于涛  王宗起  马昌前  王东升  王涛  黄凡 《地质学报》2021,95(11):3266-3281
浙西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及物源分析是重建扬子板块东南缘古地理格局的关键,进而可以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提供证据.本文根据沉积相时空展布、斜层理与同沉积褶皱恢复的物源方向以及碎屑锆石LA-ICP-MSU-Pb测年,综合探讨寒武系的陆源碎屑物源方向以及物源区.浙西北地区寒武纪地层主要由碳硅质岩、硅质页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泥灰岩、泥岩等组成.沉积序列、沉积相标志研究表明,寒武系沉积构造以泄水构造、滑塌褶曲、流动构造、层间滑动、同沉积褶皱和断层等为特征,发育大量滑塌沉积及碳酸盐岩浊积岩,整体为深水盆地及斜坡环境.沉积相时空展布及古流向研究表明,水体向北西方向加深,寒武系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南东方向,非前人通过古生物地层判断的盆地基底北西高南东低.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物源集中于574 Ma、747 Ma、1768 Ma以及2131 Ma,与邻区碎屑锆石年龄图谱对比分析表明,江山-绍兴断裂带及浙江中部地区为主要物源区,陆缘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陈蔡群、双溪坞群、河上镇群及八都群.寒武纪时期,斜坡盆地沉积基底向北西倾斜,位于盆地西北部的章里地区为沉积中心,华夏地块露出水面为剥蚀区.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及邻区寒武纪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演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皎  何登发 《古地理学报》2014,16(4):441-460
四川盆地寒武纪台地滩相储集体是一套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准确预测其发育部位、储集性能与分布规律是其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其中,寒武纪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理与构造-沉积环境的研究是储集体预测的关键。根据野外实测剖面、钻井和测井分析、地震资料,应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在沉积地质条件、区域连井地层剖面,地层厚度与沉积相等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编制了寒武纪各个时期的构造-沉积环境图件,反映了四川盆地寒武纪的古地理特征及盆地演化。四川盆地寒武纪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古地理格局,西部发育潮坪和滨岸等碎屑岩沉积相,中东部发育缓坡相、台地相及台地边缘浅滩相等。沉积相在时空上的响应为由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局限台地→筇竹寺期碎屑岩台地和深水盆地→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滨岸-混积台地→早寒武世龙王庙期碳酸盐岩缓坡→中寒武世陡坡寺期蒸发局限镶边台地→中晚寒武世洗象池期成熟镶边台地的演化过程。其中,筇竹寺期为巨厚的烃源岩生成期;龙王庙期和洗象池期,为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时期;龙王庙期及陡坡寺期发育的蒸发岩可形成良好的盖层。  相似文献   

17.
川东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特征及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储层沥青薄片镜下鉴定,对川东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宏观特征以及微观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以震旦系灯影组古油藏为例分析了烃源岩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牛蹄塘组烃源岩厚度稳定,底部暗色泥页岩分别厚约25m-43m,平均有机碳含量介于0.5%-1.0%,现今已达过成熟阶段,为中等烃源岩。牛蹄塘组泥页岩是灯影组古油藏的主要烃源岩,古油藏原油裂解气是灯影组气藏成藏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塔西南前陆冲断带成藏的地质条件具有分段性,即不同构造段成藏条件明显不同。成藏最有利部位是甫沙—克里阳、苏盖特—齐姆根两个构造带,发育了断层传播褶皱及三角带构造,集中了中—下寒武统碳酸盐岩、下石炭统—下二叠统及侏罗系暗色泥岩三套优质烃源岩,拥有下白垩统砂岩储层与古近系膏盐盖层、古近系碳酸盐岩储层与其上覆泥岩盖层、中新统砂岩储层与其中泥岩盖层以及上古生界等一系列优质储盖组合;其次为和田逆冲推覆构造带,准原地系统(原地系统)构造圈闭良好,但烃源条件和储盖条件相对较差,下二叠统克孜里奇曼(P1k)碳酸盐岩烃源岩达到气源岩的标准,下二叠统碳酸盐岩及砂岩储层、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基本上都属低孔低渗型,下二叠统普司格组泥岩属优质区域性盖层;帕米尔前缘冲断带对成藏不太有利,虽有较好的生储盖组合,但发育大型推覆构造及强显露型冲断层,缺乏良好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9.
刘安  蔡全升  陈孝红  李海  苗凤彬  彭中勤 《地球科学》2021,46(10):3615-3628
因古隆起周缘页岩生烃时间晚、热演化程度低,目前已成为中扬子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雪峰古隆起形成于加里东末期,经历了后期复杂的沉积-构造演化,白垩系覆盖区勘探方向尚未明确.以雪峰古隆起西侧沅麻盆地北部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不整合于寒武系页岩之上的白垩系底部方解石脉与寒武系页岩方解石脉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对比分析,研究了古流体形成环境、来源及其对寒武系生烃演化过程的指示.研究结果表明:(1)白垩系脉体碳氧同位素与围岩具有相似性,REE无明显的Eu异常,与寒武系脉体Eu强正异常对比鲜明,表明白垩系脉体主要来自白垩系,受寒武系页岩的影响弱;(2)白垩系方解石脉采样位置位于构造高位,但是包裹体类型显示以纯水溶液包裹体为主,形成于弱还原-弱氧化的环境,未见沥青和明显的纯甲烷包裹体,表明寒武系大规模生排烃在白垩系沉积之前;(3)以包裹体均一温度和Ro为制约,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恢复了沅麻盆地寒武系两种类型埋藏史,即沅麻盆地北部草堂凹陷早期深埋藏,白垩纪以来不具二次生烃的条件;辰溪凹陷南部早期浅埋藏,白垩系以来Ro可能由1.2%升至2.5%,二次生烃潜力较大,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