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分析区域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西山煤田古交矿区陷落柱的数量、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从陷落柱的发育特征出发,对其导水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本区岩溶陷落柱是否突水,关键取决于其是否有导水的力学薄弱通道。研究表明,本区岩溶陷落柱柱体胶结致密,后期活化程度弱,距煤层较近的峰峰组含水层的富水性弱,而煤层与上马家沟组强含水层之间隔水层厚度大,因而,在正常块段开采中,岩溶陷落柱作为集中导水通道导致重大突水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2.
灰岩地区岩溶、陷落柱的发育,严重影响了煤田资源勘查钻孔的布置位置的选择和为后期煤田的开采产生了安全隐患。为了规避这些不利地质因素的影响,这里根据这些不利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选用音频大地电磁法对某煤田勘查区的地层含水性、地层溶洞和陷落柱的分布形态、发育规模、埋藏深度等情况进行了调查。最终根据该方法的解释结果圈定的陷落柱、隐伏的岩溶和裂隙发育带得到了后期钻孔的验证。该调查结果为音频大地电磁法在灰岩地区岩溶、陷落柱的探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介绍了煤田陷落柱的地质成因及空间赋存形态,并对重力方法探测陷落柱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作者通过实例说明了重力勘探方法是探测煤田陷落柱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华北煤田岩溶陷落柱(简称“陷落柱”)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产物。80多年来,在中国华北煤田39个矿区煤矿开采过程中共揭露10 000多个陷落柱,因其导致的重大突水淹井事故20余起,研究岩溶陷落柱对系统认识中国矿山岩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防治岩溶水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梳理、总结了华北煤田陷落柱的发育特征、成因机理、突水机理、探查与防治方法,归纳出近年来华北南缘陷落柱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目前华北煤田生产过程中陷落柱研究与水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从陷落柱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小型隐伏陷落柱精细化探查与解译、陷落柱“动态监测—预测模型—突水机理”模式以及陷落柱水害防治技术体系等方面展望了其今后研究趋势及水害防治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岩溶陷落柱作为一种特殊地质体,在华北型煤田广泛发育和分布,本文就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侧壁厚壁筒突水模式及判据进行了研究,这对华北型煤田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陷落柱是煤田勘探开发中常见的地质灾害体,陷落柱的精确探测一直是煤田安全生产研究的重点,单纯依靠常规纵波地震勘探技术难以满足现阶段煤田精细勘探的需求。多波地震勘探技术能够获得纵波和转换波地震资料,提供更丰富的波场信息,且转换波对于埋深较浅的小幅度构造有更高的分辨率,充分利用多分量地震资料可以有效的提高地震勘探的精度。本文将多波地震技术应用到煤层陷落柱研究中,利用数值方法对煤层陷落柱进行多波地震勘探模拟研究,采用弹性波有限差分方法对构建的陷落柱模型进行多分量正演模拟,然后分别对波场分离后的PP波和PS波地震数据进行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测试。通过对两个小尺寸陷落柱模型进行多波地震数值试算表明,多波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有效的煤层陷落柱探测方法,充分利用多波地震资料有利于查明煤层陷落柱构造,对陷落柱取得更好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博海 《山西地质》2010,(4):61-63,66
南峪勘探区构造陷落柱较为发育,平均8.2个/km2,其分布格局是矿区中部密集,北西及南东部稀少。向斜轴部、两翼靠近轴部地带以及收缩端浅部的断层破碎带是陷落柱的发育地段。地表平面形态大多为圆形、椭圆形,直径50~330m,充填物为围岩及上覆岩层。构造陷落柱是造成勘探区煤层破坏的主要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8.
华北煤田岩溶陷落柱分类及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总结华北煤田多起陷落柱突水事例及对徐淮煤田40多个矿区调研的基础上,依据陷落柱不同发育阶段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等,将其分为4个发育阶段:前期发育阶段、强烈发育阶段、衰退阶段和死亡阶段。通过分析陷落柱发育的不同层位,将其划分为3类,即奥灰层位之上可溶岩组、奥陶纪可溶岩组及寒武纪可溶岩组。继而,将陷落柱综合划分为12类,并总结分析了各类型陷落柱的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淮南寒武纪岩溶陷落柱发育特征及导水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任楼煤矿发生的陷落柱特大突水事故,使“淮南不存在岩溶陷落柱”的认识得到了质疑。通过初步调研,在孔集矿南部的孙家大山一带发现出露于地表的岩溶陷落柱,而谢桥矿煤经三维地震勘探也探测出了发育于寒武纪灰岩中的两个岩溶陷落柱。因其岩溶陷落柱的发育层位、充填物质与华北煤田奥陶纪岩溶陷落柱构成明显的对比。导致了其水文、工程地质特征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煤层工作面内陷落柱与煤层之间具有显著的电阻率、波速和密度差异,适宜于采用无线电波透视法和震波透视CT法来探测煤层工作面内陷落柱的边界范围;陷落柱体通常裂隙发育,与围岩相比较,其富水陷落柱为相对低电阻率值范围,而不富水陷落柱则为相对高电阻率值范围,因此,可利用煤层底板三维电法来探查底板陷落柱富水性。谢桥矿13218工作面1^#陷落柱的探测表明,该陷落柱范围具有较高的电磁波吸收系数特征和相对较高的纵波波速特征;工作面底板陷落柱向下范围为相对高电阻率值特征,为不富水陷落柱。该综合物探探测结果与实际验证资料基本吻合,有效地指导了本煤层工作面开采及底板煤层工作面的开采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石炭―二叠纪煤田为全国较为典型的岩浆岩侵入影响较严重的区域之一,本次潜力评价工作通过收集各矿井、勘查区的实际生产和勘查资料,对已揭露的岩浆岩侵入区的煤层变质特点与岩浆岩侵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山东省煤层变质与岩浆岩侵入影响的一般规律,为今后山东省煤炭资源的勘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绿水洞井田可采煤层为龙潭组一段的K1煤层,通过煤层稳定性探采对比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认为地质勘查阶段在确定煤层稳定性时,应当剔除因褶皱、断层和陷落柱等因素引起煤厚突变的地质点。通过大量地质资料分析了影响矿区煤层稳定性的因素,认为褶皱在侧压力及垂直压力作用下分别导致褶皱核部煤层增厚和变薄;正断层和逆断层分别导致其附近煤层变薄和增厚;陷落柱多使其附近煤层变薄。勘查阶段煤层稳定性的合理确定为煤矿合理布置采掘巷道和选择合理的采煤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结合湖南省煤矿瓦斯地质资料,探讨了湖南省煤矿瓦斯赋存构造控制规律,进行瓦斯分带划分和瓦斯带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北面受华北板块的碰撞挤压,西面受藏滇板块的推挤,南面受印支板块作用,东面受太平洋菲律宾板块长时期的碰撞挤压,使得湖南省内煤层受构造破坏严重,构造煤发育,煤层厚度变化大,剧烈的岩浆热变质作用增强了煤的变质程度,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对瓦斯赋存有重大影响。将湖南省煤矿瓦斯赋存分布划分为2个高突瓦斯带、1个高瓦斯带和5个低瓦斯带。   相似文献   

14.
在详细论述山西省各时代代煤层、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相互组合关系,山西省六大煤田与煤田开采有关的上覆与下伏各含水层的发育特征及水动力特征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山西省煤矿水害防治的重点是煤层下伏中奥陶统岩溶裂隙水、老空水及老窑水。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系统的超前区域水害探查治理技术体系,分析概括我国石炭-二叠纪煤田煤层赋存及水文地质条件,从水害治理工程的系统性出发,围绕我国煤层底板水害超前区域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钻孔施工条件、层位选取、钻进工艺3个主要因素,概化形成适用于我国华北型煤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底板含水层注浆改造模式。综合考虑煤层埋深、煤层底板承受水压、底板岩层结构组合等判识指标,确定了各类治理模式的选择准则;结合钻孔布设、注浆材料2项指标,进一步划分出超前区域治理亚类模式。以淮北矿区、韩城矿区2个典型超前区域治理工程实践为例,分析了各区域治理模式的选取原则及工程应用效果。研究成果对指导我国煤层底板含水层超前区域治理工程模式选择与底板注浆工程实施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筛查天然放射性测井资料获取地层连续的放射性数据,以异常层与煤层的位置关系确定煤层型、煤间型、煤上型、煤下型4种异常类型,建立了一套应用于煤田原生地质环境放射性综合评价方法.经过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巴彦山煤田、呼和诺尔煤田、阜新煤田、平庄煤田等地质环境放射性明显,在开发中应注意放射性核素迁移造成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跨越华北板块、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个重要构造单元,是华北聚煤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的构造位置,使得河南省煤田构造格局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基本特征。结合地层(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和煤层赋存状况分析,将河南省赋煤单元划分为太行赋煤构造带、嵩箕赋煤构造带、崤熊赋煤构造带和秦大赋煤构造带,各赋煤构造带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赋煤构造亚带。根据区内构造发育特征,控煤构造模式可分为5大类17小类,其中滑动构造、逆冲叠瓦构造、伸展构造及同沉积构造4种控煤构造样式为河南省煤田典型控煤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8.
贵州地处扬子地台的西南缘,晚古生代受南北向挤压产生黔中隆起,同时在隆起南侧形成EW向纳雍—瓮安断裂,以此断裂为界,北部隆起,南部坳陷。在黔北台隆区内分布有毕节煤田、黔北煤田、黔东北煤田;黔南坳陷区分布有六盘水煤田、黔南煤田、黔东南煤田、织纳煤田、贵阳煤田。受构造控制,黔北台隆区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厚度普遍小于黔南坳陷区,含煤性也较黔南坳陷差。根据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差异,自西向东分为宣威相区(陆相)、龙潭相区(过渡相)和吴家坪相区(湾相)。黔北、六盘水、织纳煤田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三角洲发育,特别是织纳煤田受一组共轭剪切断裂及黔中断裂影响,整体呈三角坳陷,有利于碎屑物堆积,在其广阔的三角洲间湾发育了较好的泥炭沼泽,聚煤条件好,形成50余层煤,平均总厚度38.76m。陆相区的毕节煤田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含煤10余层,煤层厚度变化大。黔东北、黔南、黔东南煤田以海相沉积为主,黔东北、黔东南煤田仅在底部含煤,层数少,仅一层可采。古构造、沉积环境是影响各煤田含煤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煤类齐全,但在地域上分布不均衡。根据煤炭资源赋存特征可划分为5个赋煤带、9个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其次是下白垩统和下二叠统等,成煤环境中三角洲平原相聚煤最好,形成了区内的厚煤层,煤层赋存受同沉积构造和后期构造活动的综合控制作用。全省预测资源总量约1 656.8亿t(2 000m以浅),主要分布在陇东地区,庆阳、平凉两市的预测资源量约占全省总量的96%。  相似文献   

20.
浅析贵州二叠系上统龙潭组27号煤层的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7号煤层沉积背景、环境演化过程、分布特点、赋存状态、结构特点和煤厚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认为27号煤层主要沉积于海陆交互相环境,赋存在龙潭组中下部,厚0.1~4.8m,为薄-中厚煤层。该煤层在威宁-毕节以东、兴仁-贵阳-遵义以西范嗣内都有分布,夹石0~5层,~般为3层,向两南方向夹层增多。煤层厚度有北薄南厚、由西向东为薄-厚-薄的变化规律,六盘水煤田、织纳煤田为聚煤中心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