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球大地构造相刍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继亮 《地质通报》2009,28(10):1375-1381
研究中国的造山带需要一个对照模型。阿尔卑斯是研究相当成熟的造山带,选择它作为研究中国造山带的对照系是可行的。许靖华先生提出了把阿尔卑斯模式化、功能化为三大块的办法,绞尽脑汁想出了3个古民族的名称,用这3个名称把这三大块叫作3个相。这就是后来的雷特相、凯尔特相和阿勒曼相,其功能分别是上冲体、下插体和逃逸体。说穿了,分析大地构造相为的就是找一个把中国造山带和阿尔卑斯相对比的方法,纯粹是方法学,没有什么深奥的理论。在研究中国造山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阿尔卑斯不具有的大地构造相,造山带分析中又不可或缺,于是笔者补充成为6个相类、15个相的分类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地构造相模式剖面和平面模式图。全球大地构造相分析不同于碰撞造山带,需要全面地表达全球大地构造环境。我们使用了3级分类要素:第一级是动力学要素,第二级是大地构造环境,第三级是构造与岩石组合。根据这些要素,划分了4类大地构造环境、11类亚环境和31个大地构造相。  相似文献   

2.
试论黔东及邻区大地构造相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戴传固  张慧  王敏 《贵州地质》2006,23(3):217-222
根据黔东地区不同的发展演化阶段和造山性质,建立了该区三个发展演化阶段大地构造相特征。首次提出了洋陆转换造山性质和板内造山性质的大地构造相划分方案,即在洋陆转换的造山进程中,划分为离散背景下的大地构造相系、汇聚背景下的大地构造相系、碰撞背景下的大地构造相系和陆内造山背景下的大地构造相系;而在板内造山进程中,划分为裂陷背景下的大地构造相系、挤压背景下的大地构造相系和隆升背景下的大地构造相系,使之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本区不同造山性质的构造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大地构造相在东昆仑造山带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不同的造山带是由不同的大地构造相单元组合而成, 大地构造相的划分揭示了造山带的基本框架和形成演化的规律.在对东昆仑造山带1∶2 5万冬给措纳湖幅地质填图中, 以时间演化和大地构造背景为主线, 根据不同演化阶段、不同部位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单元、盆地类型和物质建造类型, 对填图区大地构造相进行了较精细深入划分, 共划分出七大相类、2 1种相, 如扩张洋脊相、分支(扩张) 海槽相、碳酸盐岩海山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深海平原相、大陆碎块相、前陆盆地相和磨拉石盆地相等, 编制了1∶2 5万冬给措纳湖幅大地构造相图和造山作用过程与大地构造相演变图.大地构造相在地质填图中的应用进一步深化了造山带填图中的地层单元空间配置关系和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的研究, 较全面细致地揭示了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造山带形成、物质组成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新疆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含矿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地壳演化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造山带在不同构造阶段、不同地球动力学环境下形成不同沉积建造及岩浆建造,与之对应形成各种成矿类型.造山带经历了离散、汇聚、碰撞、陆内造山等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有的成矿地质背景.根据新疆具体情况,进行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建立构造演化序列.在综合研究基础上,划分不同大地构造环境下不同大地构造相类及构造相,并对其含矿特征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叙述了大地构造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构造岩石组合,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过离散、聚合、碰撞、造山等动力学过程而形成的地质构造作用的综合产物。根据甘肃的大地构造相的划分和基本特征,将甘肃省大地构造相划分出相系5个、大相12个、相31个,进一步划分亚相178个。探讨了大地构造相与成矿的关系,认为成矿作用是在一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发展演化的,不同的成矿作用也离不开大地构造环境的制约。天山—兴蒙造山系相系成矿均与岩浆弧相关,金矿点众多;华北陆块区相系赋存岩浆熔离型铜镍矿床及稳定陆块区煤、铁、锰、磷、铝土矿等;塔里木陆块区相系赋存铁锰铜铅金、铬、钨、钼、硫铁矿、菱镁矿、萤石、磷钒矿、硼矿;秦祁昆造山系相系独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成矿区带,具有多层次、多阶段的板块构造体制(大地构造相)的发展和演化,发育有铜铅锌钨金等多金属矿床;西藏—三江造山系相系以古老基底地层组成的古岛弧、古弧后盆地及新元古代陆缘裂谷亚相有关,以金和铜为主,另有重晶石、锰、磷等。讨论了优势大地构造相与空间表达。  相似文献   

6.
大地构造相的定义、划分、特征及其鉴别标志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构造部位的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过离散、聚合碰撞、旋扭等动力学过程而形成的地质构造作用的综合产物,具有恢复与揭示陆块区和造山系(带)的组成、结构、演化与成矿地质背景的功能。根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长期研究中国大陆构造的实践经验,在前人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系统和详细的大地构造相划分方案。总结了这些大地构造相的基本特征及其鉴别标志,不仅丰富了大陆板块构造研究的内容,而且为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资源预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大地构造相的鉴别也是厘定大地构造单元属性、划分大地构造演化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大别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历离散、聚合、碰撞、造山等动力学和地质构造作用过程而形成的综合产物。安徽省大别山集造山系之大成,包括结合带大相、弧盆系大相和地块大相。不同相、亚相分别具有不同沉积岩建造组合、火山岩、侵入岩、变质岩岩石构造组合和大型变形构造特征,对成矿控矿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图编制和大地构造相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山东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山东地块是经多期增生和碰撞、镶嵌、叠覆而成的,其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具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前南华纪、南华纪-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第四纪三大构造演化阶段.大地构造分区分为陆块区、造山系和叠加造山-裂谷系,划分出3个Ⅰ级构造单元、5个Ⅱ级构造单元、18个Ⅲ级构造单元和55个Ⅳ级构造单元.基于鲁东和鲁西地区在地层建造、岩浆活动、构造格局和成矿作用等存在的重大差异性,新厘定的渤海陆块作为华北陆块区之下的Ⅱ级构造单元.厘定大别-苏鲁造山带的北部边界、鲁西陆块与渤海陆块的边界.对古元古代荆山群、粉子山群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是弧后盆地靠近大陆边缘一侧的构造背景,在古元古代晚期的造山过程中,粉子山群和荆山群等均卷入了造山过程,其中荆山群发生了深俯冲及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胶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金矿形成于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和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背景,与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及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机制存在密切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9.
西南“三江”造山带大地构造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南“三江”造山带由多条缝合带及其间多个大小不等的中间陆块构成,其大地构造属性与划分方案历来受地学界关注与争论。本文以大地构造相理论为切入点,将西南“三江”造山带划分出11个一级及其若干二级大地构造相,包括俯冲、消减杂岩、仰冲等一级大地构造相以及与其相伴的后造山及走滑大地构造相。俯冲大地构造相类包括块体变质相、前陆褶冲相、前陆盆地相;消减杂岩大地构造相包括洋壳残片相、陆壳残片相、增生变质杂岩相、活化基底相、侵入岩相、上叠磨拉石相;仰冲板块大地构造相包括弧前盆地相、岛弧相、弧后及弧间盆地相。特提斯洋向北消减,使泛华夏大陆群各块体先拼接,其后弧后扩张、闭合、造山,从而形成了“三江”造山带“多缝合带”、“多陆体”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编制1∶50万山东省大地构造相工作底图(沉积岩区)提供依据,按照沉积岩建造组合划分原则和大地构造相研究的有关要求,划分了山东省沉积岩区大地构造相和沉积岩建造组合,将山东省沉积岩区大地构造相划分为2个相系(Ⅰ级)、3个大相(Ⅱ级)、15个相(Ⅲ级)、27个亚相(Ⅳ级)及40个建造组合(Ⅴ级),并简要介绍了主要沉积岩建造组合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试论江南造山带西南段构造演化--以黔东及邻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戴传固  李硕  张慧 《贵州地质》2005,22(2):98-102
江南造山带西南段,黔东及邻区,位于扬子陆块与华南陆块的过渡区,发育中、新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和多种类型的岩浆岩、变质岩,存在多期次构造运动,可划分出洋陆转换阶段的武陵构造旋回期、加里东构造旋回期和板内活动阶段的海西一燕山构造旋回期、喜马拉雅构造旋回期。具有从洋陆转换阶段的B型俯冲造山向板内活动阶段的A型俯冲造山演化、从活动型地壳向稳定型地壳的演化历程,是一个由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造山作用构成的复合造山带,反映出扬子陆块向东南增生及江南造山带向东南迁移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2.
在系统收集山东已完成的1∶5万、1∶20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通过编制山东省1∶25万实际材料图和建造构造图、1∶50万大地构造相五要素工作底图和1∶50万大地构造相图,全面介绍了大地构造相的定义、研究内容、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编图程序。采用大地构造相编图作为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揭示不同陆块之间相互作用、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研究山东大陆块体离散、会聚、碰撞、造山的大陆动力学过程的主要载体和具体表达形式。进而对山东大地构造相进行了划分,共划出华北陆块区、秦祁昆造山系和中国东部陆缘弧盆系相系3大相系,鲁西陆块、渤海陆块、大别苏鲁结合带、威海弧盆系、胶辽岩浆弧和华北裂谷盆地6个大相以及20个相和59个亚相,明确了其鉴别标志。对陆块区、造山系和陆缘弧盆系相系以及大相、相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简要总结了大地构造相与成矿尤其是金矿的关系,探讨了不同矿床与大地构造相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3.
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佳木斯-兴凯地块.区内元古宙地(岩)层,包括古元古界东风山岩群和尔站岩群、中元古界黑龙江岩群和新元古界张广才岭岩群.每个岩群的原岩建造代表了陆内-陆缘拉张环境下的活动型(火山)沉积.由于构造改造,岩层间为总体有序局部无序构造接触.地质关系及同位素测年资料显示,其成岩时代为元古宙.他们总体上呈近南北向分布于佳木斯地块西缘、西侧,明显受佳木斯地块形成-增生演化历程所控制,均属于元古宙期间多次发育的陆内-陆缘裂谷构造环境的活动产物,并相应的配套发育了裂陷槽封闭、陆缘增生及同构造岩浆活动造山等地质构造事件,体现了多次开合、多旋回造山的构造体制.  相似文献   

14.
新疆西昆仑早古生代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华纪-早古生代是昆仑山地区洋-陆转换阶段,区域上沿柯岗-库地-其曼于特-带扩张形成古昆仑洋盆。大规模的俯冲消减发生在奥陶纪(481~440Ma,俯冲型侵入岩发育),志留纪的造山作用结束了洋的演化历程。通过对西昆仑阿喀孜一带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LA—ICP—MS锆石U—Pb定年的研究,重塑了本区构造演化过程,将该区早古生代侵入岩细分为晚寒武世壳幔混源序列、晚奥陶世壳幔混源序列和晚志留世壳幔混源序列,从晚寒武世~晚志留世侵入岩显示以下特征: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值介于(O.86~1.23),具有由偏基性向偏酸性演化趋势;球粒标准化REE配分曲线成近平行曲线簇,稀土总量∑REE(228.96—379.39)显著增高,而OEu(0.79→0.16)降低,表明岩浆分异增大,Eu负异常明显加深,地壳成熟度提高;微量元素显示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结合侵人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该期早古生代侵入岩形成于西昆仑地块北缘古昆仑洋盆的俯冲-消减-闭合,塔里木陆块与西昆仑地块陆一陆碰撞造山阶段,为研究该区古昆仑洋消减一消亡构造演化提供了最新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5.
大别山是中国东部中朝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之间的碰撞造山带。具有薄皮构造的性质。组成两个碰撞大陆之间的滑脱(冲断剪切)带的岩石就是碰撞混杂岩组合。大别山由于剥露较深,仰冲壳楔完全被剥蚀,超高压变质带大面积出露,识别出碰撞混杂岩组合是对大别山进行几何分析的必要步骤。大别山碰撞混杂岩组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条带状片麻岩-超镁铁岩组合,南部为云母斜长片麻岩-榴辉岩组合,这两个组合的大部分都经历过超高压变质作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宏观的"碎斑结构"和混杂作用。罗田穹隆是造山过程中早期形成的双冲式背斜,最后在造山晚期因东西向缩短的叠加而形成穹隆。  相似文献   

16.
鲁春VMS 锌铅铜多金属矿床产于金沙江构造带内鲁春-红坡牛场伸展裂谷盆地中,是三江地区典型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其含矿层位为双峰式火山岩系中的流纹质火山--沉积岩系。通过研究该矿床的主成矿元素、双峰式火山岩和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对其成矿金属来源、赋矿火山岩及构造环境进行研究表明,鲁春多金属矿床属Zn --Pb --Cu 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于碰撞造山后在薄陆壳( 陆缘弧) 基底上伸展而成的裂谷盆地环境; 矿石的主成矿元素含量特征w ( Zn) /w ( Pb + Zn) 均值为0. 64,与日本黑矿和四川呷村矿床较为接近; ΣREE 为( 15. 99 ~ 144. 43) × 10 - 6,平均73. 99 × 10 - 6,LREE/ HREE 为3. 59 ~ 11. 40,平均6. 30,呈典型的LREE 富集型; δEu 为0. 13 ~ 0. 46,平均0. 28,Eu 负异常明显,与矿区流纹岩极为相似。矿体与流纹岩空间上的密切关系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的一致性表明,成矿金属元素源自下伏的长英质岩系。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South of the Main Mantle Thrust in north Pakistan, rocks of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Indian plate were deformed and metamorphosed during the main southward thrusting phase of the Himalayan orogeny. In the Hazara region, between the Indus and Kaghan Valleys, metamorphic grade increases northwards from chlorite zone to sillimanite zone rocks in a typically Barrovian sequence. Metamorphism was largely synchronous with early phases of the deformation. The metamorphic rocks were subsequently imbricated by late north-dipping thrusts, each with higher grade rocks in the hanging wall than in the footwall, such that the metamorphic profile shows an overall tectonic inversion. The rocks of the Hazara region form one of a number of internally imbricated metamorphic blocks stacked, after the metamorphic peak, on top of each other during the late thrusting. This imbrication and stacking represents an early period of post-Himalayan uplift.  相似文献   

18.
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是沿西天山构造带展布的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与塔里木板块间的缝合带,在西天山构造演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那拉提-红柳河缝合带分布的区域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包括糜棱岩、固结型碎裂岩与未固结型碎裂岩)构成一个完整的演化序列,它们是不同演化阶段(时间),不同演化层次(空间)的产物.根据变质岩的时空演化特点可以看出,自泥盆纪早古南天山洋闭合碰撞之后,西天山构造带仍处在南北挤压应力场中保持强劲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19.
Within the area investigated three tectonic units are distinguished which can be referred to the Nevado-Filabride, Ballabona-Cucharón, and Alpujarride complex, respectively. During the Alpine orogeny the rocks considered were subjected to various phases of folding and overthrusting. This tectonic evolution was accompanied by a metamorphism of a plurifacial character.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events and metamorphic recrystallization is schematically outlined for each of the tectonic units distinguished. The units show marked differences in their degree of metamorphic recrystallization, caused b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tamorphic conditions in each of the units during the earlier stages of metamorphism. The younger stages of metamorphism postdate important overthrust movements and have affected the whole pile of tectonic units. The Palaeozoic (and older?) rock sequences do not yield conclusive evidence of prealpine metamorphism, and definite proof of pre-alpine deformation is wanting. Consequently the difference in metamorphic grade between the Palaeozoic (and older?) and the Permo-Triassic rocks of the Alpujarride complex has to be explained by differences in metamorphism of Alpine 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