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大容山过铝花岗岩带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岩带是由沉积变质岩在675—969℃,4.3—6.7kbar和水不饱和的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在627—862℃,约0.5—4kbar条件下定位结晶。大容山岩体原岩属角闪岩相,旧州岩体与台马岩体原岩属麻粒岩相。从大容山岩体、旧州岩体到台马岩体,源区温压依次升高。  相似文献   

2.
桂东南地区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带SHRIMP锆石U-Pb定年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桂东南地区大容山-十万大山花岗岩以含过铝质矿物为特征,是华南地区显生宙典型的S型花岗岩岩带.虽然前人对该岩带的侵入年代进行了许多研究工作,认为其为海西-印支期产物,但由于以往测年方法和技术的一些局限性,对于华南是否存在海西期花岗岩一直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对大容山、旧州岩体和台马岩体进行了高精度错石SHRIMP定年,3个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33±5 Ma、230±4 Ma和236±4 Ma,说明该花岗岩岩带形成于印支期,是由推覆构造引起地壳增厚、地壳重熔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西昆仑阿卡阿孜山岩体的年代、源区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阿卡阿孜山岩体是西昆仑造山带中面积最大的花岗岩侵入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对其中花岗闪长岩的黑云母^40Ar/^39Ar定年获得了精确的213Ma的表面年龄。这一结果与较早前根据单颗粒锆石U-Pb法获得的年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阿卡阿孜山岩体并非是一个多期次的复式岩基,而是同一次岩浆活动的产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阿卡阿孜山岩体为次铝质-轻微过铝质的钙碱性-高钾钙碱性岩体,尽管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之间存在化学组分上的差异,二均具有轻稀土富集的稀土分布模式和相似的微量元素特征。然而二的初始Sr同位素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表明二长花岗岩并非是花册 长岩分异作用的产物。二的Sr-O的同位素共同构成了负相关,排除了在其形成过程中幔源岩浆介入的可能性,反映其源区为包含长英质组分和基性-超基性组分的增生楔物质。由于增生楔的部分熔融需要较高的能量输入,因而阿卡阿孜山岩体不大可能形成于与消减作用有关的大陆边缘环境。此次的黑云母^40Ar/^39Ar年龄十分接近早前的锆石U-Pb年龄,表明该岩体的冷却速率相当快,应反映一种碰撞后抬升的环境。这种环境的出现表明西昆仑古特提斯洋在晚三叠纪时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4.
花岗岩中较少包含麻粒岩包体,但可以为地壳部分熔融、分异过程提供重要的信息。华南钦州湾花岗岩带中印支期强过铝花岗岩(台马—大寺和旧州岩体)包含丰富的麻粒岩包体,这些包体可分为两类:富斜长石的麻粒岩和贫斜长石的麻粒岩。麻粒岩包体富集Al2O3、Fe O、Mg O、Ti O2、REE及过渡族元素,亏损Si O2、Na2O、K2O、Rb等,同时包体与寄主岩具有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和形成年龄,表明麻粒岩包体为残留体成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两类麻粒岩包体分别对应台马—大寺和旧州岩体的残留体。两类麻粒岩残留体相同的Nd同位素组成表明其起源于相似的源区,但不同的矿物组合限定岩浆产生时的p-T条件分别为5 kbar和1 010~1 040℃(台马—大寺岩体)、~8 kbar和840~870℃(旧州岩体)。主量元素模拟表明花岗岩的成分变化受到分离结晶和残留体不混熔作用的影响,但是结合实验岩石学研究,两组麻粒岩残留体及其对应的寄主花岗岩之间成分上的差异主要由压力控制。另外,麻粒岩残留体与寄主花岗岩之间Sr-Nd同位素组成显著不同。花岗岩中轻稀土元素含量低于平衡条件下饱和时的含量、寄主花岗岩与麻粒岩包体相似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以及同位素模拟结果表明,这种Sr-Nd同位素组成的差异不是由岩浆混合或源区混合导致的,而是不平衡部分熔融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广西大容山花岗岩套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b,Sr、Nd和O同位素的同共制约表明大容山花岗岩套的源区物质是上地壳岩石,至少经历过两阶段的演化,其μ值的主要变化范围为10-10.2,地壳存留年龄为1100-1500Ma。Sr-O同位素体系表明浦北和台马岩体的物质来源均一化程度高,在成岩阶段及其以后基本保持封闭;而旧州岩 是两种硅铝物质混合重熔的产物,并未达到充分的均一化,δD-H  相似文献   

6.
牦牛坪稀土矿床碳酸岩Pb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与稀土矿化时空密切共生的碳酸岩一正长岩碱性杂岩体的成岩时代为喜山期,碳酸岩呈脉状沿正长岩岩体中心侵入。两者具有相似的^206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但碳酸岩^207Ph/^204Ph比值变化较大,且低于正长岩。这种差异并不能归因于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而是反映了地幔源区的特征。在Ph、Sr和Nd同位素图解中,矿区碳酸岩和正长岩显示低Ph,高Sr同位素的特征,部份碳酸岩Ph同位素落在MORB内,而Sr和Nd同位素明显不同于MORB,相对接近洋岛玄武岩的Ⅰ型富集地幔(EM1)。喜山期扬子板块呈楔形体插入龙门山地壳之中,受挤压的中下部地壳向前陆深处发生俯冲,并延伸至攀西裂谷顶部富集地幔体中,被交代的富集地幔经不同程度的和不连续的部份熔融作用形成碱性岩浆,整个演化过程导致了源区成份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中新生代花岗岩Sr、Nd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青藏高原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强烈,本文报道青藏高原西部中新生代代表性花岗岩的Sr,Nd同位素测定结果,结合前人已发表的东部地区花岗岩同位素资料,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物质来源与成因。研究表明,分布于冈底斯地块北南边界(即冈底斯花岗岩北带和南带)与洋壳俯冲有关的燕山晚期花岗岩,具有低^87Sr/^86Sr初始值(小于0.706)、正εNd(t)值和年轻的t2DM模式年龄的特征,岩浆来源于俯冲洋壳的熔融;与陆-陆碰撞及碰撞后有关的冈底斯花岗岩^87Sr/^86Sr初始值变化大(0.706~0719),而εNd(t)值和t2DM都在很小范围变化,Sr、Nd同位素组成似乎与时代、岩性无关,说明壳幔混合花岗岩的同位素源区长时期保持相对均一。无洋壳物质参与的通过陆内俯冲作用形成的喜马拉雅区花岗岩,具有高^87Sr/^86Sr初始值(大于0.720)、古老模式t2DM年龄(1792~2206Ma)和低εNd(t)值(-10.3~-16.3)特征,并与基底岩石的Sr,Nd组成一致,岩浆源区为壳源。由此说明花岗岩类及其岩石组合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深部部分熔融物质的成分,不同火成岩组合的差异反映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和演化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8.
西藏曲水岩基的Pb、Sr同位素组成及其三元混合成因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合分析了西藏曲水岩基的Pb、Sr同位素组成特征,并运用同位素的混合模式对该岩基的物质来源和成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岩基的Pb、Sr同位素组成较好地符合三元混合模式。结合冈底斯岩带的地质、构造及其他地球化学特征,得出曲水岩基花岗岩类岩石的物质来源包括幔源岩浆、前造山带和上地壳物质三部分。  相似文献   

9.
西天山阿吾拉勒埃达克质岩石成因:Nd和Sr同位素组成的限制   总被引:28,自引:11,他引:28  
西天山阿吾拉勒二叠纪钠质英安岩和钠长斑岩具有与埃达克岩一致的高Sr,低Y、Yb和Eu正异常等独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的Nd和Sr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其(^143Nd/^144Nd)i为0.512384-0.512470,εNd(t)为正值(+1.57-+3.26);(^87Sr/^86Sr)i为0.0751-0.7054,与本区同时代幔源玄武岩的Nd和Sr同位素组成特征相似,但与俯冲洋壳部分熔融成因埃达克岩的Nd和Sr同位素组成有显著区别。结合这些埃达克质岩石形成二叠纪后碰撞阶段构造背景,认为本区埃达克质岩浆最有可能由新底侵的玄武质下地壳在角闪岩相向榴辉岩相过渡或榴辉岩相的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是西天山晚古生代后碰撞阶段地幔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和地壳垂向增生的重要岩石标志。  相似文献   

10.
可可西里雄鹰台中新世橄榄安粗质火山岩的成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可可西里雄鹰台火山熔岩的全岩K-Ar年龄为11.1-12.8Ma,SiO2含量为55.28%-58.65%,K2O含量为3.52%-4.42%,属橄榄安粗岩系列,主要岩类为橄榄安粗岩和安粗岩,富集轻稀土(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Rb,Cs,Sr,Ba,U,Th),Sr同位素比值(^87Sr/^86Sr)较高,在0.7082-0.7086之间,Nd同位素比值(^143Nd/^144Nd)较低,在0.51236-0.51243之间,^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的比值大体分别在18.58-18.70,15.60-15.68,37.98-38.33之间变化,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表明,火山岩源区为富集的地幔类型(EMⅡ),该类型地幔的形成与缝合带的成因有关,火内岩在时空及成因上与昆仑南缘断裂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滇西临沧岩基源区物质定量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西南和东南亚领域内存在一条南北延伸的花岗岩岩基带,滇西的临沧岩体((LG) 和平和街岩体夕MG)是这一巨型同碰撞岩基带最北段的二个岩体,出露面积共约11000平方公里。 具壳源(S型)花岗岩许多特征。根据Sr, Nd同位素的上陆壳一下陆壳两端员混合摸拟,这两个岩 体的源区岩石相当于由70-80%上陆壳物质加上20-30%的下陆壳物质构成的混合物。根据Rb, Sr, Rb/Sr等微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对比值在部分熔融中的行为,计算了这一源区物质约30-35%写的部分熔融形成当时的平和街和临沧岩体的初始岩浆。  相似文献   

12.
西藏林周基性岩脉的^40Ar/^39Ar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岳雅慧  丁林 《岩石学报》2006,22(4):855-866
在西藏林周盆地林子宗火山岩地层中发现一套始新世钾玄质基性岩脉.测定了它们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以及Sr-Nd-O同位素和^40Ar/^39Ar同位素地质年代.测试结果表明,岩脉以低硅(SiO2为45.42%~48.32%)、高镁(MgO为2.84%~5.35%,平均4.57%)、高钾高碱(K2O+Na2O为4.60%~6.23%、K2O/Na2O为0.71~1.18)为特征,属于钾玄质基性岩脉;稀土和微量元素呈现陆缘火山弧的特征,即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弱的Eu负异常(δEu=0.79~0.94,平均0.83);强烈富集K、Rb、Sr、Ba、Th、Sr等大离子不相容元素,相对亏损Th、Nb、Ta、P、Zr、Hf、HREE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Nb、Ta、Ti的负异常;Sr-Nd-O同位素组成上,具有相对原始的Sr、Nd同位素比值,初始^87Sr/^86Sr比值为0.70487~0.70543,143Nd/144Nd比值为0.51266~0.51273,εNd值为0.5~1.8,相对低的δ^18OV-SMOW值(4.8‰~7.6‰);^40Ar/^39Ar角闪石单矿物年龄为52.9Ma.利用地幔地球化学示踪理论,推断林周钾玄质基性岩脉的形成与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向欧亚大陆俯冲过程中的回转、断离以及由此引起的软流圈地幔的上涌等地球动力学过程有关,是软流圈地幔流体与先前被俯冲带流体交代过的上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产物的混合,指示冈底斯带在古新世-始新世(55~50Ma)时期一次平行于造山带的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江西相山铀矿田成矿物质来源的Nd、Sr、Rb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相山大型火山岩型铀矿田中邹家山和沙洲铀矿床及其赋矿围岩(碎斑熔岩及次花岗闪长斑岩)进行了Nd、Sr、Pb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成矿期萤石的εNd(t)值(-6.7~-8.3)和初始^87Sr/^86Sr比值(0.7145-0.7207)与赋矿围岩的εNd(t) 值(-6.2~-9.4)和初始^87Sr/^86Sr比值(0.7121-0.7192)相似。在εNd(t)-tl图上,成矿期萤石数据点的投影域与赋矿围岩的基本吻合,均落在相山元古宙基底演化域范围内。成矿期黄铁矿的铅组成在^206Rb/^204Pb-^207Pb/^204Pb关系图上呈线性分布,而火山岩的铅同位素组成位于此相关线低值一端。利用异常铅线的斜率及成矿年龄计算出富铀体质体的形成年龄为144Ma,这与赋矿围岩的成岩年龄(135-140Ma)接近。因此,相山铀矿田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富铀的火山-侵入杂岩,而火山-侵入杂岩则是由类似于地表出露的元古宙基底变质岩部分熔融形成的。由引可见,相山铀矿田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相似文献   

14.
藏北巴毛穷宗-羌巴欠火山岩K-Ar和40Ar-39A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两种方法(K-Ar和^40Ar/^39Ar)测定藏北火山岩同位素地质年龄表明其相当于渐新世到中新世:巴毛穷宗钾质碱性火山岩为32Ma~19Ma,涌波错和羌巴欠为17Ma和14Ma~12Ma等,同位素地质年龄范围在32Ma~12Ma,而且火山喷溢作用,从南到北逐渐变新。其中在巴毛穷宗火山岩区获得32Ma的年龄,证实青藏高原的隆升至少在32Ma以前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15.
宁羌地区凹山和太山铁矿床中磷灰石Sr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金杰 《地质论评》2003,49(3):272-276
太山铁(磷)矿床和凹山铁矿床中磷灰石^87Sr/^86Sr值介于0.7071~0.7073,同辉长闪长(功)岩、龙王山组粗安岩和大王山组安山岩Sr同位素初始比(0.7040~0.7077)基本接近。说明磷灰石由壳樱同熔型中基性岩浆不混溶和分异作用所形成,而磷灰石中熔融包裹体和气液二相包裹体共存表明,磷灰石由矿浆一热液过渡性流体充填、交代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16.
长江源区新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源区的火山岩包含了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岩形成及演化的全部信息,其年代学研究对查明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火山活动时空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将长江源区新生代的火山活动划分为3期:第Ⅰ期(40.1-35.1Ma)火山喷发较弱,形成小范围分布的细粒安粗岩和斑状粗面岩;第Ⅱ期(26.5~17.6Ma)火山喷溢最为强烈,形成大面积厚层黑色气孔状安粗岩;第Ⅲ期(5.5-4.61Ma)由潜火山作用形成球粒状、斑状粗面岩岩丘。长江源区3个期次的火山喷发与青藏高原北部火山活动的阶段性相对应。长江源区新生代火山岩的演化特征为:从早到晚,岩石系列由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岩系列演化;岩性由安粗岩→粗面岩演化。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岛弧火山岩地体拼合基底的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准噶尔盆地基底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和安山岩,并有部分英安岩和流纹岩。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地幔标准化模式显示LREE弱富集,(La/Yb)N变化于1.9-5.23之间,高场强元素Nb、Ta相对于大离子亲石元素的亏损较明显,具俯冲带火山岩的典型特征。Nd-Sr同位素分析表明,3个火山岩区的火山岩εNd(0)均为正值,(^87Sr/^86Sr)i较低,说明它们主要来源于亏损地幔。Sm-Nd同位素单阶段模式年龄集中在400-700Ma之间,反映俯冲沉积物的形成时代不早于700Ma。玄武质火山岩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研究表明3个火山岩岩区应分属不同的岛弧增生体系,原始地幔物质通过岛弧火山作用加入到地壳中,推测准噶尔盆地的基底由分属于周边的哈萨克斯坦、塔里木和西伯利亚板块的年轻岛弧增生地体拼合而成,前寒武纪地壳演化历史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华北克拉通中部是古元古代岩墙群最为发育的地区.以镁铁质成分为主的岩墙群可以分为变质的和不变质的两类.不变质岩墙群是在1780~1760 Ma之间大约20 Ma时间内形成的,是华北克拉通古元古代最晚期镁铁质岩浆活动的产物.不变质岩墙又可以细分成高Mg-Ti低P、低Mg高Ti-P和高Mg低Ti-P等3组.本文报道了采自丰镇附近高Mg低Ti-P岩墙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新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769±4 Ma,与其它不变质岩墙的锆石、斜锆石U-Pb年龄和^40Ar/^39Ar年龄的范围相同.高Mg低Ti-P岩墙的锆石εHf(t)值的变化范围在-6.4~+0.4之间,平均值为-2.2,略高于时代相近的花岗质岩石.由于镁铁质岩浆在上升、侵位和结晶过程中几乎没有受到地壳物质混染,因而锆石εHf(t)值可以代表镁铁质岩浆的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的特征.文献资料显示,高Mg低Ti-P岩墙的岩石圈地幔源区的87Sr/86Sr初始比值为0.7040~0.7050,平均值为0.7046,εNd(t)值为-5.6~-2.8,平均值为-4.4.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东海青龙山榴辉岩围岩的高压变质的正片麻岩,其白云母的常规^40Ar/^39Ar年龄和Rb—Sr、Sm—Nd年龄一致,激光微区Ar同位素分析表明,白云母的Ar同位素分布也是均匀的。由此得出的初步结论是:①高压变质的正片麻岩中的白云母中不含过剩Ar,这类矿物可以作为^40Ar/^39Ar同位素测年的对象;②青龙山榴辉岩中的白云母含大量过剩氩,而作为其围岩的超高压正片麻岩中的白云母却不含过剩氩,这一事实证明了榴辉岩中白云母的过剩氩不是来自围岩,而是榴辉岩自身继承的。  相似文献   

20.
杨明春  陈斌  闫聪 《岩石学报》2015,31(6):1573-1588
双岔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辽吉活动带内,岩性主要为巨斑状石榴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该岩体形成于1890±21Ma。岩石A/CNK1.1属于强过铝质岩石,CaO/Na2O0.3,微量元素显示Nb、Ta、Sr、Ti、P的亏损,指示与弧岩浆的亲缘性。全岩同位素特征是:εNd(t)=-4.7~-4.1,ISr值介于0.7050~0.7110,εHf(t)值变化范围为-3.5~2.2,与~2.17Ga条痕状花岗岩和变粒岩-浅粒岩在1890Ma时的同位素组成大致吻合,指示其源岩应主要为成熟度较低的变质砂岩,主要源区为条痕状花岗岩和变粒岩-浅粒岩。双岔花岗岩具有较低的SiO 2含量(71%),较高的FeO T+MgO+TiO 2含量(除SC-1外都大于4%),较低的Sr/Y和(La/Yb)N比值及较高的Rb/Sr比值以及明显的Eu负异常,说明源岩可能有部分变质玄武岩卷入。Nd同位素模拟结果显示双岔巨斑状花岗岩的源岩中可有20%~30%的变质玄武岩。部分样品的Rb/Sr、Rb/Ba比值特征与泥质原岩相似,显示源区也有少量的泥质岩。岩石低的Al2O3/TiO 2比值及变质熔融残余的石榴石和夕线石,说明岩浆形成于高温中压环境,上涌的软流圈加热地壳使源岩发生部分熔融,是辽吉活动带由挤压向伸展转换的产物,标志着辽吉带古元古代造山作用的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