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考虑位移影响的主动土压力近似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卢坤林  杨扬 《岩土力学》2009,30(2):553-557
分析了位移对主动土压力的影响规律,发现主动土压力的大小取决于松弛应力与位移的关系。已有的研究表明:可以用双曲线函数模拟松弛应力与位移的关系,据此建立了考虑位移影响的主动土压力的近似计算方法。对两例离心试验数据拟合分析后,总结了公式中参数的近似表达式。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考虑位移影响的朗肯主动土压力理论,为主动土压力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考虑位移效应的土压力计算理论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杨泰华  贺怀建 《岩土力学》2010,31(11):3635-3639
基于朗肯土压力理论,假定填土的内摩擦角与该点土体位移呈非线性关系,进而提出挡土墙的主动和被动土压力的计算模式。该模式随位移变化是连续的,且能考虑墙土间的摩擦的影响。又将其与砂土模型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吻合较好,从而证明用该计算模式计算其主动或被动土压力是合理的。此外,根据该计算模式,导出了一种有效估算其静止土压力系数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挡土墙受局部连续荷载作用的附加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求解附加应力的布西涅斯克解答和弗拉曼解答与朗肯土压力理论结合,可用来计算挡土墙受矩形铅直均布荷载和条形铅直均布荷载作用,在墙背处引起的附加主动土压力和附加被动土压力的变化情况,这种计算方法可以较准确的考虑荷载作用型式,作用位置,作用范围和极限平衡状态的影响,可以反映外荷通过填土传递过程的变化,得出的附加土压力较小。  相似文献   

4.
宋飞  张建民 《岩土力学》2011,32(1):151-157
挡土结构上土压力的计算是土力学和岩土工程领域的基本研究课题之一。实际工程中的土压力通常是介于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之间的某一值,墙后填土由于碾压具有较高的密实度。经典的朗肯和库仑土压力理论只能计算极限状态下的土压力,没有考虑挡墙的位移以及剪切过程中密砂的强度从峰值强度降低到残余强度这一强度变化特性对于土压力的影响。给出了考虑挡墙位移效应的被动侧土压力计算方法,该方法能够同时考虑剪切过程中密砂的强度从峰值强度降低为残余强度这一强度变化特性对被动土压力的影响。通过土压力模型试验结果对计算方法进行了初步验证,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顶管施工中矩形沉井工作井允许反力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龚慈  魏纲  徐日庆 《岩土力学》2005,26(7):1127-1131
根据顶管工程中矩形沉井工作井后背墙变形情况,假定后背墙在顶管反力作用下变形为抛物线形,提出采用与位移有关的土压力来计算土体反力。考虑了沉井底部和侧壁的摩阻力,由沉井整体水平向受力平衡计算允许顶力。通过算例与朗肯理论的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用于计算土体的非极限被动土压力,且该方法考虑了顶管反力这一局部荷载对墙后土压力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考虑位移的土压力计算方法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卢国胜 《岩土力学》2004,25(4):586-589
在分析主动土压力、被动土压力和静止土压力与位移的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朗肯土压力理论,提出了考虑位移的土压力计算方法。用该方法描述的土压力随位移的变化规律与有限元法计算结果具有很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考虑土拱效应的挡土墙主动土压力与被动土压力统一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明  赵琦 《岩土力学》2014,35(9):2501-2506
土拱效应对倾斜挡土墙下的主动土压力及被动土压力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相关计算理论研究略显不足。为了将土拱效应考虑到倾斜挡土墙下的土压力计算中,首先通过应力摩尔圆及静力平衡法分别给出了考虑土拱效应下主动土压力及被动土压力计算所需的两大因素:侧向土压力系数及竖向平均应力公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土拱效应的倾斜挡土墙主动土压力及被动土压力的统一表达式,并将其应用到求解土压力合力及其作用点高度的计算中。算例表明,土拱效应对于主动土压力与被动土压力的影响不同。随着墙体倾角的增大,主动土压力作用点高度逐渐降低,即土拱效应随着墙体倾角的增大而降低。与前述相反,随着墙体倾角的增大,被动土压力作用点高度逐渐降低,即土拱效应的影响随着墙体倾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已有的刚性挡土墙上三维被动土压力的研究主要基于挡土墙平移模式(T位移模式)下开展的,而对挡土墙绕顶转动模式(RT位移模式)下三维被动土压力的研究尚不充分。因此,该文采用数值方法系统地研究了RT位移模式下三维被动土压力及三维空间滑裂面性状。针对无黏性土体,得到了挡土墙宽度与深度比值、土体摩擦角大小和墙土接触面摩擦角比值对三维被动土压力系数及墙后土体滑裂面的影响,并与T位移模式下的三维被动土压力系数和墙后土体的空间滑裂面形态进行了定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RT位移模式下的三维被动土压力系数和空间滑裂面形态均受土体内摩擦角及墙土接触面摩擦角比值的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联系。RT位移模式下的三维被动土压力系数和空间滑裂面形态与T位移模式下有显著的区别;RT位移模式下的三维被动土压力系数及空间滑裂面相比于T位移模式下较小。研究成果可为RT位移模式下三维被动土压力的进一步研究和相关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张国祥 《岩土力学》2014,299(2):334-338
采用旋转挡土墙计算模型的变换法,将在地震和拟静力法条件下主动土压力的求解问题转化为在静力条件下主动土压力的求解问题。根据在静力条件下水平层分析法的主动土压力推导结果,直接获得在地震条件下主动土压力强度分布、土压力合力及其作用点位置的表达式,并运用图解法得到了临界破裂角的解析解。公式可考虑水平和垂直地震加速度、不同墙背倾角、墙背和坡面倾角与填料存在黏结力和外摩擦角、存在均布超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公式可以适用于在常用边界和地震条件下黏性土的主动土压力计算。旋转地震角法是将在地震和拟静力法条件下挡土墙计算模型旋转为在静力条件下挡土墙计算模型,但旋转挡土墙计算模型并不改变挡土墙和墙后填土的应力状态,按在静力条件下挡土墙主动土压力求解方法求解在地震和拟静力法条件下主动土压力,该方法大大简化了在地震和拟静力法条件下的主动土压力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统一了在拟静力法条件下的地震土压力求解,理论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0.
李厚恩  秦四清  孙强  马平 《岩土力学》2006,27(Z2):115-118
挡土墙在发生变形位移情况下的土压力计算在工程设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目前的理论不能对这一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在分析土压力随墙体位移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反映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的统一的考虑墙体位移的模型,并进行了研究分析,深化了对挡墙土压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Coulomb土压力理论的两种解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兴高  刘维宁 《岩土力学》2006,27(6):981-985
采用极限平衡变分法和Culmann分析方法,对土压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极限平衡变分法中,以滑动体静力平衡的2个力的平衡方程为基础,引入Lagrange乘子,将以变分学观点来描述的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问题,转化为确定含有2个函数自变量的泛函极值问题。依据泛函取极值时,必须满足Euler方程,得出了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取极值时墙后土体沿平面滑动破坏的结论。在Culmann分析方法中,沿用了Coulomb土压力理论关于平面滑动破坏的假定,而在推导土压力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仅利用了滑动体沿某一特定方向的一个力的平衡方程。与目前通行的Coulomb土压力公式的证明过程相比,Culmann分析方法更为简洁。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 the pseudo-dynamic approach is used to estimate seismic passive earth thrust on retaining walls with cohesive-frictional backfills. The time-dependent pseudo-dynamic approach considers the influence of dynamic parameters such as the velocity of primary and shear waves, the period of lateral shaking, and the phase and amplitude variations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earthquake accelerations with depth. The failure plane behind the wall is assumed to be planar. The analysis is based on the equilibrium of forces which act within the failure wedge.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backfill cohesion increases both the seismic passive earth thrust and the failure plane inclination angle with the horizontal plane. It is also observed that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eismic accelerations have decreasing effect on seismic passive earth thrust as well as failure plane inclination angle. The results of present pseudo-dynamic analysis propose a lower solution for seismic passive earth thrust compared to earlier pseudo-static solution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3.
库仑土压力的变分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滑动体静力平衡的两个力平衡方程为基础,引入拉氏乘子,将土压力问题以变分学观点来描述,转化为确定含有两个函数自变量的泛函极值问题。依据泛函取极值时必须满足的欧拉方程,得出了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在取极值时,墙后土体的破坏是沿平面滑动。然后,将土压力的泛函极值问题进一步转化为带有约束的函数极值问题。这种函数极值可利用M atlab6.1优化工具箱提供的fm incon函数进行求解。当土体的粘聚力等于0时,土压力计算结果与库仑土压力理论解完全一致;而当土体的粘聚力不等于0时,归纳给出了相应的土压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calculation of passive earth pressure were mainly based on the assumptions of the linear Mohr‐Coulomb yield condition and plane strain failure mechanism. However, both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uch assumptions are not satisfied in some geotechnical projects. Herein, a novel method incorporating a kinematically admissible 3‐dimensional (3D) rotational failure mechanism and the nonlinear power‐law yield criterion is proposed to compute the passive earth pressure acting on the inclined retaining walls. Instead of using the nonlinear yield criterion directly, a straight line tangential to the nonlinear yield curve is employed to represent the strength of soils, and therefore, the nonlinear problem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traditional linear problem. The 3D failure mechanism is generated through rotating a circle defined by 2 log‐spirals, and a plane strain block is inserted into the mechanism to consider the retaining walls with different widths. Earthquake effect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by using quasi‐static representation, and the horizontal seismic coefficient concept is adopted for the estimation of passive earth pressure under seismic conditions. An analytical expression about the 3D passive earth pressure is educed by means of the upper bound theorem of limit analysis. Numerical results for different practical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from an optimization scheme where the minimum of passive earth pressure is sought. Compared with available 2‐dimensional and 3D solutions, the proposed method is validated. A parametric study i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on the 3D static and seismic passive earth pressure.  相似文献   

15.
土压力变化规律的应力路径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施建勇  雷国辉  艾英钵  宋雄伟 《岩土力学》2005,26(11):1700-1704
土压力除了与土体的强度指标参数有关外,还与应力路径有关,如主动土压力发展过程是垂直方向应力保持不变,水平方向应力减小到极限状态的过程,而被动土压力形成过程则相反。利用应力路径控制的三轴试验仪进行了土体主、被动破坏过程的模拟试验,重点讨论了两种典型应力路径下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推导了土压力随应变变化的计算公式,通过试验资料对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主动土压力可用所提出的方法确定,但被动土压力的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6.
韩同春  谢灵翔  刘振 《岩土力学》2018,39(12):4404-4412
坑中坑在基坑工程实践中普遍存在,使得基坑底部土体成为有限土体,因此,常规的建立在半无限空间土体假定上的朗肯土压力理论对于坑中坑条件下的基坑不再适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和平面滑裂面假定,考虑土体黏聚力和滑动土体不同的形状,推导了4种情况下被动土压力的计算公式,并给出了滑裂面剪切破坏角的数学表达式。通过算例,计算了不同内坑位置条件下被动土压力的大小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滑裂面剪切破坏角是与土体内摩擦角、黏聚力、计算深度、内坑大小及位置有关的变量,内坑的存在将降低围护结构上的被动土压力,且存在一个内坑影响最不利位置,此时的被动土压力值最小。成果为基坑围护设计中被动土压力的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根据倾斜填土面时土体中一点的应力状态分析,采用应力圆图解法推导出倾斜填土面粘性土的朗肯主动和被动土压力强度的计算公式,把该公式视为关于填土深度z的线性关系方程和非线性关系方程两部分。通过对该公式的非线性方程部分分析可知,朗肯主动与被动土压力强度分布形态与填土面倾角β和内摩擦角φ两者的大小有关,因此分β > φ、β=φ和β < φ三种情况对朗肯主动与被动土压力强度分布形式进行了讨论,并绘制了土压力强度的分布图形,其分布图形具有非线性特点。其中在β < φ的情况下,主动土压力强度在一定深度z2以下范围出现无解现象。最后将推导公式应用到某挡土墙实例中,对比分析表明,该理论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拱效应原理求解挡土墙被动土压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键  夏唐代  孔祥冰  孙苗苗 《岩土力学》2012,33(10):2996-3000
对平移模式下的刚性挡土墙和滑裂面间的楔形土体处于被动极限平衡状态的应力进行分析,考虑墙面和滑裂面之间土体水平力平衡,运用土拱效应原理推导出被动土压力系数和滑裂面水平倾角。并根据水平单元土体的静力平衡条件建立平衡方程,提出被动土压力分布、土压力合力及其作用位置的公式。将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以及库仑、朗肯理论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试验结果接近,验证了所得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三维地层的三棱柱剖分与土方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翠英  董立国 《岩土力学》2006,27(2):204-208
三维地层剖分算法是实现地层三维可视化与土方计算的重要基础。采用三棱柱体建模方法构造三维地层,分析任意平面切割三棱柱的不同情形,得出了针对三棱柱地层的剖分算法;提出了以切割面为分界面,将单个三棱柱剖分成多个小三棱柱的三角投影分割法--将三棱柱顶面、底面及切割截面按一定规则进行合理三角化划分,使划分后三角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重合;将该3层三角形组合成以切割面为分界面的2层小三棱柱,从而完成剖分。土方计算中首先给出开挖体的边界控制方程,根据该控制方程所限定的内边界得到开挖区域,结合上述剖分算法,对该区域内所有小三棱柱体积求和,得到开挖土方量。将以上算法应用到广东省某重大水利工程中,实现了基坑模拟开挖及其土方计算。  相似文献   

20.
纪秋林  彭润民 《岩土力学》2009,30(Z2):189-191
采用库仑土压力理论的假设:挡土墙土压力是由墙后填土在极限平衡状态下出现的滑动楔体产生,在该滑动楔体上沿竖向取水平薄层作为微分单元体,通过作用在单元体上的水平力、竖向力,建立挡土墙上土压力分布的基本分析方程,结合整个滑楔体的力矩平衡条件,先确定土侧压力系数、再建立土压力分布和土压力合力及作用点高度的理论公式。算例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很好,这表明该方法不仅可行,而且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