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比较行星地质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行星地质学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比较行星地质学,地球,行星1比较行星地质学的诞生比较行星地质学是以地球为基础,对比研究太阳系各行星(特别是类地行星)的物质组成、表面特征、地质构造、物理场、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的学...  相似文献   

2.
一门新兴地质学科——流体地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门新兴地质学科──流体地质学徐学纯(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长春130061)关键词流体地质作用,流体地质学流体是地质作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一直受到地质学家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其复杂性和研究难度较大,而未象固体地球科学的岩石学、矿床学等那样受重视...  相似文献   

3.
长春地质学院变质地质学学科简介徐学纯,卢良兆,马志红(长春地矿部变质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30026)1学科点概况变质地质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已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公认,国际上已专门出版了著名的"变质地质学"杂志。长春地质学院在该研究领...  相似文献   

4.
工程地质学发展趋势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作为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为工程环境灾害学──一方面,由于各种自然环境恶化和灾害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环境恶化链、灾害链),研究似宜不限于地质环境和灾害(当然后者仍是重点),而适当扩大至土地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一门应用地质学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及其母学科工程环境灾害学将具有力学、地理、经济三大支柱,首先力求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人类活动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活动链),所研究的人类活动似宜不限于工程建设和运行,而适当扩大至采矿和水事活动,包括开采地下水和排污。后者引起的环境恶化和灾害尤为严重,正酿成危机。其根本出路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而且在于文化调节,力求科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月球地质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月球地质学欧阳自远(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月球地质,月球月球地质学研究月球的月表特征、物质组成、地质构造、物理场、内部结构、演化历史、月球成因与地-月系的起源,是70年代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自1610年...  相似文献   

6.
农业地质学展望李英,张连昌(西安地质学院,西安710054)关键词农业地质学、发展现状、土壤、环境科学文献上出现农业地质学(AgriculturalGeology)一词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本世纪中期已出版了专著《农业地质学》(H.L.Emerson,...  相似文献   

7.
社会地质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逊  银剑钊 《铀矿地质》1996,12(4):193-196
社会地质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赵逊,银剑钊,杨岳清(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编者按:举世瞩目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将于1996年8月4—14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几代中国地质学家期盼的百年不遇的世纪盛...  相似文献   

8.
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新阶段,它囊括并发展了工程地质学的所有问题。作为研究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的环境工程地质学,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为工程环境灾害学──一方面,由于各种自然环境恶化和灾害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环境恶化链、灾害链),研究似宜不限于地质环境和灾害(当然后者仍是重点),而适当扩大至土地环境、水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为一门应用地质学的环境工程地质学及其母学科工程环境灾害学将具有力学、地理、经济三大支柱,首先力求地质学与地理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各种人类活动间的相关性和因果性(活动链),所研究的人类活动似宜不限于工程建设和运行,而适当扩大至采矿和水事活动,包括开采地下水和排污。后者引起的环境恶化和灾害尤为严重,正酿成危机。其根本出路不仅在于科技进步,而且在于文化调节,力求科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生物地质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地质学殷鸿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关键词生物地质学1生物地质学的意义生物地质学是研究生物圈与地球其它层圈相互影响的一门新的地学分支学科。在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科学中,数、理、化、天均已与地学结合,形成了蓬勃发展的数学地质、地球...  相似文献   

10.
变质地质学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董申保  魏春景 《岩石学报》1997,13(3):274-288
在变质地质学160余年的研究历史中经历了从静态到动态两个思维发展过程。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变质作用的研究以静态思维方法为主,以深度带的概念为代表。六十年代初由于Miyashiro提出变质相系概念使变质地质学开始转向动力学方面,但由于变质相系未阐明变质过程中地热体制的变化,因此仍属于静态思维方面。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变质地质学开始以动力学方法为特征:(1)开展了世界范围内的小比例尺变质编图工作,以相组和相系为基础研究变质作用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规律;(2)由于实验、测试技术和热力学理论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可以很准确地计算变质岩石的P-T条件,而且可以在实验室中模拟多数天然变质反应;(3)以深入的显微结构分析为基础,探讨变质过程中变质结晶作用和变形作用之间的关系;(4)根据热传导理论和现代热力学的原理,正演和反演变质作用的PTt轨迹,研究变质作用的动力学过程及其与区域构造环境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青年构造地质学专家──刘俊来刘俊来,1960年12月生,天津市静海县人。198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分别于1985年、1989年获构造地质学硕士和矿床学博士学位,现任长春地质学院构造地质学副教授。刘俊来博士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创新精神。近年来他...  相似文献   

12.
青年变质地质学专家──张兴洲张兴洲,吉林省白城市人,生于1954年。197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1983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博士学位。1985年晋升为讲师,1992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任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研究所副主任。主要从事变质地质学...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综合筛选法,确定了我国地质学类核心期刊30种(1992-1994),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农业地质学发展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地质学发展简介吕金波(北京市地质调查所)“农业地质”一词最早是由欧洲地质学家E.A.Fellow和F.v.Richthofen等在十九世纪中期提出来的,当时被称为“农业地质学派”。1903年英美等国在一些大学的农学院开设了《农业地质学》(Agri...  相似文献   

15.
构造地质学作为地球科学的统帅学科,以其研究对象的时间跨度、尺度跨度、所涉及的学科跨度以及应用和服务对象的跨度之大有别于其它学科(吴正文,1995)。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相继被引入构造地质学研究领域,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尤其是六十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七十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岩石圈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使得构造地质学这一学科无论在研究深度上还是研究广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主要表现在: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质学发展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城市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对国外、国内城市地质学发展历史进行了述评,对城市地质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吴俊华  袁训红 《湖南地质》1995,14(4):259-260
谈谈现代地质学的思维结构吴俊华,袁训红(江西地质科学研究所南昌向塘330201)OntheThinkingStructureofModernGeologyWuJunhua;YuenXuntong(JiangxiInstituteofGeology)1...  相似文献   

18.
观测地质学与理论地质学地质学是在观测和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从而使人们往往满足于地质现象的观测和归纳,而漠视理性思维,甚至把那些对地质问题进行广泛深入探索的开拓者,斥之为闭门造车,脱离实际,造成长期以来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于低层次的重复性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省地质学会召开工作会议──传达贯彻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中国科协“五大”及省科普工作会议精神1996年10月29日至31日,四11;省地质学会在水电成勘院召开了第14次学会工作研讨会。学会各专委会、地(市)州学会和基层学会代表63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  相似文献   

20.
社会地质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逊  银剑钊 《地质论评》1997,43(1):64-68
本文作者提出了社会地质学的新理论,社会地质学既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又是地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社会地质学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物,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困难,为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宏伟目标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社会地质学将密切关注资源,人口,环境这3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