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采用时程分析法、整体变形分析法(等效节点力法和软化模量法)、极限平衡法等方法,以小打鹅尾矿库为例,分析了该高堆尾矿坝的永久变形和动力稳定性。分析了干滩面长度、尾矿堆积坝高度、设计地震加速度等影响因素对尾矿坝的安全系数和永久变形的影响,以及地震作用下尾矿坝安全系数的时程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尾矿坝的地震永久变形与一般土石坝的存在差异,其水平方向的永久变形大于竖直方向的永久变形,且永久变形与坝高不一定呈单调递增关系;地震中尾矿坝的最小安全系数与各影响因素大体呈线性关系,而坝顶处的震陷与各影响因素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地震过程中尾矿坝瞬时安全系数具有波动降低的特点,为此,完善了地震作用下尾矿坝最小平均安全系数的计算方法。该研究表明小打鹅尾矿库坝体的抗震性能能够满足相应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2.
铁矿尾矿料力学特性及坝体变形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矿料矿物成分复杂,物理力学特性区域差异性大。本文以西南地区某铁矿拟建尾矿库为研究对象,对粗、细两种尾矿料进行了系统的物理力学特性试验,获得了粗细尾矿料物理力学指标并应用到尾矿库坝数值分析,分析了该尾矿库坝的应力变形特性,对不同堆积高程、不同工况下尾矿库坝的安全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此外采用拟静力法对地震荷载作用下尾矿坝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粗尾矿料会呈现出剪胀和软化力学特性,而细尾矿料则无明显剪胀;尾矿坝坝体内以压应力为主,坝体表面出现小范围拉应力区;高堆积高程,坝体倾向于发生深层滑动,坝体最小安全稳定性系数较大;干滩长度增大明显提高坝体稳定性;最后对该尾矿库的安全运行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上游法尾矿库堆坝方法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改进的上游法堆坝方法,即高浓缩分级尾矿上游法堆坝方法。基于尾矿库堆坝模型试验,以高浓缩尾矿堆存技术为指导,分别进行传统上游法和改进上游法的高浓缩尾矿堆坝模型试验,演绎尾矿库堆坝过程,测试并得出了堆坝过程中滩面尾矿沉积情况、尾矿颗粒分布规律及浸润线变化规律,并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不同堆坝方式下坝体的最小安全系数。结果显示:高浓缩尾矿堆坝使沉积滩颗粒分布均匀,颗粒分级不明显,减少了互层和细泥夹层的出现,改善了坝体内部结构;改进上游法堆坝可以形成有利于排渗防洪的良好沉积滩滩型;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改进上游法堆坝方法可以使尾矿坝的稳定性提高19%~33%,研究成果可为新建尾矿库工程提供试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基于流固耦合理论某尾矿坝失稳特性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强  张力霆  齐清兰  周占磊 《岩土力学》2012,33(Z2):243-250
选用典型的尾矿库工程实例,采用流固耦合和强度折减法相结合对其尾矿坝进行稳定性分析,确定尾矿库渗流场分布及浸润线的位置,该浸润线位置与实测浸润线位置吻合较好。建议强度折减过程中尾矿坝的失稳准则,计算安全系数,确定潜在滑裂面的位置,并与极限平衡法计算出的安全系数及临界滑裂面位置进行比较,表明强度折减法得出的结果与Bishop法结果接近,流固耦合-强度折减法在尾矿库稳定性分析的可行性。在该基础上研究尾矿坝潜在的失稳模式,将尾矿坝潜在的失稳模式分为局部失稳和整体性失稳两种,局部失稳为尾矿坝的部分坝面发生滑移,整体失稳为整个尾矿坝坝体发生失稳,并分析导致该尾矿坝两种失稳模式的主要因素,认为浸润线埋深过浅是导致局部失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以某拟建赤泥堆场为研究区,选取合适的模拟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在平面应变条件下,建立流体模型,利用FLAC~(3D)软件模拟坝体在无防渗、部分防渗、全部防渗设计条件下孔隙水压力分布、滤液渗流路径、渗漏量等,为该尾矿库的防渗设计提供技术依据。模拟结果表明:该软件能较好的模拟赤泥堆场尾矿坝渗漏情况,库区渗漏特性明显,因此为防止环境污染及保证尾矿坝的稳定性,应采用坝体和库区完全防渗措施,并应采用合适的防渗材料。此方法可为尾矿库安全防渗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和指导施工。  相似文献   

6.
尾砂干式堆存技术初现于1960年前后,由于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直至2000年前后,其经济节能的优点才逐渐被重视,进而被国内外各大企业应用。如今尾砂干式堆存筑坝工艺已逐渐成熟,实践经验日益丰富,因此对干式堆存的尾矿坝在强降雨条件下形成地表径流入渗使坝体稳定性降低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以陕西二里河铅锌矿三里河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数值软件Geostudio对该尾矿坝坝坡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渗流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雨作用导致的尾矿含水量、容重的变化会直接引起尾矿砂孔隙水压力、粘聚力之间的变化,进而对尾矿库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少量降雨对尾矿的稳定性起积极作用,降雨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尾矿坝的安全系数将会迅速降低。对于干式堆存尾矿库,进行稳定性分析时应考虑降雨入渗的影响,防止由于降雨入渗引起坝体浸润线的升高而出现大面积的失稳。  相似文献   

7.
《山东地质》2008,(9):58-58
经验:设计标准高、工程质量好首先是尾矿库设计方面。尾矿库的洪水设计标准高,最低标准为百年一遇的洪水,大中型库均需按最大可能洪水或1/2最大可能洪水进行设计;尾矿坝设计稳定性安全系数高,规定标准为1.5,大于我国的标准;尾矿库上有或库外一般设截洪设施,最大限度减少入库洪水量;尾矿库内保持较长的干坡段,尽力降低库内水位,使水面远离坝体;  相似文献   

8.
用瑞典圆弧法对某尾矿坝的抗滑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不同坝体高程和不同运行情况下尾矿坝的抗滑稳定性安全系数。结果表明浸润线对坝体稳定性的影响很大,当浸润线位置较高,坝体趋于饱和状态时,坝体稳定性降低很多。同时根据抗滑稳定性的计算分析结果,对尾矿坝的治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尾矿库的浸润线对坝体的稳定安全至关重要。尾矿坝体内的化学淤堵会使介质渗透系数减小,坝内地下水位升高,增加渗流破坏发生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化学淤堵对尾矿砂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显得尤为重要。以栗西尾矿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不同浓度的二价铁离子溶液对均质尾矿砂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栗西尾矿库排水设施周边伴有化学淤堵现象发生;粒径为0.315 mm的砂粒质量占尾矿砂总质量的38.82%,比重最大;尾矿废水中二价铁离子的浓度为0.13~0.49 mg/L;二价铁离子引起的化学淤堵使尾矿砂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符合指数函数,其中浓度为0.4~0.5 mg/L、0.2~0.3 mg/L工况下渗透系数的变化过程比较接近,二价铁离子浓度为0.3~0.4 mg/L工况下化学淤堵发生最为迅速,稳定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10.
大型高尾矿库隐患治理是"十三五"期间遏制重特大事故的重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之一。高应力下尾矿材料的细观结构和宏观力学特性演化、大型尾矿坝沉积规律及复杂条件下高尾矿坝的劣化理论是其中的关键问题。为揭示尾矿细观结构特性,对尾矿材料进行了光学显微镜观察、电镜扫描和CT扫描处理,建立了尾矿材料的三维重构模型;为揭示高压下尾矿材料的力学特性,对尾矿进行了高应力三轴试验、高应力渗透固结联合试验,研究了高应力下尾矿材料的强度、渗透和固结特性;为揭示尾矿的沉积特性,进行了尾矿材料的大型模型试验,得到了矿浆流动、淤积形态、尾矿料物理力学性质的空间分布以及夹层结构在空间内的分布规律;为揭示高尾矿坝的失稳机制,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对高压下尾矿的强度准则进行了讨论,高尾矿坝的稳定性分析建议使用强度折减法;为揭示尾矿的排渗设施淤堵机制与服役性能,进行了尾矿-土工布渗透试验以及微观观测,发现细粒尾矿更容易产生物理淤堵,且化学淤堵程度与溶液中离子的种类和浓度有关;为了推进尾矿坝风险管控技术,搭建了尾矿库重大风险评估监测系统平台,以便实现尾矿库基础数据的提取、实时风险预警等智能化功能。通过以上坝体劣化理论研究、溃坝灾害评估与预警,提升了我国大型高尾矿库筑坝与灾害防控水平。  相似文献   

11.
乔兰  屈春来  崔明 《岩土力学》2015,36(4):923-927
由长期工程实践和试验研究可知,尾矿的工程性质除与尾矿的矿石成分、筑坝方式以及矿浆的沉积特性有关外,重要的是与尾矿的颗粒粒度组成有关。为了分析上游式尾矿库尾矿经排放、沉积、分选等作用下颗粒组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尾矿工程性质的影响规律,通过对上游式尾矿库沉积滩面不同距离处尾矿进行颗粒级配分析、力学性质和渗透性质试验,重点分析了细颗粒含量(颗粒直径小于0.075 mm)对尾矿工程性质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距离上游式尾矿库滩顶长度的增大,尾矿颗粒组成中的细粒含量逐渐增多,颗粒级配情况由一般到良好再到一般,孔隙比也呈现出随之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受原尾矿颗粒组成的影响,尾矿黏聚力随细粒含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而内摩擦角相对变化较小,其渗透系数受细颗粒含量影响较大,随含量增大迅速减小。  相似文献   

12.
龙都尾矿库地下渗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D-FLOW计算软件,对龙都尾矿库在不同条件下的渗流进行了模拟计算。其中,初期坝按透水和堵塞两种情况,干滩面长度分100,200,300 m三种情况考虑;同时,首次考虑了大气降雨对尾矿坝渗流场的影响,分别计算了50,100,200 mm/d三种雨型。通过计算,获得了龙都尾矿库在不同条件下地下渗流的变化规律。从计算结果中发现,如果初期坝被堵塞,则坝体浸润线会抬高,与尾矿堆积坝坝面相交,并从坝面溢出,对坝体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干滩面距离的长短对坝体浸润线有影响,但均不会与堆积坝坝面相交,不会从坝面溢出;大气降雨对坝体的渗流影响较大,从模拟计算中可以看出,大气降雨越大,浸润线抬升越高,对坝体的稳定越不利。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江宁区某退役小型硫铁矿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对该尾矿坝进行了抗滑以及抗渗稳定性计算和分析,指出坝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并提出具体治理方法。治理的方案包括降低坝体高度减载,在坡脚处反压坝体增加坝体稳定性,设置排渗设施降低浸润线高度,修筑排水沟阻止地表水停留在库区表面。最后需验证治理后尾矿坝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运用时程分析法对设计后的坝体进行了动力有限元的分析,结果表明坝体内部和整体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17,(5)
通过对上游式堆筑分层特性的研究,对于在特殊情况下,上游式尾矿堆积坝在堆筑过程中出现渗透系数下部大、上部小,或者中间大、上下小的问题,以四方金矿尾矿库模型为基础,二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模拟其运行时的渗流情况,探讨当坝体材料变化时浸润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坝体各层层面上的浸润线,上游式尾矿库宏观上具有上粗下细特征,渗透系数呈现上部大、下部小的规律性,当增大坝体下层渗透性降低浸润线,可以有效的维持坝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2008年9月8日上午8时左右,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突发溃坝事故,库内大量的尾矿与废渣随水流一起冲出库区,致使坝体溃决,形成了长达2km的泥流灾害。将库区下游分布的新塔矿区集贸市场、新塔矿业公司办公楼、矿区派出所、矿区电影院全部掩埋;将新塔矿业公司变电站及矿区医院部分房屋冲毁,造成了272人伤亡的灾难。  相似文献   

16.
基于离心机振动台,分别针对典型软基尾黏土尾矿库及加高扩容后的尾矿库开展了动力离心模型试验,重点探究了加速度分布规律、软土及尾矿内部孔压变化规律以及“软基?库内尾矿?尾矿坝”系统的变形规律等内容。试验结果表明:软基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较为微弱,而坝体加速度沿高程逐渐放大,高层子坝加速度响应最为强烈,加高扩容后的现坝顶加速度响应可达原坝顶的2.2倍;地震作用下软土与库内尾矿内部均会产生一定的孔压增量,但未达到液化状态。地震动强度、软基及库内尾矿的固结状态对尾矿库的变形模式影响较大。当固结不充分时,在强震作用下易发生尾矿的水平滑移,进而造成坝顶及下游软土隆起。在固结较为充分且地震动强度较弱的情况下,变形模式以震陷为主。该试验成果将为此类尾矿库的动力稳定分析及抗震加固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矿产资源大量开采和利用,在堆积尾矿废弃物时,尾矿库坝体的容积和高度在不断增加,对尾矿坝的稳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对矿区土样进行渗透试验,测定了不同干密度下的渗透系数,并探讨渗透试验在各种影响因素下对土体的渗透性的影响,以此判断其对坝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托马鞍坪小打鹅尾矿库扩容工程项目,考虑尾矿坝内土性的空间变异,运用Monte-Carlo和敏感性分析的方法,得到了洪水工况下该尾矿坝的失稳概率、可靠性指标和敏感性曲线,并讨论了概率方法在工程上运用的优势。这些研究成果,对现场尾矿库安全施工与管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温庄尾矿库堆坝模型试验及坝体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涛  万玲  魏作安 《岩土力学》2011,32(12):3647-3652
以温庄尾矿库为工程背景,通过室内堆坝模型试验,获得到了在坝体堆积过程中尾矿颗粒在库内沉积分布特征、浸润线的变化规律等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以多孔介质有效应力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多孔介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该库尾矿坝的应力场与渗流场进行了分析,获得了坝体内的应力场及孔隙压力的分布规律,研究成果可为尾矿库的设计、施工和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尾矿坝垮塌机制与溃决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云南拉拉铜矿小打鹅尾矿库工程设计资料,采用现场排放尾矿砂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尾矿堆积坝在洪水情况下发生垮塌破坏的模型试验。通过水流控制系统模拟尾矿坝遭遇洪水情况,采用侧面示踪点、水位测压管、应力传感器以及数码摄像机等设备获得了尾矿坝溃决过程中坝坡的位移矢量演化、浸润线与应力的变化特性以及坝体破坏发展过程,揭示了洪水作用下尾矿坝的垮塌机制和溃决模式。试验结果发现:尾矿堆积坝的浸润线变化存在滞后性;在洪水入库致库区最高设计洪水水位过程中,靠近坝坡中部处水平方向的总应力增量较垂向总应力增量大,增大的水平应力是坝体产生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洪水导致坝坡尾矿砂所受的渗透力、上浮力、重力以及孔隙水压力增大,削弱了坝体材料的黏聚力,并加大了自身荷载,降低了坝体的稳定性;尾矿坝溃决模式一般为逆流渐进型,破坏先是从坡脚处发生,继而向上游发展,呈现牵引式发展,破坏的滑动面由多个弧形滑移面构成。研究成果加深了对尾矿堆积坝垮塌机制和溃决模式的认识,并在洪水灾害的预防和控制方面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