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安徽庐枞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系的时代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庐枞地区的中生代火山岩系自老而新分为:龙门院组、砖桥组、双庙组、浮山组。按古生物证据,砖桥组所含瓣鳃类和腹足类化石属晚侏罗世,叶肢介、轮藻、植物与孢粉多为早白垩世组合,介形虫类化石为晚侏罗—早白垩世。地质力学所(1979)、安徽区调队(1979)、南京地矿所岩石组(1978)、地科院地矿所(1978)、贵阳地化所(1977)、安徽地矿局327地质队(1977)等单位均将砖桥组、龙门院组及与其相应地层划归侏罗系上统。刘鸿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随着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的成立,我国岩矿地化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花岗岩的研究,尤其呈现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华南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1979),《南岭花岗岩地质学》(1980),《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关系》(1981)等书的相继出版,三个花岗岩学术讨论会(郴州,1981;南京,1982;广州,1987)的先后召开,就是这种繁荣兴旺的标志,为了使我国的花岗岩研究,能够提高到一个  相似文献   

3.
自70年代末,中国地质学家发表的有关绿岩的报告和论文越来越多,例如秦鼐(1980)、曹大曾(1980)、金仲奎(1981)、李曙光(1981)、张秋生(1981)等对辽宁和吉林地区绿岩的研究;张贻侠(1980)、谭应佳(1983)、王仁民(1983)、兰玉琦(1984)、刘长安(1983)和刘建民(1983)等对于辽宁西部地区绿岩的报导;徐光荣(1983)、邓幼华  相似文献   

4.
引言近年来,北美克迪勒拉是通过分离的构造地层地体增生而形成的这一认识已经得到可资利用的新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古生物资料的支持(Jones等,1981;Jonts等,1983;Coney等,1980;Davis等,1978;Balke等,1983)。同样的增生过程似乎也影响了环太平洋边缘的大部分地区。为了探讨这一假说,我们已经编制了初步的环太平洋地体图。本文的目的是回顾Coney等(1980)和Jones等(1983)所提出的地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的印支运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东北地区的印支运动,一直受到地学界的关注(赵宗溥,1959;潘广,1963;黄振辉,1966),但由于缺乏三叠纪地层资料而未能作深入论述。近年来,本区三叠纪的调查研究有了重大进展,相继在东北南部发现或对比确定了早、中、晚三叠世的陆相地层(张武、董国义,1983);在东北北部,除早已报道的海相三叠系外,又发现早、晚三叠世的陆相堆积层和火山岩建造(长春地质学院等,1977;吴水波等,1980;陈巫基等,1981)1)。  相似文献   

6.
贵阳乌当下奥陶统牯牛潭组及其生物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贵阳乌当下奥陶统湄潭组之上,中奥陶统黄花冲组之下的泥质斑状灰岩中,盛产Yangtzeella kueiyangenis Yoh,俗称“扬子贝层”。贵州地层古生物工作队地层组(1977)及贵州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编图组(1982)把这一套地层命名为“十字铺组”,时代为中奥陶世;而穆恩之等(1979)、杨绳武等(1980)将这一套地层命为牯牛潭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  相似文献   

7.
前言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已为国内外地质工作者广泛应用于矿床研究。根据硫同位素特征值(如δ~(34)S值)对矿床成因进行归类(Kulp,1956,Jence,1957),虽然至今仍不很成功,但毕竟使矿床研究有了重大进展。B.A.格里年科(1974),大本(1979)进一步对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硫同位素分馏与成矿溶液温度、氧、硫逸度及pH值有关。这又一次大大地促进了成矿理论的研究。王义文(1981)系统研究了我国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十年中,对地球早期历史研究的激剧增多,因而要撰写恰当地反映该课题的综合评论文章,变得更加困难。不过,用1980年的知识水平和流行想法,回顾几年前出版的文献—Moorbath的出色评论文章(加拿大地质学会会刊,86,259-279页:1975),本文附有评注的论文选集(McCall主编的《太古宙》,Dowden等人;1977)和Windley主编的专题论文集(《地球早期历史》,John Wiley,1976)—到目前椭论中的最新  相似文献   

9.
贵阳乌当中奥陶世的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阳乌当中奥陶世地层,最早由乐森(王寻)研究,1959年发表了该地的剖面及一个珊瑚化石。1960年贵州工学院地质系在乌当黄花冲“宝塔组”中发现了一些扬子区同层位中的罕见的珊瑚化石,经中国地质科学院林宝玉研究,属中奥陶统,其剖面和化石资科发表于1965年。在“宝塔组”之下是一套产Yangtzeella kweiyangensis的青灰色中至厚层泥质条带状灰岩和泥灰岩,贵州地层古生物工作队地层组(1977)及贵州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编图组(1982)把这一套地层命名为“十字铺组”,时代为中奥陶世,而穆恩之等(1979),杨绳武等(1980)将这套地层命名为牯牛潭组,时代为早奥陶世晚期,其上的地层称为黄花冲组,时代延续为整个中奥陶世至晚奥陶世早期,赖才根等(1982)“中国的奥陶系”中黔南  相似文献   

10.
有关辽东五行山群“水母化石”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五行山群的“水母化石”(以下简称“化石”)是刘桂芝1974年冬首先发现的。后经邢裕盛、刘桂芝(1979)以及段吉业、林蔚兴(1980)的研究、描述并发表。 澳大利亚M. F. Glaessner到化石产地进行考察后认为,五行山群的“水母化石”乃是气体逃逸或水渗漏形成的构造而非水母化石1)。这引起国内地质界的广泛注意。 1981年9月,笔者实地考察了五行山群“水母化石”产地,采集了标本,进行了观察研究。并观察了沈阳地矿所和辽宁省地质局科研队的丰富标本和薄片,得到了较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山东济宁下第三系的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济宁地层小区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广大地区均被第四系所覆盖。历年来在钻孔中获得不少地层资料,但对下第三系的研究工作做的较少,还缺乏详细的划分和对比,也缺少相应的命名。宋之琛(1 964)关于山东第三系的孢粉化石进行了研究,对本区第三纪孢粉化石的组合特征及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笔者于1977—1979年,对鲁西南一带的成武、鱼台、黄口等凹陷钻孔中的下第三系,进行了孢粉分析工作,将下第三系划分为三个组、六个孢粉化石组合带(表1)。  相似文献   

12.
《煤田地质与勘探》就湖南煤炭坝煤矿某矿井涌水量预计问题,已发表了三篇文章(分别见1977年第六期、1979年第三期和1980年第一期)前两篇文章的出发点、依据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所选配的指数曲线和概率积分曲线,都很相近。最近的一篇《怎样寻找根指数》(以下简称《根指数》)不仅用了不同的方法,还提出一些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晚白垩世晚期及早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正> 西藏南部江孜地区的海相白垩系出露广泛,厚2000m以上。其岩相既不同于北面的日喀则地区,也不同于南面的岗巴一定日地区,对研究藏南地质和古地理演化有重要意义。但迄今为止,仅划分为下白垩统加不拉组和上白垩统宗卓组(吴浩若等,1977)。早第三纪地层则尚无报道。 1979—1980年,笔者曾在江孜以东的北家一床得一带发现床得北山的晚白垩世晚期地层剖面连续,层序完整。下部以滑塌堆积为主,上部已是稳定类型的沉积,顶部的石英砂  相似文献   

14.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发现中白垩世缺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宪璞  姚培毅 《地质论评》1995,41(6):552,577-57552
白垩纪中期(即赛诺曼—土仑期)为全球性海侵高潮期。当时海平面迅速上升,据Watta et al.(1979),Vail et al.(1977)和Wise(1974)等人的研究,全球海平面大约上升100—300m左右。海平面的骤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古海洋面积的扩大,造成海水中含氧量的大幅度减少。汹涌的海水侵漫了三角洲地带及沿岸平原并沿河湖上逆,将当时极为繁盛的陆生  相似文献   

15.
《甘肃地质》1985,(Z1):160
[1]国家地质总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等,1980,中国震旦亚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国家地质总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等,1979,蓟县震旦亚界叠层石研究。地质出版社。[3]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2)地层、古生物。1979,地质出版社。[4]成都地质学院,1980,沉积岩石学。地质出版社。[5]王鸿祯等,1980,中国晚元古代古构造与古地理。地质科学,第2期。  相似文献   

16.
1979—1980年在去南极洲考察的西德探险队中,一名BMR的地质学家根据野外工作的研究,对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古地质的关系,发表了新的见解。 1978年联邦德国认识到南极洲及其大陆边缘日益增长的战略和经济的重要性,便成为南极洲条约的签约国,此后便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科学研究。在过去的30年里,BMR已经对南极洲进行了地质和地球物理普查,在南极洲的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技术方面获得了有价值的经验。第一个正式的西德南极洲探险队(GANOVEX 1979—80德国南极洲北维多利亚探险队)进行的全部是地质学研究,并作为西德同BMR共同地质普查(Bendesanstalt furGeowissens chaften und Roh stoffe,BGR)的讨论结果进行了系统的阐述。BMR  相似文献   

17.
根缘气(深盆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张金川 《现代地质》2003,17(2):210-210
1979年 ,Masters在对Elmworth、MilkRiver和Blanco气田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深盆气 (DeepBasinGas)的概念 ,但国际上从 1985年起就已基本不再使用这一术语。深盆气的最早发现可追溯至 192 7年SanJuan盆地的“隐蔽圈闭”气藏。Silver在 195 0年曾提到该盆地缺乏边底水 ,且白垩系地层中普遍含气。之后 ,许多研究者对这种特殊类型的气藏进行了多种机理的解释 ,如孤立 (孔隙 )体圈闭气藏、地层—成岩圈闭气藏、水动力圈闭气藏、水封型圈闭气藏等。至 1980年 ,Jones仍使用断裂作用解释这种气藏的成藏机理。同类的研究还见于 1979和 1980年L…  相似文献   

18.
《地质论评》1981,27(3):284-284
1981年2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了三十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常务理事出席的27人,因事因病请假的10人,因故未到的1人,列席会议的有学会副秘书长及秘书处工作人员,还有中国科协国际部及《地质报》有关同志。会议听取了秘书长王泽九关于1979—1980年学会工作汇报和关于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庆祝活动设想方案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国际喀喇昆仑学术会议”,于1981年9月14—17日在英国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召开(第一次国际喀喇昆仑学术会议,又称“地球科学新近技术进展”会议,于1980年6月23—25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真纳大学召开)。 应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邀请,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张祥松、陈建明,北京地球物理所林邦佐,兰州大学李吉均、徐叔鹰和董智斌等6人组成的中国喀喇昆仑学术小组参加了会议,并提交了6篇学术论文。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交流1980年6—9月间国际喀喇昆仑考察队在巴基斯坦北部进行大规模多学科综合考察的研究成果,来自英国、中国、巴基斯坦、瑞士和美国的61位科学家总结应用现代先进技术解决地球科学有关基本问题的情况。会上共宣读了32篇论文(英国28篇,中国1篇、巴基斯坦3篇)。论文包括地质学、地震学(板块构造)、地貌学、冰川学、测量及自然灾害等6个专题。这次会议开得比较成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全面地反映了1980年为期3个多月的多学科综合考察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166项(IGCP№·166)《含煤岩系对比计划》由苏联P·P·季莫非耶夫负责,已组成了国际工作组,目前已有苏联、英国、西德、法国、美国、加拿大、捷克、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日本、南朝鲜、荷兰、比利时、哥伦比亚等国家参加.他们先后于1978月11月(莫斯科)1979年5月(美国)、1980年6月(伦敦)、1981年6月和1983年9月(马德里)召开了五次国际工作组会议,制定了研究方案,确定了七个研究课题和研究计划:1.含煤岩系地层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