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序言     
贾承造  杨树锋  陈汉林 《地质学报》2020,94(6):1674-1674
正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及持续汇聚作用导致欧亚板块地壳增厚,形成了以"世界屋脊"著称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造山带,还激活了远离碰撞边界的大陆内部变形,强烈重塑了欧亚大陆内部构造格局。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周缘古造山带复活并急剧隆升,相邻克拉通则快速沉降,形成了一系列环绕青藏高原的陆内造山带和盆地群(包括:天山、昆仑山、阿尔泰山、祁连山、龙门山等复活的古造山带和塔里木、准噶尔、吐哈、鄂尔多斯、河西走廊、四川等沉积盆地),贾承造(2005)将这一新生代  相似文献   

2.
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传播与地球层圈间的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西部大地构造活动的一大特点是新生代造山作用的复活 ,特提斯洋的最终关闭———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常被解释为这种构造复活的原因。比较典型的造山带复活是天山造山带 ,天山造山带原生造山发生于古生代末期 ,古天山洋闭合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碰撞拼贴形成碰撞造山带。原生造山的主要特点是海西期沿天山造山带发生大规模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和古生代沉积岩系的广泛变形变质 ,沿碰撞造山带发育有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古地磁及沉积相证据分析表明原生造山作用以后 ,塔里木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西伯利亚和中朝板块一…  相似文献   

3.
郯庐深断裂带自安徽庐江—山东郯城、沂水、安丘一线向北延伸进入渤海海域被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和海水覆盖。根据区域重、磁力异常图解释的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位于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一线,总体走向NNE,对应于渤海海域NNE向地幔隆起带的东部斜坡。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与地幔隆起呈镜像反映,构成古近纪断陷的边界断层包括NE向、NNE向、NEE向、NW向和NWW向等多个方向,且多表现出铲式正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在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发育有由2~4条走向NNE向、陡倾斜的基底走滑断层及相关构造变形组成的右旋走滑构造带,位置与区域重磁资料解释的郯庐深断裂带大致相当。综合深层地壳结构和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有理由认为,渤海海域中新生代盆地中的走向NNE向、陡倾斜的基底走滑断层构造带的与深层至少切割莫霍面的深断裂带构成了一条地壳尺度垂向的强变形构造带。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郯庐断裂带并非只发生右旋走滑运动,在区域裂陷作用中控制古近纪断陷的伸展断层可能利用了深断裂带在浅层地壳的部分断层面,并且因为伸展位移在中地壳层中发生拆离滑脱,而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位移才使浅层断层与深层断层保持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4.
张文高  陈正乐 《地球学报》2017,38(S1):69-72
横亘中亚的天山山脉是全球大陆中的一条重要构造带, 其绵延超过2 500 km, 总体上呈近东西向延伸, 与昆仑山—阿尔金山、阿尔泰山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共同构成了“三山夹两盆”的独特构造地貌格局。天山造山带在早二叠世期间开始解体, 三叠纪遭受区域剥蚀夷平, 侏罗纪由于板内伸展形成一系列伸展盆地, 新近纪以来天山地区发生强烈的陆内变形作用。因此, 中新生代天山造山带的隆升不仅受控于新生代印度与欧亚两个大陆强烈碰撞产生的远距离效应, 还受控于古生代板块俯冲与碰撞造山作用所形成的基底构造的制约。天山新生代的隆升与剥露历史, 是研究亚洲大陆内部造山带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过程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相应的野外调查和测试手段, 对天山的中新生代古高程进行恢复, 对于天山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气候、矿产保存以及反演印亚碰撞的远程效应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亚洲东部存在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地震构造区域,大体上,喜马拉雅山脉、帕米尔—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和东经105°线是它的3个边界,主要覆盖中国和蒙古国西部众多高原、山脉及山间盆地。三角区内现今构造活动和地震广泛强烈,地壳破碎,显示不均匀的块体边界和块内变形;区外基本上是稳定的刚性陆块,地震很少,变形较弱,处于整体缓慢运动之中。这个宽阔的板内变形区起源于印度、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和欧亚三大板块之间的动力作用以及深部地幔流的影响。向北快速运动的印度次大陆已近水平地插入到西藏板块下,沿喜马拉雅弧产生多种运动和变形,并向亚洲内部远距离地扩散。沿东经95°~100°,向北的地壳运动向东和东南方向偏转,阻截了喜马拉雅弧东端的北向运动;而在喜马拉雅弧西端,帕米尔继续向北挤进中亚,受天山—阿尔泰山—贝加尔一线西北側稳定地壳的限制,扩散的变形被中国、蒙古、俄罗斯边境地区一系列EW向和NW向的老断层吸收并在它们的西端终止。菲律宾海—西太平洋向欧亚大陆的消减-俯冲导致沿海沟-岛弧的漫长而狭窄的地震带,但对亚洲大陆的水平挤压较小,未能阻挡亚洲大陆东部向东移动。其部分原因可能是俯冲板片受到来自欧亚大陆下的ES向地幔流的推挤,这个ES向地幔流与来自印度下面的N向地幔流在西藏中部汇合并向东偏转,在大尺度上与GPS观测到的地表移动图像一致。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西北缘北西向古隆起的存在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庚 《新疆地质》2003,21(2):157-162
塔里木西北缘柯坪逆冲带为天山和塔里木盆地在中新生代盆山耦合过程中形成,为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影响最显的地区之一.柯坪地区存在两种方向的构造,即NE向逆冲推覆构造和NW向的走滑构造及潜伏构造.在NE逆冲带的走向上,推覆构造变形样式从南向北,以寒武纪蒸发岩作为主要的滑动拆离面——薄皮逆冲,到北部地区卷入元古界结晶基底的逆冲推覆构造.根据变形时代分析,NW向构造为长期发育的巴楚隆起,形成时代为中生代早期,近NE向的柯坪逆冲构造形成于新生代,同时也形成NW向的走滑构造.早期形成的巴楚隆起构造南北两侧发育的阿瓦提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西南为生油区,巴楚隆起为油气运移指向区.  相似文献   

7.
金山金矿产于赣东北断裂带的次级剪切带中,其成矿作用与韧性剪切带的动力变质作用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矿区金矿体的地质特征和运动学特征的分析,认为金山金矿成矿期经历了两期韧性剪切作用,即早期由NNW向SSE的韧性推覆剪切,晚期沿NE方向的左行韧性走滑剪切,分别形成NW向超糜棱岩型矿体和NE方向石英脉型矿体,两期韧剪变形均发生在新元古代,对应于江南造山带在碰撞造山阶段和后造山伸展阶段的动力变质事件。成矿后,矿区先受到NW向的挤压应力场作用,形成NE走向的逆断层、NW走向的张性断层以及SN走向的左行压扭断层,之后转为NW向的拉张应力场,形成NE走向的正断层。金山金矿床的构造变形特征指示了赣东北断裂带活动的阶段性,赣东北地区在晋宁期经历了两期构造-岩浆-变质事件;加里东-印支期构造活动比较弱;燕山期本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引起赣东北断裂带的再次活动。  相似文献   

8.
天山东段推覆构造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舒良树  孙家齐 《地质科学》1997,32(3):337-350
本文概括性总结了天山东段大型推覆构造的基本特征。根据地质证据和同位素年龄,东天山存在早古生代末,晚古生代晚期和新生代三期推覆构造;根据推覆构造分布规律及构造背景,在平面上划分为五大推覆带、9个大型韧剪带;根据出露岩石的矿物变形相将东天山推覆构造划分为深、中深和浅三个深度层次;通过韧剪变形组构的观察分析,确定了多期韧性变形性质与运动方向。糜棱岩中超微构造、古应力及小构造变形缩短率测量统计,证明东天山推覆变形具有显著的地壳缩短增厚作用。新生代板块碰撞导致本区中新生代盆地基底向造山带A型俯冲,造山带向盆地推覆,其结果就构成了今日看到的镶嵌状盆地-山脉构造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9.
天山地区碰撞后构造与盆山演化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研究表明,近东西向的天山造山带基本格架在古生代晚期已经初步形成;平行造山带广泛分布的二叠纪红色磨拉石证明当时造山隆升作用非常强烈,导致前陆盆地普遍发育。三叠纪,天山造山带遭受区域剥蚀夷平,盆山高差缩小,盆地规模进一步扩大。侏罗纪—古近纪,由于板内伸展作用,在准平原化的天山地区形成了一系列伸展盆地,呈近东西向分布。新近纪以来,受南面印度—欧亚陆—陆碰撞的影响,天山地区发生强烈陆内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褶皱堆叠为特征;节理统计表明新生代的主压应力为南北方向。晚新生代,由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产生的强烈挤压作用对大陆腹地的天山地区影响很大:前中生代块体发生剧烈隆升和褶皱,伴随大规模新生代坳陷的形成,导致盆山高差急剧增大;脆性剪切与挤压变形构造叠加在韧性变形的古生代岩层之上。同时,中生代拉伸盆地发生构造反转,形成新生代挤压盆地,盆山交接带变形以台阶状逆断层和断层相关褶皱为特征。由于盆地朝造山带的下插作用,使古生代的岩层呈构造岩片方式逆冲推覆在盆地边缘的中新生代岩层之上,当穿越不同地质构造单元时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学特征。强烈挤压褶皱冲断是晚新生代盆山交接带的基本特征和最普遍的盆-山耦合方式,局部伴有小规模近东西向的走滑断层。中生代沉积岩的褶皱与断裂、侏罗纪煤层自燃及烧结岩的形成、强烈地震与断层活动、以及新疆独特的镶嵌状盆山格局,都是新近纪以来构造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天山与阴山─燕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和地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天山与阴山-燕山是中国北部两个重要山系,它们几乎位于同一纬度。天山造山带是一个著名的地震活动带,而阴山-燕山断隆带历史上不但没有大地震发生,小地震也不多见,是一个地震空白区。这两个造山带地震活动性的差异与它们在时、空域中的构造环境相联系:中国的西部处于强烈的挤压环境,而东部为一伸展与走滑环境。天山造山带是中、新生代造山带,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高;而阴山-燕山造山带新生代以来已经成为东北稳定块体的一部分,其构造活动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低。地震的孕育、发生与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天山地震带的地壳内部,发育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地壳结构复杂;阴山-燕山造山带下面没有发现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整个地壳结构比较简单。壳内低速层、高导层的存在表明地质构造活动强烈,是地震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中、新生代天山隆升过程及其与准噶尔、阿尔泰山比较研究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5  
根据穿越天山地质剖面观察、系统裂变径迹(FT)测年年龄与热演化模拟结果分析,并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天山陆内造山带中、新生代主要经历2次明显的隆升事件,分别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和中新世以来(25~0Ma)。从天山地区磷灰石FT年龄结果来看,主要记录了早期隆升年龄,但热演化模拟结果显示普遍经历了中新世以来的快速隆升。在天山北缘从盆山边缘的近25Ma开始隆升到前缘带的现今活动,表明天山陆内造山带在隆升的同时还逐渐“增生”扩展。系统研究和分析表明,东西准噶尔和阿尔泰地区则主要记录了晚中生代以来的持续隆升过程,新生代构造活动不明显或强度相对天山要弱。上述事实表明,天山及其中亚地区新生代的陆内活动是受喜马拉雅碰撞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具有向北渐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摘要: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是研究盆山耦合动力学机制的理想场所。文中在综合分析前人资料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野外观测和分析,综述了天山两侧盆山转换部位不同段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新生代构造变形在天山南北山前相似性和差异性共存:变形由山体向盆地扩展,时间逐渐变新;但是南侧比北侧变形起始时间早,地壳缩短量和缩短率大。在东西方向上新生代构造变形也存在明显的分段相似性特征,整体上显示出斜方对称的变形图像:东天山博格达山前为基底式逆冲推覆,南侧为走滑变形;中天山南北两侧为多排子的褶皱 逆冲推覆构造,西天山南侧也为基底式的逆冲推覆,北侧为走滑变形。综合前人研究,认为印度和亚洲大陆的碰撞及其随后陆陆汇聚作用的远程效应,是形成天山两侧山前新生代构造变形在南北方向上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主要原因;而天山山体内部先存的相对刚性地块和大型断裂,则导致了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东西向分段差异性和斜方对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During the Mesozoic, the active southern margin of Eurasia was the site of several accretion and collision events that fit into a framework of convergence between Eurasia and advancing (peri-) Gondwanan units. Far-field effects of the Mesozoic Mongol–Okhotsk and Cimmerian orogenies have been recorded deep within the interior of Eurasia. Convergence finally culminated in the massive India–Eurasia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in the Early Cenozoic. This collision, continued convergence between both continents, and resulting ongoing indentation of India into Eurasia have dominated the geological, tectonic and geodynamic evolution of Eurasia. Amongst others, distant effects of these events have reactivated an array of mobile belts in Central Asia. Apatite fission-track dating and thermal history modeling performed on samples from the Kyrgyz Tien Shan and Siberian Altai Mountains record both Mesozoic deformation and Cenozoic reactivation of intracontinental Eurasia. The onset of the building and growth of the modern Tien Shan and Altai orogens is constrained to the Late Miocene and Pliocene, with a likely trend of activity younger towards the north. This would underscore the general model that deformation related to India–Eurasia convergence was progressively propagated northwards through Central Asia via the inherited structural fabric of the Eurasian crust.  相似文献   

14.
天山南麓库车晚新生代褶皱-冲断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库车褶皱冲断带位于天山南麓,由近东西走向的多条构造带组成。三叠系暗色泥岩、侏罗系煤层、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膏盐层和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构成库车褶皱冲断带的区域性主滑脱面。褶皱冲断带底面由北向南逐渐抬高。褶皱冲断带主体发育盖层滑脱-冲断构造(薄皮构造),基底卷入型冲断构造(厚皮构造)见于北缘的根带。新生界膏盐层之上构造变形以滑脱褶皱为特色,之下以冲断构造为特色。库车褶皱冲断带是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下,(南)天山晚新生代造山过程的产物。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动力来源主要是造山楔向塔里木盆地推进所形成的挤压构造应力。褶皱冲断带构造变形的起始时间为约23Ma,构造变形具有阶段式加速的特点,已经识别出约23Ma、约10Ma、5~2Ma和1~0Ma共4个变形加速期。褶皱冲断带的演化过程为前展式,褶皱冲断带前锋向南推进的同时,后缘持续变形。  相似文献   

15.
新疆地壳结构和演化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训 《地学前缘》2006,13(6):111-117
以新疆独山子-泉水沟地学断面的资料为主,讨论了泉水沟-阿勒泰剖面的地壳结构主要特征。它们不仅在地表形成了三山两盆的盆山结构面貌,而且在深部的地壳结构上也有明显的不同。进而我们认识到以天山和祁连山为代表的中国西北的主要山系在地质历史上虽然属于不同时期的造山带,但真正形成现代的盆山结构是新生代以来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天山地区,新生代以来的造山活动和古生代时期有明显的不同,也和高原南侧喜马拉雅山的新生代造山作用不同,我们称之为“天山型造山运动和天山型造山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   总被引:121,自引:10,他引:111  
位于中国大陆中部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属于地壳尺度上的巨型构造。该巨型构造是在中国大陆完成其主体拼合过程中 ,在特提斯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太平洋和古亚洲及其后的环西伯利亚弧形构造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共同作用下 ,由构成中国大陆的主要造山带及地块交接汇聚而成 ,成为东西向的中国大陆中央造山系、近南北向的川滇—贺兰构造带和中新生代以来形成的青藏高原之间交接转换的关键构造域。在先期构造基础上 ,构造结形成具有东、西和北三个重要边界以及内部东北、东南、西南和南端等多个具体构造结点。其内部主干构造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又将其划作西秦岭和松潘地块南北两部分。西秦岭—松潘构造结主要形成于中国大陆印支主拼合期 ,并叠加印支期后陆内构造。构造结内组成与结构复杂 ,构造样式繁多 ,包含有丰富的大陆地质信息 ,实属研究中国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不可多得的天然实验室  相似文献   

17.
所指的"中亚"主要包括阿尔泰山、天山两大造山带的主要部份及其间的丘陵与盆地.独特的地质构造及地貌特征,造就了区内极丰富的矿产资源.阿尔泰山及天山是世界著名的金属成矿带,哈萨克斯坦丘陵是固体能源矿产(煤,铀)重要产地,里海低地是世界著名的油气资源产区.本文仅对区内主要固体矿产成矿特征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Late Cenozoic transtensional fault belt was discovered on Shajingzi fault belt, NW boundary of the Awati Sag in the northwestern Tarim Basin. And numerous Quaternary normal faults were discovered on Aqia and Tumuxiuke fault belts, SW boundary of Awati. This discovery reveals Quaternary normal fault activity in the Tarim Basin for the first time. It is also a new discovery in the southern flank of Tianshan Mountains. Shajingzi transtensional fault belt is made up of numerous, small normal faults. Horizontally, the normal faults are arranged in right-step, en echelon patterns along the preexisting Shajingzi basement fault, forming a sinistral transtensional normal fault belt. In profile, they cut through the Paleozoic to the mid-Quaternary and combine to form negative flower structures. The Late Cenozoic normal faults on the SW boundary of Awati Sag we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e uplift side of the preexisting Aqia and Tumuxiuke basement-involved faults, and combined to form small horst and graben structures in profile. Based on the intensive seismic interpretation, careful fault mapping, and growth index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the normal fault activity of Shajingzi transtensional fault belt began from Late Pliocene and ceased in Late Pleistocene (mid-Quaternary). And the normal faulting on the SW boundary of Awati Sag began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 Quaternary and ceased in Pleistocene. The normal faulting on Awati’s SW boundary began a little later than those on the NW boundary. The origin of Shajingzi transtensional normal fault belt was due to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occurred in the southern flank of Tianshan, and then, due to the eastward escape of the Awati block, a tensional stress developed the normal faults on its SW boundary.  相似文献   

19.
综合造山带内的构造热年代学及盆地内部进行的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提出了四川盆地西北部的三个背斜(潼梓关背斜、九龙山背斜和南阳坝背斜)主要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产物。野外观察发现汉中盆地是一个第四纪的拉分盆地,其主控断层具左行走滑性质。新生代青藏高原东缘大型地块向东挤出,遭遇强硬的四川克拉通阻挡之后,沿着龙门山形成了一个右行的走滑挤压带,并且影响到邻近的四川盆地,形成北东向背斜。这期构造变形往北延伸进入米仓山,形成具有逆冲性质的北东向断层。四川盆地北面也存在向东的挤出作用,这和汉中盆地主控断层的左行走滑性质是匹配的。四川盆地北面的地块挤出影响了米仓山前缘的四川盆地,由于龙门山和米仓山构造变形的叠加,使得最东面的南阳坝背斜相对于其它两个背斜在褶皱轴上发生了偏转。  相似文献   

20.
赵志忠  曾乔  李志 《地质科学》2002,37(4):473-482
阿尔泰山南缘地区东部与西部地壳岩石构造变形特征与变质岩岩石组合显示该区地壳岩石变形可划分出两个不同的构造变形域,不同构造变形域内的构造形迹、构造样式、变质岩组成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整个南缘地区的岩石变形变质呈现出东西分区、南北分带的总体格架,而形成这-构造格架的原因是两个不同构造变形域具有不同的变质基底及不同的岩石变形方式与变形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