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河套盆地西缘与北缘发育一系列山前台地,台地沉积物记录了盆地环境变化。高台地沉积物记录了“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过程,而低台地记录了古大湖的消退过程。盆地东部与西部低台地沉积特征不同,东部低台地由全新世冲洪积物组成,西部狼山山前低台地由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14C年龄(15 260±60)a cal BP与(9 810±40)a cal BP)湖相沉积组成。低台地沉积特征及测年结果表明,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河套盆地东部湖泊消失,而西部仍发育湖泊,古湖经历了自东向西的退却过程。古湖消退受盆地周缘断裂活动的差异性控制,1.5万年至1.0万年前后,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总体上东强西弱,东部大青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高,大量碎屑物质进入盆地,呼和坳陷湖泊萎缩甚至消失,西部狼山山前断裂活动速率较低,进入盆地碎屑物质较少,临河坳陷大部分地区发育湖泊。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狼山山前台地成因及其新构造运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蒙古狼山地处阴山造山带西段、河套断陷带的西北缘,晚新生代以来狼山山前断裂广泛发育、构造抬升强烈。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狼山的构造隆升对深入了解河套断陷带的形成演化机制及其隆升过程对河套盆地古地理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狼山山前翁格勒其格和乌兰敖包台地的沉积学、地貌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T1台地形成于47.4 kaB.P.,其沉积物为晚更新世河套古大湖沉积;T2台地形成于69 kaB.P.,其沉积物可能为黄河流经狼山山前的冲积物。台地特征的分析显示,狼山山前台地主要由构造抬升形成,两级台地记录了狼山晚更新世晚期(Qp3-2)以来的构造隆升过程。69 kaB.P.到47.4 kaB.P.翁格勒其格和乌兰敖包地区的隆升速率分别为1.34 m/ka和1.25 m/ka,47.4 kaB.P.以来分别为0.81 m/ka和1.18 m/ka,狼山南段(翁格勒其格地区)构造抬升有减小的趋势。晚更新世晚期(Qp3-2)以来由于狼山的快速隆升,导致黄河河道不断东迁,河套平原的古河道是其迁移的证据。狼山山前湖岸阶地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晚更新世晚期河套地区发育统一古大湖。  相似文献   

3.
白利雅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炉霍活断层与达曲活断层的斜接部位.通过野外实际考查,结合Google Earth地图发现白利雅盆地发育一系列的构造地貌:断层三角面、坡中槽、断错阶地、废弃河道、裂陷湖和阶地面变形.盆地发育的4级阶地是构造成因.废弃河道是新的断裂活动形成的新冲沟、新河道——达曲,其快速下切,废弃老河道,形成狭长的‘U’型沟谷.鲜水河断裂的北西段炉霍活断层切过T3河流阶地,说明其(白利雅以北)是在大约14.92kaB.P.以后形成的,可能预示着构造应力场的变化和白利雅盆地形成.对盆地4级阶地(T1,T2,T3和T4)的河流沉积物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分别是1.06±0.06kaB.P.,1.83±0.06kaB.P.,14.92±0.76kaB.P.和42.48±2.35kaB.P,代表了相应阶地的沉积年龄.这些结果与阶地前缘陡坎断错的距离计算显示,从42.48kaB.P.和14.92kaB.P.以来,断层走向平均移动速率分别为3.73mm/a和0.85mm/a,显示从中更新世晚期以来,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活断层水平滑移有减慢的趋势.在42.48 ~ 14.92kaB.P.,14.92~1.83kaB.P.和1.83 ~ 1.06kaB.P.,相邻阶地垂向隆升或河流下切的速率分别为0.14mm/a(T4~T3),4.66mm/a(T3 ~ T2)和5.19mm/a(T2~ T1),显示从中更新世晚期以来,阶地垂直隆升或河流下切有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大青山山前断裂是呼包断陷盆地的主要控制断裂,西起包头市昭君坟,沿大青山山前向东延伸至呼和浩特以东的奎素一带,总体呈NEE走向,主断面向盆地倾斜,具有典型的正断层活动特点(图1)。自第三纪渐新世以来,断裂活动以北升南降的垂直差异运动为主,大青山峰顶与盆地面的高差最大达1300m。断裂北侧的大青山间歇性掀斜抬升遭受剥蚀,而呼包盆地长期沉降接受巨厚的沉积,新生界最大厚度达7600m(鄂尔多斯课题组,1988)。  相似文献   

5.
晋中盆地是位于汾渭地堑系中部的新生代陆内断陷沉积盆地,研究晋中盆地第四纪的沉积序列对于进一步认识该盆地区域构造和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晋中盆地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研究揭示晋中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及演化,通过构造岩相学方法,对晋中盆地地表和钻孔内第四纪沉积物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晋中盆地清徐地区地表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为盆地内部沱阳组河床相和河漫滩相-盆地边缘汾河组河流相—盆山过渡带峙峪组河流相、汾河组冲积扇相及马兰组风积相-基岩山地(盆地外围)二叠系浅海相。钻孔岩芯内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为下更新统浅湖相和滨湖相—中更新统浅湖相和河流相—上更新统河流相和冲积扇相—全新统冲积扇相。研究认为晋中新生代陆内断陷盆地内沉积序列和演化结构为早更新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中更新世萎缩湖泊环境—晚更新世强烈萎缩的湖泊和河流环境—全新世再度沉降的陆相湖盆;陆相湖盆从中心向山地沉积环境分带为湖泊沉积环境—河流和湖泊沉积环境—冲积扇沉积环境(盆地边缘出山口区)。盆山过渡带地区上更新世沉积物错位现象与同沉积活动断裂有关,断裂活动性揭示了晋中盆地阶梯式断陷成盆的动力学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和晋中盆地区域构造研究提供了新证据,也为太原市城市群建设中工程场址的选择提了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大同盆地朔州地区晚第四系划分及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盆地自形成以来,学者们对其西南部的朔州拗陷盆地的第四纪地层特征、气候及环境变化研究甚少。通过对大同盆地朔州市区实施的两个地质钻孔和收集的钻孔资料分析,结合22个土样的电子自旋共振及光释光测年结果,对研究区晚第四纪地层时代进行了划定,厘定了上、中、下更新统的地层界线。研究表明,区内上、中更新统以河流、洪积相沉积为主,下更新统以河流、湖相沉积为主;通过对12个样品的孢粉测试结果,揭示了研究区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在早更新世晚期和晚更新世晚期气候湿度相对较大,其余时期气候偏干,同时从早更新世晚期开始,朔州盆地内古湖泊开始收缩;最终建立了晚第四纪地层剖面,对本区地层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商志文  李建芬  姜兴钰  李琰  王宏 《地质学报》2020,94(8):2433-2445
大凌河河口地区LZK06孔40m以浅岩心的沉积学、古生物学和年代学等综合研究以及该地区LZK02- 04钻孔资料,揭示了研究区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经历了两次海侵- 海退旋回,依次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湖相/河流相 SymbolnB@ 晚更新世海相- 湖相/河流相 SymbolnB@ 全新世海相- 河流相地层。全新世早中期由于物源供给很少,研究区处于长达约10ka的饥饿滞留相沉积环境,平均沉积速率仅约0. 02~0. 05cm/a。全新世晚期约1500a cal BP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河流输砂量增加,研究区开始了快速加积过程,平均沉积速率约0. 9~1. 2cm/a,下辽河平原被快速充填,开始成陆。与全球海面变化时空分布特征的对比,推断辽东湾的第II海相层发育于MIS 5- MIS 3早期,第I海相层发育于MIS 1阶段高海面时期。晚更新世以来频繁的海面升降是辽东湾泥质海岸带地层和环境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西藏佩枯错盆地晚更新世以来河湖相沉积剖面的孢粉分析显示,该地区在晚更新世早期的127—72kaB.P.时期,气候温和湿润,植被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至66—56kaB.P.时期,气候转变为温凉略干,植被转为疏林草原;在56—49kaB.P.时期,气候温凉潮湿,植被又转为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的森林草原;而在49—46kaB.P.时期,气候温和偏干,植被转为疏林草原;在46—31kaB.P.时期,气候寒凉湿润,植被表现为温度进一步下降的疏林草原;在31—15kaB.P.时期,环境向寒冷方向发展,植被转为高寒草原;自11kaB.P.(全新世初期)开始,气候由温暖偏干转变为温凉偏湿,植被由灌丛草原转变为森林灌丛草原。这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气候环境是在逐渐变干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呼包盆地钻孔岩芯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孢粉带的分析,综合盆地已有的研究成果,并与邻区对比,划分了盆地第四纪地层单位,同时探讨了河套古湖泊在第四纪的演化特征。结果为:1)剖面存在两个假整合接触面(Q1/Q2和Q2/Q3),可划分为4个沉积旋回,7个孢粉带。2)剖面第四纪地层从下至上依次可划分下更新统(1070±150~844±126kaB.P.)、中更新统沟子板组(520±78~271±40kaB.P.)、上更新统萨拉乌苏组和城川组(108.7±7.8~14.80±1.03kaB.P.),以及全新统。3)河套盆地在第四纪存在4个古湖泊发育时期,即早更新世(80.0~107.0万年或更早),湖盆处于强氧化环境;中更新世早期(43.0~45.1万年),湖盆氧化强度降低;中更新世晚期(19.2~38.5万年),湖盆处于强烈的还原环境;晚更新世(2.4~11.3万年),湖盆处于还原环境。其间隔期为湖泊消亡或大规模萎缩时期,意味着盆地停止下降甚至处于上升隆起的剥蚀状态。  相似文献   

10.
在青海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河湖相沉积地层中发现了象类化石,对化石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依据牙片的釉质层、齿脊频率等特征初步鉴定为猛犸象类化石,并在同一层位发现了钙化树木化石.结合区域地质以及产出猛犸象属化石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孢粉组合等的简要分析认为,共和盆地晚更新世晚期为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这一发现有助于认识中国猛犸象属动物的迁徙过程,以及青藏高原晚更新世的生物演化、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同时,也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生物进化、湖泊与河流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与古环境变迁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1.
青海格尔木三岔河组年龄测定与昆仑古湖发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主要研究和讨论青海省格尔木市昆仑河第五级阶地的三岔河组河湖相沉积,特别是其上部的一套典型的湖相沉积。根据野牛沟和纳赤台西北两剖面三岔河组沉积样品的ESR和U系法年龄测定结果,三岔河组堆积于约355~95kaB.P.间,而被称为昆仑古湖的湖相沉积大致开始于约 200~160kaB.P.(ESR)或约150kaB.P.(U系),结束于约 150~120kaB.P.(ESR)或约95kaB.P.(U系)左右,其中深湖时期约为190kaB.P.(ESR)或约110~100kaB.P.(U系)左右。此外,纳赤台东北昆仑河第三级阶地剖面上部的湖相沉积,则是约90(ESR)/72~25kaB.P.(U系)的末次冰期期间形成,可称为纳赤台古湖。根据昆仑古湖湖相沉积地层中的沉积构造和所发现的介形类化石,讨论了湖泊的沉积环境;根据区域对比,认为三岔河组发育于约355~95kaB.P.,而其中约120~95kaB.P.的末次间冰期的早中期则是昆仑古湖的发育时期与青藏高原的羌塘东湖等古大湖发育早期的最高湖面时期,而40~30kaB.P.的MIS3的后半段只是这些大湖分解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etaceous in the Songliao Basi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rupture of the lithosphere in Late Jurassic brought about the eruption of basaltic magma in the Songliao Basin. The evolution of the basin in Cretaceous progressed through six stages: pre-rift doming, extensional fracturing, fault subsidence, fault downwarping, downwarping and shringkage, resulting in the deposition of terrstrial facies nearly 10,000 m thick. There are different depositional sequences in these stages: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Shahezi and Yincheng Formations is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down-faulted basin, forming a volcanic rock-alluvial fan-fan delta-lacustrine (intercalated with episodic turbidites)-swamp facies sequences; the perio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Dengluku Formation is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 of fault subsidence into fault downwarping of the basin, forming a sequence mainly of alluvial plain-lacustrine facies;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Quantou Formation-Late Cretaceous Nenjiang Formation is the downwarping stage of the basin, forming an alluvial plain-delta-lacustrine facies sequence; the period of the Late Cretaceous Sifangtai Formation-Mingshui Formation is the shringkage stage of the basin, forming again a sequence mainly of alluvial plain-alluvial fan and small relict lacustrine facies. These vertical depositional sequences fully display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a failed continental rift basin. Many facts indicate that the two large-scale lake invasions, synchronous with the global rise of sea level,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downwarping stage of the basin development, led to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ake and sea.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北缘早白垩世黑石渡组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布于大别山北缘晓天-磨子潭断裂以北和金寨-响洪甸-西汤池断裂以南呈东西向延伸的早白垩世黑石渡组,厚达千米,岩相主要有角砾岩、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包括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体系,其中河流沉积主要由洪泛平原和决口扇组成。黑石渡组属于向上变细层序,早期为冲积扇沉积,中期为洪泛平原、决口扇和扇三角洲沉积,晚期为深湖浊流沉积。冲积扇和湖相浊流沉积主要发育于盆地东段舒城晓天地区,洪泛平原和决口扇沉积主要发育于盆地西段霍山地区,扇三角洲在两地都比较发育。这是一个不对称的断陷盆地,晓天-磨子潭断裂可能对盆地的发育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群 《世界地质》2012,31(1):113-119
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沿大青山山前呈近东西方向展布,是河套新生代断陷盆地形成的主要控制断裂,由一系向南倾斜的阶梯状高角度断层组成。断裂带活动以北升南降的垂直差异运动为主,具有长期活动发展演化历史。该断裂带在白垩纪时期开始形成,其活动可划分为5 个演化阶段: 早白垩世初始形成阶段、古近纪-新近纪、早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构造变形阶段。该断裂带的形成受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是区域上南北向伸展而形成的近东西方向张性正断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吉林省煤层气的地质特征分析可以看出,煤层气藏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在时空上的分布和区域构造、沉积环境、含煤岩系的岩性组合密切相关。煤层气聚气区多分布在成煤条件相对好的地区,而含煤盆地的沉积类型则控制着聚气带在盆地内的展布。冲积平原类型的含煤盆地,聚气带多发育在远离河道的河流沉积旋回的上部,而山间湖泊类型的含煤盆地,聚气带则发育在山麓相前缘的湖相泥岩上下。长春煤田、辽源煤田和通化煤田是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最有利的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模式   总被引:77,自引:11,他引:77  
李吉均 《第四纪研究》1990,10(3):197-204
中国西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有两种模式,新疆地区服从西风带的一般规律,冰期与雨期同步,即冰川前进与气候冷湿、湖面上升的时期相当。甘肃、青海等地主要受季风影响,冰期干冷、黄土堆积盛行,内陆湖面大幅度降低。另外,在末次冰期的间冰段中气候冷湿,内陆湖面普遍升高;而在全新世的高温期则夏季风十分强大,包括新疆和藏北高原气候均以暖湿为特色。  相似文献   

17.
色尔腾山山前断裂位于阴山山脉的中西段,控制着临河凹陷的北缘,在晚第四纪以来有着强烈的活动。通过对色尔腾山山前断裂大后店—瓦窑滩段进行地貌调查和测量,认为该段并不是一条向NE方向突出的单一弧形断裂,而是由走向为EW向的红旗村段(大后店—乌不浪口)和走向为NW向的圐圙补隆段(乌不浪口—瓦窑滩)组成。整条断裂共发育4级台地,T3台地的形成时代在距今5万至7万年以前,是河套古大湖的湖滨相沉积;T2的形成时代在距今2万至3万年以前。而全新世T1台地在该两段上的分布并不相同,红旗村段和圐圙补隆段T1台地的平均高度分别为537 m和81 m,测得的台地年龄分别为623 ka和1236 ka,沉积物均为冲洪积砂砾。两段断裂全新世的滑动速率分别为086 mm/a和065 mm/a。这两段在几何展布、构造地貌、断层运动学性质方面有不同的特征,属于不同的活动断裂分段,其分段边界的类型为断裂交汇处的T型结点。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河套盆地晚更新世晚期化石动物群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套盆地上更新统地层发育,在盆地北侧的山前构成台地,为一套黄色、灰白色河湖相砂砾石层,夹黄绿色粉砂、细砂层,产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包括5目19属,其中诺氏古菱齿象化石点9处、披毛犀7处、马鹿7处、大角鹿2处,并发现了属于大角鹿演化晚期阶段的新种化石包头大角鹿。哺乳动物群化石中既有喜冷的披毛犀、普氏野马、马鹿等,也有喜温湿的诺氏古菱齿象。除了象类以树干、干草类为食、虎和鬣狗为肉食类外,其余均为以草原生存的大型食草动物。地层和化石的年龄表明该动物群较萨拉乌苏动物群更为年青,建议定名为包头动物群,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晚期,同位素年龄为距今4.0~2.2万年,是在河套古湖周边生息繁演、适应于较为温凉气候条件和稀树草原环境下生存的一个食草动物群,末次冰期以后大多数哺乳动物已灭绝。包头动物群明显地晚于萨拉乌苏动物群,与峙峪动物群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动物群具有较多的相似处,应同属晚更新世晚期动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