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定边地区钻孔成果及测井新资料为基础,运用沉积学研究方法对区内延安组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及聚煤规律进行了研究,认为本区延安组一段、四段主要发育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体系,由于辫状河的“游荡性”其成煤作用较差,曲流河河漫沼泽成煤作用相对较好,而河流沉积体系成煤作用总体较差,煤层厚度交化大、层位不稳定、多次分叉或合并、结构复杂.延安组二段、三段主要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是有利的成煤场所,其煤层层位及厚度稳定、结构简单、分布范围广,是本区乃至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成煤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宁阳煤田茅庄井田煤系地层综合分析,揭示了茅庄井田的煤层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早二叠世山西组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总厚度约220 m。可采或局部可采者4层,即3上煤层,3下煤层,16煤层、17煤层,平均总厚度为9.52 m。本井田内3上煤层、3下煤层为主采煤层。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其中山西组是该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为从海相沉积为主到以陆相沉积为主的转变过渡时期,岩石地层反映了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特征;在海陆交互期海退三角洲平原上供应了大量的泥炭沼泽,为茅庄井田煤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太原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相环境稳定,变化小,标志层及煤层层位清楚、稳定,煤层沉积层序规律性强,是区域地层对比的稳定层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本区晚二叠系宣威组聚煤规律,将宣威组分为上下段,区内宣威组上段含煤8~19层,4层可采煤层(2、3、6号煤层为大部可采,5号煤层为全区可采),其中有4、7、8煤层零星可采,该层为区内主要含煤段,因此确定宣威组上段为研究目的层。对宣威组上段含煤地层进行了沉积相分析,识别出区内均为陆相曲流河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了3种亚相和5种微相。其中有利于煤形成的为河漫沼泽微相,形成的煤层具有横向连续,纵向层位稳定的特征,具有工业价值。  相似文献   

4.
兴县地区山西组三角洲沉积及聚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野外露头、钻井资料研究,结合室内薄片分析、微量元素测试等,运用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在鄂尔多斯兴县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中,识别出了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及分流河道、泥炭沼泽、天然堤、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和河口砂坝7种微相,并发现研究区山一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山二段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且整体上山西组沉积期区内具有三角洲逐渐向南推进的沉积特征.研究区的聚煤作用研究表明,山西组煤层均形成于短期基准面上升的晚期,8#、7#、6#煤的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三角洲前缘分流间湾充填淤浅的泥炭沼泽环境,5#煤形成于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山二沉积段中富煤地带多与砂岩富集带相吻合,山一沉积段中煤层的厚度则与砂砾岩含量呈现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川南煤田古叙矿区河坝矿段龙潭组含主要可采煤层C11和C25,为了查清煤层赋存规律及影响因素,选取区内85个钻孔数据进行分析。C11煤层形成于三角洲平原上泥炭沼泽环境,煤层层位发育稳定,为中厚煤层,属基本全区可采煤层,在河坝向斜南翼厚度大于北翼,煤层较厚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翼西部的5-13号线和南翼的1-85号线,煤层厚度变化还受地质构造和后期冲刷作用的影响;C25煤层形成于残积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同时受沉积基底起伏影响,煤层厚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6.
本区太原组和山西组为一套过渡环境的沉积.太原组为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环境.区内主要煤层的聚煤特征为太原组中的15、9及8号煤层均为层位稳定.厚度较大的全区稳定可采煤层;山西组的6号煤层为层位较稳定.厚度有些变化的较稳定部分可系煤系.  相似文献   

7.
荥巩和新密煤田是豫西北部的两个相邻煤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晚古生代晚石炭世太原组和早二叠世山西组,总厚100—150m;下石盒子组及晚二叠世的上石盒子组在本区仅偶含薄煤层。太原组位于含煤岩系最底部,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交替沉积,灰岩形成于清澈、温暖、浅水的陆表海潮下环境,碎屑岩则为潮道和潮间带为主的潮道、潮坪沉积。太原组含有6—7层薄煤层,形成于咸水或半咸水的泥炭沼泽中。山西组几乎全由碎屑岩组成,下部发育本区的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二1煤以下层位为潮坪和横向与之共生的潮道、潮沟及河口潮汐砂脊沉积,二1煤以上为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沉积,三角洲由北向南进积到半咸水的海湾中。二1煤形成于海退时期,它们堆积在滨海平原的淡水泥炭沼泽中,其厚度变化及发育程度主要受成煤前沉积环境控制,但在本区西部构造较复杂处,煤层厚度受后期构造影响较大。沉积环境对煤层原生厚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潮坪和废弃的潮道、潮沟、河口潮汐砂背沉积物之上,煤层发育好,而在二1煤之下有活动的潮道及河口潮汐砂脊发育时,煤层较薄或不发育。  相似文献   

8.
宁武煤田朔南矿区5号、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5号煤厚0~3.20m,6号煤厚0~2.94m,均属局部可采煤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区分对比。通过对矿区含煤地层及煤层顶板砂岩K2、K3、K4沉积环境的研究,认为5号煤层形成于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的泛滥盆地,6号煤层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基础上发育的潮坪环境,属于三角洲平原水下沉积体系的两个不同旋回。运用岩性标志,物性参数及煤质特征可有效区分5、6号煤层,并进行追踪对比,为进一步勘探和煤矿开采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区内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对区内沉积相、沉积旋回、沉积模式等沉积环境的初步分析,认为研究区含煤建造形成于潮坪~泻湖沉积体系,由湖泊相、泻湖相、潮坪相、泥炭沼泽相组成.区内稳定可采的主要煤层形成于岛后潮坪~泻湖演变成的泥炭沼泽,厚度大,延伸广.影响区内各煤层厚度和煤质变化的沉积因素主要有地形、蓄水盆地水位、海相顶板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滇东田坝黔西土城晚二叠世煤系上段沉积相、煤层特征和煤岩煤质的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区内煤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按成煤的古地理位置分为上三角洲煤相和上、下三角洲过渡带-下三角洲煤相两大类型.根据成煤的原始质料、结构构造、煤岩特征和成煤前后环境,详细划分出八种泥炭沼泽相.着重探讨3号煤层形成时的泥炭沼泽相特征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11.
在石炭-二叠纪,元氏地区随地壳脉状均衡沉降,海水频繁侵入。在二叠纪早期仍有海水侵扰,滨海环境在区内多次重复出现,发生多次聚煤作用,共形成煤层8~18层,可采煤层6层,其中稳定可采煤层2层,煤层总厚度约10m。由于元氏地区邻近石家庄-卫宁构造带,在石炭二叠纪聚煤期间具有相对活动的特征,下坳则覆水偏深,上隆则堆积补偿不足,均不利于泥岩沼泽之生成,致使此区聚煤程度明显逊于南、北两侧矿区。  相似文献   

12.
五凤井田龙潭组含煤层数多,厚度变化较大,根据井田钻孔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及煤质特征等对井田主要可采煤层进行对比。该井田6号煤位于龙潭组顶部,上距龙潭组顶部灰岩标志层6m,±常分叉为6上、6中、6下三层,6中煤层平均厚度〉2m,为全区最厚,且唯一可采煤层,对比可靠;26号煤位于龙潭组中段底部,结构简单,无夹石,其直接顶板为高伽马异常,与上下相邻煤层区别明显;33号煤位于龙潭组下段,是井田内唯一一层大可部分可采的高硫煤,易于对比。  相似文献   

13.
山西静乐舍科勘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通过对区内地质成果分析,本区太原组沉积环境由河控三角洲到潟湖、潮坪交替出现,期间发育两次碳酸盐台地,岩性主要以灰岩、泥岩、中粗砂岩和粉、细砂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9煤层;山西组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泛滥盆地相和泥炭沼泽相,以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为主,含主要可采煤层4-1、4煤层;4-1号煤层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煤层,4和9号煤层属全区可采的较稳定煤层;本区主要煤类均为焦煤,资源量丰富,煤质较好,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测剖面、岩矿鉴定、编制沉积断面图、砂体和煤层等厚图等资料分析,从京西木城涧矿区窑坡组中识别出湖泊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和沼泽沉积体系,并详细阐述了其成因相的岩相构成;在此基础上,指出窑坡组沉积早期为湖泊环境,主体沉积期为总体NE流向的网结河环境,其间伴随湖泊或河流周期性消亡而大面积泥炭沼泽化形成了稳定的可采煤层和含煤沉积旋回。富煤带总体呈NE50°~80°展布,与泥炭沼泽沉积期下伏不同沉积相的压实效应有关,后者通过影响地表起伏和积水深度,控制着泥炭的堆积速率和厚度。  相似文献   

15.
淮南朱集西井田二叠系含煤地层可划分为7个含煤段,下石盒子组为第二含煤段共含煤10层,其中4-1、402、5-1、7—8煤层为可采煤层。根据井田大量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煤质特征对第二含煤段可采煤层进行划分对比。4煤组中4-1、4-2均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距4-1,煤层下约13m的铝质泥岩是对比本煤组的主要依据;5煤组中5-1,煤下1m左右常见0.5m薄煤层,在39线以西常合并为一层,以此为特征区别于其他煤组:7-2为较稳定煤层,其视电阻率曲线特征呈单峰形态,长源距伽马曲线顶部靠下有一小台阶,本煤组距8煤层15m左右,间距较稳定,也可作为对比标志层;8煤层顶板富含植物化石,以常见较完整的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特征,8煤层视电阻率幅值为第二含煤段最高,长源距伽马曲线常呈不对称状态,顶部曲线幅值常低于底板而明显区别于其他煤层。  相似文献   

16.
贵州地处扬子地台的西南缘,晚古生代受南北向挤压产生黔中隆起,同时在隆起南侧形成EW向纳雍—瓮安断裂,以此断裂为界,北部隆起,南部坳陷。在黔北台隆区内分布有毕节煤田、黔北煤田、黔东北煤田;黔南坳陷区分布有六盘水煤田、黔南煤田、黔东南煤田、织纳煤田、贵阳煤田。受构造控制,黔北台隆区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厚度普遍小于黔南坳陷区,含煤性也较黔南坳陷差。根据含煤地层沉积环境差异,自西向东分为宣威相区(陆相)、龙潭相区(过渡相)和吴家坪相区(湾相)。黔北、六盘水、织纳煤田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环境,三角洲发育,特别是织纳煤田受一组共轭剪切断裂及黔中断裂影响,整体呈三角坳陷,有利于碎屑物堆积,在其广阔的三角洲间湾发育了较好的泥炭沼泽,聚煤条件好,形成50余层煤,平均总厚度38.76m。陆相区的毕节煤田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含煤10余层,煤层厚度变化大。黔东北、黔南、黔东南煤田以海相沉积为主,黔东北、黔东南煤田仅在底部含煤,层数少,仅一层可采。古构造、沉积环境是影响各煤田含煤性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以井田大量钻孔地质资料为基础,从岩性特征,层理特征、古生物、含煤性、煤质等方面对官寨井田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进行分析,得出本区沉积环境为过渡相,地势北东低南西高,海水由北东向南西推进,根据海水进退规律可分为三个成煤期:早期为泻湖—潮坪环境,总体处在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因海水进退频繁,不利于成煤,形成的煤层多为薄层,煤层局部可采;中期为潮控三角洲环境,是海平面下降期,属进积型,此时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形成了井田中主要可采煤层4号、9号煤,属中厚层,连续性好;晚期为泻湖—潮坪环境,该期总体为海平面上升期,属退积型,海水进退较频繁,在垂向上旋回多而小,完整性差,形成了不可采的1、3号煤层及全区大部分可采的2号煤。在横向上区内北东部较南西部聚煤条件好,从西—东,二叠系沉积厚度增大,煤层含煤系数增大,可采系数变大。  相似文献   

18.
煤厚的分级主要是从煤炭开采的角度来确定的,大于8m的厚煤层一概以巨厚煤层来称之。世界上,煤层总厚最大的是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总厚达到700多米;加拿大哈溪煤田二号露天区则为单层煤厚最大的矿区,煤厚达510m;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煤田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单层(6煤层)厚达244.7m,总煤厚达320.65m。从沉积、层序地层与构造诸角度出发,依据现代泥炭堆积与阴沉木堆积等现象进行厚煤层的成因研究,对异地成煤及一些超厚煤层的成因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