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宁芜和庐枞火山岩盆地中发育了大量与早白垩世(约130 Ma)陆相火山-侵入岩有关的玢岩铁矿。这类矿床的特征为具有磁铁矿-磷灰石-阳起石(透辉石)矿物组合,在国际上一般被称为铁氧化物-磷灰石型(Iron Oxide-Apatite, IOA)或基鲁纳型(Kiruna-type)矿床。玢岩铁矿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其成因就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矿浆、岩浆热液及矿浆-热液过渡的观点。近年来的高精度年代学揭示出宁芜和庐枞盆地内玢岩铁矿在约130 Ma集中爆发成矿。矿物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次火山岩体,且成矿早期流体具有高温(550~780 ℃)和超高盐度(可达90% NaCleq)的特点。这些特点与成矿岩体及周围火山岩在成矿早阶段发育大规模钠质蚀变相吻合;但同时S-Sr等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在铁成矿过程中还有外来壳源(如膏盐层物质)流体的加入。一些研究工作还表明玢岩铁矿与夕卡岩型铁矿具有相似的热液蚀变演化过程,暗示两者或许存在某些成因联系,很可能是相似流体与不同性质围岩及在不同温度下水岩交代产物。这些新的证据为探讨玢岩铁矿的成矿作用过程和成因机制提供了新的制约,也带来了新问题。本文从成岩成矿年代学、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早期流体性质、玢岩铁矿与夕卡岩铁矿及其外围新发现的金铜矿化的成因联系等角度,对近年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玢岩铁矿研究的主要新进展进行初步总结。当前IOA型矿床的成因研究成为国际上矿床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除了长期争论的矿浆成因和岩浆热液成因,最近提出多个了岩浆-热液复合成矿模型,如岩浆磁铁矿-气泡悬浮模型及富水铁熔体的上升、脱气和侵位成因模型。将IOA型矿床成因争论的焦点逐渐聚焦在岩浆到岩浆后(岩浆热液)阶段,铁质究竟是以含铁岩浆热液、铁矿浆 (Fe-O或P-Ca-Fe-O),还是岩浆磁铁矿微晶或其他未知的形式来富集成矿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文章对以上的新模型进行简要介绍和评述,并与长江中下游的矿床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2.
膏盐层氧化障在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著名的铁铜金等多金属成矿带,其中宁芜和庐枞盆地产出一系列与白垩纪中基性火山-次火山岩有关的玢岩铁矿床。前人根据玢岩铁矿的地质特征、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火山-次火山岩的关系建立了著名玢岩铁矿成矿模式,发展了成矿理论,有效指导了玢岩铁矿找矿工作。但三叠系膏盐层在成矿中的作用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深部矿化基本没有涉及。最新研究和勘查结果揭示中下三叠统周冲村组顶部膏盐层与矿化关系密切,但膏盐层的控矿机理还不清楚,"膏盐层氧化障"在玢岩铁矿成矿中的作用鲜有报道,宁芜-庐枞盆地深部矿化类型和矿体赋存部位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了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探讨了膏盐层氧化障在玢岩铁矿成矿中的作用。宁芜和庐枞盆地玢岩铁矿、硫铁矿中普遍含有石膏,玢岩铁矿、硫铁矿和石膏矿三者密切共生。玢岩铁矿及伴生硫铁矿中黄铁矿的δ34SV-CDT值异常高,平均值均在5‰以上,石膏的δ34SV-CDT值大部分位于20‰左右,与海相硫酸盐的值相似,指示矿床中硫主要来自三叠纪膏盐层。矿床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床成因类型密切相关。宁芜盆地姑山矿田的δ34SV-CDT值最高,为10.8‰,梅山矿田次之,为7.85‰,凹山矿田最低,为5.01‰;矿床成因类型也发生相应变化,矿浆型→矿浆-热液型→热液型。矿床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变化主要由硫酸盐的还原温度和原始岩浆硫所占比例不同引起,还原温度越高,δ34S值越高;原始岩浆硫所占比例越高,δ34S值越低。计算结果表明矿床中约60%~80%的硫来自膏盐层硫酸盐的还原,还原温度多在450℃以上,但硫化物的沉淀温度相对较低,就位时间稍晚。提出膏盐层(富含碳酸盐、石膏和石盐等)不仅可以为成矿提供大量Na+、Cl-、CO32-等矿化剂,使围岩发生钠长石化、方柱石化(氯化)和矽卡岩化等蚀变,使Fe2+以NaFeCl3等络合物形式搬运,膏盐层还是地壳深处最重要的氧化障,能够将硅酸盐熔体和成矿溶液中的Fe2+氧化成Fe3+,富集形成铁矿床,是玢岩铁矿成矿的关键因素。当炽热的岩浆与膏盐层(CaSO4)发生同化混染时,SO42-将硅酸盐熔体中的Fe2+氧化成Fe3+,Fe3+无法进入硅酸盐矿物晶格之中,而形成铁氧化物Fe3O4/Fe2O3和贫铁的硅酸盐矿物透辉石/阳起石、透闪石等。铁氧化物在磷、水和氯化钠等盐类物质的作用下在岩浆房中与硅酸盐熔体发生液态不混熔,熔离形成铁矿浆。铁矿浆粘滞性强,迁移距离不远,在岩体与膏盐层的接触带附近,沿构造有利部位贯入,形成姑山、梅山等矿浆型铁矿床。以铁的络合物形式搬运的成矿热液流动性强,迁移距离远,可以在远离岩体与膏盐层接触带部位、在上部白垩纪火山岩中富集沉淀。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中矿浆充填型和热液交代-充填型矿体同时存在,二者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带,具"双层成矿结构"。在盆地深部岩体与膏盐层的接触部位产出"大冶式"矿浆充填-接触交代型富铁矿床,规模可能超过了赋存于浅部火山-次火山中的狭义"玢岩铁矿"。位于宁芜盆地南北两端的姑山和梅山矿田是找寻"大冶式"矿浆充填-接触交代型富铁矿的有利地段。在SO42-氧化Fe2+的同时自身被还原为S2-,S2-与Fe2+结合形成硫铁矿,在铁矿的上部或边部富集形成硫铁矿矿床;这是石膏矿、铁矿和硫铁矿密切共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宁芜盆地闪长玢岩的形成时代及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40,自引:24,他引:16  
范裕  周涛发  袁峰  张乐骏  钱兵  马良 《岩石学报》2010,26(9):2715-2728
宁芜盆地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玢岩型铁矿床的主要产地,盆地内广泛产出闪长玢岩,这类岩体与铁矿床的形成关系密切,但其精确的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形成构造背景的研究仍十分薄弱。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盆地内与铁矿床有关的7个闪长玢岩体的年代学研究,通过对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同位素定年方法,确定了盆地内主要闪长玢岩体,凹山岩体、陶村岩体、和尚桥岩体、东山岩体、白象山岩体、和睦山岩体和姑山岩体的成岩时代分别为130.2±2.0Ma、130.7±1.8Ma、131.1±1.5Ma、131.1±3.1Ma、130.0±1.4Ma、131.1±1.9Ma和129.2±1.7Ma。定年结果表明盆地内闪长玢岩成岩年龄均为130Ma左右,其成岩年龄可以近似代表铁矿床的成矿年龄。长江中下游地区存在145~136Ma、135~127Ma、126~123Ma三期成岩(成矿)作用,宁芜盆地内闪长玢岩是第二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时代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断隆区内与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有关的高钾钙碱性岩体。宁芜盆地内闪长玢岩及玢岩型铁矿床形成于区域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
新疆阿尔泰克兰盆地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文章综述了新疆阿尔泰克兰盆地金属矿成矿背景和地质特征。其赋矿地层主要为上志留统—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少数为中-上泥盆统阿勒泰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成因类型划分为海相火山岩型、矽卡岩型、Sedex型、造山型和伟晶岩型5种类型,其中海相火山岩型为主要类型,进一步划分出VMS型、火山热液型、火山沉积型和矿浆-火山热液型4个亚类型。根据同位素测年结果,矿床成矿时代分为3期:早泥盆世(410~389 Ma),是主要成矿期,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主要形成海相火山岩型,少数矽卡岩型矿床;晚石炭世—二叠纪(320~258 Ma),主要形成与岩浆期后热液、伟晶岩或构造热液活动有关的矽卡岩型、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和造山型金矿;早-中三叠世(248~232 Ma),形成少量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硫同位素表明矽卡岩型铁矿的硫来自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火山沉积岩型和矿浆-火山热液型铁矿的硫除来自火山岩外,还有细菌还原海水硫和闪长岩;VMS型矿床的硫主要是海水硫酸盐细菌还原硫和来自岩浆(来自火山喷气或火山作用)。  相似文献   

5.
粤西阳春盆地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及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粤西阳春盆地为广东省重要的多金属矿集区之一,主要包括矽卡岩型、斑岩-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3类多金属矿床。阳春盆地发育多种矿化元素,矿种以Cu、Fe、Pb、Zn、Ag、W、Sn为主,Au、Mo、Bi次之。文章在梳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将阳春盆地的多金属矿床厘定为一个成矿系列和3个成矿亚系列:即与燕山期侵入岩有关的Fe-Cu-Pb-Zn-W-Sn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包括与中侏罗世侵入岩有关的铁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Ⅰ)、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铜钼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Ⅱ)和与晚白垩世花岗岩有关的W-Sn多金属矿床成矿亚系列(Ⅲ)。Ⅰ和Ⅱ成矿亚系列主要沿阳春盆地的边缘坳陷带分布,受NE-NNE向构造及EW向构造复合控制,成矿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斑岩以及二长花岗岩等,来源于相对深部,为壳幔同熔的产物,成因类型主要包括矽卡岩型和斑岩-矽卡岩型;Ⅲ成矿亚系列主要产于隆起区与坳陷带接壤部位及坳陷带中局部隆起地段,受隐伏的NW向构造控制,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类属弱过铝质-准铝质花岗岩,由地壳物质重熔而形成,也可能有少量的地幔物质加入,矿床类型以石英脉型和斑岩-矽卡岩型-热液脉型为主。大量的高精度测年数据表明:Ⅰ亚系列成矿时代主要集中在170~160 Ma,Ⅱ亚系列成矿年龄主要集中在110~98 Ma,而Ⅲ亚系列成矿年龄为85~76 Ma,前一成矿亚系列对应的成矿动力学背景为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环境,而Ⅱ和Ⅲ成矿亚系列则处于燕山晚期的拉张伸展环境并伴随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其可能与135 Ma之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方向发生转向有关。  相似文献   

6.
陈芳  杜建国  吴礼彬 《地质论评》2016,62(S1):197-198
安徽省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主要产于中生代庐枞、宁芜火山岩盆地,盆地中发育一套中基性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潜火山岩-辉长闪长岩、辉长闪长玢岩和辉石粗安玢岩,导致火山盆地内与潜火山岩有密切成因关系的铁矿床(点)星罗棋布,且绝大多数铁矿床的矿体全部或主要产于潜火山岩接触带及其内部,尤其是其顶部往往为成矿有利部位。庐枞和宁芜火山岩盆地是我国重要的铁铜矿产资源的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也是我国“玢岩铁矿”(宁芜研究项目编写小组,1978)的发祥地,在国际成矿理论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庐江泥河铁矿是在玢岩铁矿模式、大型矿集区成矿理论的指导下,利用钻探对磁异常进行验证于2007年发现的。文章对安徽省陆相火山岩型铁矿成矿特征与成矿规律进行总结,对于促进区域火山岩盆地成岩成矿作用的研究以及区内深部找矿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庐枞盆地侵入岩的时空格架及其对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66,自引:42,他引:24  
庐枞中生代火山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的北缘。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四组火山岩以及34个侵入岩体。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已有的5个岩体(巴家滩岩体、城山岩体、花山岩体、黄梅尖岩体和枞阳岩体)年代学的研究工作,系统开展了盆地侵入岩体的年代学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通过侵入岩锆石LA-ICP-MSU-Pb定年方法,本次研究确定庐枞盆地内15个主要侵入岩体的成岩时代分别为:黄屯岩体134.4±2.2Ma、岳山岩体132.7±1.5Ma、拔茅山岩体132.7±1.9Ma、尖山岩体132.0±1.3Ma、谢瓦泥岩体131.6±1.1Ma、龙桥岩体131.1±1.5Ma、焦冲岩体129.6±1.3Ma、土地山岩体127.4±2.8Ma、凤凰山岩体128.4±0.9Ma、罗岭岩体126.3±2.0Ma、龙王尖岩体126.5±1.5Ma、小岭岩体126.2±1.8Ma、大缸窑岩体125.9±1.3Ma、巴坛岩体125.1±1.1Ma、毛王庙岩体123.9±1.9Ma。从而得出庐枞盆地内侵入岩的成岩时代界于134~123Ma之间,属于早白垩世,并进一步将庐枞盆地内侵入岩划分成2期,其中早期侵入岩主要为二长岩和闪长岩类,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与龙门院旋回和砖桥旋回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岩体侵位受火山机构和北东向构造联合控制,成岩时代为134~130Ma;晚期侵入岩还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主要为正长岩类,分布在盆地南部,主要受盆地内火山机构和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侵入活动与双庙旋回和浮山旋回火山岩浆活动相对应,成岩时代为129~123Ma;第二类主要为A型花岗岩,分布于盆地东南缘,成岩时代为126~123Ma,主要受区域北北东向大断裂控制,而与盆地火山机构无关。庐枞盆地内与岩浆岩有关的铁、铜、金、铅、锌、铀矿床可划分为3个成矿系列,其中砖桥旋回形成的二长岩类与罗河、泥河和龙桥等铁矿床、岳山铅锌矿床及井边和拔茅山铜矿床关系密切,双庙旋回形成的正长岩类与马口等铁矿床关系密切,而晚期的A型花岗岩与3440矿床等金、铀矿化关系密切。长江中下游地区燕山期存在145~136Ma、135~127Ma、126~123Ma等三期成岩(成矿)作用,庐枞盆地内侵入岩对应于该区域第二和第三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时代明显晚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断隆区内与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有关的高钾钙碱性岩体(第一期)。庐枞盆地内侵入岩形成于区域岩石圈伸展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8.
尼雄地区早白垩世磁铁矿以成矿岩体及矿床研究偏多,忽略围岩时代及其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尼雄早白垩世磁铁矿可分为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而达及藏布地区热液脉型磁铁矿与基性岩脉密切相关,通过共生辉长岩岩脉锆石U-Pb年龄(120.1±1.7 Ma)限定热液脉型磁铁矿成矿时代约120 Ma,与已经确定成矿时代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时代一致,指示尼雄矿田两种类型磁铁矿受控于相同的地质背景。通过尼雄岩体碎屑岩围岩(原上二叠统敌布错组)碎屑锆石测年,获得其沉积时代介于130~120 Ma之间,故将上二叠统敌布错组重新厘定为下白垩统则弄群。结合区域地层及岩浆岩新资料,认为冈底斯中部则弄群火山岩与侵位于其中的岩体构成一个早白垩世火山-侵入杂岩体系,其与尼雄矿田早白垩世磁铁矿密切相关。该早白垩世火山-侵入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尼雄附近浅表层次构造共同指示冈底斯中部在早白垩世处于伸展构造背景。最后,依据伸展构造背景新认识建立了尼雄地区早白垩世磁铁矿成矿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9.
安徽庐枞盆地泥河铁矿床年代学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庐枞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断陷带内,地处扬子板块北缘,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重要的铁铜多金属成矿区。庐枞盆地内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广泛,包括龙门院、砖桥、双庙和浮山4组火山岩以及34个出露地表的侵入岩体。泥河铁矿床是盆地西北部新勘探发现的大型铁矿床,其精确的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形成构造背景研究仍十分薄弱。本次工作在详细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泥河铁矿床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通过对岩浆岩锆石LA ICP-MS和金云母40Ar-39Ar定年方法,确定矿区中的辉石闪长玢岩、正长斑岩和粗安斑岩的成岩时代分别为132.4±1.5Ma、129.4±2.0Ma和134.3±1.2Ma,成矿时代为130.9±2.6Ma。矿床地质特征表明辉石闪长玢岩是成矿母岩,粗安斑岩形成于成矿作用之前,正长斑岩为成矿期后形成的脉岩,穿切火山岩地层和矿体。上述定年结果与地质事实吻合,表明泥河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几乎同时发生。通过与庐枞盆地和区域成岩成矿时代对比,认为盆地内玢岩型铁矿床集中形成于130Ma左右,是长江中下游成矿第二期成矿作用活动的产物,庐枞盆地内130Ma左右的辉石闪长玢岩侵入体是寻找泥河式玢岩型铁矿床的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0.
覃永军  曾键年  曾勇 《地质通报》2010,29(6):851-862
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中的罗河-泥河铁矿田产有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大型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玢岩型铁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矿田的含矿岩体进行了薄片鉴定和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类岩浆岩为超浅成的中偏基性辉石粗安玢岩。运用锆石LA-ICP-MSU-Pb定年方法进行年龄测定,测得的206Pb/238U平均年龄分别为133.3Ma±0.6Ma(LJ23)、133.2Ma±1.1Ma(LJ37)、132.8Ma±2.6Ma(NHK1-2),3个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基本一致,表明矿田内辉石粗安玢岩的形成年龄约为133Ma。这一时间正好位于区内龙门院-砖桥和双庙-浮山两大火山喷发旋回的间歇期,为砖桥火山喷发旋回后期潜火山作用的产物。结合基础地质、矿床地质分析和含矿岩体、磁铁矿单矿物化学分析结果,推测矿田的成矿时间为133~131Ma。表明成岩成矿作用与发生于中国东部140Ma左右的构造体制大转折和130Ma左右的大规模岩石圈拆沉两大地质事件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华北克拉通南缘秦岭成矿带发育大量金矿、钼矿及铅锌多金属矿床。卢氏多金属矿集区位于东秦岭成矿带,主要矿床有夜长坪钼钨矿、八宝山铁铜矿、楼房银铜矿、柳关铅锌矿等。其中楼房银铜矿为热液脉状多金属矿床,矿床赋存于太华群角闪斜长片麻岩中,矿体受构造蚀变破碎带控制,矿床中划分出两个成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黄铜矿组合和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方解石组合,其中前者是铜成矿阶段,后者为铅锌成矿阶段。柳关铅锌矿为矽卡岩矿床,矿体产于官道口群白云岩与花岗斑岩岩体或隐爆角砾岩接触矽卡岩化带内,矿床划分出两个成矿阶段: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石榴石-磁铁矿组合和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绿帘石-蛇纹石-石英-方解石组合,前者为磁铁矿成矿阶段,后者是铅锌成矿阶段。金属硫化物定年结果表明,楼房银铜矿黄铜矿Rb-Sr等时线年龄为127. 8±3. 1Ma(2σ,MSWD=1. 1),初始87Rb/86Sr为0. 710998±0. 000068;柳关铅锌矿黄铁矿Rb-Sr等时线年龄为124. 8±1. 6Ma(2σ,MSWD=1. 4),初始87Rb/86Sr为0. 711074±0. 000064。研究表明卢氏多金属矿集区内热液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其形成与区内早白垩世岩浆活动有关。综合区域地质研究,区内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克拉通破坏有关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2.
滇西北红山铜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及其成矿意义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红山铜钼矿床是义敦岛弧南端格咱火山-岩浆弧中已探明规模最大的夕卡岩型铜矿床,近年来在其深部勘探过程中又发现斑岩型铜钼矿体.利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技术,分别对红山铜钼矿床中5件夕卡岩型矿石和1件斑岩型矿石中辉钼矿进行定年,首次获得红山铜钼矿床高精度成矿年龄.夕卡岩型矿石中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77.90 ~ 81.05Ma,加权平均值为79.32±0.87Ma,斑岩型矿石中辉钼矿模式年龄为80.71Ma,两者在误差范围内相一致;6件样品辉钼矿等时线年龄为80.0±1.8Ma,代表了红山铜钼矿床的成矿时代.辉钼矿中Re的含量为(4.074±0.035) ×l0-6~(94.21±0.75)×10-6,指示其物质来源以壳源为主,有少量幔源物质混入.红山铜钼矿床与格咱火山-岩浆弧燕山晚期岩浆侵入作用的高峰期及相关斑岩-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一致,表明它们是弧陆碰撞的后造山伸展背景下同一区域地质事件的产物,该期夕卡岩-斑岩型铜钼多金属具有较大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3.
西藏措勤县的隆格尔铁矿位于拉萨地块隆格尔-工布江达弧背断隆带的西段,是冈底斯西段中生代矽卡岩型铁矿中重要的矿床之一。野外和室内工作表明,隆格尔铁矿床属矽卡岩型铁矿,与成矿有关的岩体为粗粒二长花岗岩。因此,本文通过对隆格尔铁矿成矿岩体的LA_ICP_MS和SHRIMP锆石U_Pb定年来探讨其成矿时代。分析结果表明:隆格尔粗粒二长花岗岩年龄为115.5±2.1 Ma,可近似代表铁成矿年龄。隆格尔铁矿与其东侧同处于同一构造单元内的尼雄铁矿床成岩成矿年龄为110~116 Ma,两者间的洛布勒铁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为111.3±1.6 Ma。这些铁矿床处于相同的构造单元,具相似的成矿特征和相近的成岩成矿年龄,构成一条东西向展布的早白垩世矽卡岩型铁矿成矿带,并可能向西延伸包括帮部勒、龙认拉、查加寺等矽卡岩型铁矿床。该带上还发育有晚白垩世的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如日阿铜金矿床,成矿年龄均为87 Ma。因此,这一成矿带应当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地质背景和构造-岩浆演化过程。隆格尔铁矿床乃至整个成矿带成铁的岩浆活动可能与洋壳断离前的板片回卷过程相关,成铜金的岩浆活动可能与洋壳断离过程相关,而矿区内石英闪长岩的侵入处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4.
宝山斑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位于九瑞矿集区西北部,隶属于九江-瑞昌铜金矿田,为长江中下游铜金成矿带、大冶-九江成矿亚带的组成部分。对宝山岩体的花岗闪长斑岩进行LA-MC-ICP-MS U-Pb同位素测年,获得其锆石U-Pb年龄为(147.81±0.48)Ma(MSWD=1.07);首次对宝山矿床的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矿床的成矿年龄:6件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范围为(146.1±2.2)Ma~(148.7±2.0)Ma,加权平均年龄为(147.42±0.84)Ma,等时线年龄为(147.7±1.2)Ma。成岩年龄与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辉钼矿的Re含量指示宝山矿床的成矿物质来自于壳幔混源。宝山矿区的成岩、成矿时代与九瑞矿集区典型岩体和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相似,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铜陵、安庆和鄂东南(部分地区)的典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基本一致,都属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早白垩世多金属成矿事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梅山铁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盆地北段,矿体赋存于辉长闪长玢岩和下白垩统大王山组辉石安山岩的接触带。研究表明,梅山铁矿的石榴石以钙铁榴石为主,为钙铁-钙铝榴石系列,与传统意义矽卡岩矿床的石榴石组成相似;磁铁矿和赤铁矿具有斑岩铜矿和Kiruna型矿床的双重特征;赤铁矿和菱铁矿显示热液交代成因特征,但赤铁矿至少有2个成矿世代。成矿母岩辉长闪长玢岩、磁铁矿及磷灰石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模式,暗示三者具有同源性。辉长闪长玢岩无Eu异常,代表了高氧逸度下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磁铁矿和磷灰石均具有中度负Eu异常,可能是在辉长闪长玢岩发生钠长石化的过程中,Eu以Eu2+形式在钠长石内富集,造成流体Eu亏损,后来生成的磷灰石和磁铁矿继承了流体的Eu含量特征,辉长闪长玢岩的钠长石化导致富Fe2+硅酸盐矿物淋滤铁元素进入流体,为矿床提供了铁物质。  相似文献   

16.
The ore deposits of the Mesozoic age in South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each with different metal association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each related to major magmatic events. The first event occurred in the Late Triassic (230–210 Ma), the second in the Mid–Late Jurassic (170–150 Ma), and the third in the Early–Mid Cretaceous (120–80 Ma). The Late Triassic magmatic event and associated mineraliz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peraluminous granite-related W–Sn–Nb–Ta mineral deposits. The Triassic ore deposits are considerably disturbed or overprinted by the later Jurassic and Cretaceous tectono-thermal episodes. The Mid–Late Jurassic magmatic and mineralization events consist of 170–160 Ma porphyry–skarn Cu and Pb–Zn–Ag vein deposits associated with I-type granites and 160–150 Ma metaluminous granite-related polymetallic W–Sn deposits. The Late Jurassic metaluminous granite-related W–Sn deposits occur in a NE-trending cluster in the interior of South China, such as in the Nanling area. In the Early–Mid Cretaceous, from about 120 to 80 Ma, but peaking at 100–90 Ma, subvolcanic-related Fe deposits developed and I-type calc-alkaline granitic intrusions formed porphyry Cu–Mo and porphyry-epithermal Cu–Au–Ag mineral systems, whereas S-type peraluminous and/or metaluminous granitic intrusions formed polymetallic Sn deposits. These Cretaceous mineral deposits cluster in distinct areas and are controlled by pull-apart basins along the South China continental margin. Based on mineral assemblage, age, and space–time distribution of these mineral systems, integrated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data and field observations, we suggest that the three magmatic–mineralization episodes are the result of distinct geodynamic regimes. The Triassic peraluminous granites and associated W–Sn–Nb–Ta mineralization formed during post-collisional processes involving the South China Block,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he Indo-China Block, mostly along the Dabie-Sulu and Songma sutures. Jurassic events were initially related to the shallow oblique subduction of the Izanagi plate benea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t about 175 Ma, but I-type granitoids with porphyry Cu and vein-type Pb–Zn–Ag deposits only began to form as a result of the breakup of the subducted plate at 170–160 Ma, along the NNE-trending Qinzhou-Hangzhou belt (also referred to as Qin-Hang or Shi-Hang belt), which is the Neoproterozoic suture that amalgamates the Yangtze Craton and Cathaysia Block. A large subduction slab window is assumed to have formed in the Nanling and adjacent areas in the interior of South China, triggering the uprise of asthenospheric mantle into the upper crust and leading to the emplacement of metaluminous granitic magma and associated polymetallic W–Sn mineralization. A relatively tectonically quiet period followed between 150 and 135 Ma in South China. From 135 Ma onward, the angle of convergence of the Izanagi plate changed from oblique to parallel to the coastline, resulting in continental extensional tectonics and reactivation of regional-scale NE-trending faults, such as the Tan-Lu fault. This widespread extension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E-trending pull-apart basins and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accompanied by volcan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epithermal Cu–Au deposits, granite-related polymetallic Sn–(W) deposits and hydrothermal U deposits between 120 and 80 Ma (with a peak activity at 100–90 Ma).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南缘祁漫塔格-鄂拉山地区发育斑岩-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成矿主元素为Cu、Mo、Pb、Zn,大部分矿床伴生Au、Ag。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体共生于同一个矿区之中,是这类矿床的一个重要特点。与成矿有关的侵入体是印支期的中酸性小岩体,它们具有浅成_超浅成和高侵位等特点。斑岩-矽卡岩矿床的成岩年龄和成矿年龄一致,形成于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它们是东昆仑造山带晚碰撞造山阶段壳-幔作用(幔源岩浆底侵-岩浆混合)的产物,与东昆仑地区这一时期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热液脉状多金属矿床,以及造山型金矿床共同构成了一个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8.
淮北夕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总结、分析安徽省淮北地区夕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明确划分两大矿床类型及其亚类。同时依据成矿母岩、赋矿地层、控矿构造、交代蚀变组合、矿化系列以及成矿地质环境、岩浆矿质来源等因素,创立了淮北夕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模式,并归纳出成矿模式若干重要特征的新认识。为在淮北地区寻找该类型隐伏铁(铜)多金属矿床,实现找矿突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斯弄多铅锌矿区位于冈底斯斑岩型矿床成矿带中。矿区花岗斑岩和闪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斯弄多铅锌矿与冈底斯斑岩型矿床为同一成矿体系,均形成于印—亚大陆主碰撞期和碰撞期后的构造体制转化阶段;岩浆来源于原岩以杂砂岩和泥质岩为主的前寒武纪念青唐古拉群变质结晶基底和下地壳基性岩类的部分熔融。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对冈底斯弧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并交代岛弧带上的基底岩系。矿床的形成分为3期:第一期为中石炭世,与碳酸盐岩沉积同时期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作用形成初始矿源层;第二期为构造活动成矿期,分2个成矿阶段:第一阶段为晚白垩世—始新世,即印-亚大陆主碰撞形成的早期与斑岩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铅锌矿;第二阶段的铅锌矿化发生在主碰撞期后的伸展拉张阶段,由于花岗斑岩的侵位,使铅锌矿化进一步活化迁移、叠加、富集,与围岩接触部位形成夕卡岩型铅锌矿体,矿体的形成多受矿区内复杂的断裂构造控制,矿床类型主要为构造破碎带热液充填型和夕卡岩型;第三期为表生期,主要为原生硫化矿体的氧化流失和贫化。在I号矿带的深部、南部和北部异常区具有扩大矿床规模的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