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进行了 4个砂箱模型的模拟实验。其中基底收缩单侧挤压剖面模型以形成后冲叠瓦式断层为特征 ,基底无收缩单侧挤压剖面模型则以发育前冲叠瓦断层为特征。基底收缩斜向双侧挤压平面模型形成两组不同走向的逆断层 ,一组为与挤压带边界基本平行的主控断层 ,另一组为与挤压方向近于垂直的雁列断层。而基底无收缩斜向双侧挤压平面模型仅形成一组与挤压带边界基本平行的逆断层。这些模型的实验结果表明 ,基底收缩对挤压构造变形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后冲 (或向陆冲向 )叠瓦式这种较为罕见挤压构造、以及与挤压方向近垂直的雁列断层的形成与基底的收缩作用有关。对于类似于焉耆盆地这种通常认为是压剪形成的挤压构造组合 ,笔者认为用“基底收缩条件下的斜向挤压作用”可更加贴切地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地应力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水压致裂法得到的地应力测试数据对鄂尔多斯地块南缘地壳浅部地应力分布规律及断层活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两个水平主应力随深度线性增长,应力梯度分别为0.032和0.021,在测量深度域内水平和垂直应力的关系为SH > Sh > SV,该应力状态有利于断层发生逆断层活动,与1556年华山大地震的发震正断层的性质不同;(2)研究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北南-北北西向,与区域速度矢量场方向一致,与其他资料解译的区域构造应力方向有一些差异,主要是受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层活动的影响;(3)利用Mohr-Coulomb准则及Byerlee定律,摩擦系数取0.6~1.0,对研究区的地应力状态进行分析,发现鄂尔多斯地块南缘的测点未达到或超过地壳破裂极限状态,不存在断层失稳或地震等其他形式的地壳活动,处于较稳定地壳应力状态;(4)实测数据为该区补充了新的地应力测量资料,研究结果为该区工程设计及建设、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提供了边界条件,对于该区地质灾害评价、地壳稳定性以及大陆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叠瓦状逆断层在地质过程中的变形和应力变化规律,为地震预报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以龙门山断裂带为研究背景,采用大型物理模拟试验,再现了叠瓦状逆断层的演化过程。通过对模型内部位移和应变的实时监测,得出了叠瓦状逆断层的变形和应力分布规律:1)除下伏断层的下盘局部斜向下外,整个构造区的变形以沿断层带斜向上为主;断层带同侧,变形量深部大于浅表层;水平向变形随与挤压端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伴有瞬间的跳跃性增大。2)研究区除在断层上盘的浅层出现局部的拉应力外,其余都处在压应力状态,深部应力及其释放量都大于浅层;应力不是线性的增大或减小,而是随挤压端位移的增大沿某个趋势上下震荡。地应力在下伏断层带附近更容易发生聚积和释放,在变化时间上深部先于浅层。浅层地应力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规律;深部地应力的释放在上覆断层两侧出现了跳跃性的减小,而下伏断层的两侧先出现瞬时的增大,然后才逐渐减小。3)浅层变形量和应力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和同步性,但均滞后于深部应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聚煤期后的控煤构造是控煤作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决定了找煤方向及煤炭勘查和开发难度。根据地质、钻探工程、测井数据等勘查资料对六盘水麦子沟煤矿的构造特征进行构造解析,探讨了煤矿的控煤构造。研究显示:煤矿断层组合属叠瓦状逆冲断层组合,该组合对煤层进行破坏和改造,造成含煤地层缺失及重复;叠瓦状逆冲断层主断层F3的上覆系统为逆冲叠瓦扇,下伏系统为叠瓦状逆冲断层组合形成之前的褶皱构造,上下两套系统属不同的构造类型且具有明显的位移;上覆系统的滑移距离约为170~820m,且具有逆时针旋扭的性质。六盘水麦子沟煤矿控煤样式属于逆冲叠瓦扇型。  相似文献   

5.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断陷盆地南侧,由一系列规模大小不等向南倾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构成,由南南西向北北东方向推覆,是单冲型逆冲推覆构造。由北向南分为前缘挤压滑脱构造带、斜歪倒转褶皱—逆冲断层带和逆冲推覆岩席及叠瓦状逆冲断层带。  相似文献   

6.
论内蒙古大青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石拐断陷盆地南侧,由一系列规模大涉等向南倾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构成,由南南西向北北东方向推覆,是单冲型逆推覆构造。由北向南分为前缘挤压滑构造带、斜歪倒转褶皱逆冲断层带和逆冲推覆岩席及叠瓦状逆冲断层带。  相似文献   

7.
山西五台地区系舟山逆冲推覆构造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舟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位于中生代燕山造山带的西南端,分布于系舟山掀斜向斜的北西翼,形成于晚侏罗世晚期,空间上由一系列近平行排列的逆冲断裂组成,剖面上表现为侧幕展布的犁式逆冲断裂所构成的前陡、后缓的单冲式叠瓦状构造。主体由北西向南东方向逆冲.逆冲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运移距离大于5.8km。推覆构造中应力状态在横、纵向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根带以挤压为主的高角度逆冲断裂及复杂多级褶皱为主;中带以单剪为主,形成叠瓦状构造;锋带挤压作用增强,发育反冲断层和不对称褶皱。随着挤压应力的松弛减弱,山前形成规模较大的正断层。  相似文献   

8.
帕米尔弧东段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青藏高原碰撞挤压表现最明显的地区之一。通过构造剖面和地震剖面解释,认为帕米尔弧东段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分带性特点,自南西向北东方向可以划分为逆冲推覆构造的根带、中带、锋带与锋前带,相应地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层、冲断褶皱、断层相关褶皱、单斜构造等不同的构造组合。对逆冲推覆锋带中苏盖特和阿克陶生长背斜、生长地层及形成时序分别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帕米尔弧形逆冲推覆构造以前展式(背驮式)向前陆方向扩展,逆冲推覆始于上新世,并一直持续到早更新世。弧形构造东西两段逆冲推覆运动方式和地层缩短量有很大差异:西段为与挤压方向垂直的逆冲,而东段为斜冲兼顺时针走滑;西段地层缩短量大于东段。  相似文献   

9.
杨斌 《地质与勘探》2014,50(Z1):1314-1319
藏南古堆地区具南北分带特征。北部地区靠达拉岩体,受也拉香波穹窿影响,断层以倾向南的正断层为主,地层呈多期次挤压褶皱形态,且出现呈楔形构造夹片出露的红柱石板岩、石榴石片岩等变质核杂岩地层;中部地区断层、褶皱较发育,褶皱呈紧闭的层间同斜褶皱,断层以倾向北的叠瓦状脆-韧性逆冲断层为主;南部地区为相对稳定区,该区地层相对较完整,褶皱以宽缓向斜形式出现,且越往南越宽缓。这一构造样式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之后,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及后期伸展作用的背景之下,由北向南的挤压推覆的结果,总体上它是一套挤压褶皱~推覆逆冲断层的组合,呈叠瓦状展布的隆子断裂是主推覆断层。  相似文献   

10.
龙门山构造带中段实测剖面的古应力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逆冲构造带由茂汶断裂带、北川-映秀断裂带和安县-灌县断裂带及其间夹块组成,这一NE向构造带印支期以来遭受了多期构造活动,形成了川西前陆盆地的多套粗碎屑岩记录。本文大致垂直主构造线走向,沿都江堰至耿达剖面进行了断裂滑动分析和古应力恢复。通过9个观测点12组断裂数据的古应力反演,并结合区域热年代学研究成果,获得了龙门山构造带三条主要断裂活动阶段的认识,包括早期NNW向区域挤压、中期SEE向区域挤压、以及晚期NNE、NNW两个方向区域挤压,推测它们依次与秦岭晚造山挤压(T3)、江南隆起挤压与青藏构造域联合(K1)及青藏构造域为主体(K以来)的区域构造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高坪仙 《华北地质》1998,21(1):54-55
双冲构造(duplexes)的概念最早应用在构造地质学中,是用来表明与逆冲构造相伴的专门的一套叠瓦断层系(Dahlstrom1970.Boyer及Elliot1982)。双冲构造包括一套能传递以逆冲构造底板到逆冲构造顶板位移的叠瓦断层系。叠瓦断层通常是渐近的向推覆构造的两条边界断层弯曲,枢定了透镜状的叠瓦单元。双冲构造趋向于发育在运动学复杂的地区。例如由于滑动面的变化,在平坦的一陡倾的一平坦的滑动面转变地区。在裂陷盆地边线也有伸展双冲构造发育。在那里断层的下盘底板呈平坦的一陡倾的铲式正断层地方肯定有叠瓦断层作用。Woodcock和Fische…  相似文献   

12.
云南会泽铅锌矿田控矿构造体系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确认了会泽Pb-Zn矿田逆冲推覆构造的存在,认为矿山厂、麒麟厂矿区构造为一双重逆冲推覆构造体系,由顶板逆冲断层与底板逆冲断层和夹于其间的一套叠瓦式逆冲断层和断层夹块组合而成。指出逆冲推覆断层引起的褶皱是控矿的主要构造。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背景,指出了矿区深部及外围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北部漠河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漠河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在上黑龙江盆地的西北侧,是漠河地区的主要构造样式。逆冲推覆构造在空间上由一系列规模大小不等、近平行排列的逆冲断层构成,剖面上表现为犁式逆冲断裂所构成的单冲式叠瓦状构造。按其岩石组合、变形变质特征和推覆体不同可划分为4条构造分带。推覆方向总体由NW向SE,具有前展式的扩展方式,运移距离大于4 km,形成于晚侏罗世中期—早白垩世中期。并在较为系统研究漠河逆冲推覆构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生成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织纳煤田戴家田井田位于阿弓向斜的北端-八步向斜,地层走向近NS-NE向,向斜被一系列走向NE的断层所切割。在系统分析井田地质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煤田区域构造特征,探讨了该井田构造发育特征及其演化。结果表明:戴家田井田褶曲构造以NE—SW向为主,断层走向以NE、NNE为主,倾向多为NW向,断层落差多低于50m,且正断层数量多于逆断层。断裂构造的组合形式主要有阶梯状、地堑-地垒及叠瓦状;井田构造的形成及演化受区域构造控制明显,燕山运动早期NW—SE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区内NE-SW向或NNE-SSW向的背斜和向斜构造;燕山运动晚期NS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了井田"S"形叠加褶皱和断层,造成区内逆断层左移且部分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  相似文献   

15.
张晗彬  邓旭升 《贵州地质》2013,(4):262-265,301
通过对开阳县花梨乡清水江磷矿调查,磷矿主要赋存在下震旦统洋水组合磷岩系内.本文通过矿区断裂特征及构造解析认为磷矿层主要受三条北北西向断层的影响及控制,构造样式反映为北东向南西逆冲的断裂组合.磷矿主要赋矿层位为同一层位,反映为逆冲断层形成的叠瓦状构造造成的“三层式”矿层.  相似文献   

16.
红河—金沙江断裂带,根据地质结构的差异可分为北段羌塘向北叠瓦逆冲断裂带,中段三江—哀牢山向东叠瓦逆冲断裂带,南段河内—中建正反转走滑断裂带。北段和中段均由三组基本平行的叠瓦逆冲断层构成,显示以强烈挤压为特征,但后者相对较弱;南段则经历了古近纪由挤压反转为拉张,形成一些断陷构造,新近纪又反转为挤压,断陷转变为坳陷,形成河内、莺歌海及中建等坳陷。该南段的主断层为正反转构造逆冲带的前锋太平断裂带,与原先人们所认为的不相同。红河—金沙江断裂带的挤压特征总体上由北往南逐渐减弱,其演化受特提斯构造活动所控制。断裂带的油气勘探成果表明,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的断坳结构盆地中油气显示较好。  相似文献   

17.
塔西南坳陷甫沙构造带褶皱冲断强烈,古近系膏泥岩下层构造变形复杂,具有正反转构造变形特征。侏罗纪—白垩纪区域伸展环境发育大量正断层,后期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受挤压反转。南部发育高角度基底卷入正反转断层,中部发育叠瓦式逆冲断层,北部边缘变形微弱。相应地将甫沙构造带划分为反转断隆背斜带、楔状叠瓦构造带和逆冲前缘构造带;反转程度南强北弱、西强东弱。对区域构造变形环境的分析表明,西昆仑山隆升引发水平挤压叠加垂直向上的剪切作用,使先存高角度正断层容易被迁就利用进而发生正反转。对正反转相关构造圈闭评价认为:反转断隆背斜带发育的圈闭规模大,幅度低,埋藏浅,落实程度高,但上覆膏泥岩层薄,被断层破坏强烈,油气散失严重;楔状叠瓦构造带发育的圈闭规模小,幅度大,埋藏深,落实程度低,上覆膏泥岩层厚,有利于油气保存;逆冲前缘构造带发育低幅度隆起和地层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18.
一条巨型花岗岩推覆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振德 《云南地质》1995,14(2):99-108
纵贯滇西澜沧江冲断褶皱带的花岗岩泛称临沧花岗岩,该花岗岩近SN向延伸达500km,平均宽度仅25km。临沧花岗岩受到了碰撞造山强烈挤压,逆冲断层形迹显著,冲断叠瓦构造发育,推覆构造规模巨大,前导叠瓦扇东缘逆冲断层为澜沧江冲断褶皱带内规模最大的冲断层。中央冲断层将花岗岩分为两巨大岩片,并形成叠瓦构造,在凤庆和昌宁之北冲断岩惩最为发育,并有多个冲断岩片和飞来峰。岩片冲断和推覆的方向普遍为自西向东。东缘  相似文献   

19.
125万甘孜县幅区调将测区推覆构造划分为岗嘎逆冲推覆构造和雀儿山滑覆构造.岗嘎逆冲推覆构造由三个叠瓦状排列的推覆片体组成,由南西向北东挤压推覆,具后展式叠瓦扇的特征,属B型俯冲推覆类型.雀儿山滑覆构造为测区内逆冲推覆、地壳大幅压缩抬升之后造成的重力不均衡的产物,属重力滑动滑覆构造类型,其滑移方向为北西向南东.  相似文献   

20.
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劈理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青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发育一组非透入性板劈理构造,主要发育有两种劈理,分布在中部构造岩片和外缘构造带中。第一种劈理分布在主干逆冲断层下盘,受断层控制,为一组压扭性构造面,其产状、变形特征和滑动方向与主干逆冲断层相一致;第二种劈理为层间劈理,受岩性控制。沿着劈理面同构造新生矿物组合和碎屑颗粒变形特征表明,劈理形成于地壳中浅部构造层次上的低绿片岩相条件下,以韧脆性变形机制为主。劈理切割了大青山褶皱构造,形成时代为(121.6±1.6) Ma。应力场的分析表明,劈理构造由近南北向的地壳水平挤压应力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