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郑安兴  罗先启  沈辉 《岩土力学》2013,34(8):2371-2377
危岩是三峡库区典型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主要分为坠落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两种失稳形式,危岩主控结构面受荷断裂扩展是其发育成灾的关键核心。将危岩主控结构面类比为宏观裂纹,运用扩展有限元方法(XFEM),求解结构面扩展过程的移动非连续问题,探索在荷载作用下危岩主控结构面的断裂扩展行为,以重庆万州太白岩危岩为例,考虑岩石的抗拉强度、主控结构面的几何位置与倾角对危岩的变形破坏模式与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岩石抗拉强度的降低,危岩的稳定性程度降低;随着主控结构面倾角的减小,危岩的稳定性程度提高,同时结构面开裂路径也明显改变;危岩体两种失稳模式的破坏机制都为拉剪机制,相对于倾倒式危岩,同等条件下坠落式危岩的稳定性更差。  相似文献   

2.
黄达  黄润秋  裴向军  刘卫华 《岩土力学》2008,29(5):1425-1429
在现场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溪洛渡水电站某危岩体的两种可能失稳模式(剪切坠落或拉裂倾倒失稳),进而建立了相应的稳定性计算极限平衡力学模型,而且对危岩体的变形和破坏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危岩体抗拉裂倾倒稳定性较差,剪切坠落失稳的稳定性系数较高。在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危岩体倾倒失稳时,安全系数为1.5时的锚固力,进而提出了危岩体加固方案:充填凹岩腔+填充裂隙+预应力锚索+锚杆联合加固,数值模拟表明此加固方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陈维  徐则民  刘文连 《岩土力学》2015,36(1):195-204
差异风化型危岩多形成于由砂岩和泥岩等软、硬岩性组成的互层陡倾岩质边坡中,其崩塌破坏属地质灾害中的常见形态。以普洱渡危岩高边坡为例,推导出差异风化型危岩岩腔后壁泥岩压应力随岩腔深度增加而增大的计算公式。据普洱渡危岩高边坡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两类4种差异风化型危岩力学模型:第1类为主控结构面贯通率等于1时的泥岩基座压裂破坏型和转动破坏型危岩;第2类为主控结构面贯通率小于1时的坠落型和倾倒型危岩。利用岩石强度理论推导出研究区砂岩的二次抛物线型摩尔强度包络方程,以极限平衡理论和摩尔强度理论推导了4种危岩体在自重、地震力和裂隙水压力共同作用下的崩塌破坏判别表达式,并由此反演出危岩体的临界崩塌边界方程,得出危岩体崩塌边界(岩腔深度、危岩体厚度和高度、主控裂隙深度)之间的关系,为现场预测和判别危岩体的稳定性和崩落时序提供简便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调查重庆南川甑子岩-二垭岩段88处近水平层状大型危岩形成的地质环境背景基础上,分析了危岩发育特征、影响因素以及稳定情况,查明了危岩体结构与失稳模式的相关性,分坠落式、倾倒式、滑移式三种失稳模式进行稳定性分析。研究表明该危岩带是金佛山向斜核部经长期地质演化形成的近水平层状厚层灰岩陡崖,受降雨、岩溶、底部软弱层及大面积地下采空影响形成的,属特大型危岩带。其中,危岩带内的塔状岩体是西南缓倾层状灰岩山区典型的危岩类型,破坏机理复杂,易形成崩塌碎屑流。通过稳定性计算并综合考虑现场调查结果,认为带内危岩体在天然工况下整体稳定性较高,但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下稳定性骤降,尤其是危岩分布集中的甑子岩、和尚帽以及二垭岩区段,具有较高的成灾可能性,亟需开展监测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5.
万州区是三峡库区内危岩发育较为典型的地区。文章以戴家岩危岩为例,提出了适用于危岩的风险评价模型,并结合防治规划,提出了危岩灾害风险管理对策建议。首先根据危岩可能的破坏模式,将危岩分为滑塌式危岩、坠落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三类,然后选取天然、暴雨及暴雨加地震三种工况分别计算危岩在各工况下的稳定性,从而找出最危险工况并得到该工况条件下危岩的破坏概率,再结合危岩强度对危岩进行危险性评价。研究区的承灾体分类主要包括人口和财产两方面,根据承灾体与危岩体的相对空间距离和各危岩强度来确定各承灾体的易损性。最后,将危岩的破坏概率与承灾体的危害度相乘得到危岩破坏的风险结果。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危岩体锚固计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根据三峡库区危岩破坏的主要荷载组合,运用极限平衡理论及岩体结构理论分别针对滑塌式、倾倒式和坠落式三类危岩建立了危岩锚固计算方法,并在三峡库区危岩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7.
达县城区立石子危岩形成机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达县城区立石子危岩位于红旗桥一达县中学一带,草街子街道南西侧斜坡的中上部,危岩体共有3处,即W1~W3,平面上大致呈不规则三角形分布.总方量2620m^3。危岩体所处的斜坡由砂泥岩互层组成,在州河河流下蚀过程中逐渐形成高陡的临空面,泥岩在上覆坚硬砂岩压力作用下向临空方向塑流挤出,泥岩水平位移大于砂岩.导致砂岩层内产生拉裂,坡体内出现多组节理面,坡体前缘最先出现变形岩体局部坠落。通过对各个危岩体节理面的统计分析,其组合均有多组控制危岩体滑移坠落的结构面。W1、W2为滑塌式危岩体,W3为坠落式危岩体。在天然状态下。除W1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外,其余工况下各危岩体均处于潜在不稳定一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水库区危岩分类及宏观判据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危岩是三峡水库区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约30,000余个位于陡崖或陡坡上。河流或沟谷强烈下切产生的岸坡岩体卸荷作用、软硬相间的岩层组合(如砂岩、泥岩)以及高强度的降雨或较大的日温差变化是三峡水库区危岩形成的基本条件,其破坏具有突发性、致灾具有毁灭性。目前将危岩分为滑塌式、倾倒式及坠落式3类,体现了危岩失稳破坏的主要模式。现场可识性不强、力学机理不明确,降低了危岩治理的针对性及有效性。据此,文章提出了现场易识性、力学机理明确性和失稳模式预判性的危岩分类原则,并将危岩分为单体危岩和群体危岩两大类。单体危岩分为压剪-滑动型危岩、拉剪-倾倒型危岩、拉裂-坠落型危岩及拉裂-压剪坠落型危岩;群体危岩分为底部诱发破坏型危岩及顶部诱发破坏型危岩。分析了各类危岩的基本特点;从陡崖(坡)断面形状、主控结构面、主控结构面走向与陡崖(坡)走向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岩性等方面构建了危岩分类宏观判据,经万州太白岩50余个危岩的现场验证,利用这些宏观判据判识的危岩与实际相符。  相似文献   

9.
三百钱沟危岩区位于县城内南江河左岸三百钱沟沟口附近,是南江县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高发地带,目前三百钱沟危岩区在长约1500m范围内主要发育有13个危岩体。坠落式、倾倒式和滑移式三种类型为区内危岩的主要失稳破坏方式。本文通过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定量计算,结合危岩体崩坏机制,提出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综合工程措施对三百钱沟的危岩体进行针对性治理。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某滑塌式危岩体为例建立了危岩体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影响危岩体稳定性的因素,讨论了危岩体开裂深度对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及危岩裂缝开展的破坏演化机制,并结合规范采用理正软件对本文提出的捆绑法治理滑塌式危岩体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稳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捆绑法治理后,危岩体在自然工况、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都能保证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为危岩体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三百钱沟危岩区位于县城内南江河左岸三百钱沟沟口附近,是南江县危岩崩塌地质灾害高发地带,目前三百钱沟危岩区在长约1500m范围内主要发育有13个危岩体。坠落式、倾倒式和滑移式三种类型为区内危岩的主要失稳破坏方式。本文通过危岩体稳定性进行定量计算,结合危岩体崩坏机制,提出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综合工程措施对三百钱沟的危岩体进行针对性治理。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万州区是危岩灾害集中发育的典型地区,位于主城区的四层岩陡崖带发育众多危岩单体,对下方公路和居民区构成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防治该危岩灾害,首先,基于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勘查,查明了危岩带发育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危岩体形态可划分为块状、板状和不规则状3种;体积从几十至几千立方米不等;破坏模式可归纳为坠落式和倾倒式2类。通过分析危岩区的地质环境条件,认为多级陡崖带地貌、上硬下软的岩性组合、结构面的组合切割、降雨和地下水作用以及植物根劈作用是导致危岩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赤平投影法对陡崖带宏观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分析;进一步地,采用刚体极限平衡法对危岩体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陡崖带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危岩体在天然状态下多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然而,在暴雨和地震条件下,危岩体的稳定性显著下降,且地震作用的影响比暴雨更大。最后,根据危岩体的发育特征、失稳模式及现场施工条件,提出了清除危岩、嵌补和支撑岩腔、裂缝灌浆、锚固、被动防护网等防治措施建议。本文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的危岩灾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小溪隧道进口危岩位于重庆市涪陵区乌江西岸,岸坡陡峻。陡崖脚泥岩风化凹进形成崖腔,陡崖顶有阶梯状陡坎,在构造裂隙、软弱陡崖基座、卸荷裂隙带等因素的控制下,稳定性极差。作者采用地质分析和量化分析方法对危岩作了稳定性评价。危岩破坏形式有坠落、倾倒和滑塌3种。随着软弱基座差异性风化的进一步发展、崖腔进一步扩大、卸荷裂隙逐渐连续贯通,危岩体将失去稳定产生崩塌。采用支撑、锚固、拦石、排水、少量危石清除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是行之有效的。通过3个水文年的监测显示,本区工程在经历多个雨季后,每个监测点都是稳定的,危岩整治效果明显,防治措施起到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石滩地危岩体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变形以来,于2016年7月19日再次发生崩塌灾害,坡体危岩体变形具有加剧的趋势,严重威胁坡脚处石滩地村安全。基于野外调查和勘测,结合已有资料,研究了石滩地危岩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石滩地村西侧危岩体变形范围大,可划分为三个危岩体区及7个危岩体带。危岩体崩塌破坏模式表现为滑移式、倾倒式、坠落式三种类型,其中南部、中部危岩体以倾倒、坠落式破坏为主,北部危岩体以滑移式为主。天然状态下危岩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当遭遇强降雨或地震时,危岩体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易发生崩塌灾害,相比于中、北部危岩体,南部危岩体更易发生崩塌。  相似文献   

15.
三峡水库区危岩防治技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危岩是三峡水库区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基于多年来对三峡水库区危岩研究和防治实践,遵循坠落式危岩、滑塌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的危岩失稳分类方案,构建了危岩防治必须坚持防治工程的宏观综合性与危岩体的微观综合性相结合、具备支撑条件时优先采用支撑技术、谨慎使用清除技术、主动防治和被动防护相结合的防治理念。概化提出了支撑、锚固、封填、灌浆、排水和清除共6类主动防治技术,拦石墙、拦石栅栏和森林防护共3类被动防护技术以及锚固一拦挡、锚固一支撑共2类主动一被动联合防治技术。详细论述了每类防治技术的技术要点。该研究成果丰富了重庆市地方标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的技术内涵,对于提高三峡水库区危岩灾害的防治水平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观音山危岩带对拟建恩广高速万开段庙垭隧道、苎溪河特大桥和临近居民构成安全威胁,急需调查治理,但因危岩地处高位,传统调查、评价手段难以实施。通过地质调查、钻孔取样和室内试验获取基础地质信息;利用倾斜摄影对危岩进行识别、几何特征获取和边界条件分析;以赤平投影法和刚体极限平衡法分别进行危岩带、危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对不稳定危岩单体利用Rocfall软件进行运动学模拟。结果表明:陡崖发育6处主要危岩单体,体积400~5000 m3不等;岩体受2组节理面切割和结构面组合控制,整体稳定性较差,易发生坠落式和倾倒式破坏;其中W3、W6危岩体在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对拟建工程形成滚动冲击,动能为5~12 kJ不等。研究结果可以为观音山危岩治理措施的选型、规模提供设计参数,为高位危岩的调查防治提供参考,对利用航测手段提高传统地质调查效率和精度做出了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莫红集镇后山危岩的地层岩性与坡体结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体结构特征及危岩变形破坏迹象,岩体为含磷粉砂岩及灰质白云岩,危岩具有较为破碎的岩体结构及良好临空条件,在差异风化、卸荷以及裂隙水等作用影响下,稳定性将逐渐降低,最终破坏失稳。通过稳定性分析,危岩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危岩区单体危岩有可能产生较大规模整体变形破坏,可能产生的变形破坏将以倾倒式和滑移式崩塌为主。根据对该崩塌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结果,提出采取被动网+拦石墙+危石清除+监测预警等工程进行综合治理的防治措施,为后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盐亭县危岩带进行现场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四处典型危岩体特征进行分析,采用赤平投影法、稳定性计算、坠落轨迹及冲击能计算对危岩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四处危岩体在天然和暴雨工况下均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2)W1、W2、W3三处危岩体的水平崩落距离和末动能较大,对附近居民和公共设施安全造成威胁,有必要采取防治措施;(3)根据现场调查和计算分析,对4处危岩体采取针对性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WY3危岩位于西南某水电站前期勘探施工临时营地正上方,基座受风化板岩层切割,上盘岩体受层面、两组中陡倾角侧向裂隙切割成块状,并呈现架空结构,后缘沿陡壁拉裂形成典型的贴坡式倾倒体。WY3目前处于时效变形阶段,一旦失稳,将对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构成极大威胁。通过系统分析WY3危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后,提出了危岩体可能的破坏模式,利用离散元软件对该危岩的破坏模式进行验证并模拟了危岩的变形运动趋势,采用相应的计算公式计算危岩体在4种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最后提出了危岩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云冈石窟危岩发育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云  陈星  刘俊红  陈勋  严绍军 《现代地质》2011,25(1):137-141
云冈石窟发育危岩,在国内砂岩石窟中具有代表性;对云冈石窟危岩发育的成因分析,可指导砂岩类石窟危岩的防治。采用工程地质的研究方法,从内在环境条件和外在环境条件两个层面,对云冈石窟区域危岩的发育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箱形向斜和断裂是云冈石窟区域危岩发育的宏观构造成因,近东西向的张裂隙和北东向剪切裂隙直接控制石窟区域内危岩的发育。石窟陡崖的高差直接控制岩坡卸荷带的发育规模,也决定着危岩体的致灾能量。软硬相间的岩层差异风化形成陡崖和岩腔,构成危岩体形态。裂隙水及降雨直接影响岩体稳定性。冻融、温差、干湿交替长期作用于岩体,导致危岩体稳定性不断劣化。人工开凿洞窟破坏崖壁应力状态,是危岩失稳的影响因素。云冈石窟危岩体成因分析结果为指导危岩体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危岩体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