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活动断裂的分形结构特征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分形理论分析了活动断裂带几断裂系,水系及断层泥粒度分布的分形结构特征,指出断裂系及水系分维值的大小体现了活动断裂的结构复杂程度和构造活动性特征,探讨论了断层泥分维值同断层运动特征与基物理力学性质的关系,分维是定量研究活动断裂的一种度量指标。  相似文献   

2.
鄂西清江上游NE向活动断层束分段分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清江上游NE向断层束7条区域性活动断层的轨迹结构,并依据断层几何轨迹的间断、连接和重叠特性,划分断层带的相对独立断裂段;进而利用分形分维分析,分别估算活动断层和相对独立断层段的轨迹结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条断层的轨迹结构具有其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咸丰断层分维值最高(D=1.268),齐岳山断层带分维值最低(D=0.980);每个相对独立的断层段也具有特征性的分维值,其中,郁江断层带的Ⅱ段的分维值最高(D=1.318),齐岳山断层带的Ⅰ段的分维值最低(D=0.962);断层轨迹结构越复杂、分段阶区分支断裂越多、分维值越高,其现今活动性越强;活动断层分段分形分析是进行断层活动性评价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仙女山断裂带断层泥分维值与断裂活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断裂带内的断层泥是断层新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断层新活动的多种信息。依据分形理论对仙女山断裂带内断层泥粒度分维值与断裂活动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仙女山断丢以粘滑为主,兼有蠕滑。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对仙女山断裂活动及其对水电工程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根据采集的天然断层泥样品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和吐谷鲁逆断裂带中断层泥进行了显微构造、显微形貌和分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断层泥至少存在三期变形 ;同时断层泥和石英碎粒中既发育有线状擦痕、阶步等典型的粘滑活动显微构造 ,也发育有剪切滑动、定向排列等典型的蠕滑活动变形现象 ,说明了断裂活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断层泥的分形研究表明 ,霍尔果斯和吐谷鲁断裂带断层泥分维值分别在 2 .17~ 2 .6 3和 2 .76~ 2 .89变化 ,分维值与断层运动方式粘滑或蠕滑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此 ,断层泥分维值能否作为判别断裂活动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清江下游主要活动断层的现今几何轨迹结构,并从几何形态、结构特性和现今活动性三方面对其进行自然段划分;进而利用分形分维分析,估算活动断层不同区段轨迹结构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一个断层段具有一个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现今活动性越强;其中,仙女山断层带中段分维值最高, D= 1257,而松园坪断层北段最低, D= 1018。结合地震活动分析发现:仙女山断层带是清江下游现今活动最强的活动断裂;仙女山断层带的中小地震活动,具有间歇式 分段振荡迁移的特性;时间上地震活动期为1~5a,相对平静期为10a 左右;空间上地震活动从南段开始,振荡迁移到北段,然后又向中段迁移,目前地震活动似乎正在向中南段边界迁移;并且,中南段断裂轨迹结构比北段复杂,分维值也高,地震活动强度相对较大,因此,未来仙女山断层带可能发生的中强地震( Ms= 50 级左右)将主要集中于中南段,而不是北段。  相似文献   

6.
断层体系分维与油田分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分形几何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东营凹陷T2,T6和TR3个不同构造层的断层体系的二维平面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在研究的标度范围内(l=0.5-4km)不仅具有统计自相似性,并且同一构造层不同子区域不同的分维值D.分维值分布特征为南区分维值略低于北区分维值,东区分维值略高于西区分维值,将本区断层体系的这种分维值布特征与油田分布特征对比,可发现分维值越高,油田规模越大。  相似文献   

7.
河北平原地区断层系的分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形成机理的复杂性和时空展布的不规则性,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定量化结果,应用分形理论可以对断裂构造系进行定量评价,断层分维是断层数量、规模、组合方式及动力学机制的综合体现,因此分维值的大小可以作为断层构造复杂程度一个定量化指标。运用分形理论,对河北平原区主要断裂构造带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河北平原区NNE向分维值为1.358,纬向断层系分维值为1.183,河北平原区活断层系空间分维值较高,这和研究区地震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多发一致。最后对河北平原区、渭河盆地和川滇断层系分形值和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地震空间分布和分形值的大小有对应关系,且渭河盆地、川滇的分形值大于河北平原地区,河北平原所发生的地震多沿NNE向呈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8.
任楼矿井72煤层断层构造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形理论,对安徽皖北任搂煤矿72煤层断层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计算了不同构造分区的维数。研究发现构造复杂性不同及断裂性质的不同其分形维数也有所不同,构造简单,断层分维数小,而构造复杂区,断层分为数相对较大;剪切断裂带具有较低的分维值,张扭性断裂带分维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断裂构造的分形研究及其地质应用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文章详细总结了断裂构造分形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断裂构造的分维值可以定量描述断裂分布的复杂性和构造演化的成熟度,它是断层数,规模,发育程度,组合方式及动力学的体现,断裂的分形结构特征与流体劝,油气运移成藏和矿床的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断裂的分维值越高,断裂连通性越高,越有利于流体流动汇聚和矿床的形成。此外,还可以从活动断裂的分形分析来研究断层的活动性及其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进行地震预测。文中总结了目前断裂分形研究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方法以及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较为详细地考察了评价断层复杂程度的各单项指标与分形维数的变化关系,指出影响分维数变化的敏感性因素是断层的数目和分布均匀程度。为采用分形手段研究断裂机理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细光  姚运生 《地学前缘》2003,10(4):365-371
在分析研究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实际工作和室内研究,从三峡九湾溪断裂带内各段断层泥的特征研究分析出发,探讨了九湾溪断裂带的分段性,结果发现:九湾溪断裂带存在明显的分段性,中段和南段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大,应变强度高,断层活动以粘滑为主,其分维值在2.2~2.6之间,石英碎砾表面发育各种撞击揳入现象、线状擦痕等显微构造;北段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较小,应变强度弱,断层活动以稳滑为主,兼具粘滑,其分维值在2.4~2.8之间,石英颗粒多为磨圆球砾,其刻蚀形貌以裂而不破现象为代表;中段是九湾溪断裂带最有可能发生诱发地震的地段和我们的重点监测地段。  相似文献   

12.
断层体系的分形维数及其对深源气运移条件的指示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分形理论计算了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以东地区T2、T3、T4反射层不同区域内断层体系的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通过对各区断层体系分维特征的分析,发现断层体系分维高值区域与深源气藏的分布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这不仅表明断层是该区深源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同时也表明断层体系分维特征是定量描述深源气运移、聚集条件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3.
湘中断裂体系分维与锑矿分布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卢新卫  马东升 《地质论评》1998,44(5):542-546
笔者将分形几何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湘中地区断裂体系的二维平面分布特征研究,发现在研究的标度范围内(r约2~80km)不仅具有统计自相似性,并且同一地区,不同分区具有不同的分维值D,分维值分布特征为东南区分维值高于西北区分维值,将本区断裂体系的这种分维值分布特征与锑矿床分布特征对比,可发现锑矿床(点)产出较多,矿床规模较大的地区,其分维值较大。  相似文献   

14.
晁洪太  王志才  王雷  孙岩 《地球科学》2018,43(5):1746-1754
断层泥是发震断裂最显著的物质标志之一,它保留着许多断层活动的信息.在野外宏观调查和显微视域观察基础上,利用SEM技术,从纳微米尺度,研究发震断裂带内黏土矿物的组合形态和变形样式,并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黏土矿物在断层粘滑滑移过程中,出现定向排列,在正交偏光显微镜下表现为平行排列的消光带.在SEM视域下,可以观察到片状黏土矿物的定向排列,同时可以清晰地识别多次断层粘滑滑移事件.在断层泥中发现的蠕变滑移现象,带有普遍性.在显微视域下,黏土矿物表现为波状消光带.在SEM视域下,可以观察到片状黏土矿物的褶皱变形、流动变形、绕砾滑动、撕裂变形等.鉴于在同一个视域内,可以同时观察到粘滑滑移标志和蠕变滑移标志,通过分析其先后关系,发现蠕变滑移发生于粘滑滑移之前,对应于断层的亚失稳阶段的运动.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南缘断裂带显微构造特征与活动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带中的断层泥和构造岩显微构造进行了研究,并对断裂带中的石膏、石英脉和断层泥进行了ESR测年。显微构造研究表明,断裂带至少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断层泥和石英碎粒中既发育有线状擦痕、阶步等粘滑活动显微构造,也发育有剪切滑动、定向排列等蠕滑活动变形现象。ESR测年结果显示,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带形成于1.5Ma前,在0.4~1.0 Ma和0.08~0.12 Ma期间进行了二次再调整。断裂活动时间与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时间一致,说明准噶尔盆地南缘霍尔果斯-玛纳斯-吐谷鲁逆断裂带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