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沈照理  王焰新 《地球科学》2002,27(2):127-133
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历史,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末-70年代初;第二阶段,70年代初-80年代末;第三阶段,80年代末至今。近年来,环境问题在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也使水-岩相互作用研究获得了更大、更持续的发展空间。简要回顾了地下水成因和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控制 水的化学成分的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水-岩相互作用与地质灾害等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认为有望取得创新成果的领域包括:地下水城质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地下水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和极端条件下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攀西(康滇)古大陆裂谷带,自发现以来仅仅几年就名扬中外,并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在古大陆裂谷带中,康滇(攀西)裂谷可与著名的奥斯裂谷媲美,地质构造标志明显,演化阶段清晰这一特点,可使它成为研究古大陆裂谷带的典例之一。 然而,对于康滇裂谷带研究中的有些认识问题还有待商榷。比如,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是裂谷成穹期的产物还是成谷期(即裂谷期)的产物,这是极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以峨眉山玄武岩为主体,包括富铁质层状基性超基性杂岩在内的暗色岩套是裂谷构造  相似文献   

3.
煤系源岩倾油倾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克明  熊英  刘新月 《沉积学报》2004,22(Z1):56-60
利用固体13C核磁共振波谱检测源岩干酪根中油、气潜力碳的相对含量,并利用该参数直接判别各类源岩在"液态窗"阶段的倾油、倾气性.有些煤系源岩虽然其地球化学特征属腐植型母质,但由于其干酪根的脂碳中油潜力碳>气潜力碳,故仍以生油为主.该方法从生烃机理出发进一步揭示了新疆焉耆盆地中、下侏罗统煤系源岩以生油为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硅岩是由自生石英形成的化学沉积岩,通常以层状或非层状(结核状、条带状)独自出现、与其他岩性互层出现及赋存于其他岩性地层中。硅岩不仅记录了大量盆地古地理、古海洋、古气候的地质信息,而且对于岩石大地构造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对硅岩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近年来关于硅岩的新观点为硅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途径和研究线索。通过调研近年来关于硅岩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的研究,分析总结了不同地质历史时期、不同沉积环境、不同产状硅岩的形成模式、成因类型以及判别方式,认为硅岩的沉积不是单一因素控制的结果,而是地质构造活动强度、生物类型及活动性、沉积古环境的综合结果。常规地球化学元素结合岩石组构与微区分析、包裹体分析、新同位素(Rb-Sr和Sm-Nd)分析,以及新的地球化学判定标准(Ge/Si)是硅岩研究的必备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金青顶金矿床地质、蚀变岩石类型、蚀变矿物、蚀变岩岩石化学、痕量元素地球化学、蚀变岩石英包体的物理化学、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确定了主要金矿体、主要成矿阶段的围岩蚀变岩的分带特征.研究了围岩蚀变岩带的形成机理,建立了壳源深熔花岗岩-热液流体-碱酸交代作用的蚀变岩带形成模式.指出了围岩蚀变岩带的找矿信息.  相似文献   

6.
石英(滑石)菱镁岩是基性岩、超基性岩与富CO2流体反应形成的一套硅化-碳酸盐化蚀变岩,常伴生金、汞、菱镁矿、碱金属矿化而在国外备受关注,但国内相关研究较薄弱。巴尔蛇绿岩位于西藏阿里地区,石英菱镁岩主要出露在蛇绿岩体东北边界,出露厚度约20 m,近北西西向延伸数千米。本文系统研究了雅鲁藏布缝合带西段巴尔蛇绿岩边部石英菱镁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尖晶石镜下特征,划分为两个阶段:一阶段石英菱镁岩中尖晶石稳定存在,二阶段石英菱镁岩中尖晶石几乎全部蚀变(代表更强程度蚀变作用)。石英菱镁岩主要地球化学组成为Si O2、Mg O及CO2,8件样品主量元素含量变化较大,Si O2/Mg O比值波动较大,反映石英菱镁岩形成为非等化学过程。蛇纹石化橄榄岩与石英菱镁岩有着相似微量元素分布规律,表明同源性,但两者仍有较明显差异:两阶段石英菱镁岩LREE都较地幔橄榄岩略富集,从地幔橄榄岩到两阶段石英菱镁岩,HREE先亏损再略富集。微量元素标准化图解中,Sr在橄榄岩与石英菱镁岩中都为正异常,其含量随蚀变强度增强而增加。此外,两阶段石英菱镁岩均无Au、Hg矿化。  相似文献   

7.
都龙矿床含矿层状夕卡岩成因的地质地球化学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含矿岩石--层状夕卡岩,顺层产出中寒武统田蓬组片岩、大理岩中。本文通过层状夕卡岩的地质、岩石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等特征的研究,提出其形成大致经历了热水沉积、区域变质和岩浆热液叠加等三个阶段,属于多因复成夕卡岩,并为矿床成因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8.
川西攀枝花—西昌地区结晶基底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由于同位素年龄依据不足和没有正确区分晚二叠世热接触变质岩、喜马拉雅期动力变质岩与前震旦纪区域变质岩,攀西地区结晶基底的划分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依据1:50000区域地质调查结果,将原仁和群(Pt1R)修改为晚二叠世岩浆岩和喜马拉雅期动力变质岩,将五马箐(岩)组(Pt1w)和顶针杂岩(Pt1D)修改为晚二叠世热接触变质岩和喜马拉雅期动力变质岩,将安宁村组(Ptlα)和纸房沟组(Pt1z)修改为震旦系地层,并依据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将结晶基底划分为变质侵入体、变质表壳岩和TTG套岩,论述了结晶基底的成因和演化。  相似文献   

9.
镁铁-超镁铁质岩的成岩过程、原始岩浆的成分特征及岩浆源区性质的判别对探讨大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对赣东北德兴地区年龄约838 Ma的镁铁-超镁铁岩的主、微量元素、REE和Sm-Nd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它们多属亚碱性系列,地球化学特征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差异性。它们都一致具有较高的εNd(t)值;但有些样品具有明显的“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有些则显示板内拉张的信息等。作者据此探讨了赣东北地区新元古代镁铁质岩的成因、岩浆演化过程和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0.
红层软岩具有遇水软化特性,在降雨条件下渗流、化学、力学损伤等多效应综合作用造成工程地质灾害,是岩土工程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基于能量耗散原理,研究了软岩软化过程中的渗流、化学、损伤效应,提取了主要的渗流、化学、损伤能量变量,讨论了渗流-化学-损伤效应对软岩软化过程的作用以及能量耗散的机制,结合软岩三轴试验分析了能量耗散过程。结果表明:在渗流-化学-损伤效应共同作用下,水在软岩中形成渗流,渗流的作用加速了软化进程;软岩与渗流之间的化学作用加速了裂隙-孔隙损伤的发展;软岩裂隙-孔隙损伤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渗流及化学的作用。从能量角度来看,软岩软化后可承受的极限应变能量减少,渗流提供了能量同时也通过化学效应消耗了软岩自身的能量,降低了强度并引发损伤,因此,软岩软化的过程是一个能量耗散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渗流、化学、力学损伤等能量的涨落及耗散、物质交换、非线性正反馈作用,使得软岩经历从平衡态到非平衡态相变,最终软化破坏形成了耗散结构。  相似文献   

11.
论沉积盆地的等时地层格架和基本建造单元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5  
层序地层分析为当代沉积学的重大进展领域和研究热点,主要来自北美边缘海盆地的经验不能简单的用于性质极不相同的、在我国占重要比例的内陆盆地和近海盆地。为此本文从更广泛意义上讨论了层序地层单元和各级建造块的地质涵意,并以在我国不同类型板内盆地中的实践进行了论证,提出了在我国进一步开展层序地层分析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应用中的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宏文 《古地理学报》2009,11(5):471-480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自诞生以来, 由于其基本原理和分析技术的广泛适用性、可行性、高精度和可预测性, 得到了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的认可并在油气勘探与开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中国油气勘探与油田开发挖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对概念理解的偏差以及模糊不清的认识,须要更深入的探讨以加深认识。作者主要从概念和方法上分析探讨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储集层规模的地层划分与对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基准面旋回与准层序概念的差异性;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基准面旋回的界面识别与基准面旋回对比等,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运用该理论和方法的学者达成一定的共识并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论沉积盆地分析领域的追踪与创新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李思田 《沉积学报》1992,10(3):10-15
层序地层学的产生为研究盆地充埙提供了较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层序地层分析与当代沉积体系分析、构造-地层分析和高分辨事件地层分析的密切结合将形成新的综合的成因地层分析系统。  相似文献   

14.
近30年时间,层序地层学理论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石油、煤矿等矿产领域获得了应用,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层序地层学理论自身不断完善的同时,其突出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流派众多,多家层序地层学流派对层序的级次、划分方案乃至层序的界线理解各异;不同流派层序地层学者对同一问题看法分歧较大,缺乏广适性;不易制定操作规范;各流派相互融合贯通研究较少。在复杂陆相地层研究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并且日益暴露出单一层序地层学流派的不足。由此,决定探讨一种方法思路,力求吸取各家之长,总结出一套陆相地层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分析认为,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在研究的深度及系统性上、应用的广泛性上比较突出。对两种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层序级次、层序界面等特征分析表明,这两种层序地层学理论上具有相互结合的可能性。为此,以冀东高尚堡深层Es32 3油藏为例,采用经典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从层序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出发,建立了工区精细等时层序地层格架。构造格局与沉积特征、生产实践均表明,该地层格架较为合理。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表明,在陆相地层研究中,将经典层序地层学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相结合,是提高理论研究的科学性与实际应用效率的有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思静  麻建明 《沉积学报》1999,17(4):542-546
报道了广西钦州海槽早石炭世-早二叠世深水硅质岩的锶同位素测定结果和经年代校正后的87Sr/86Sr初始值,建立了锶同位素演化曲线;通过与同时代上扬子地区台地相碳酸盐岩87Sr/86Sr比值和演化曲线的对比,研究了二者的异同和造成差异的原因。深水硅质岩和同期台地相碳酸盐岩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在总体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反映海平面变化对其影响的一致性。玄武岩喷发等局部事件和硅质岩中无法回避的陆源碎屑的影响是造成87Sr/86Sr比值和演化曲线差异的主要原因。硅质岩锶同位素演化曲线显示,海平面上升发生于早石炭世,在晚石炭世早期达到最大值,晚石炭世晚期,海平面有所下降,在其后的早二叠世,海平面再次上升。  相似文献   

16.
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定年的可靠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姚海涛  郑海飞 《地球化学》2001,30(6):507-511
通过对Rb-Sr等时线原理应用的必要条件及流体包裹体样品的成因特点的分析,认为是否可以用流体包裹体Rb-Sr定年在理论上尚需解决以下问题:(1)因矿物中常有不同期次、不同成因的流体包裹体存在,必须保证所选择的各流体包裹体样品具有相同的初始Sr同位素比值;(2)流体包裹中Rb与Sr的分异机理以及分异程度问题,即流体中Rb与Sr之间是否存在分异和分异程度是否可以达到Sr同位素分析的精度分析。已有的流体包裹体的Rb-Sr等时线年龄研究资料和数据的分析检验结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等时线图上数据点分散;拟合年龄较老;等时线拟合品质参数的MSWD偏大,可靠性低。  相似文献   

17.
层序地层分析在非油气领域的应用进展及前景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序地层分析已在油气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相比而言,其在非油气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章论述了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内容及其在非油气领域的应用进展;从油气与非油气矿床成矿、富集规律的相似性和两者的共生性,以及层序界面、沉积体系域与成矿基本要素和条件的耦合性,评述了层序地层分析在非油气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又针对油气与非油气矿床在成矿方面的差异性和海、陆相层序地层的差异性,指出了层序地层分析应用于非油气领域时应注意或需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姚尧  梅朝佳 《古地理学报》2017,19(3):513-524
在层序地层学的Exxon时代,在强调陆上不整合面形成层序界面的概念体系中,科学家们总结认为,陆相层序形成在基准面上升期间,以一个从聚合的河道相砂岩到孤立的河道相砂岩组成的向上变细的沉积序列为特征,这代表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进步;但是,运用海相层序地层的“体系域”名称,如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等,来划分和解释陆相层序的时候,又产生了若干的概念体系不协调。基于此,产生了陆相层序体系域构成的“非常规”体系域概念,成为陆相层序研究的第2个概念进步。更为重要的是,与海相地层一样,主要的沉积作用发生在基准面上升期间,但是,在基准面下降期间也可能产生相应的沉积,从而进一步说明了陆相地层复杂的堆积作用和响应机制,也表明了陆相层序更多的变化性。陆相层序的上述特征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焦点之一。追逐这些概念变化和进步,将有益于深入理解陆相层序复杂的形成过程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代表了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9.
王龙  张瑞  华柑霖  张磊 《沉积学报》2018,36(6):1059-107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多重地层划分理论的提出和各种测试方法、手段的应用,一系列地层学分支学科开始出现。众多的地层学的分支学科极大地开阔了地层学研究领域,使地层学理论百家争鸣,向着多侧面、多层次和多尺度的方向发展,但较为专一的研究对象也使其趋向碎片化。因而,重新回顾地层学的发展历程,发现依据不同特征和属性建立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关联,将趋向碎片化的地层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很有必要。就此从时空有序性的角度,系统总结和梳理了地层记录的不完备性、穿时性、旋回性、非渐变性和不可逆性。发现在地层记录中,尽管岩性变化、生物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不是严格地统一到时间变化中,但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分布是有序和有规律的,是虽然不具备等时性但具备时间秩序性的沉积体。从下老上新的斯坦诺地层三定律,到空间上毗邻关系可以转化为时间上相随历史的瓦尔特相律,地层学不仅用上、下、左、右表达空间概念,也揭示其时间属性;不整合刚提出时仅仅是一个构造概念,是褶皱幕或造山幕导致的地层关系在空间上的不协调,但现今却包含了更多的时间属性,定义为地层记录的长时间缺失;地层旋回一开始是对地层重复性的描述,但随着第四纪米兰科维奇旋回的研究,证实它与沉积层序都是天文节律(时间)的产物。在复杂的地层记录中发现和恢复其有序的时空关系,揭示地层记录的时空有序性成为了地层学所有分支学科共同面临的主题,也使其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潜山的三维地质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质结构研究是开展盆地分析与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以古潜山油气田著称于世,潜山地质结构的精细研究是深化油气勘探、进一步获得油气发现的关键。本文基于对覆盖整个冀中坳陷的2D 和3D 高精度地震资料的系统解释及对钻达潜山的数百口探井资料的综合整理与分析,开展了潜山地层与断裂系统的精细解析,整体揭示了潜山的三维地质结构。研究表明,冀中坳陷内发育长城系底、寒武系底、石炭系底、中生界底、古近系底和新近系底6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据此,在纵向上划分出7个构造层。冀中坳陷内切穿潜山顶面的断裂按其走向可以分为NE、NW 和近EW 向3 组。其中,NE 向断层最为发育,NW向断层多发育于坳陷中部偏东。以近EW 向的徐水-安新断层和衡水断层为界,将冀中坳陷分为北、中、南3 段,各段的构造样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潜山成因类型的角度出发,根据潜山的地层组成、构造演化、控山断层及潜山本身几何学特征等因素,在坳陷内划分出42个潜山构造带,并详细总结了重点潜山带的发育特征。前中生代的构造-沉积演化为潜山的发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早期的挤压事件对潜山地层有着明显的改造作用,晚侏罗世以来的多期伸展控制了坳陷内不同成因类型潜山的形成-调整-定型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