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化石羽毛颜色特征对探讨带毛恐龙和早期鸟类的起源及其生活习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论述了现生羽毛成色机制和化石羽毛颜色复原的相关研究进展,认为化石羽毛结构色的恢复是羽毛化石研究工作的一大难点。结构色在现生羽毛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与羽毛结构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无法确定化石羽毛精细结构的情况下,对处于演化早期阶段的羽毛化石,仅通过化学色素来复原其颜色具有较高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季强  王旭日  季燕南  等 《江苏地质》2016,40(4):535-544
简要介绍了羽毛的结构、类型、发育过程、起源及早期演化,讨论了"单根管状羽毛"的性质,指出这种管状结构不是羽毛,而是高度变形的特化鳞片。尽管羽毛与爬行动物的鳞片同源,而且羽毛是由恐龙身上的鳞片演变而来,但关键在于小囊领的分异和羽枝脊的出现与否。也就是说,在形态结构上,如果表皮的角质化衍生物出现了羽根和羽小枝,就应该将其称为羽毛,未发生这种分异的结构应当归于高度变形的特化鳞片。同时还讨论了德国法兰克福圣肯堡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带纤维状结构的鹦鹉嘴龙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发现的植食性恐龙(Kulindadromeus zabaikalicus),认为二者发育的纤维状结构或羽毛状结构不是羽毛,而是高度变形的特化鳞片,并不存在鳞片与羽毛共生的现象。就目前的材料而言,羽毛仅限发育于兽脚类恐龙中,并不是所有的恐龙均发育羽毛。  相似文献   

3.
季强  袁崇喜 《地质论评》2002,48(2):221-224
本文实事求是地介绍了道虎沟生物群的组成及相关地层的岩性,并根据长尾型嘴口龙类(Rhamphorhynchoidea)翼龙与短尾型翼手龙类(Pterodactyloidea)翼龙同期共生的特点,确信道虎沟生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晚侏罗世。此外,本文还研究了道虎沟生物群中翼龙身上发育的皮肤衍生物,初步认为它们是原始羽毛(protofeathers),至少是与羽毛同源的(feather-homologous),这对于了解羽毛(广义)的演化历史和早期的形态结构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季强  袁崇喜 《地质论评》2002,48(2):221-224
本文实事求是地介绍了道虎沟生物群的组成及相关地层的岩性,并根据长尾型嘴口龙类(Rhamphorhynchoidea)翼龙与短尾型翼手龙类(Pterodactyloidea)翼龙同期共生的特点,确信道虎沟生物群的地质时代为晚株罗世。此外,本文还研究了道虎沟生物群中翼龙身上发育的皮肤衍生物,初步认为它们是原始羽毛(protofeathers),至少是与羽毛同源的(feather-homologous),这对于了解羽毛(广义)的演化历史和早期的形态结构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唐烽  曹颖 《中国地质》1998,(8):37-39
鸟类是否能起源于恐龙?这一直是古生物学家头脑中萦绕追索的问题之一。早在70年代J.Ostrom就提出了兽脚类恐龙可能是鸟类祖先的假说,此后,古生物学家孜孜寻求有关的证据,积  相似文献   

6.
辽西凌源全身长有羽毛奔龙化石的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辽西凌源发现的全身长有羽毛的奔龙化石 (NGMC91) (Ji等 ,2 0 0 1)进行了再研究。根据头颅和头后骨骼的特征 ,其应归于中国鸟龙属 (SinornithosaurusXuetal.,1999)。由于研究的材料是一块处于非成年期的标本 ,虽然其有些特征明显与千禧中国鸟龙有别 ,但仍难以确定这些差异是否受个体发育的影响。因此 ,文中仍将其作为未定种 ,置于中国鸟龙属中。此外 ,文章还简要讨论了羽毛的发生和早期演化 ,认为羽毛出现的初始功能就是为了保持体温 ,与后期的飞行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1,(3)
本次研究以预处理后的鸡羽毛为研究材料,通过引发剂和交联剂的作用,与丙烯酸和聚乙烯醇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合成了一种羽毛蛋白基聚丙烯酸钾/聚乙烯醇半互穿网络的高吸水树脂(CFP-g-PKA/PVA semiIPNs SAR; SAR)。并考察了溶液pH值和温度、溶液中氮磷元素浓度和Na~+,Mg~(2+),Ca~(2+)和Al~(3+)等离子的强度,以及时间对SAR吸附废水中氮和磷元素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上述因素均会对SAR的吸附性能产生影响。此外,动力学研究表明SAR对氮和磷的吸附都符合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能够很好地对吸附数据拟合,表明SAR对氮和磷的吸附是不均匀的多层吸附。该研究表明SAR可作为一种高效的氮磷去除和回收材料应用于废水处理领域。  相似文献   

8.
(Epidexipteryx hui Zhang et al,2008)2006年在中国内蒙古宁城县侏罗系道虎沟组地层挖掘出一保存良好的小型手盗龙类恐龙部分骨骼化石,尾巴附有4根长羽毛。经中国科学院周中和、张福成等研究,认为是一种新发现的恐龙属种,命名胡氏耀龙,其属名耀龙意为"炫耀羽毛的恐龙",种名胡氏则为纪念2008年4月逝世的中国古哺乳动物学家胡耀明。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质》2017,44(6):1261-1262
<正>近日,英国学者Fiann Smithwick等人在《当代生物学》上发文称,他们仔细研究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华龙鸟标本,通过对比包含在恐龙羽毛化石中的色素体与现生鸟类羽毛中的色素体,来复原恐龙羽毛颜色和图案等信息,并证实这只小恐龙有一条带斑纹的尾巴,和一个像戴上了"蒙面侠面具"的面部。恐龙羽毛  相似文献   

10.
始祖鸟的发现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迄今为止共发现了7枚保存骨骼、羽毛印痕的化石标本和1枚单根羽毛化石标本。由于始祖鸟既显示了明显的爬行动物的特征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140多年来人们一直将其作为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环节”(“missing link”),但更倾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鸟,或鸟类的始祖。由于始祖鸟化石稀少,加之地理分布十分局限,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围绕鸟类起源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假说。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发现了大量长羽毛的恐龙和原始鸟类化石,有力地支持了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术观点,使赫 140多年前提出的“假说”成为当今国际科学界占主流地位的学说和理论,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鸟类起源问题,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一直没有发现与德国始祖鸟十分接近或与德国始祖鸟处于同样进化水平的原始鸟类化石,这种缺憾使我们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2002年,笔者等在中国辽西早白垩世断层中发现了2种初鸟类化石,即中华神州鸟和东方吉祥鸟。通过比较解剖学研究和支序分析,这2种初鸟类要比始祖鸟略微进步一些,在研究鸟类的早期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仍然难以对鸟类定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一件采自中国河北省丰宁县龙凤山桥头组的初鸟类化石——华美金凤鸟(新属、新种)(Jinfengopteryx elegans gen.et sp.nov),与其共生的化石有Lycoptera davidi,Peipiaosteus pani,yanosteus longidorsalis(鱼类);Jibeinia luanhera,Protopteryx fengningensis(鸟类);Ephemeropsis trisetalis(昆虫)及少量植物。支序分析表明,华美金凤鸟处于初鸟类谱系树的基部,比始祖鸟略微原始,与后者为姊妹群关系。奔龙等兽脚类恐龙是它们的外类群。金凤鸟、始祖鸟是中华神州鸟等原始鸟类的外类群。这说明华美金凤鸟处在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位置,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最原始的初鸟类。华美金凤鸟的发现在研究鸟类起源、恐龙-鸟类的系统关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最近辽西建昌地区报道发现了一系列带羽毛恐龙和翼龙化石, 其赋存化石的地层层位时代一直富有争议。我们结合前人资料对玲珑塔含化石地层剖面进行了野外调查和实测, 厘定了含化石地层沉积层序和时代归属。剖面顶底岩石组合特征主要以溢流相中性熔岩和近火山口相火山碎屑岩为主, 中间层位为河流相-湖泊相碎屑岩。该剖面产有大量叶肢介、介形类、双壳类、昆虫、鱼类、植物化石和大量脊椎动物化石。上述化石指示含恐龙化石地层时代为中侏罗世。通过区域对比认为含恐龙化石地层与区域上髫髻山组地层层序和岩石组合相似, 因此认为含恐龙化石地层为中侏罗世髫髻山组(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年龄范围为152~165 Ma)。  相似文献   

12.
达尔文翼龙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昌 《地球学报》2010,31(2):129-136
达尔文翼龙为中等大小的翼龙类, 发现于辽西辽宁省建昌县玲珑塔中侏罗世髫髻山组, 是目前已知唯一由原始类群(非翼手龙类)向进步类群(翼手龙类)演化的过渡类型。它既具有原始类群的特征: 比如尾长, 多于20节尾椎椎体, 且尾椎椎体由极度加长的、纤细的前后关节突及脉弧所包裹, 构成一僵硬的尾部, 第五脚趾具有两个长的趾节; 又具有进步类群的特征: 比如头骨加长, 鼻孔和眶前孔愈合为一大的鼻眶前孔, 颈椎椎体长, 没有或者颈肋退化; 翼掌骨与肱骨的比率介于原始类群和进步类群之间。达尔文翼龙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它填补了由原始翼龙类向进步翼龙类演化的空白, 为生物宏观演化(模块演化)机制-即组成生物体的模块在短时间内共同演化提供例证。从达尔文翼龙的骨骼结构变化上看, 空中丰富的食物来源(比如飞行能力差的、带羽毛的恐龙、滑翔的哺乳动物、小的翼龙及昆虫等), 可能为导致翼龙头骨和颈部首先演化的原因之一。达尔文翼龙的发现, 有可能打破对翼龙类传统分为两大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吕君昌 《地球学报》2016,37(2):129-140
在江西赣州地区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窃蛋龙类化石——赣州华南龙,属于进步窃蛋龙类,其独特的头部特征为研究窃蛋龙类恐龙的颅面演化、古地理分布及古生态环境提供重要信息;在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地层中发现的大型、前肢短的驰龙类恐龙——孙氏振元龙,为大型、短前肢类型的驰龙类提供羽毛形态学方面的重要信息,为研究驰龙类的多样性、鸟类羽毛以及飞行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辽西发现的喙嘴龙类翼龙——朝阳东方颌翼龙,是该地区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的第一件翼龙标本,不仅填补了时代上的空白,同时对于印证晚侏罗世喙嘴龙类的辐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重要发现对于研究窃蛋龙类的演化、驰龙类羽毛演化及鸟类羽毛起源等热点与难点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尤其在发现华南龙的基础上,命名了赣州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14.
角蛋白酶基因工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角蛋白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硬性蛋白,主要存在于各种动物的毛发、鳞片、羽毛、蹄、角等结构中。角蛋白化学结构稳定,不易被一般的蛋白酶降解,但作为角蛋白酶的专一性底物,角蛋白可被角蛋白酶降解。角蛋白酶由微生物产生,可特异性降解羽毛等含角蛋白类的物质,在食品、医药、饲料生产和环境废物处理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综述了微生物角蛋白酶基因分离和表达研究进展,并对角蛋白酶基因在异源表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正首次提出区分自生碳酸盐和原始海相碳酸盐的方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郑永飞研究组,对华南地区同时含有自生碳酸盐和原始海相碳酸盐的早三叠世地层进行了研究,发现原始海相碳酸盐和自生碳酸盐在铀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上存在差异,其中原始海相碳酸盐铀相对亏损,但富集重碳同位素,故可借此将它们区分开。自生碳酸盐是除原始  相似文献   

16.
钱迈平 《江苏地质》2004,28(2):82-89,i001,i002,F003
近年,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表明:过去长期被认为只有鸟类才有的,并作为鸟类区别于其他脊椎动物的一些重要特征,如羽毛、叉骨、胸骨、尾综骨、前肢可折叠于体侧、眼眶与下颞孔相连的头骨及耻骨向侧后伸展的骨盆等,却也在1亿多年前的不少小型兽足类恐龙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相信鸟类是从小型兽足类恐龙起源。但迄今发现的所有具鸟类特征的恐龙,在时间上却晚于或至多也只是接近目前公认的最早鸟类——晚侏罗世的始祖鸟,而原始鸟类双弓型头骨似乎在暗示:鸟类可能起源于比恐龙更古老的初龙类。这些都对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提出了质疑。就目前的化石记录而言,鸟类和兽足类恐龙系统演化关系密切是毋庸质疑的。但由于至今未找到在时间上足以演化出鸟类的更古老近裔恐龙,因此还不能说恐龙就是鸟类的祖先。它们可能只是与原始鸟类平行独立发展的姊妹群,二者也许出自一个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17.
兽脚类恐龙是恐龙动物中的主要代表类群之一。本文综述了兽脚类恐龙的组成及鉴别特征,并论述了其主要演化趋势,介绍了近年来在辽西地区发现的“带羽毛”兽脚类恐龙及其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Ⅱ):早期地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地球(early Earth)是指冥古宙(或称dark ages,黑暗时代)的地球,也称为"Hadean Earth",即是45.6亿年至40亿年的地球。早期地球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是诸多地质、地球化学理论或模型必须面对的基本科学问题。本文系统综合了与早期地球相关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近10年来的进展,以建立地质理论的各种大地质现象起源为主线,包括原始地核、原始地壳、地幔对流、岩石圈、地幔不均一性、陆壳和洋壳、水及大气圈和海洋、板块构造、早期生命等起源问题。这些都是地球科学的重大前沿科学问题,也与地球物质起源相关的宇宙起源、元素起源密切相关。原始地核出现最早,在原始地球形成之初的几个百万年内就形成了,4 450 Ma地球发生了最后一次全球整体的大规模熔融事件,地球的原始地幔和原始地核再次均一化,原始地核可能消失;4 450 Ma之后的地核大小与现今的地核大小基本一致,只是液态外核在不断冷却缩小,而固态内核在不断增大;从锆石年龄得出最早地壳大于4 408Ma,而从Sm-Nd体系获得的最早地壳年龄为4 470 Ma,比后期地核形成要早。总之,原始地壳从原始地幔中分离出来的时间大体为44.5亿年。一些最老的锆石中Nd、Hf的地球化学特征也证明原始地幔分异发生在43亿年前。岩浆抽吸后的原始地幔上部经冷却,原则上可能构成原始地壳下部的原始岩石圈地幔,从而开始出现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分异演化。但是,地球40亿年前的原始岩石圈没有大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之分。对地幔对流循环起源有3种认识,最可能产生于44.5亿年前的偶然撞击事件。地幔不均一性起源可能与地幔对流循环有关,可用地幔柱理论或地幔翻转过程给予解释,且早于板块构造体制起源,板块构造增强了其不均一性。水、大气圈和海洋的起源早于陆壳和洋壳的分异。最早的水最可靠的直接证据来自发现的最老锆石的氧同位素,表明水在40亿年前就在原始地球表面稳定存在。但是,地球最早的矿物记录残存在西澳伊尔岗克拉通中(Mt.Narryer和Jack Hills地区),为一颗44亿年的锆石。这颗最早的锆石也意味着最早的硅铝壳(陆壳)应当在44亿年前就出现了。陆壳记录远远早于板块构造在地球上运行的可靠记录,因而早期陆壳起源机制很可能是独立于板块构造体制之外的前板块构造体制制约,触发式拆沉驱动的构造-岩浆过程和3个世代的岩浆分异过程最终导致大规模TTG(陆壳)爆发式形成。水是生命起源的必备条件,因此地球生命起源时间晚于4.0Ga,化石确证生命至少起源于3.7Ga前,且生命最可能出现在海洋中的热液喷口。总之,本文概要介绍了诸多地球科学成就的菁华和前沿,也有助于全面认识与早期地球组成、结构、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相关的不同学科前沿的最新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煤层气藏物质平衡法未考虑地解压差问题,对此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新方法。首先对煤层的原始吸附气含量采用临界解吸压力(而非前人采用的原始地层压力)下的Langmuir方程进行表征;然后通过近似化和线性化处理,将基本物质平衡方程转化为视平均储层压力(P/Z*)和累积产气量(GP)的直线方程。该直线在直角坐标系横坐标上的截距为原始地质储量,在纵坐标上的截距为视临界解吸压力(而非前人的视原始地层压力)。运用该物质平衡法,计算Eclipse建立的一个煤层气藏模型的储量,发现误差仅为0.35%。这表明在参数准确的情况下,Langmuir体积和压力、原始割理孔隙度和某些时刻的平均地层压力等在数模中可准确获知,该方法是准确可靠的。   相似文献   

20.
辽宁西部义县组被子植物花粉的首次发现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王宪曾  任东 《地质学报》2000,74(3):265-272
对辽宁西部晚侏罗世义县组中的孢粉植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发现了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花粉化石。该花粉植物群可分为三大类,即无孔粉类、原始单远极沟粉类和原始三沟粉类。该发现表明在晚侏罗世原始被子植物已经存在,并且已呈现出多类型特点。义县组中被子植物花粉的新发现为研究被子植物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