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瓶状微化石是研究历史短暂,研究程度较低,不甚知名的一个新型化石种类。“瓶状微化石”一称,虽非正式学名,但事实上它在前寒武纪微体古生物学领域已经形成了或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本文综合了国外的基本文献,并部分涉及国内资料,对瓶状微化石做一简介,目的在于促进我国境内对此类化石的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泥盆纪双壳类分布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泥盆纪双壳类动物群的研究,开始较晚,直到七十年代早期,才描述发表了不到十种。后来,广大地质古生物工作者先后在全国各地泥盆系中,采集了大量双壳类化石,在华南和西南地区,双壳类已被证实是泥盆系的主要门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知的泥盆纪双壳类达40余属,200余种。现将中国泥盆系双壳类的分布概况,作一简单介绍。 中国泥盆系双壳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从地理上看,凡发育浅海、滨海相泥盆系的  相似文献   

3.
张颖 《世界地质》2013,32(1):189
为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提高我国地质古生物博物馆馆长的业务素质,更好地开展博物馆及相关工作,由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古生物学会、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等和辽宁省化石保护局联合主办,2013年1月8-13日在沈阳(辽宁古  相似文献   

4.
《地层学杂志》2015,(2):238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定于2015年8月10日~14日在辽宁沈阳召开。辽宁是我国古生物研究的重要地区,尤其以辽西"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古生物化石的新发现享誉全球,为全球鸟类起源、被子植物及真兽类哺乳动物等生命起源以及全球重大地质事件、古气候和环境演变等领域研究和学科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辽宁在古生物化石保护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古生物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以及古生物学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新成绩。  相似文献   

5.
理论古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古生物学旨在探求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圈发展的规律,在研究生物进化型式及其控制因素的同时,从理论上探讨生物界重大变革的根本原因。近二十年来,国际上理论古生物学领域的日趋活跃和化古生物学(Palaeobiology)的蓬勃兴起,是当今古生物学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 古生物学几乎是和地质学同步发展起来的。在“描述古生物学”(Palaeontography)方面,一百多年来,各国古生物学者识别和描述了难以数计的化石分类单元,建立了地史时期大部分生物门类的分类系统,使人们对生物界的演变历史有较深的了解。古生物学的研究迄今为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泥盆纪珊瑚化石的分布和组合层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泥盆纪珊瑚化石的研究,可以溯源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古生物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也有近五十年的历史。前人的有关著述颇多,但都着重于地区性的珊瑚群的描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在辽阔的中国南方,采集和积累了丰富的化石材料。尤其近年来,在泥盆纪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面更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就  相似文献   

7.
潘云唐、余汶合著的《中国二叠纪腹足动物》(Permian Gastropoda of China)专著(英文版,约合12万字,附中文摘要)年前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我国腹足类古生物学断代总结性专著之一,总结了我国二叠纪腹足动物化石的研究历史,化石地质时代分布,各时代的化石组合,古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8.
《地层学杂志》2011,(4):367-367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定于2011年10月21日~23日在贵州省关岭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召开。贵州是我国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研究的经典地区之一。十多年来,瓮安、凯里和关岭等化石群的发现和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促进了我国古生物学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等事业的发展。这次会议以"古生物科学...  相似文献   

9.
第4届国际遗迹学大会于2016年5月6日—9日在葡萄牙新伊达尼亚世界地质公园召开。从会议报告、展板、论文摘要集和野外地质考察可以看出: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分析及遗迹化石的系统古生物学是当前遗迹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新概念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是未来遗迹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比表明,中国学者在遗迹化石的系统分类学、陆相遗迹化石以及新遗迹学领域研究较为薄弱。笔者认为,注重遗迹化石在地质突变期中的分析、发展新遗迹学、加强四足动物及鸟类足迹的研究,将是近期国内遗迹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粤西云开地区东冲组内发现以双壳类占绝对优势的中奥陶世动物群,包括双壳类:Praenucula cf.sharpei Babin and Gutierrez-Marco,P.sp.,Homilodonta regularis(Portlock),Similodonta similis(Ulrich),S.cf.cerys Cope,S.sp.,Trigonoconcha acuta Sanchez,Concavodonta sp.,Arcodonta sp.,Sthenodonta cf.eastii(Tata),S.sp.,Nuculites cf.cylindricus(Portlock),N.sp.,Phestia sp.,Cardiolaria? sp.,Inaequidens cf.davisi Pojeta and Gilbert-Tomlinson,I.sp.,Mytilarca? sp.,Cyrtodonta sp.,Modiolopsis spp.,Carminodonta sp.,Famatinodonta sp.等及若干未命名的新属,同层产出的还有三叶虫和腕足类等.双壳类化石个体小、丰度高、分异度高,以古栉齿类占绝对优势,该发现丰富了我国及世界中奥陶世双壳类动物群,为研究区中-上奥陶统的划分对比以及华南板块古地理重建增添了新的古生物学证据,特别是为研究双壳类的早期演化和奥陶纪早期双壳类辐射演化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11.
老挝万象地区白垩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老挝万象地区进行了1∶10万区域地质调查。该地区白垩系为一套红色陆源碎屑沉积,形成于河流-湖泊环境,由新到老可划分为班塔拉组、班纳德组及普帕纳帕陶山组。地层中上部的双壳类属Trigonioides(Trigonioides)sinensis Gu et Ma-Plicatounio(Plicatounio)naktongensis Kobayashi et Suzuki动物群,下部的双壳类属Kore-anaia-Eonippononaia-Plicatounio-Peregrinoconcha动物群,介形类属Monosulcocypris-Cypridea组合,轮藻为早白垩世的标准化石。这3个组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特征可与我国滇西地区的景星组、南新组及虎头寺组相对比。  相似文献   

12.
李儒峰  门凤岐 《现代地质》1995,9(1):11-17,T001
本文记述了采自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双壳类化石15属28种,讨论了化石组合特征.在研究双壳类动物群的基础上,划分了3个动物群落,即:Acanthopecten群落、Palacolima群落和Aitartella群落,并对各群落的生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3.
鸡西群城子河组时代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姜宝玉  冯金宝 《地层学杂志》2001,25(3):217-221,240
近年来 ,古生物工作者在鸡西群城子河组及其相当地层的生物化石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总结这些新的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与国外的化石组合进行对比 ,从海相双壳类、植物、孢粉及海相沟鞭藻化石等多方面的证据 ,尤其是根据 Thracia rotundata、Vectianella、Pseudaphrodina ricordeana等欧洲 Aptian阶重要的双壳类化石、被子植物及三沟类被子植物花粉的出现 ,城子河组的时代应为 Aptian期 - Albian期早期  相似文献   

14.
范嘉松 《第四纪研究》1994,14(2):125-128
尹赞勋教授是我国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他把自己整个一生贡献给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和进步。本文记述他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期间的部分学术生涯,并涉及他指导年青科学工作者如何进行化石的研究,如何有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如何阅读英文书籍和文献等。所有这些教导对正在从事地质和古生物研究的年青一代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重论真马(Equus属)首次出现可作为第四纪下限的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马(Equus属)首次出现曾被作为第四纪下限标志,近年来不断受到怀疑、甚至否定。然而,根据目前公认的2.5MaB.P.的第四纪下限,则真马在欧亚大陆的首次出现正与此界线吻合,从欧洲维拉方动物群、中国北方泥河湾地层、南方元谋盆地,以及其他剖面得到的证据都证明了这一点。真马首次出现事件与2.5MaB.P.的许多重大地质事件同时,如古地磁高斯期与松山期界线,中国黄土开始堆积、北极冰盖出现、新构造运动第一次强化等。真马首次出现于2.5MaB.P.是由于北极冰盖出现所伴随的海平面下降,导致白令海峡露出水面,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得以连通,在北美起源并在进化上取得成功的真马迅速扩散至欧亚大陆等地。因此,真马首次出现可以作为这些地区第四纪下限的一个显著标志,尤其是在欧亚大陆。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双壳类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新资料的研究,划分出了两个双壳类化石组合带,并对其组合特征、地区分布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还描述5个新种,刊出了主要化石图版  相似文献   

17.
谷德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也是中国工程地质的奠基人。他德高望重、学术精深,且谦逊、诚挚和富有担当精神;他对后辈关怀备至,注重培养和身教言教,是青年人学习的榜样。谷德振先生是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的首届主任,在他的带领下,使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他创立的岩体结构控制论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科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岩体结构控制论已成长为一巨树,形成许多分支,如岩体结构分类、岩体结构力学、工程地质力学、反分析法等。南京大学优势面研究组学习他的结构控制论,找到自己的学科研究方向,以结构面为研究对象,通过30余年努力,形成一种新的研究模式和方法优势面理论。我们将优势面理论视为结构控制论生长的一个分支。21世纪,以结构控制论的学术思想为指导,引入纳米地质与纳米技术,探索宏观工程地质的自然规律和更微观规律的内在关系;在地质灾害防治与预测研究中,应注意灾害链问题,加强灾害类型、形成机理研究,给出治理对策措施。同时,应注重灾害防治决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今年正值谷德振先生诞辰100周年,我们想起往事,记忆犹新。我们满怀敬佩和感激,撰写此文以表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质科学50年的简要回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世界之效科学技术大发展的现阶段,中国地质科学必将发展,因为它具箅了社会需求、科学问题和社会基础技术三个科学发展的条件。由于中国地质学奠基者的远见卓识,中国地质学在本世纪20~30年代已建立了世界声誉。新中国建立后,50~70年代中国地质科学取得迅速工。自70年代珂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更取得了全面的发展。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新概念为广大地质学者所接受,地质学各分支学科必将走向互相交驻融合,形成综合的和  相似文献   

19.
杨新孝 《第四纪研究》1989,9(3):237-242
本文以李四光先生在1925年写给当时在德国留学的杨钟健的三封信为根据,记述了这两位学者长达五十多年的师友情谊。杨钟健是李四光先生1920年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时的学生,在李四光先生的鼓励、帮助下,杨钟健专攻古脊椎动物学,从而开始了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地层问题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海相双壳类异常丰富.根据近年来新测制的地层剖面和化石资料,本文分析了该区双壳类动物群的时代意义,从而确立了本区侏罗系应包括中,上侏罗统;海相侏罗纪沉积大致自巴柔阶到基末里阶.东特提斯区北缘的弧形地带,诸如青海南部、藏东、藏北、滇西,缅甸掸邦和泰国呵叻等地在中,晚侏罗世基本上属于同一个生态环境较特殊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双壳类动物群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特别是淡水双壳类动物群cuneopsis—Psilunio—Lamprotula组合,半咸水动物群Corbula—Neomindon组合以及淡水(微咸水)动物群Peregrinococha组合完全是该区特有的土著分子,从时代对比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可对比度更高.云南和平乡组双壳类动物群和本区相比较后表明,和平乡组沉积时代大致相当于巴柔期(含早巴通期).缅甸南瑶系中的双壳类动物群时代不应晚于巴通期.藏东和青海南部产出的奇异蛤动物群时代则应不早于基末里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