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赵爽  贾凤龙 《中国岩溶》2021,40(6):1046-1051
龙虱是一类水生甲虫,营捕食性生活。真洞穴龙虱种类不多,在中国仅记录2种。本文基于采自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雅村岩律洞(干燥岩洞)一个雌性标本,描述了龙虱科一新属种——田氏华龙虱(Sinoporus tianmingyii gen. & sp. nov.)。新属具有地下龙虱类特征:成虫浅色,相对柔软,无复眼和后翅。新属与已知龙虱区别如下:(1) 身体侧缘近平行;(2) 鞘翅缘折近基部具明显斜脊;(3) 鞘翅具缘缝;(4) 前足和中足腿节具长刚毛; (5) 各跗节无游泳毛。田氏华龙虱(Sinoporus tianmingyii gen. & sp. nov.).主要特征:身体卵形,背腹平坦,浅黄褐色。体长1.8 mm,最大宽度0.8 mm。头部略窄于前胸背板,两侧平行,具有密集的微网纹。触角11节,末节纺锤形。下颚须4节,末节膨大;下唇须3节,末节膨大。前胸背板两侧平行,具微网纹及稀疏的细刻点。鞘翅无微网纹,具有不规则的密刻点列。前胸腹板、中胸腹板及后胸腹板翼具有较密集的刻点。前胸腹板有密集的短白毛;前胸腹板突端部尖锐,中间具纵脊。后胸腹板翼窄。腹部第2、3节间在侧部分节不明显。前、中足腿节背面有长毛,无短刚毛;后足腿节无长毛;后足胫节细长,后足第一跗节与后两节之和等长。检视标本:正模:♀(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中国广西环江县文雅村岩律洞,25.2239° N, 108.2956° E,396 m,10.xi.2009,采集人:Louis Deharveng & Anne Bedos。   相似文献   

2.
赵茹佳  赵奕  刘卫欣 《中国岩溶》2021,40(6):1052-1057
尼泡马陆属(Nepalella)是泡马陆目(Chordeumatida)中多样性较丰富的属,全世界已记录27种,其中中国已知12种,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重庆、贵州,且该属多数种类为穴居类型。该文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省彭州市洞穴内的真穴居尼泡马陆一新种,即何力尼泡马陆(N. helii sp. nov.),这是四川省记录的第四个尼泡马陆属物种。该新种与其近缘种类巨尼泡马陆(N. grandoides Golovatch, Geoffroy & Mauriés, 2006)(四川省北川县)的区别在于:(1)体型较小,体长27.5~36.0 mm;(2)雄性第3~5对足的股节近基部具一蘑菇状突起;(3)前生殖肢基板正中部突起明显,呈刺状;(4)后生殖肢基节侧缘中上部具一小型刺状分枝。同时,该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提取了何力尼泡马陆的DNA,扩增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基因(cytochrome c oxidase I, COI)的条形码。新的核苷酸序列上传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为OL420758。  相似文献   

3.
洪友崇 《地质通报》2009,28(10):1382-1389
报道了华夏三叠副蝎蛉Triasoparachorista huaxiaensis gen. et sp nov. (T2t)、吐孜沟准噶尔蝎蛉Junggarochorista tuzigouensis Hong. nom. nov. (J1b) 和1个新转移属——冀北直脉蝎蛉属Jibeiorthophlebia Hoing, 1983 (transl. nov.) (J2)及其2个种J. xiaofangzhangziensis Hong,1983 (transl. nov.)、J. internata Hong,1983 (transl. nov.) 在中国首次发现。根据它们的脉序特征,在分类上应当归于Parachoristidae Tillyard, 1937。这个科既具有二叠蝎蛉科(Permochoristidae) MP 带6支脉的特征,又有直脉蝎蛉科(Orthophlebiidae) Rs1至少带3支脉呈扇形排列的特征, 形成二叠蝎蛉科和直脉蝎蛉科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过渡特征的中间类群,这个类群对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副蝎蛉科化石在中国的发现很有意义:①填补了中国中三叠世、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副蝎蛉科的空白;②可以帮助我们追溯副蝎蛉科、直脉蝎蛉科和二叠蝎蛉科之间在不同地质背景中的演变关系;③关于中侏罗世燕辽生物群及其有关问题,笔者曾先后指出,燕辽生物群(Yanliao Biota)(J2)和热河生物群(K1)均起源于华北古陆(North China Paleocontinent),燕辽地区(覆盖了新增加的内蒙古宁城地区)是它们的起源中心,尔后向外扩散与迁移,并向北覆盖到蒙古东部、俄罗斯外贝加尔等地区,形成东亚古陆(Eastern Asian Paleocontinent)中一个广阔的燕辽生物群和热河生物群的区系;④讨论了宁城地区地层层位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4.
洪友崇 《地质通报》2006,25(5):560-564
记述了原长翅亚目化石(Protomecoptera Tillyard,1917)在中国陕西铜川中三叠统中的首次发现,填补这个亚目化石在中国的空白.根据脉序特征,确定是2个新属、种:Glytochorista martynovae gen.et sp.,Phyllochorista orientis gen.et sp.nov.,属这个亚目的汤姆蝎蛉科Tomichoristidae O.Martynova,1958,从而将这个科的化石推向最高层位,即从早二叠世推向中三叠世,跨时5000多万年.从这个意义来讲,对研究该科从古生代晚期向中生代早期的演化有一定的重要参考价值.化石采自铜川中三叠世铜川组下段上部灰绿色泥页岩.新属、新种属于陕西昆虫群(系中三叠世陕西动物群或陕西生物群的一个化石门类)铜川昆虫组合的新成员,时代相当于欧洲拉丁尼期(Ladinian stage).  相似文献   

5.
早白垩世松柏植物似密叶杉Athrotaxites的三个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产自辽宁铁法盆地早白垩世小明安碑组的Athrotaxites berryi Bell进行了带叶小枝及球果的补充描述,并做了角质层研究。描述了发现于内蒙古霍林河盆地早白垩世霍林河组的一个新种A.orientalis sp.nov.将辽宁阜新盆地早白垩世阜新组原定为Athrotaxopsis? sp的化石改归Athrotaxites属,并定新种为A.magnifolius(Chen et Meng)sp.nov.。后两者也都做了角质层的生物镜下鉴定。全部的三种还都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论文对它们的时代,生态及属的含义也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贵州紫云四大寨地区中二叠世鱼类微体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强  季鑫鑫  冯洪真 《地质论评》2009,55(5):609-613
本文记述了贵州紫云四大寨地区晒瓦群第三段中的几种鱼类的鱼鳞和鱼牙化石,如卵形叶片鳞(新属、新种)(Lamnilance ovalis gen. et sp. nov.),不对称脆弱鳞(新种)(Fragilicorona asymmetriia sp. nov.),贵州脆弱鳞(新种)(Fragilicorona guizhouensis sp. nov.)等。这些鱼类微体化石与牙形刺Sweetognathus inornatus, Sweetognathus paraguizhouensis, Hindeodus minutus, Hindeodus cf. ellisoni, Euprioniodina sp., Hibbardelloides sp., Hindeodella sp. A, Hindeodella sp. B, Neoprioniodus sp., Ozarkodina sp.等共生,表明其所在的地层的时代为中二叠世。  相似文献   

7.
陈哲宇 《中国岩溶》2021,40(6):1063-1068
中国的蛹状螺科(Pupinidae)迄今共报道5属,分别为拇指螺属(Pollicaria A.A. Gould, 1856、拟圆口螺属(Pseudopomatias M?llendorff, 1885)、蛹状螺属(Pupina Vignard, 1829)、小蛹螺属(Pupinella Gray, 1850)、象蛹螺属(Rhaphaulus L. Pfeiffer, 1856)和裂唇螺属(Coptocheilus Gould, 1862) ( = Schistoloma Kobelt, 1902)。除拟圆口螺属和裂唇螺属有过详细整理报道外,其他各属物种仍缺乏研究。本文对中国小蛹螺属(Pupinella)进行了分类整理。本属此前共记录3种,即具槽小蛹螺(P. sulcatus),台湾小蛹螺(P. swinhoei)和梅山小蛹螺(P. masuhowaruensis),仅分布于广西和台湾。笔者在整理由华南农业大学田明义教授洞穴考察团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喀斯特洞穴中采集的陆生贝类时,经鉴定发现小蛹螺属一新种,即田氏小蛹螺(Pupinella tiani sp. nov.),因其壳体具蛹状管、无内沟槽、壳表肋纹明显及壳口窦开放等特征而与本属其他物种区分。根据壳体形态特征,分布于云南的勐仑蛹状螺(Pupina menglunensis) 被转移到本属,并认为Pupinella frednaggsi为其一新异名。此外,还提供了中国小螺属分种检索表。田氏小蛹螺新种 (Pupinella tiani Z.-Y. Chen, sp. nov.)模式标本:正模,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龙湾乡琴棋村一号洞,23°52′19′′N,108°16′02′′E,海拔466 m,2013年12月24日,田明义、刘卫欣、尹昊旻、罗孝竹采集。副模:2个,采集信息同正模。正副模标本均保存于河北大学动物博物馆软体动物馆藏中。测量:正模标本,壳高:11.30 mm,壳宽:4.62 mm,壳口直径:3.80 mm。副模标本(n=2),壳高:11.24~11.38 mm,壳宽:4.50~4.56 mm,壳口直径:3.64~3.82 mm。词源学:本种名源自标本主要采集人田明义教授。描述:贝壳小型,高圆锥形,有6.5个浅色且稍有光泽的螺层。胚螺层约有2.5个,粗糙,边界与下部螺层较难明显区分。主螺层有细而规则的肋纹,肋纹随着螺层的增加而逐渐明显,体螺层上每1 mm有15个肋纹;体螺层的腹侧稍扁平;壳口圆形,平直;唇缘外扩,白瓷色,边缘被一腔襞沟槽和一近壳轴沟槽;腔襞沟槽和壳轴沟槽为半圆形的开放槽,不形成管状。壳轴缺沟槽与基部龙骨相对应,在胼胝处消失。脐孔狭窄。厣形态未知。描别:本种因其开放的沟槽和壳轴沟槽内管阙如而与中国其他物种区分。台湾小蛹螺与本种在尺寸和外形上最相近,但新种可通过其细尖的壳顶和不具双唇结构而于前者区分。详见正文的检索表。附记:本种仅知分布于模式产地。模式标本从洞口土样中分离,同时发现的有微拟沼螺属(Acmella W.T Blanford, 1969)的标本。   相似文献   

8.
WDD型伪随机多功能电法发送机研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伪随机多频激电法的原理及对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设计了WDD型伪随机多功能电法发送机的智能化控制方案,即以MCS-51单片机作为主控单元,编制了可产生多种电流的控制程序;以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IGBT)作为大功率输出器件,输出最高电压为800 V,最大电流为0 A,功率可达6 kW.试验结果表明仪器性能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新反鸟化石(Gracilornis jiufotangensis gen. et sp. nov.)产于辽宁省朝阳地区早白垩世九佛堂组。根据该反鸟的骨骼细弱、肢骨关节发达、胸骨与躯干相比较小(胸骨宽与躯干长比率约为0.11;胸骨长与躯干长比率约为0.13)等不同于其他已知反鸟的特征,建立一新属种,归于华夏鸟科(Cathayornithidae)。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东部地区下白垩统龙江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龙江地区龙江组建组剖面进行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同位素年代和岩石地球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重新厘定了龙江组的含义.新义龙江组岩石组合由安山岩、英安岩及其火山碎屑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和沉积碎屑岩组成;生物化石属于EosestheriaLycoptera-Ephemeropsis trisetalis热河生物群中期生物化石组合,其中叶肢介化石以Eosestheria opima-E.(Dongbeiestheriaguanghuaensis(丰满东方叶肢介-光华东北东方叶肢介)组合为代表;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SiO2含量在59.71%~75.65%之间,具有高Al2O3(12.19%~19.39%)和高Na2O(1.04%~5.24%),较富碱性(Na2O+K2O 3.65%~6.25%)的特点,火山岩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系列;轻稀土(LREE)富集.全岩激光40Ar/39Ar同位素年龄等时线年龄值为125.4±1.8 Ma.  相似文献   

11.
为查明滇西北贡山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与特征,系统收集整理了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得出4方面新认识:1该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为独龙江岩浆弧和丙中洛地块,二者分界为向东倾斜的高黎贡山逆冲推覆断裂;2独龙江岩浆弧属腾冲造山带,丙中洛地块属三江造山带,其间被中特提斯洋所分隔;3中特提斯洋于中侏罗世打开,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向西俯冲消减,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闭合;4班公错—东巧缝合带在该区已被向西逆冲推覆的高黎贡山岩群(Pt_1G.)所压覆。  相似文献   

12.
经资料搜集与野外调研,对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重要断裂的位置、特征及南北连接,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即:①怒江断裂在滇西北为高黎贡山变质基底杂岩与丙中洛地块、滇西南为潞西断块与保山地块的边界断裂,属三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②班公错-东巧断裂进入云南后,北段、中段与位于高黎贡山主峰的向东倾斜的高黎贡山逆冲推覆断裂相连接,南段称为龙陵-瑞丽断裂;③高黎贡山断裂、龙陵-瑞丽断裂为腾冲造山带与三江造山带的边界断裂,属一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④昌宁-孟连结合带东西两侧的双江-竹塘断裂、沧源断裂北延至滇西北后,分别与位于碧罗雪山西坡的福贡断裂、捧当断裂相连接;⑤迪麻洛-昌宁-孟连结合带为二级构造单元,东西两侧的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崇山-临沧地块、丙中洛-保山陆块.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7个三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3.
经资料搜集与野外调研,对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重要断裂的位置、特征及南北连接,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即:①怒江断裂在滇西北为高黎贡山变质基底杂岩与丙中洛地块、滇西南为潞西断块与保山地块的边界断裂,属三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②班公错-东巧断裂进入云南后,北段、中段与位于高黎贡山主峰的向东倾斜的高黎贡山逆冲推覆断裂相连接,南段称为龙陵-瑞丽断裂;③高黎贡山断裂、龙陵-瑞丽断裂为腾冲造山带与三江造山带的边界断裂,属一级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④昌宁-孟连结合带东西两侧的双江-竹塘断裂、沧源断裂北延至滇西北后,分别与位于碧罗雪山西坡的福贡断裂、捧当断裂相连接;⑤迪麻洛-昌宁-孟连结合带为二级构造单元,东西两侧的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崇山-临沧地块、丙中洛-保山陆块.云南三江造山带西部划分为2个二级构造单元、7个三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4.
林仕良  丛峰  高永娟  邹光富 《地质通报》2012,31(203):258-263
分布于腾冲地块东南缘的高黎贡山群片麻岩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深熔和糜棱岩化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深熔锆石的特征。在取得的15个锆石年龄数据中,14个数据的206Pb/238U年龄为454.4~546.7Ma,平均年龄为489Ma±16Ma,仅1个数据为261.9Ma。测试结果表明,腾冲地块东南缘的高黎贡山群岩石在早古生代遭受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包括混合岩化),而这正是泛非事件在腾冲地块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刘效良 《地球学报》1981,3(1):71-83
<正> 本文描述的标本系黑龙江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在鸡西市龙山屯(图1)麻山群地层中采得。后生动物化石在我国东北北部地槽区系首次发现。这类无骨骼的软躯体多细胞动物化石,对于研究晚前寒式纪地层的划分、对比以及生命起源、演化十分重要。迄今为止晚前寒武纪的后生动物在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应属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 Fauna),因该类动物在生物演化上尚属无壳的软躯体阶段,不易保存成为化石,多数以印模出现。迄今发现地点不多,只见于澳大利亚、西南非洲、瑞典北部、苏联乌克兰西南部、俄罗斯北部、西伯利亚及英国等十几个地点。近年来我国也发现一些晚前寒武纪动物化石及一些可疑化石,并且作了研究,但可与埃迪卡拉动物群能相对比的则尚未见正式报到。  相似文献   

16.
分布于腾冲地块东南缘的高黎贡山群片麻岩经历了多期变质作用,深熔和糜棱岩化作用表现得十分明显,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深熔锆石的特征。在取得的15个锆石年龄数据中,14个数据的206Pb/238U年龄为454.4~546.7Ma,平均年龄为489Ma±16Ma,仅1个数据为261.9Ma。测试结果表明,腾冲地块东南缘的高黎贡山群岩石在早古生代遭受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包括混合岩化),而这正是泛非事件在腾冲地块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以外动力地质灾害相对多发的滇西怒江河谷潞江盆地段为研究对象,基于该区的1∶5万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在全面掌握该区崩塌与滑坡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获得了该区的崩塌和滑坡危险性评价图。可将该区崩塌和滑坡的危险性划分为稳定、基本稳定、不稳定3个等级的区域,稳定区主要是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部分基本稳定和不稳定区域主要分布于人类活动相对频繁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高黎贡构造带花岗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16,他引:6  
产于高黎贡山脉的花岗岩(简称高黎贡花岗岩)记录中生代以来高黎贡构造带形成、演化的全部过程,高黎贡花岗岩的成因研究对于查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的形成和演化乃至整个冈底斯地块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高黎贡花岗岩为一套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组成的花岗质杂岩体,空间上构成一条南北向分布的挟持于怒江剪切带和龙川江剪切带之间狭长透镜体.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揭示,高黎贡花岗岩为高钾钙碱性、过铝-强过铝花岗岩,其岩浆来源于中、下地壳前寒武纪变质岩的深熔作用.花岗岩源区成分不均一,以变质硬砂岩为主,并含有变质玄武岩,形成于岛弧-陆陆碰撞环境.SHRIMP锆石U-Pb定年表明,高黎贡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126~118Ma),其年龄、地球化学特征与拉萨地块北缘花岗岩一致,说明它为冈底斯构造岩浆岩带的东延部分,是中特提斯怒江洋洋壳向南俯冲和海洋闭合过程的岩浆响应,而与新特提斯雅鲁藏布江洋的演化无关.  相似文献   

19.
犀类是我国华南地区更新世地层中最为常见的化石哺乳动物类群之一。本文对广西崇左三合大洞中发现的犀牛化石材料进行了形态特征描述,并与我国华南地区第四纪相关属种以及东南亚地区所发现的化石和现生种进行了比较,从牙齿形态特征和大小等方面来看,认为三合大洞中的标本应该归入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此次所发现的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化石根据相关文献记录,应该是爪哇犀化石在我国更新世地层中的首次报道,并且是我国有关爪哇犀的最早记录。形态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早更新世早期的扶绥岩亮洞、鲤鱼山百孔洞以及泊岳山巨猿洞发现的扶绥犀(Rhinoceros fusuiensis)可能是爪哇犀的直接祖先。三合大洞中爪哇犀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华南地区独角犀的种类,填补了该种类在我国更新世地层中缺乏化石记录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高黎贡山南段主要热泉水化学同位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应用水化学同位素技术,对高黎山南段主要热泉成因及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认识。研究区热泉水为低矿化、碱性、Na-HCO3型水;热泉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起源,循环速率较快,水岩作用不充分,径流环境多处于相对开放的氧化环境之中。以黄草坝泉、三官泉特征比较明显;地下水补给区主要位于泉点附近高程在1800 m的区域范围之内,为附近区域大气降水补给形成;存在浅层、深层两种混合作用形式,黄草坝泉、三官泉现代大气降水混合比在90%以上;热泉热储温度为100~200℃,循环深度在2000~400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