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华南广泛发育新元古代岩浆岩,深入了解这些新元古代岩浆岩的成因对研究区域大地构造及其在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一裂解演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目前学术界对这些岩浆岩的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还存在很大的分歧.我们在系统分析华南新元古代玄武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玄武质岩石的原始熔体成分和熔体温度,探讨其地幔源区的组成和热结构,为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提供新的约束;结合近期发表的各种地质观察资料和玄武质岩石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华南晚中元古代.新元古代中期从造山运动到陆内裂谷的地球动力学演化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正地球早期,尤其是冥古代-早太古代时期大陆地壳的性质、范围和产生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在已有的大陆地壳生长模式中,有些认为当前大陆地壳的60%~80%在30亿年前就已形成,而有些则倾向于一个渐进的地壳生长模式。不论哪种模式,大都基于锆石的形成年龄或者壳幔系统的放射性同位素演化。然而,由于不能限定再循环物质的量,锆石仅能限定地壳生长的年龄下限。相反,放射性同位素体系演化曲线可有助于了解地幔亏损过程,壳幔分离和地壳再循环作用。基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太古宙和古元古代花岗岩成分判别分析,提出了鲁东地区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可能分为3期,第一期为中太古代TTG组合,发育不完全;第二期为新太古代T1T2G1组合,具有贫K2O的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第三期为古元古代早期G2组合,仅具富K2O的钙碱性演化趋势。探讨了不同组合花岗岩的形成环境,新太古代T2T2G1组合为岛弧环境,古元古代早期为大陆碰撞环境;不同的花岗岩类岩石组合分别对应的陆壳成熟度为:T1T2G1组合为新生的初始不成熟陆壳,G2组合则为最终的成熟陆壳。鲁东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随时间从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早期的演化,记录了鲁东大陆地壳形成的完整的地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地质构造演化研究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最古老的固体地球物质是38亿年前的大陆长英质岩石。以地质构造热事件为标志确认早中太古代已有30亿年年龄值的大陆克拉通化,而新太古代末大陆地壳已出现普遍的克拉通化。由深变质作用岩石测得的p-t值推断当时地温梯度与现今大陆稳定区相似,大规模的陆壳区断块已具基本刚性特征,使板块构造运动模式基本适用于太古宙地壳演化。古元古代末陆壳普遍隆升和遭剥蚀,陆壳生长作用导致形成大陆区块上的裂谷型坳拉槽系。中元古代起,世界约于18亿年前近乎同时出现不变质的沉积盖层,使前寒武纪明显必需划分为早、晚前寒武纪两大阶段。华北克拉通区是世界大陆克拉通地壳的组成部分,与世界各大陆克拉通演化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在前寒武纪超级大陆重建中有一定位置。在现今阶段研究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区提出了几个前瞻性的基础研究课题,应予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参与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沉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演化早期太古代和早元古代大规模的条带状铁建造(BIF)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铁矿资源。已有的稳定同位素组成、分子化石以及岩石磁学性质等证据支持早期微生物广泛参与了BIF的形成。本文评述了微生物参与BIF形成过程中铁搬运和沉淀及其同位素分馏、生物标志物和岩石磁学证据。深入地研究BIF成矿中的微生物矿化贡献,有助于解释BIF形成机制,反演前寒武纪大气-海洋环境演化,以及理解地球早期生命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正在冥古宙和始太古代之交(~4000 Ma),由演化的地壳组成的稳定大陆地壳开始在地球上广泛出现,较之地球早期的星云吸积作用晚了约5亿年。这一时间差被认为是地球早期地壳因冥古宙时期强烈的陨石轰击、地幔翻转或俯冲作用被破坏而未能被保存下来的结果。然而,因在世界其他几个克拉通中发现有完整的冥古宙地壳残余,这一解释一直受到质疑。一些学者认为,冥古宙保存有镁铁质-超镁铁质地壳,  相似文献   

7.
沉积盆地中砂岩的地球化学成分主要受物源区控制。因此,通过分析砂岩的化学成分可以揭示盆地沉积岩的源区构造背景和物源属性。对兰坪盆地中新生界砂岩的常量成分、稀土和微量元素进行的分析,揭示盆地沉积岩的源区构造背景属被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结合岩相古地理资料认为在中生代以前,盆地东侧可能主要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而西侧则可能以大陆岛弧环境为主,这与区域地质资料相吻合。沉积物源岩的原始物质应来自上地壳,以长英质岩石为主,并有少量安山质岩石和古老沉积物的混入,故兰坪中新生代盆地属典型的大陆型盆地。从而为正确认识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和盆山转换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地球化学证据。  相似文献   

8.
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及大陆地壳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岗质岩石是太古宙地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任何大陆地壳的演化模式都必须包括能够形成这些花岗质岩石的恰当的地质环境。本文在归纳总结太古宙地体中花岗质岩石的基本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将太古宙地体中的花岗质岩石划分为TTG岩系、柴苏花岗岩系和花岗岩—混合岩系,并分别探讨了三者的源岩物质和成岩过程,以及它们在太古宙大陆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建立了太古宙大陆地壳演化的混合模式。  相似文献   

9.
从变质作用观看板块构造何时在华北克拉通开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国春 《地学前缘》2007,14(1):19-32
了解板块构造在地球上何时和怎样开始的是地球科学领域还没有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板块运动的最终结果,大陆碰撞造山带是识别地球历史演化中板块构造机制起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大陆碰撞带变质作用一般以顺时针p-T轨迹演化为特征,尤其伴有峰期变质之后的等温减压过程。这样,具有峰后等温减压过程的顺时针p-T轨迹是识别地球早期的板块构造作用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陆块之一,华北克拉通基底岩石变质作用p-T演化在过去几年已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使得该克拉通可能成为应用大规模变质作用p-T轨迹途径来探讨构造环境和构造演化过程的最佳场所。构造上,华北克拉通可划分为三个小的陆块(东部陆块、阴山陆块和鄂尔多斯陆块)和三个古元古代活动带(华北中部碰撞带、孔兹岩带和胶—辽—吉带)。东部陆块和阴山陆块新太古代基底岩石变质作用具有等压冷却型逆时针p-T演化轨迹特征,反映变质作用热源与大量地幔岩浆底板垫托或侵位有关。尽管理论上这样大规模的地幔岩浆可形成在大陆岩浆弧、地幔柱或大陆裂谷环境,只有地幔柱模式才能合理地解释东部陆块和阴山陆块新太古代基底岩石时空分布、岩石组合和构造特征。这样,地幔柱可能是主导东部陆块和阴山陆块新太古代地壳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构造机制,而板块构造在晚太古宙并不是其主要的构造机制。古元古代孔兹岩带和华北中部碰撞带基底岩石变质作用均具有等温减压型顺时针p-T演化特征,反映两造山带都经历地壳加厚和随后的隆升剥蚀构造过程。这样的构造过程是板块构造体制下的碰撞造山带的典型标志。古元古代胶—辽—吉带可进一步划分为南部带和北部带,其中南部带基底岩石具有逆时针p-T演化特征,而北部带基地岩石具有顺时针p-T演化特征,也反映板块构造机制下的产物。现代规模的板块构造在华北克拉通上的启动时间可以由三个活动带中最老的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新生地壳形成时间来大致标定。目前,华北克拉通内部三个活动带中可识别出来的最老的与板块俯冲有关的新生地壳是华北中部碰撞带2·56Ga五台花岗岩,它们的形成可能大致标志着现代样式的板块构造在华北克拉通大规模作用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华南地壳演化过程及其构造格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华南大陆基底由两大块体联合组成:即古扬子块和武夷块。古扬子块基底岩石主要为太古宙灰色片麻岩,古、中元古代科马提绿岩,新元古代蛇绿岩绿岩组成。而武夷块由角闪岩、变粒岩、浅粒岩等组成。地壳生长由西北向东南,由老到新具有由原始未分异地幔向超镁铁质→偏硅铝质→碱质前进演化。在华南大陆形成过程中,主要构造事件为两次碰撞、三次裂解的主体构造格局。大陆生长和构造动力机制均受地幔柱迁移所控制。燕山期以后,华南形成  相似文献   

11.
翼东东湾子岩体近年来被认为是太古代蛇绿岩套[1]的一部分,最新的锆石U-Pb测年约300Ma[2],从而证实为晚古生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而不是太古代蛇绿岩.由于缺少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东湾子岩体的岩石成因不明.本文严格按照前人锆石U-Pb测年[2]采样点进行采样分析,讨论了岩石成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所获得的华北各地区太古代变质火山岩系9个较准确的Sm-Nd同位素年龄及初始Nd同位素比值表明,华北太古代(3500—2500Ma)上地幔都是亏损的,但在1000Ma范围內其ε_(Nd)值一直恒定在+3左右,与全球太古代亏损地幔Nd同位素演化规律一致。这表明华北太古代的构造体制有可能使大量地壳物质重新进入地幔从而保持ε_(Nd)值的恒定。如果华北大陆岩石圈地幔的主体是在太古代时从对流上地幔中分离出来的,利用该区太古代上地幔Nd同位素组成及其可能的sm/Nd值进行计算,可获得该区岩石圈非交代地幔应是与N型大洋中脊玄武岩(以下简称MORB)源类似或更亏损的高亏损地幔,其现代ε-(Nd)值最大变化范围在+7—+23之间。至今在华北我们尚未发现由这种高亏损非交代大陆岩石圈地幔产生的大陆玄武岩。如果某些大陆玄武岩可能产生于大陆岩石圈地幔,则其源区必定是经过地幔交代作用再富集了的地幔。  相似文献   

13.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叶玉江  吴淦国  张达 《现代地质》2003,17(2):119-124
地球科学在研究远古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方面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证据 ,人类对于太空的观测程度也不断提高 ,加深了对类地行星的认识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太阳系中的火星和金星可能存在已经绝灭了的生命。慧星和小行星对地球的多次撞击有能力导致严重的环境效应及生命大灭绝。行星的演化可能有两种模式 :冷的星团加热及热的星云冷却。火星上存在与地球壳体非常相似的沉积岩 ,说明有流动水存在的可能。较高地热的太古代地壳热流输出被认为是认识地壳构造特性的关键。晚太古代会聚与离散大陆边缘的对比研究表明太古代板块运动与年轻的板块构造旋回在样式及幕次方面都没有根本的区别。元古代大陆的增生是由于元古代源于地幔的板块构造及产生于地幔的热柱构造导致新生成分的加入而造成的。裂谷、盆地、推覆及伸展、火山侵入作用是显生宙大陆增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汇集的39个锆石SHRIMP和LA-ICP-MSU-Pb同位素年龄,186件岩石化学样品,并参考前人已有划分方案,提出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初步年代格架:(1)新太古代早中期(2741~2612Ma);(2)新太古代晚期(2563~2500Ma);(3)古元古代早期(2494~2435Ma)。探讨与之相对应的岩石组合和演化趋势:(1)英云闪长岩(T1)-奥长花岗岩(T2)-花岗闪长岩(G1),具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2)英云闪长岩(T1)-奥长花岗岩(T2)-花岗闪长岩(G1)-花岗岩(G2)-石英二长岩(QM),同时兼具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和钙碱性演化趋势;(3)花岗岩(G2)-石英二长岩(QM),具钙碱性演化趋势。基于SiO2-MgO和SiO2-FeO*/MgO关系,提出T1T2G1绝大部分具镁安山质岩石系列(MA)的性质,指示它们形成于洋俯冲环境,并结合岩石组合的类型,论证了第一、二、三期花岗岩类分别形成于岛弧、大陆边缘弧和大陆碰撞环境。进而认为,第一、二、三期花岗岩类代表了新生的初始不成熟陆壳,过渡性的半成熟陆壳和成熟的陆壳。这样,鲁西地区从新太古代早中期,经新太古代晚期,至古元古代早期的花岗岩类,记录了鲁西地区大陆地壳形成的完整的地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曹林  朱东 《世界地质》1999,18(2):36-46
介绍了朝鲜半岛太古宙、古元古宙的表壳岩和花岗质岩石的岩石组合、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根据近几年来华北古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新发现和同位素年代学的最新成果,对中朝古大陆东部吉-辽-鲁古陆同朝鲜半岛的狼林陆块、京畿陆块和冠帽陆块等进行对比,表明朝鲜北部的狼林、冠帽陆块同胶辽古陆为同一演化体系,而其南部的京畿、小白山陆块的对比,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今后深入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大陆克拉通广泛发育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其形成时限短,侵位机制复杂,可以侵位于不同的地壳层次,岩墙群的岩浆可能有多种来源,但主要来自陆下软流圈或地幔岩石圈,很少经历结晶分异与地壳混染,岩墙群的总体化学成分量富集型的,从古元古代到新元古代,其碱性组分逐渐增多,反映地幔演化特征,板块构造理论可应用于晚太古代-古元古代的构造研究,元古代以超级大陆的聚合及裂解为特征,岩墙群的形成普遍与伸展体制相联系,是超级大陆开始裂解或地幔柱活动的重要标志。华北克拉通区广泛发育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对其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将为确定华北克拉通在中元古代超级大陆中的构造位置及其古板块再造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大陆地壳的形成及其演化是地球动力学或大陆动力学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用一种动力学的思想论述了原始大陆的形成和原始大陆的分裂与漂移。   相似文献   

18.
1 引言在地球的演化期间,有若干金矿的成矿期,尽管各期成矿的强度不同。金矿的时间分布与铁矿极为类似;这可从前寒武纪铁建造颇丰,又与某些金矿床有关来证明。含金矿床与太古代和元古代的岩石有关,这些矿床或以矿脉或作为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副产品或以古砂矿(占世界金矿产量大部分)。这些矿床见于不同位置,主要矿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华南大陆深部探测与综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谢窦克  张禹慎 《地球学报》1995,16(4):339-353
华南主要构造特征为欧亚大陆边缘地壳生长和大陆增生。华南为一联合大陆,前寒武系基底由太古宙与元古宙岩石组成,元古宙有科马提玄武质绿岩和堇青石花岗绿岩。地壳的地球化学组成,从长尺度的时间函数上观察,具前进演化趋势,为原始→亏损→富集地幔→大陆地壳。核-慢分异发生在地球历史早期,而大陆的增生一直持续到现在。大陆边缘裂解构造是华南构造演化的主要形式,幕式地幔柱构造是该区地壳生长的主要动力机制。扬子-特提斯构造域为稳定、冷的地幔块,太平洋构造域为活动的热地幔软块。  相似文献   

20.
阿尔金奇克山东斜长角闪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岩石SiO_2和Al_2O_3含量较高,分别为46.99%~51.01%和13.85%~15.82%,MgO和FeO~T值为7.00%~7.71%和12.4%~13.5%,属拉斑系列岩石;主量元素MgO对SiO_2、Al_2O_3、CaO、FeO~T关系图及微量元素Cr-Rb和Rb/Nb-Rb/Zr关系图,显示岩石演化过程中曾发生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轻稀土元素微富集指示岩浆可能经历了10%~20%部分熔融和低程度分离结晶的演化。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表明原岩是由较球粒陨石稍分异的地幔岩浆形成,岩浆的液相线温度为1175~1251℃。微区定年揭示其岩石原岩年龄为718±22Ma,变质年龄为502±14Ma。综合分析认为岩石非新太古代产物,而是形成于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作用之后的伸展期,早古生代经历了阿尔金南缘峰期变质作用,表明此时阿尔金原古特提斯洋已经闭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