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不同沉积环境成因煤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运用扫描电镜能谱微区测试对不同沉积环境成因煤的有机显微组分进行有机硫含量的系统测定,结果表明在不同类型的煤中某一类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煤中不同亚显微组分的有机硫含量也不同。综合分析发现煤显微组分有机硫含量主要受聚煤环境、组分凝胶化程度、氧化程度的影响,而聚煤环境为主导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侯孝强  任德贻 《矿物学报》1994,14(4):326-334
作者首次使用激光微区质谱技术分析了煤中有机显微组分,描述了其谱图特征,发现不同地区煤样和同一地区煤样的不同显微组分其激光微区质谱(LAMMS)特征不同,反映了它们化学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异。作者还将激光微区质谱技术(LAMMS)与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技术的优缺点作了初步对比,认为TOFSIMS/LAMMS两种技术结合起来是煤的微区分析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运用煤岩学、煤化学、地球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湖南蒋家坪矿区煤质、煤岩特征和形态硫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测样品全硫含量为8%~10.1%,其中有机硫含量高达6%,属高有机硫煤;煤样的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含量接近80%,惰质组中以丝质体、半丝质体和碎屑惰质体为主,矿物则多以黄铁矿和黏土矿物为主。通过对煤中成煤植物类型、凝胶化程度、镜惰比和氧化指数的研究,认为矿区高硫煤形成于比较潮湿的弱氧化条件下。  相似文献   

4.
张正喜 《中国煤田地质》2002,14(4):15-16,66
应用扫描电镜对煤中不同显微组分中有机硫进行了测定。应用XPS方法测定了8号煤中有机硫的存在形态,评述了煤中硫的变化规律。论述了古交矿区主要可采煤层中黄铁矿硫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华北晚古生代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揭示煤中有机硫的赋存状态及其地质成因,采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和硫同位素分析技术对华北地区山西大同、太原西山、霍州以及安徽淮南4个矿区的8个层晚古生代的煤层进行了研究,海水的作用对有机硫的聚集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煤的不同显微组分中有机硫的质量分数存在明显差异,镜质组中有机硫的质量分数高于其在惰质组的质量分数。硫在煤中的聚集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有机硫的聚集一般滞后于黄铁矿硫的聚集。泥炭沼泽条件控制着  相似文献   

6.
采用计算机曲线拟合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峰处理,定量分析了9个中低煤阶高有机硫煤样的红外光谱(FT-IR)数据特征。研究表明,二硫醚与碳碳双键吸收峰面积比值(X1)、硫醇与碳碳双键吸收峰面积比值(X2)分别与Rmax以及有机硫含量(So,d)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煤质参数相近,有机硫含量及其占全硫比例受微环境的影响。同一煤样中,二硫醚、硫醇、二硫化铁三种含硫结构红外参数均依次递减。低煤阶及低-中阶烟煤阶段,以二硫醚、硫醇为代表的有机硫与含氧官能团的红外参数呈现此消彼长关系,且在第二次煤化跃变点附近,参数急剧增大。高有机硫煤样随煤阶升高,脂肪链支链化程度下降,芳构化程度加大,与一般低硫煤结构演化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7.
潮控与河控下三角洲平原成煤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显微煤岩组成特征、不同显微组分中有机硫的含量、伴生元素组成、硫同位素的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内蒙古乌达矿区潮控下三角洲平原形成的高硫煤 9煤层和河控下三角洲平原形成的低硫煤 13煤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潮控下三角洲平原形成的煤层较之河控下三角洲平原形成的煤层具有较高的镜质组含量 ;伴生元素中 Na、K、V、Mg等含量偏高 ,而稀土元素含量较低 ,稀土元素的含量与煤中的粘土矿物含量成正比 ;黄铁矿和有机硫同位素都比较轻 ,表明高硫煤中硫的来源主要是海水中细菌还原的硫酸盐。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砚山县干河煤矿晚二叠世吴家坪组超高有机硫煤形成于浅海碳酸盐局限台地—潮坪沉积环境。运用煤岩学、煤化学等学科理论方法,系统研究了干河煤矿1号煤层的煤岩煤质及煤相特征等。结果显示:1所测煤样全硫含量均在10%左右,有机硫含量在9%左右,属超高有机硫煤;2宏观煤岩类型以半暗型及暗淡型煤为主,显微组分则以镜质组占优势,其中主要为碎屑镜质亚组,惰质组以有细胞结构惰质组为主,煤中矿物质以黏土矿物和黄铁矿为主;3煤层形成于潮湿的还原环境,为低位泥炭沼泽,成煤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组织结构保存差,遭受破坏程度强。  相似文献   

9.
中国煤中有机硫的分布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290个煤样中有机硫的质量分数测试及研究,发现煤中有机硫质量分数基本分布在0%1.0%范围内。在低硫煤中硫分以有机硫为主,在高硫煤中以无机硫为主。中、高硫煤中,广西、湖南等地区很大一部分煤中硫分以有机硫为主。在所采集的样品中,高有机硫煤(有机硫>1%)均分布在华南、华北两大聚煤区,属于石炭、二叠纪煤。高有机硫煤中有机硫质量分数的变化与变质程度无明显关系。煤炭形成过程中海水作用的影响,是导致煤中有机硫含量偏高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质勘探资料和煤心煤样的分析结果,对贵州金沙安洛区北段煤中硫的时空分布以及煤中硫与沉积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形成于以潮坪为主的过渡相环境,由于沉积过程中受海水影响,煤中硫的质量分数总体偏高;但由于海水对煤层作用的强度不一,使不同煤层或同一煤层不同部位硫的质量分数差异很大,而且煤中硫的质量分数变化与煤层顶底板的古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1.
灵武煤田煤中镜质组与丝质组的甾萜类化合物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灵武煤田含煤岩系延安组煤岩显微组分的甾萜类化合物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沉积环境中镜质组与丝质组的甾萜类化合物特征及不同沉积环境中同一显微组分(镜质组或丝质组)的甾萜类化合物特征有着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黄铁栋  王平  李慧  陈俊  周欢  韦欣 《新疆地质》2011,29(3):324-326
通过对主煤层煤岩组分对比发现,沙尔湖煤田煤显微煤岩组分以惰质组分为主,组分因埋深不同有差异.利用镜质组与惰质组组份含量比例关系,推测煤层在沼泽积水较深还原环境中形成.煤中惰质组分含量较高,说明成煤期地壳缓慢上升,沼泽积水变浅的氧化环境.煤田自西向东主煤层形成时期沼泽积水深浅(地壳升降)变化韵律一致,早期深水中心偏向东部(葛洲坝煤矿方向),晚期深水中心偏向西部(格鑫煤矿方向),东部持续缓慢抬升使成煤阶段处于氧化环境,惰质组含量逐渐增高,并明显高于西部.同时,煤中无机质含量较高,反映当时为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成煤环境.据巨厚煤层产出、聚煤中心赋存(直接在二叠系老地层上)和煤层稳定性及变化趋势多方煤层特征,认为沙尔湖煤田巨厚煤层的形成具异地成煤特点.  相似文献   

13.
传统煤岩学主要研究腐殖型的有机显微组分,关于海相腐泥型的有机显微组分及其与成煤、成油(气)、成矿的关系在以往的文献中较少报道.作者在对早古生代海相腐泥型有机显微组分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有机显微组分.经过对这种组分生源的追查和化石的鉴定表明,这种组分来源于被囊动物化石尾海鞘的“房”稍—被囊,因此把这种组分归之为动物型的有机显微组分,命名为“被囊体”.这种组分是追索被囊动物化石的线索,具有重要的地质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未熟-低熟烃源岩中显微组分含量平均占全岩体积的4.64%,矿物沥青基质含量相对偏低。显微组分中富含腐泥组,惰质组含量很低,相对发育壳质组和镜质组,具有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混合生源的特点。藻类体是歧口凹陷主要的生烃组分,矿物沥青基质是歧口凹陷烃源岩中值得重视的生烃组分。  相似文献   

15.
对陕西黄陇煤田中下侏罗世延安组4号煤进行了煤岩学和孢粉学的详细定量分析,并用计算机对显微组分与孢粉类型之间的的关系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煤中显微组分与孢粉类型之间在在相关关采、这种相关关系反映了显微组分的形成与成煤植物之间存在着成因上的联系,即煤中基质状和碎屑状显微组分主要由草本植物和材蕨植物形成,而其细胞结构和条带状的显微组分主要由木本裸子植物形成,,这两种类型显微组分的比值可以反映成煤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16.
煤显微组分分离富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单组分成烃热模拟实验已成为煤成烃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煤显微组分分离是上述研究的重要前提。实验结果证明:单纯应用某一种方法效果往往不佳,而采用人工碎样→筛选法→浮选法(沉淀法)→高速离心法这一综合的显微组分分离方法,则可以获得高纯度的显微组分。  相似文献   

17.
初志民 《现代地质》1996,10(4):448-454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灵武煤田延安组是在湖泊三角洲体系条件下形成的一套含煤岩系。通过对源岩的沉积环境和煤岩学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沉积相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物组合和有机质的母质类型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区煤层的厚度、分布、煤岩及煤质等特征的研究,分析总结了淮北闸河矿区二叠系主采煤层的赋存规律。并结合该区二叠纪时沉积环境的演化历史,对煤层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不同地质时代煤层瓦斯区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完成1:200万中国煤层瓦斯地质图项目,系统地整理了中国近2000对矿井瓦斯涌出和谋与瓦斯突出资料,划分出88个瓦斯带,研究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地质时代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保存和生成条件,结合中国诸含煤地层的成煤条件、地质演化历史和煤化作用等,论述了不同时代含煤地层的煤层瓦斯分布特征。其中,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成煤条件较好,深成煤化作用程度较高、盖层厚,是形成中国高瓦斯区。高瓦斯带。高瓦斯矿井的主要煤层。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虽然分布面积广、成煤条件好、资源量居诸含煤地层之首,但由于煤化程度偏低,又加上瓦斯风化带普遍较深,多为低瓦斯矿井和低瓦斯带分布。但在中国西部,大型含谋盆地周边多受逆冲推覆构造控制,对煤层瓦斯保存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