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未遭受生物降解的138个原油样品进行甾、萜烷定量分析,展示原油甾、萜烷浓度随成熟度变化特征。C23三环萜烷/(C23三环萜烷+C30藿烷)值与甾、萜烷浓度图版显示各类甾、萜烷具有不同的热稳定性。依据热稳定性的差异将甾、萜烷分为3类:第1类包括Tm、C29藿烷和C30藿烷等五环三萜烷,随成熟度增高,这类化合物浓度降低较快,具有相对较低的热稳定性;第2类既包括Ts、C29Ts和C30重排藿烷等五环三萜烷,也包括C27和C29规则甾烷各异构体,随成熟度增高,这类化合物浓度降低较慢,具有中等热稳定性;第3类包括C27重排甾烷、C21甾烷和C23三环萜烷,随成熟度增高,这类化合物浓度先增高、后降低,降低速率低于前2类化合物,表明其热稳定性相对较高。在常用的甾、萜烷成熟度指标中,Ts/(Ts+Tm)、C29Ts/(C29Ts+C29藿烷)和C30重排藿烷/(C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Melut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亲缘关系,采用饱和烃色谱及色谱-质谱方法,开展了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对比。研究表明,盆地北部各地区原油正构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Ts/Tm值1.36~3.47、C31升藿烷22S/(22S+22R)比值0.54~0.60、αααC2920S/(20S+20R)与C29αββ/(ααα+αββ)比值大于0.4,总体表现为成熟原油;伽马蜡烷指数普遍小于0.1,C21三环萜烷具有明显优势,Pr/Ph值0.97~2.31,均值1.61,指示其烃源岩形成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淡水湖相环境;生油母质为II~III型混合型。不同地区原油母质来源及成熟度有差异:Moleeta次凹东坡原油为单峰后峰态分布,高碳数正构烷烃含量占优势,C24TeT/C23TT平均值大于1,具有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贡献,原油成熟度较低,发育重质—中质油;Jamous次凹深洼区原油为前峰优势的双峰态分布,C24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地质体中分子标志物随热成熟度的演化规律,开展了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并对产物进行了分子标志物定量及分子解析.结果表明,随着模拟温度的增高,三环萜烷和藿烷含量均逐渐降低,但降低幅度有差异,藿烷和高相对分子质量的三环萜烷降低幅度大于低相对分子质量的三环萜烷,导致在热模拟温度升至370℃的情况下,低相对分子质量三环萜烷的峰高高于藿烷;高相对分子质量甾烷含量降低幅度大于低相对分子质量甾烷,相同相对分子质量不同构型化合物甾烷热解速率不一致,同碳数 ααα 甾烷热解速率大于αββ 甾烷,低相对分子质量的甾烷定量结果随热模拟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低碳数的芳烃含量随热模拟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高碳数芳烃含量则一直处于降低状态.分子解析认为,C19和C20三环萜烷主要来自于高碳数三环萜烷的裂解,藿烷的贡献极低;17α(H)C27三降藿烷(Tm)来自高碳数藿烷的贡献,18α(H)C27三降藿烷(Ts)没有其他化合物加入;相同质量前提下,C29甾烷裂解速率为:C29ααS>C29ααR>C29ββS>C29ββR;孕甾烷和升孕甾烷含量升高来自高碳数甾烷的裂解;低碳数的芳烃含量随温度升高来源广泛,高碳数芳烃主要起裂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渤海湾盆地一系列生物降解原油的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庙西凹陷PL15-8D与PL9-4井四个严重生物降解原油三环萜烷系列分布较为异常,主要表现为以C23为主峰的后峰型、C20与C23为主峰的微弱双峰型以及以C20与C24为主峰的双峰型分布模式。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导致C19~C23三环萜烷优先于C24+三环萜烷被不同程度地侵蚀,是形成这一异常分布的根本原因。三环萜烷系列相对丰度与绝对浓度的变化规律表明,不同碳数三环萜烷的生物降解作用同时发生,但其降解速率有明显差别,即抗生物降解能力不同。三环萜烷系列化合物(除C20三环萜烷以外)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具有随碳数增加而增强的趋势,而C20三环萜烷抗降解能力似乎强于C21~C23三环萜烷。原油中未检测到脱甲基三环萜烷,表明三环萜烷的降解并非通过微生物的脱甲基化作用,推测其降解途径是微生物氧化三环萜烷C环支链末端的甲基,形成对应的羧酸化合物。四个原油样品甾烷、藿烷与三环萜烷被微生物严重侵蚀,不能用于油源对比研究,而三芳甾烷未受生物降解影响,可作为研究区严重生物降解原油油源对比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黄骅坳陷齐家务地区的油源对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黄骅坳陷齐家务地区储油层主要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下段白云质灰岩。该区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高含硫量、中低凝固点、高初馏点和高胶质和沥青质含量等物理性质。在地球化学特征上,高碳数正构烷烃具有明显的奇偶优势,类异戊二稀烷烃具有植烷优势,甾烷组成具有明显的C27ααα甾烷优势,沙一段泥页岩的三环萜烷不发育、伽马蜡烷比较发育。这些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区原油为未熟-低熟油。分析原油和沙一段泥页岩的伽马蜡烷/C30藿烷与C29降藿烷/C30藿烷的关系以及伽马蜡烷/C30藿烷与Pr/Ph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认为齐家务地区的烃源岩主要是沙一下段的泥页岩。  相似文献   

6.
常象春  梁吉学  崔晶  王涛 《沉积学报》2018,36(1):206-214
利用GC、GC/MS分析技术,对水驱开发的曲9油藏进行了原油饱和烃馏分的动态变化对比。研究表明,随着水驱推进,在9个多月的动态监测中,原油饱和烃馏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逐渐升高的有饱和烃相对含量、C15-RD/C15-D、C158β(H)-D/C168β(H)-HD、TTs/17α-H、RS/17α-H等比值;逐渐降低的有芳烃相对含量、轻重比参数∑nC21-/∑nC22+、∑nC14-/∑nC15+;基本保持稳定不变的有异构烷烃比值Pr/Ph、iC18/Pr、iC18/Ph,萜烷比值C21/C22TT、C24/C23TT、∑C19-26/∑C28-29TTs、C30*/C29Ts、C35R/C34R、Ol/C30H、G/C31R、C3122S/(22S+22R)、C30M/C30H、Ts/(Ts+Tm)、C29Ts/(C29Ts+C29H),甾烷比值C27-DS/C27-RS、C2920S/(20S+20R)、C29ββ/(ββ+αα)、C27-重排甾烷20S/(20S+20R)等;先升高再降低,或先降低再升高的分异变化的有Pr/nC17和Ph/nC18。水洗作用造成芳烃相对含量与轻重比的降低,生物降解作用引起了三环萜烷与规则甾烷相对藿烷的富集,二者虽然对相近碳数的异构烷烃、萜烷、甾烷比值影响甚微,却合力促使了补身烷参数的升高。注水过程中的色层效应进一步导致了饱和烃馏分的分异。  相似文献   

7.
通过采集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4个剖面奥陶系马家沟群碳酸盐岩和平凉组泥页岩样品,对其中可溶有机质饱和烃与芳烃组分进行GC-MS分析,对比研究了马家沟群碳酸盐岩和平凉组泥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果表明,马家沟群与平凉组正构烷烃分布形式及峰型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Pr/Ph、伽马蜡烷/C30-αβ藿烷、C20-29三环萜烷/(C20-29三环萜烷+C27-35藿烷),以及甲基菲指数(MPI)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其沉积环境与成熟度的不同,对于马家沟群与平凉组来源油的识别具有参考价值。马家沟群正构烷烃分布形式与甾/藿比值以及C28/C29ααα20R甾烷比值之间的对应关系,反映了母质输入的细微差别。Ts/(Ts+Tm)与伽马蜡烷/C30-αβ藿烷比值之间的关系,C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比值变化与重排藿烷与重排甾烷丰度的关系,反映上述成熟度参数明显受沉积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8.
乌兰花凹陷是二连盆地南部新发现的富油凹陷,对乌兰花凹陷原油物理性质和地球化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揭示其特征及来源。原油物理性质显示,乌兰花凹陷原油比重(API gravity)介于20.2°~40.0°之间,主体为正常原油。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表明,不同构造带之间原油特征存在差异,可以划分为两类原油。一类以土牧尔构造带原油为主,具有低姥值比(Pr/Ph)和C21/C23三环萜烷,相对较高的伽马蜡烷/C31藿烷和规则甾烷/C30藿烷的特征,原油主要为烃源岩在成熟阶段早期的产物,主要以藻类来源为主。另一类原油包括赛乌苏和红井构造带原油,具有高姥值比(Pr/Ph)和C21/C23三环萜烷,相对较低的伽马蜡烷/C31藿烷和规则甾烷/C30藿烷,主要为陆源有机质和藻类有机质混合来源,原油具有更高的成熟度。原油碳同位素和正构烷烃单体烃碳同位素表明这两类原油应是一套烃源岩在不同成熟阶段的产物,原油主要来源于南洼槽阿尔善组烃源岩。阿尔善组烃源岩的非均质性和成熟度导致了两类原油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塔河油田是我国迄今为止在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中发现的最大的油气田,研究其中油气的运移是了解这种油气藏形成规律的重要环节。对塔河油田近几年开采的油井原油样品进行系统采集后,分析了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选取Ts/(Ts Tm)、三环萜烷/17α(H)-藿烷和重排甾烷/规则甾烷比值作为油气运移指标,研究了塔河油田原油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这些指标反映了塔河油田奥陶系原油运移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由东向西,另一个是由南向北;9区和三叠系、石炭系原油成熟度较高,说明它们成藏期较晚。  相似文献   

10.
陈菊林  张敏 《现代地质》2016,30(4):871-879
通过对TZ62井原油进行热模拟实验,探讨热演化程度对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形成分布的影响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实验发现:在400~500 ℃阶段,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加,原油中高碳数微晶蜡类长链化合物热裂解和原油中的沥青质热降解作用对重排藿烷的形成具有贡献作用。在500~550 ℃对应的原油裂解高峰阶段,藿烷类化合物浓度明显降低,且17α(H)-藿烷比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具有更快的热裂解速率。在温度为550~600 ℃阶段,较高的热演化程度对17α(H)-藿烷甲基重排作用形成重排藿烷具有贡献作用。重排藿烷参数(17α(H)-重排藿烷/17α(H)-藿烷、Ts/Tm)在400~500 ℃变化较弱,几乎不受热演化程度的影响;在500~550 ℃的原油裂解高峰阶段,逐渐增大;在550~600 ℃发生反转,逐渐减小。重排藿烷参数可作为高成熟阶段原油成熟度判识的有效参数,其有效应用范围是生油窗晚期至原油裂解高峰期。  相似文献   

11.
川中侏罗系原油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组成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川中石龙场油田侏罗系湖相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异常丰富,经 GC/MS和 GC/MS/MS分析,检出 17α(H)-重排藿烷和 18α(H)-新藿烷及未知结构的早洗脱重排藿烷三个完整系列.17α(H)-重排藿烷相对含量最高,碳数分布范围为 C27、C29~ C35,分布模式与正常藿烷相似, C30化合物为主峰, C31以上化合物每个碳数有两个异构体.18α(H)-新藿烷系列含量明显低于重排藿烷,主要有 Ts和 C29Ts两个化合物,可能还存在 C30的同系物.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碳数为 C29~ C35, C31以上每个碳数有一对异构体,具有与正常藿烷和重排藿烷相似的分布特征.这些化合物的生物先质物可能是细菌藿类物质.其形成过程与氧化性且富含粘土的沉积环境性质有密切联系,高成熟度条件下有利于它们的相对富集.  相似文献   

12.
程熊  陈小慧  张敏 《沉积学报》2014,32(4):790-796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10个典型煤系烃源岩样品中检测出三类重排藿烷,分别为17α(H)-重排藿烷、18α(H)-新藿烷以及未知结构的早洗脱重排藿烷。烃源岩样品中藿烷类具有两种分布型式:①以C30藿烷为主峰的C27~C35(缺C28)藿烷类常规分布型式,含少量17α (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②以富含17α(H)-重排藿烷和C30早洗脱重排藿烷为特征。含有高~异常高相对丰度17α(H)-重排藿烷的烃源岩样品,其17α(H)-重排藿烷的绝对浓度也明显较高。从烃源岩生源构成、有机质丰度及其赋存状态、成熟度以及沉积与成岩环境4个方面探讨了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中高丰度的17α(H)-重排藿烷的形成与高等植物生源有一定联系、亚氧化-氧化的扇缘泥炭沼泽相是形成高~异常高丰度17α(H)-重排藿烷的有利沉积相带;而烃源岩显微组分、有机质丰度及其赋存状态以及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羌塘盆地二叠系展金组烃源岩的岩心样品进行了烃源岩基本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研究,重点探讨了烃源岩生烃母质来源、沉积环境特征及成熟度特征。研究显示,展金组烃源岩富含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萜类化合物和甾类化合物。其中,正构烷烃多为前高后低的单峰型,具有低碳数优势,n C_(15)、n C_(16)或n C_(17)为主峰碳;规则甾烷中C_(27)-C_(28)-C_(29)呈"V"字型分布,C_(27)占优势;萜烷具有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四环萜烷的相对丰度,三环萜烷/五环三萜烷值在1.1~1.96之间;生烃母质主要来源于海相低等水生生物。Pr/Ph分布范围在0.53~1.16,平均值为0.85,植烷优势较明显;五环三萜烷的Ts/(Tm+Ts)值表明烃源岩形成于还原环境。而伽马蜡烷的含量以及伽马蜡烷/αβ-C30藿烷比值,证明烃源岩沉积时水体盐度为正常盐度。甾烷的C29ααα20S/(20S+20R)和C29αββ/(αββ+ααα)、萜烷的C31αβ~(22)S/(22S+22R)、Ts/(Tm+Ts)值等反映烃源岩成熟度的参数显示,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4.
沉积岩和原油中四环萜烷的地化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陕甘宁盆地和广西百色盆地中、新生代原油和生油岩中的两类四环萜烷-17,21-开环藿烷(C24-C27)和8,14-开环藿烷(C27-C30)的成因和地化意义进行了探讨。这两类四环萜烷的成因均与藿烷型五环三萜烷先驱物的降解有关,但8,14-开环藿烷类主要是热解作用的产物。它们均可应用于油源对比和沉积有机质成熟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一项反映沉积有机质成熟度的新分子参数(C30开环藿烷/4-甲基C29甾烷)。  相似文献   

15.
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下三叠统百口泉组地层中发现大面积连片岩性油气藏。对西斜坡百口泉组一段和二段8个含油储集岩样分别提取自由态组分、束缚态组分和油气包裹体组分,并进行GC、GC-MS和GC-IRMS分析。结果表明,3类油气组分三环萜烷主峰含量远高于C_(30)藿烷,反映充注到百口泉组(T1b)储层的原油均具有很高的成熟度,相当于Ro1.20%。生物标志物指标β-胡萝卜烷/(β-胡萝卜烷+nC20)、伽马蜡烷/(C_(30)藿烷+伽马蜡烷)、三环萜烷/(三环萜烷+藿烷)、Ts/(Tm+Ts)、C_(29)Ts/(C_(29)藿烷+C_(29)Ts)、C_(30)重排藿烷/(C_(30)重排藿烷+C_(30)藿烷)和甾烷C_(21)/(C_(21)+∑C_(29))比值均显示从自由态组分、束缚态组分至油气包裹体组分成熟度依次降低的特征,表明油气组分在油藏充注过程中不断升高。与此相反,Pr/nC_(17)和Ph/nC_(18)比值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显示从自由态组分、束缚态组分至油气包裹体组分成熟度依次升高的特征,表明油气组分从成藏早期至晚期成熟度降低。由于充注的原油为不同成熟度油气组分混合产物,生物标志物在原油中属于微量及痕量组分,而Pr、Ph和正构烷烃属于常量组分,Pr/nC_(17)和Ph/nC_(18)比值以及正构烷烃单体δ~(13)C值更能代表主体原油的成熟度。因此,对于玛湖凹陷西斜坡油气藏,主体原油成熟度从成藏早期至晚期是降低的。根据8个油砂样3类油气组分的成熟度可以推断油气充注期介于晚侏罗世-白垩纪之间。盖层密封性是控制这类油气藏成藏的重要因素。在晚侏罗世之前,下伏二叠系盖层一直阻止了油气沿断层运移。至晚侏罗世-白垩纪,下伏盖层的密封性遭受破坏,油气才从下伏二叠系沿断层运聚至百口泉组一段和二段储层(T_1b~(1–2))。由于上覆百三段(T_1b~3)和克拉玛依组(T_2k)盖层自始至终保持密封状态,百口泉组一段和二段储层(T_1b~(1–2))成为玛湖凹陷油气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6.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原油的发现及其主要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东部查干凹陷和西部路井凹陷首次发现了轻质低硫成熟原油,其饱和烃含量在80%以上,非烃和沥青质含量低;饱和烃和芳烃成熟度参数表明它们均为成熟原油,其成熟度相当于镜质相反射率Ro0.8%-1.1%阶段,是生油高峰阶段的产物。原油全油碳同位素δ^13C值小于-31‰。生物标志物中类异戊二烯含量较高,植烷与姥鲛烷均势;查干凹陷原油三环萜烷含量高于五环萜烷,而路井凹陷原油三环萜烷含量相对较低;两原油中均含有较高的Ts,C29Ts,C30重排藿烷和伽马蜡烷,藿烷为主,C32以上升藿烷含量极低;孕甾烷含量较高,尤其是查干凹陷原油;甾烷中以C29甾烷为主,约占50%,C27和C28甾烷基本均势,异胆甾烷含量高于胆甾烷;重排甾烷含量低,甾烷的含量与萜烷含量相当,这些特征表明原油是典型的湖相原油,其主要的烃源岩是下白垩统湖相源岩而非侏罗系煤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长7段)半深湖—深湖相优质油源岩是油气的重要来源,包括黑色页岩和暗色泥岩,作为盆地重要的供烃源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为了明确不同烃源岩的贡献及油气来源,通过对庆城地区长7段致密油特征进行分析,对原油进行精细划分,并对源岩有效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油源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庆城地区长7段黑色页岩和暗色泥岩均对油气成藏有贡献,其中黑色页岩贡献最大,长73段暗色泥岩次之,长72和长71段暗色泥岩贡献较小;原油为低密度、中—低黏度和低凝固点的轻质油。根据生标物特征将原油划分为3类,A类原油具有低C30重排藿烷/C29藿烷、低C29Ts/C29藿烷、低Ts/Tm的特征,由黑色页岩贡献,主要分布于长71段;C类原油具有高C30重排藿烷/C29藿烷、高C29Ts/C29藿烷、高Ts/Tm的特征,主要由暗色泥岩贡献,...  相似文献   

18.
轮探1(LT-1)井在8000 m以下的寒武系中获得轻质油,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对LT-1井寒武系轻质油的δ13C、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开展分析,对LT-1井寒武系玉尔吐斯组干酪根开展催化加氢热解实验,以探讨寒武系轻质油与玉尔吐斯组烃源岩之间的油源关系。结果显示:LT-1井轻质油的δ13C为-32.5‰;低碳数正构烷烃占优势,Pr/Ph值低,反映了其生烃母质还原的沉积环境;三环萜烷(TT)相对含量高,C19~31TT分布完整,以C23TT为主峰,C24四环萜烷丰度低;C27-C28-C29规则甾烷的分布为C29>C27>C28。干酪根催化加氢产物、干酪根抽提物、烃源岩抽提物和原油的成熟度依次增加,体现了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的演化差异,其中干酪根催化加氢产物由于受到干酪根大分子的保护作用而受到热演化的影响最小。综合分析L...  相似文献   

19.
金属矿床有机质的来源问题是探讨生物成矿作用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赋存于石炭系的南京栖霞山多金属矿床, 其成矿流体中的有机质与下扬子区上、下古生界烃源岩吸咐有机质以及海相原油均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表现在有机质族组成、三环萜的w(C23)/w(C21)比值、三萜w(Ts)/w(Tm)比值、w(γ-蜡烷)/w(C31αβS-升藿烷)比值以及甾烷系列的不同上.相反, 流体中的有机质在诸多方面与寒武系碳酸盐岩(矿床的矿源层之一)的晶胞有机质类似, 两者存在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湘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有机地球化学及无机矿物特征,重点对其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套页岩残余有机碳(TOC)含量高、氯仿沥青"A"含量低、生烃潜量"S1+S2"较小,镜质组反射率Ro在2.3%~3.19%之间,达到了过成熟阶段,以生成干气为主。分子生物标志化合物结果显示正构烷烃呈双峰型,碳数大于C22的中-高碳数烃占优势;Pr/Ph平均值为0.31,植烷优势明显,指示强还原的海相沉积环境;萜烷丰度顺序为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γ-环蜡烷与C30霍烷的比值普遍大于0.3,指示其沉积母质以浮游生物及海洋性自养菌为主,含有部分藻类;Ts/(Ts+Tm)在0.35~0.38之间,与镜质组反射率对成熟度的检测结果相互印证;规则甾烷C27 > C29 > C28,指示其母质来源以浅海生物来源为主,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出孕甾烷、升孕甾烷、重排甾烷及4-甲基甾烷,表明其经历过微生物降解作用。全岩矿物组分分析显示该套页岩具备较好的开发物性条件和较强的吸附性能。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具备较好的页岩气成烃成藏的物质条件,并为该区深入开展页岩气勘探目标区优选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