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泥炭的热模拟研究──过渡带气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现代泥炭进行了低温长时间模拟实验研究,并探讨了过渡带气的形成机理。甘南泥炭气、液态烃产率高。液态烃由热解油和残余气仿沥青“A”两部分组成,热解油中以C─C14较轻馏分为主,残余氯仿沥青“A”则以非烃、沥青质为主。随热演化程度增高,烃类增加,非烃和沥青质急剧减少。模拟气体组成以非烃气体(CO等)为主,随温度升高,气态烃产率升高,烃类气体中以甲烷为主。200℃~400℃温度下产生的甲烷碳同位素δ13C为-53.82~-33.66‰。研究表明低热演化阶段伴随腐殖物质的降解和干酪根的分子重排作用能产生甲烷同位素较轻的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  相似文献   

2.
油气微渗漏的色层分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同伟  王先彬 《沉积学报》1994,12(4):110-117
本文根据鄂尔多斯盆地腹部一深井中有机质的垂向成烃演化及碎屑岩层段(0~3650m)酸解烃组成的变化特征,讨论了油气微渗漏的色层分馏效应.结果表明在两个贫有机质层段(0~1020m.3080~3560m井段)内砂岩段相对于相邻泥岩段酸解烃的C/C+、C/C及iC/nC比值偏小,这主要是由甲烷相对重烃,异构丁烷相对正构丁烷易于通过弱渗透的泥岩遮挡层产生的色层分馆作用所造成。而富有机质层段(1020~3080m井段)酸解烃组成的变化主要由有机质成烃作用控制,运移的色层分馏效应被成烃所掩盖。  相似文献   

3.
随着石油勘探的深入和发展,煤和含煤沉积的生油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笔者选择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富氢组份含量高的煤样和富镜质组的煤岩样品,采用快速热解法,对其显微组份和全煤的热解生烃潜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R值为0.37~0.39%的未成熟煤岩样品中,壳质组和镜质组在350~450℃温度区间有最大热解峰面积S。(2)富氢组份含量高的样品中,热解产物以正构烷烃+正构烯烃为主,其次为芳烃化合物。(3)镜质组或富镜质组的煤岩样品中,A1600/Mg值较高时,热解产物在C-C15范围内,某些芳烃化合物成为主峰。(4)惰性组生烃能力最差,在较高温度下,形成含量很低的正构烷烃和烯烃,或在气态烃范畴产生少量烃类,或基本不产生热解产物。(5)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或原煤样品演化程度的升高,烯烃含量减少或消失,可能是干酪根转化过程中的残余氢为烯烃的氢化作用提供了氢源,使烯烃转化为烷烃的缘故。  相似文献   

4.
二环倍半萜烷生成演化的热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燕青  罗斌杰 《沉积学报》1994,12(3):106-113
用热模拟实验和GC-MS技术研究了南宁盆地木质褐煤不同热解阶段产物中二环倍半萜烷的分布和演化特征。样品中含有C15-C16补身烷和高补身烷系列化合物,共检出七个谱峰。模拟实验设置了十个温度点,两个实验系列,根据C15-C16之间相对峰度变化,讨论了这些化合物的形成阶段和热稳定性的保存阶段,研究了分布特征和热演化的相关性,以及DHR值(补身烷与高补烷的比值)等五个参数在判识热演化阶段和成熟作用研究中的地球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莉  熊永强  陈媛  李芸  蒋文敏  雷锐  吴宗洋 《地球科学》2017,42(7):1092-1106
目前页岩生烃的评价体系主要停留在静态条件下,忽略了成烃的动态过程,不能正确评价页岩原始的生烃潜力.采用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方法,分别对一个相对低成熟的典型海相富有机质页岩及其干酪根样品开展封闭体系和半开放体系下的人工熟化,并对熟化后的两个系列样品进行黄金管生气动力学模拟实验.对裂解产物中气态烃化合物、轻烃类化合物以及碳同位素开展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甲烷生成过程被划分为4个阶段,即生油(小于1.0% EayRo)、凝析油生成(1.0%~1.% EayRo)、湿气生成(1.%~2.2% EayRo)和干气生成阶段(大于2.2% EayRo);页岩中甲烷的最大产率主要来自干酪根的初次裂解(占22.7%)、可排沥青(占7.6%)和残余沥青(占19.6%)的二次裂解;经过早期排烃作用的页岩样品仍有大量的可溶沥青,在高-过成熟阶段其可以与干酪根、不可溶沥青相互作用,成为晚期主要的页岩生气母质.   相似文献   

6.
用近代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我国四川盆地等下古生界富有机质沉积的海相黑色页岩,和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湖相油页岩的显微有机组成特征与热演化生烃、排烃作用的关系。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黑色页岩热演化程度很高,目前热解烃含量很低,但残余有机碳含量达1%~3%,黑色页岩中保存了早期生油阶段由无定型有机质生油作用转化而形成的微粒体有机质,和未排出的石油演变而来的残余沥青,表明其为原始生烃性能很好的烃源岩。根据黑色页岩中微粒体和残余沥青的含量,可用来了解已生—排烃量和再沉降埋深过程中古油藏储层沥青、微粒体和残余沥青再生气对古生界碳酸盐气藏的贡献。富有机质沉积的下第三系湖相油页岩热演化程度不高,游离烃(S1为0.2~1.4 mg/g)和热解烃(S2为8~44 mg/g),有机碳含量达2.4%~8%,是生油性能很好的烃源岩,油页岩中不仅存在强荧光的藻和无定型有机质,而且油页岩的纹层中广泛存在富有机质的荧光沥青,反映了有利于排烃运移的信息,表明是本区生油贡献最大的烃源岩。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和油页岩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有机质的赋存形式、热演化中变化过程的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生烃、排烃作用既有很多相似性,又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7.
选取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的烃源岩进行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对排出油和滞留油中的萘菲系列化合物成熟度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同时结合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o)判断排出油和滞留油中成熟度参数的适用性。研究表明,随着模拟温度的升高,排出油和滞留油中的萘菲系列成熟度参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参数的有效成熟度指示范围有所差别;对前人提出的基于萘菲系列成熟度参数计算等效镜质体反射率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由二甲基萘参数DNR得出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Rc)与实测镜质体反射率(Ro)相关性较好,基于三甲基萘参数TNR-2、甲基菲指数MPI-1得到的Rc具有一定局限性;对比三甲基萘参数TMNr和四甲基萘参数TeMNr及甲基菲分布分数F1和F2对热演化程度的划分结果,发现应用三甲基萘参数和四甲基萘参数判断成熟度误差较大,甲基菲分布分数与Ro相关性较好,是良好的成熟度指标。  相似文献   

8.
在青海湖不同盐度的四孔近代沉积物岩芯(Q-16A,QH,QE和QG)(图1)抽提物支链和环烷烃组分中检出了非常丰富的C20,C25和C30高度支链类异戊二烯烯烃(highlybranchedisoprenoidalkenes),简称HBI烯烃。这是在我国近代湖泊沉积物发现这类化合物的首次详细报导。由于C20,C25和C30HBI烯烃比正构烷烃具有较强的抵抗生物降解的能力(RobsonandRowland,1988b),因此,它们广泛分布于各种近代环境中,如湖泊、海洋和高盐环境的近代沉积物中(RowlandandRobson,1990)。并且,具有1~6个双键的C20,C25和C30烯烃经常是现代沉积物中丰富的烃类。最近在印度洋现代沉积物中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具有7个双键的C35HBI烯烃(Hoefsetal,1995)。全饱和的C20(I,附图)、C25(Ⅱ,附图)和C30(Ⅲ,附图)HBI烷烃已通过标样的合成确切地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在青海湖QG孔(尕海,咸水)和QE孔(耳海,淡水)抽提物中发现了C20单烯(1号峰,图2a)。C25烯烃(2号峰,图2a、2b)和C30烯烃(主要是3号和8号峰,图2a、2b)存在于所有四孔沉积物中。  相似文献   

9.
孙永革  盛国英 《沉积学报》1995,13(2):120-127
本文运用热解气相色谱(PY-GC)技术探讨了我国一些含煤油气盆地中煤系源岩热解产物的组成特征及意义。研究表明,不同盆地煤系源岩热解产物的差异主要表现在C+5正构烷烃+正构烯烃含量和芳环化合物的组成上,利用热解产物C1-C5、C6-C14正构烷烃+正构烯烃和C+15正构烷烃+正构烯烃三个端元组分的相对含量可有效地判识煤系地层源岩有机质的产烃类型,研究表明PY-GC技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煤成烃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富有机质湖相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及其贫有机质粉砂岩、白云岩夹层是我国陆相盆地页岩油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目前针对湖相富有机质白云质泥岩或泥质白云岩在近地质条件下的生排烃一体化模拟研究尚属空白.以典型低熟富有机质泥质白云岩为例,开展了近地质条件下的生排烃一体化模拟实验,揭示了其呈现四阶段生排烃演化模式.结果表明,Ro ≤ 0.74%时为缓慢生油伴生烃气、排油能力有限阶段,0.74% < Ro ≤ 0.84%时为快速生油伴生烃气、排油能力逐渐增高阶段,0.84% < Ro ≤ 1.28%≈1.30%时为生烃气伴生油与油初始裂解、高效排油阶段,1.30% < Ro ≤ 2.00%时为油裂解烃气兼干酪根生烃气阶段;同时,Ro < 0.68%时滞留油主要以有机质吸附态赋存,而0.68% ≤ Ro ≤ 2.00%时滞留油主要以游离态赋存于矿物基质微-纳米级孔缝系统内.综合分析提出湖相泥质白云岩烃源层系有利页岩油勘探的成熟度范围为0.84%~1.3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生排烃模拟实验产物 (残留油和排出油 )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揭示出生排烃过程中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生烃初期,液态正构烷烃主要来自干酪根的初次裂解,它们的碳同位素组成不论是在排出油中还是在残留油中,随温度的变化都不明显,呈现较相似的分布特征;在生烃高峰期,早期形成的沥青质和非烃等组分的二次裂解以及高碳数正构烷烃可能存在的裂解,使得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富集13 C,尤其在高碳数部分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另外,实验结果显示排烃作用对液态正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不太显著。  相似文献   

12.
海相碳酸盐岩中矿物结合有机质的组成及成烃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高成熟程度的碳酸盐岩有机质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在可溶有机质与干酪根之间存在着成熟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矿物对沥青组份的保护作用所致.矿物结合有机质无论在组成还是在分布上都与游离态有机质有较大不同,随着成熟度的增加,由于结合态有机质的释放,这种不同逐渐消失,研究表明,矿物结合有机质的释放约在过成熟阶段早期,其量可达几百个ppm.因而在碳酸盐岩地层中,除了干酷根成油气外,在高成熟区亦可能存在着由矿物结合有机质形成的“高温”石油.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烃源岩演化与油气成因复杂,采用岩石热解、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等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对该区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地球化学及其成烃演化特征进行了详细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的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和有机类型差异显著,烃源岩有机碳、生油潜量(S1+S2)分布范围分别为0.43%~12.89%(均值2.84%)、0.52~77.24 mg/g,烃源岩质量可从低熟时的“极好”级别降低至高成熟时的“中等-差”级别(Rc≈0.54%~1.93%);有机质类型可从低熟时的Ⅰ-Ⅱ1型变化为高成熟时的Ⅱ2-Ⅲ,指示对高-过成熟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与生烃潜能评价需要进行评价参数的适当恢复。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显著:姥鲛烷相对于植烷有微弱优势,Pr/Ph值分布范围为0.92~1.81(均值1.22),指示弱还原的湖相沉积环境;C27-、C28-、C29-规则甾烷呈斜直线型分布;C28-规则甾烷丰度偏高(C28/C29-规则甾烷均值为0.96)、升藿烷系列丰度偏低、伽马蜡烷发育,反映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咸化和/或水体分层的原始沉积环境。油-油、油-源对比表明,芦草沟组原油主要来自芦草沟组烃源岩。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深浅层不同成熟度芦草沟组烃源岩均有发育,该区具有较好的生烃物质基础,具有寻找不同埋深油气藏的重要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4.
烃源岩的排烃是准确预测含油气盆地油气资源必须涉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得到不同有机质类型烃源岩的排烃效率、排烃机理,选取不同有机质类型烃源岩进行了黄金管模拟实验,总结了不同类型烃源岩在各演化阶段产物的变化特征与排烃效率。结果表明,烃源岩类型对总生成油与残留油中轻重烃的比例影响较大,但是对排出油中轻重烃的比例影响较低,排出油中均表现为在未熟—成熟阶段以重烃为主,在高熟—过熟阶段以轻烃为主。烃源岩的类型对生排油量的影响明显,烃源岩的类型越好,生排油量越高。Ⅰ型烃源岩的生排油量最高,Ⅲ型烃源岩最低。烃源岩类型越好,排油效率越高。Ⅲ型烃源岩排油效率低,与其生成气态烃较多、显微组分中镜质组含量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排油气门限的基本概念、研究意义与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庞雄奇  陈章明 《现代地质》1997,11(4):510-521
排油气门限是源岩在埋深演化过程中,生油气量饱和了自身吸附、水溶、油溶和毛细管封堵等多种形式的存留需要并开始以游离相大量排出的临界地质条件。研究表明,源岩的排油气门限主要随源岩的有机母质丰度(C/%)、干酪根类型指数(KTI)和转化程度(Ro/%)三者的不同而改变。应用排烃临界地质条件可以建立源岩概念和差别标准;计算源岩排油气量并确定源岩等级评价标准;研究源岩排油、气相态并分析油气运聚成藏机理;划分源岩排油气阶段并建立源岩排油气地质模式。实际应用表明,用排油气门限、排油气量、排油气阶段、排油气地质模式和排油、气窗等替代生烃研究中的相应概念和术语指导油气田勘探更合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灰岩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灰岩能否生烃及生烃潜力有多大,目前研究较少.通过岩石热解、总有机碳测定、干酪根碳同位素及有机显微组分的测定实验,同时结合镜质体反射率的测定,综合评价了灰岩烃源岩,并分析了其生排烃特征.结果显示:从有机质丰度角度,本溪组为差的烃源岩,山西组为差-一般的烃源岩、太原组为一般-好的烃源岩;从有机质类型角度,本溪组为Ⅲ型,山西组以Ⅲ型为主同时混有少量Ⅱ2型,太原组为Ⅱ2-Ⅲ型;从有机质成熟度角度,本溪组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太原组及山西组均处于高成熟阶段.根据排烃门限理论,认为Ro为1.6%时,天然气大量生成.考虑到灰岩烃源岩的特殊性、成熟度及其排烃特征,综合认为太原组灰岩可以成为天然气的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a detailed survey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tential source rocks in the South Slope of the Niuzhuang Sag, Bohai Bay Basin, eastern China, a new approach to assess the amount of hydrocarbons generated and expelled has been developed. The approach is applicable to evaluate hydrocarbons with different genetic mechanis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s f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vary with potential source rocks, depending on thermal maturity, types of organic matter and paleoenvironment. Hydrocarbons are mostly generated and expelled from source rocks within the normal oil window. It was calculated that the special interval (algal-rich shales of the ES4 member formed in brackish environments) 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