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分辨10Be记录与黄土地层定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承德  易惟熙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4,14(3):203-210,211,212,213
利用B/M地磁极性倒转层位0.73MaB.P.时间参考点,通过黄土剖面10Be变化曲线与深海SPECMAPδ18O变化曲线匹配拟合,求得洛川黄土剖面0.75Ma以来的相对连续时标。时标精度约5000—10000a。由于0.15Ma以来洛川剖面加密取样以及10Be、δ18O两曲线之间更好的相关性,10Be相对时标精度与SPECMAPδ10O时标精度大体相同,即3000—5000a。各时期10Be通量与黄土堆积速率之间存在十分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地层定年途径。黄土10Be记录35000aB.P.处的Raisbeck峰可被用作地层时间参考点。黄土10Be/(26)Al值、黄土石英中“就地”成因10Be/(26)Al值以及“就地”成因10Be浓度等均可望应用于黄土地层精确定年。  相似文献   

2.
作者对渭南黄土剖面连续采取的样品进行了系统的14C和TL年龄测定,测得的14C年龄做了δ13C校正和日历年龄校正,并与SPECMAP比较,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根据测得的年龄,S0底部143cm处的14C年龄为10300aB.P,即全新世起始于10300aB.P.;L1可划分五层,其中L(1-2)和L(1-4)为古土壤层,L(1-2)顶部14C年龄为22000aB.P.,深度为361cm,L(1-4).底部有一层明显的碳酸盐结核,其TL年龄为51910aB.P.,深度为640Cm;L1底部的TL年龄为73000aB.P.,深度为855cm,这便是马兰黄土的起始年龄;S1底部为134500aB.P.,深度为1216cm。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阶段对比,马兰黄土相当于1—4阶段,S1相当于5阶段。  相似文献   

3.
桂林全新世石笋高分辨率δ13C记录及其古生态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桂林地区3个石笋分辨率达10~100a级的δ13C记录表明,全新世时期的古生态可以划分为森林植被由兴盛至退化(气候由暖湿至干凉)的3个旋回。早中期旋回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晚期旋回影响大,由于人类持续地对森林的破坏,草类植被得以生长,石漠化增强,石笋的δ13C值急速上升以后,很难再回复到全新世中期的水平。δ13C值大幅度跳跃式的下降,可以确定末次冰期旋回冰消期的终止点,其时限为10 700aB.P,与δ18O记录完全吻合,也可以与海洋氧同位素以及其它记录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4.
祁连山敦德冰芯氧同位素剖面的古气候信息探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卫克勤  林瑞芬 《地球化学》1994,23(4):311-320
冰芯δ~(18)O剖面的古气候研究一直是基于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的温度效应,即冰芯δ~(18)O值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我国大气降水的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在亚洲季风区,由于夏季风带来贫重同位素的暖湿气团,使得季风气候区夏季雨水的δs值低于冬季的δw值,δs-δw<0,正好和温度效应预测的相反。因此,我国季风气候区冰芯的δ~(18)O曲线主要反映古季风的盛衰进退,即冰芯的低δ~(18)O值对应的是夏季风盛行,气候转暖,降水量增加,夏季风前锋北移;冰芯的高δ~(18)O值则对应夏季风强度减弱,气候转冷,降水量减少,夏季风前锋南移。用上述季风气候模式解释敦德冰芯的百年、千年、万年三个不同时间尺度的δ~(18)O剖面,所得结果与已知的全新世古气候事件吻合。根据敦德冰芯δ~(18)O剖面提供的古气候信息,全新世大致可分成三段四期:10600-7100aB.P.为早全新世,与末次冰期相比,夏季风逐渐增强,气候转暖;7100-4000aB.P.为中全新世的前期,夏季风盛行,气候暖湿;4000-1700aB.P.为中全新世的后期,此时夏季风退缩,气候偏干冷;1700aB.P.至今为晚全新世,其间1700-700aB.P.夏季风强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下热水的基本类型和成因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循环型地下热水的δD和δ18O具有类似于现代大气降水的线性关系和环境效应,其δD低于当地大气降水,据80年代末检测其氛比值一般小于1,14C年龄逾20000aB.P.(华北),这说明循环型地下热水起源于区域古大气降水,且补给期为冷湿的雨期。封存型地下热水中贫氘富钙的Cl-Ca型烃矿床卤水,其δD和δ18O接近初生水值域,40Ar/36Ar值接近海岭型值域,反映水的一级起源──上地幔的脱水排气作用。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全新世贝壳堤和牡蛎礁的古环境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王宏 《第四纪研究》1996,16(1):71-79
贝壳堤和牡蛎礁是渤海湾沿海全新世的两类重要地质现象。本文运用沉积学、年代学(AMS14C测年和古地磁)和生物碳酸钙氧、碳同位素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贝壳堤、牡蛎礁及相关泥质沉积物的形成和地层序列,考订了各类海面标志点的地质意义和14C数据的可靠程度,校正了文献中的14C数据,测定了区内全新世晚期软体动物壳体的δ13C平均值,以及δ18O水/盐度和δ13C贝壳/T等基础数据,绘出了地区性相对海面变化的时间-深度图,研究了新构造活动对相对海面变化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本区约4000calB.P.以来的环境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将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的演化分为前三角洲(约40000—32500aB.P.)、老三角洲(32500—7500aB.P.)和新三角洲(7500aB.P.—现在)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珠江三角洲沉积-古地理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在前三角洲阶段,珠江三角洲为内陆环境,五条大河在中山三角一带汇合,然后向南东入海。磨刀门西江水道形成于第二阶段的30000—20000。B.P.;狮子洋、珠江和银洲湖等水道则是全新世才发展起来的。三角洲发生过两次海侵。第一次大约开始于32500aB.P.,第二次大约开始于7500aB.P.。两次海侵形成了新、老两套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8.
黄河硫同位素组成与青藏高原隆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水的平均δ34SO42-值为+8.4‰,是世界主要大河中硫同位素组成最重的河流;从上游至下游,河水的矿δ34SO42-值规律性地逐渐增重,在龙门—三门峡河段达最大值。这反映了由于青藏高原隆起而引起的中国西北地区气候干燥趋势及随后出现的沙漠化、古盐湖蒸发岩的形成和黄土堆积环境对黄河水硫同位素组成的控制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小平 《第四纪研究》2002,22(2):97-104
本文阐述了巴丹吉林沙漠丘间地湖泊及其周围浅层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在研究地区湖泊中的TDS变化范围较大,介于1.2g/L和398.2g/L之间。微咸湖泊属于Na(Ca)(Mg)Cl(SO4)(HCO3)类型,而含盐量高的湖泊则属于Na(K)Cl(CO3)(SO4)类型。文章根据同位素分析结果,提出了浅层地下水年龄都较年轻的观点。结合对古湖岸地貌与沉积的研究,文章还指出巴丹吉林沙漠地区湖泊在全新世发生过明显变化,湖水矿化度的增高和水域面积的快速萎缩是由于全新世中期以来出现的干旱化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周原黄土及其与文化层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昆叔 《第四纪研究》1995,15(2):174-181,T002
笔者等于1991年将黄土高原东南缘厚1—3m、基色调为红色的全新世黄土名为周原黄土,并划分为五层,分属全新世早、中、晚三期,与新石器以来的文化层有叠压和可比关系。其中,褐红色顶层埋藏土(约8000—2800aB.P.)含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夏、商、周的文化层;褐色顶层埋藏土(约2800—2000aB.P.)含春秋、战国和秦汉文化层。地质沉积地层与文化堆积地层联合研究,为地质学和考古学中的地层研究开拓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冰后期以来古气候波动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根据青海湖QH-16A近代沉积物岩芯中介形虫壳体的δ18O、δ13C、Mg/Ca和Sr/Ca值分析,讨论了青海湖区12,000年以来的气候特征。利用氧、碳同位素的相关性和相对温度、盐度变化曲线建立了青海湖区冰后期以来的气候波动模式,划分出5个气候期和23个气候阶。通过与布列特-谢尔南德冰后期气候方案对比,证实该气候波动模式具有世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RH孔的全面分析,讨论了青藏高原82.6万年以来的长期气候变化,共划分为23个阶段。基本特征为冷期持续时间要远远超过暖期,内部结构相对比较稳定,而暖期的内部次级波动要频繁得多。通过呼伦湖和固城湖岩芯研究,重建晚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历史,新仙女木事件及全新世几次降温事件在两个湖泊中均有反映。统计了中国东部27个湖泊湖面波动资料,讨论了季风区环境变化的穿时性。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盛冰阶的时限与干盐湖地质事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高原盐湖原生石盐矿物包裹体流质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以及包裹体流质的Na、Mg2+测定讨论了青藏高原北部近五万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变,论述了末次冰期盛冰阶在高原地区的时限问题,初步确定盛冰阶的时限为21000-15000aB.P.,该期的平均温度比现今低约6-7℃。由于高寒的气候环境,促使高原盐湖补给水锐减,在其盛冰阶的晚期普遍形成干盐湖地质事件,这从各不同时间形成的原生石盐包裹体的流质中vg2+/Na值的分布得到充分的证实。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江汉平原江陵湖泊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物岩性、粒度组成、孢粉和有机碳同位素等,分析了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组成特征及该区域近9 000 a来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发现,江陵湖泊沉积物记录了该区湖泊水体逐渐减小直至消亡的过程,气候环境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1)8 900~6 300 a B.P.为水体较深、面积较大的开阔湖阶段,气候暖湿;(2)6 300~4 700 a B.P.为面积较小、水体较浅的潴水湖阶段,气候干旱;(3)4 700~3 400 a B.P.为面积更小、水体更浅的洼地湖阶段,气候偏暖偏湿;(4)3 400~2 500 a B.P.为湖沼泥炭发育阶段,气候暖湿;(5)2 500 a B.P.以来,由湖泊及湖沼堆积转化为洪水漫滩堆积,古云梦泽开始萎缩,气候变干。江陵湖泊沉积物粒度所记录的区域气候干湿变化与国内邻近区域(特别是鄱阳-洞庭湖区)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沉积物粒度研究是恢复区域古降水等气候环境变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内陆封闭湖泊自生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与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空气相对湿度和地面气温这三个参数相关。我国季风带的青海湖与色林错的δ18O曲线非常相似,说明古气候变化受相同因素驱动。在10500~9500aB.P.的末次冰期向全新世的过渡期,这两个湖泊的δ18O值大幅度下降,这是夏季风雨水的低δ18O值的缘故。属于西风带的玛纳斯湖和季风带的青海湖的δ18O曲线基本上是对称的。大约9500~4000aB.P,图形由对称转变为相似,据此推论当时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可能达到新疆北部。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冰后期水体环境的演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根据对青海湖区各类天然水及湖底近代沉积物QH-16A岩心中介形虫壳体的稳定同位素等分析资料,讨论了青海湖现代水体稳定同位素核素的分布,导出了其初始水同位素组成;根据其介形虫壳体的δ18O、δ13C和Mg/Ca、Sr/Ca比值的研究,建立了青海湖区冰后期以来的气候波动模式;并据此阐述了青海湖自冰后期以来水体环境的演化。  相似文献   

17.
末次间冰期以来新疆巴里坤湖蒸发盐的沉积环境记录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物岩芯的碳酸盐、石膏等蒸发盐含量和矿物组成的证据显示了新疆巴里坤湖末次间冰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水位变化频繁的浅水盐湖,有时甚至为间歇式的湖泊,约在34000aB.P.前后巴里坤湖沉积相发生了显著的变化,34000aB.P.之前为泥坪-湖滨相沉积,34000aB.P.之后为成湖相沉积。尽管我们对巴里坤湖34000aB.P.前后的沉积相变难以理解,但是长期处于浅水状态的巴里坤湖沉积物中蒸发盐的含量和矿物组成仍然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在泥坪-湖滨相形成的碳酸盐中白云石相对的增加是地表强烈蒸发的结果。以石膏为主的蒸发盐含量增加是温度和降水增加所致,而其含量减少则是冰川前进致使补给水矿化度降低造成的。这使我们获得了该区古气候变化并不服从于冰期与雨期同步模式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新疆巴里坤湖十五万年来古水文演化序列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巴里坤湖钻孔岩芯沉积相分析、年代学测定、粒度分析、碳酸盐及其稳定同位素测定、孢粉分析等综合研究,建立了巴里坤湖沉积岩芯剖面十五万年来的时间序列、湖水位变化的古水文演化序列,分辨出十五万年来经历的高湖面阶段和低湖面阶段。低湖面阶段对应于冰期阶段,在冰期时,降水主要积累于山地,进入湖泊的水量较少,湖水位降低;高湖面阶段对应于间冰期的到来,山地冰川融化,湖水位迅速上升,但很快达到新的平衡,水位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讨论了末次冰消开始时期青藏高原南部普莫雍错湖芯沉积反映的环境暖湿化以及原因。通过对现代湖泊和周边河流水文状况调查,发现流域内发育众多冰川,冰川融水构成维持湖面稳定的重要来源;湖面以及湖泊沉积环境的变化与冰川融水以及相应的温度改变具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湖泊沉积岩芯PM-1孔,通过加速器14 C测年和粒度、元素、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以及有机碳同位素、总氮、分子标志化合物、孢粉等环境指标的分析,发现在16.4~15.4cal.kaB.P.有大量流水进入湖泊,使湖面扩大,湖水加深;流域地表产生大量有机碎屑,并被流水带入湖泊进行沉积;流域内的喜湿植被得以发展。该时段湖泊扩张、陆源植被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冰期过后气候向温暖湿润方向转化,另一方面温度上升带来大量冰川融水则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当前青藏高原冰川普遍退缩和一些湖泊的水面上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沉积物的粒度是衡量沉积介质能量和沉积盆地能量的一种重要代用指标,与沉积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湖泊沉积物的粒度指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兴起等人利用全样粒度分析方法对青海湖QH-2000钻孔的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冷干和暖湿气候条件下沉积物的粗颗粒组分增多,介于二者之间的气候条件下,沉积物的粒径变化相对比较平缓。Xiao Jule等利用正态函数分布拟合法,将Dali湖沉积岩心的粒度组分划分为6种,通过对各组分峰值粒径等粒度参数的分析研究,得出各组分含量及其峰值粒径等的变化与湖泊水位关系密切。根据建立起的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与气候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最后将达里湖1.2kaBP以来的水位波动划分为不同的5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