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沉积时期的古地形、古地貌是控制沉积相发育与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着后期油气圈闭的类型与分布。通过补偿印模法恢复了吴旗油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确定局部构造特征,开展有利储集相带预测。研究区油藏分布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形态,深切延长组的古河谷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古地形高部位为油气运移的主要方向,古河谷附近的砂体为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上覆的沼泽相泥岩形成了良好的岩性遮挡条件。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吴起地区侏罗系古地貌油藏成藏主控因素,采用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依据富县组+延10地层砂体厚度刻画吴起地区侏罗系古水系分布,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质特征,对吴起地区古地貌特征及侏罗系下部油藏成藏和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吴起地区发育下切河谷、斜坡带和河间丘三种古地形。前侏罗纪古地形控制着侏罗纪早期地层的沉积和油藏的分布,富县组地层与延长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剥蚀面和侵蚀河谷厚层高渗砂体是石油运移的主要通道,同时高渗砂体也是侏罗系下部油藏的主要储集体。依据侏罗系下部油藏的空间分布,结合古地貌、沉积环境、微构造特征等多方面因素总结出吴起地区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的3种成藏模式:斜坡式、河间丘式和古河式,其中河间丘式油藏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吴旗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与油藏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印模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研究表明,区内古地貌格局由“三斜坡、三河谷、两河间丘和一梁”组成,即姬塬东斜坡、定边斜坡、靖边斜坡,宁陕河谷、蒙陕河谷、甘陕河谷,吴旗河间丘、金鼎河间丘和新安边梁。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下侏罗统延安组早期沉积。延10段属河流相沉积环境,发育的沉积微相有主河道、支流河道、河漫滩、河漫沼泽。延9段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到湖泊环境,沉积相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组成,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分流间洼地、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为主。相同的古地貌单元、不同的沉积环境,必然造成储集砂体形态特征及分布规律的变化,进一步影响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古地貌油藏的形成除受油源、圈闭等基本条件制约外,古地貌 沉积组合和油气运移通道也是形成不同类型古地貌油藏的重要条件。依据已探明油田的空间分布结合古地貌、上覆地层沉积环境、砂体展布、运移通道类型等多种因素归结出定边-吴旗地区古地貌油藏三种成藏模式,即斜坡区-三角洲平原组合成藏模式、河间丘区-三角洲前缘组合成藏模式和斜坡区-三角洲前缘组合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从岩相古地理看柴达木盆地侏罗系的油气前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余处露头剖面、150余口钻井剖面和12 000 km地震剖面资料,特别是最新的钻探成果,对柴达木盆地侏罗纪的岩相古地理进行了重新认识,通过岩相古地理编图,指出了侏罗系地层和沉积相的展布规律,确定了生油凹陷和储集砂体的分布位置,预测了侏罗系油气远景。早、中侏罗世的古气候条件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多个古凸起提供的多个物源,有利于储集砂体的形成,确定了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滨湖席状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河道砂体、浊积扇砂体和近岸水下扇砂体等6种沉积类型和30个有利和较有利的储集砂体。众多半深湖-深湖区提供丰富的油气资源,确定了8个大小不等的生油凹陷,累积面积超过4000 km2。古地理的演化表明该区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最后指出冷湖地区、昆特依地区、马海尕秀-鱼卡地区等是今后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从古地貌-沉积组合与油藏关系的角度进行油气远景评价成为研究热点。针对古地貌的复原研究,提出一种建立三维古地貌模型的方法,将二维平面古地理图通过对资料的整理、挖掘与转换,并结合GIS技术生成了三维立体模型,补充了区域地形地貌的相关信息。利用该方法,建立了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羌塘地体在三叠纪和侏罗纪的一系列三维古地貌模型,进而对其古环境和演化过程进行分析,这对于该区域的沉积矿产资源的预测与评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东部滴水泉油田侏罗系八道湾组依据岩性在纵向上表现为"粗—细—粗"的变化,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三段,识别出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湖泊3种沉积相以及5种沉积亚相,主要发育2套大的储盖组合,辫状河道砂体和辫状河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主要发育于J1b1段和J1b3段中下部,区域性的泥岩盖层主要发育于J1b2段和J1b3段上部。不整合面、断裂和骨架砂体构成输导体系。目前已发现的油气主要富集在J1b1段辫状河道亚相中,且位于克拉美丽山前古斜坡带与古沟谷相交处。造成这种油气聚集差异主要包括不整合面和沟谷型古地貌两方面原因,识别出7个古沟谷,沟谷型古地貌可与J1b1段广泛分布的辫状河道砂体组合形成地层—岩性油气藏,是研究区最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侏罗系是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勘探与开发的重要目的层。华庆地区富县组油藏是近年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的新区块和新层系,已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和资源潜力。本文利用印模法等方法精细刻画了华庆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深入分析了侏罗系富县组油藏控制因素和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华庆地区侏罗系富县组油藏主要来源于下部三叠系延长组优质烃源岩,油藏类型为构造油藏和岩性-构造油藏,发育在古地貌斜坡带背景之上的河道边滩沉积主砂带内。油藏富集主要受控于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充足的油源供给、河道边滩相沉积、优越的输导条件、鼻隆构造及良好的泥岩封堵等是华庆地区富县组油藏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
滩坝砂岩是我国陆相盆地重要储集类型之一,由于其厚度较薄,储层分布预测的难度较大。对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进行了解剖性研究,总结了“滩”和“坝”的识别标志,指出二者在分布特征、沉积厚度、粒度与几何形态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运用以基准面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划分了滩坝层系的等时地层单元,分析了“滩”“坝”砂的分布规律。探讨了湖盆结构、古地貌、物源供给、水动力等条件对滩坝砂体形成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沙二段滩坝砂体成因模式,为滩坝砂体储层油气勘探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油气富集地质条件,探讨了其油气分布规律,指出了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4套2类良好的油源、多套储集性能良好的砂体、有效的圈闭、2套封盖性能极好的区域性盖层及优越的生储盖组合配置是油气富集的基本地质条件;构造、构造—岩性复合是主要的油气藏类型;环主力生油凹陷、沿短轴分布的砂体与燕山期的古构造及喜山期改造加强的构造叠置、多期活动的油源断裂控制油气是油气分布聚集的规律;中部凹陷区的深挖细找,山前褶断带、火焰山背斜带及逆冲断裂上下盘构造,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朱静  李文厚  韩永林  袁珍  李卫成 《沉积学报》2010,28(6):1229-1237
陇东地区以往对油气地质方面的研究多聚焦于三叠系,侏罗系的研究相对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限于当时的基础资料、研究目的及认识,研究的精度和深度有一定的局限性,精细地质刻画及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程度较低。对陇东地区古地貌特征和成藏规律的研究,作为对全盆地地质资料的补充和佐证,无疑具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采用残留厚度和补偿厚度印模法及沉积地质综合方法恢复出陇东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形态,并首次做出其三维模拟还原图;依据已探明油藏空间分布,结合地貌形态、成藏条件等分析,总结出研究区古地貌油藏六种成藏模式。勘探实践证实,古地貌油藏受控因素多,古地貌形态特征仅仅是受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断裂系统与复式油气聚集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区的提出对高效指导轮南地区的油气勘探起了促进作用。基于区域石油地质研究成果,充分利用成像测井、高分辨三维地震断裂精细描述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新技术新方法,本文系统研究了轮南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关键地质条件,全面刻画了轮南断裂系统的复杂特征,明确了轮南多含油层系具有相同的寒武系海相烃源,证实了在多期次成藏过程中,断裂系统既是早期成藏的油气充注通道,又是晚期调整气侵的输导体系。对轮南海相碳酸盐岩大型油气田的成藏,断裂系统既是有效的储集空间,又是储集性能改善和连通性增强的重要条件,提出复杂断裂系统多期活动下油气渐进幕式成藏和跨越动态成藏模式。从前提(古隆起)、基础(多套储盖组合)和关键(断裂系统)3方面探讨了复式油气聚集成藏的机理,并指出轮古东走滑断裂带是近期扩大轮南复式油气聚集区规模、实施天然气勘探的现实领域。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成藏特征,并探讨了烃源岩、沉积、储层、构造等成藏主控因素,为寻找该区油气勘探有利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类型为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油藏主要受沉积因素控制,构造圈闭油藏主要受断层圈闭和构造因素控制;延安组烃源岩主要为炭质泥岩及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侏罗系成藏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侏罗系延9、延8及延7沉积期间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是重要的储集层,河流边滩微相砂体及河道心滩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侏罗系延安组储层物性越好,含油性越好;侏罗系延安组构造复杂多样,断层和穹窿及小型鼻状隆起等微构造十分发育。综合分析认为,主砂体与有利构造叠合部位形成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侏罗系石油勘探重点应在穹窿、鼻隆等构造高点部位与主河道叠合区。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源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输导油气的有利部位、砂体相对发育部位和伴生微幅度鼻状构造发育部位,将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预测油源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6条分支断裂油气富集有利部位的预测中。结果表明:旧州断裂6条分支断裂发育4处油气富集有利部位,其中F_1和F_2断裂各发育2处油气富集有利部位, F_3、F_4、F_5、F_6断裂不发育油气富集有利部位, F_1和F_2断裂发育的4处油气富集有利部位有利于油气在沙三段中下亚段大规模聚集成藏,与目前旧州断裂附近沙三段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系油砂的发现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工作新发现的油砂矿藏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庙湾地区。地层特征和孢粉组合分析表明含油砂地层为侏罗系。野外调查和钻探工作证实渭北隆起的北部单斜构造地表出露大量的侏罗系延安组和直罗组油砂,累计厚度可达29.85 m;钻井油砂累计厚度达11.89 m,最大单层厚度达7.9 m,埋深在70m以浅。油砂主要赋存于中下侏罗统延安组和直罗组河流相辫状河道沉积砂岩孔隙和裂隙之中。该油砂矿藏是在渭北隆起演化的基础上,经燕山晚期构造运动抬升形成,属于抬升运移型成藏模式。经初步资源量估算,研究区油砂油地质资源量为3 232.72万t。  相似文献   

15.
延9油层是靖边油田东坑大阳湾地区的主力产层.将沉积体系、低幅构造、古地貌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靖边油田东坑大阳湾地区的油藏控制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古地貌控制着东坑大阳湾地区延9沉积相的展布及低幅构造的形成,并通过与低幅构造、沉积砂体的良好配置,控制着油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6.
延9油层是靖边油田东坑大阳湾地区的主力产层.将沉积体系、低幅构造、古地貌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靖边油田东坑大阳湾地区的油藏控制因素进行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古地貌控制着东坑大阳湾地区延9沉积相的展布及低幅构造的形成,并通过与低幅构造、沉积砂体的良好配置,控制着油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大小及其主控因素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31  
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为岩性油气藏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为济阳坳陷目前和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之一。统计结果表明,济阳坳陷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充满度分布在26.8%至94.1%之间,平均为55%,其中绝大部分砂岩透镜体油藏的充满度在40%以上,而大于60%的砂岩透镜体最多。砂岩透镜体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沙河街组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二段地层中,其中沙三段砂岩透镜体油藏充满度最高,平均达59%;其次为沙二段平均为50%;沙四段最小,平均仅为33%。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主控因素的主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充满度最重要的因素为砂岩透镜体的几何特征(砂体厚度和砂体面积)和运移条件(主要为砂岩透镜体内部断层数量、砂岩透镜体与生油洼陷中心的距离以及砂岩透镜体内部的剩余压力),次重要因素为砂岩透镜体的储集物性(砂岩透镜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相似文献   

18.
洛带气田遂宁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斜坡亚相和浅湖亚相沉积,其物源区为龙门山隆起区。大多数产气层均处于浅湖砂坝、河口砂坝、水下分支河道及远砂坝等有利沉积微相较厚的砂体分布范围内。沉积微相的发育控制了砂体在平面上的展布,进而控制天然气富集区的分布区域与范围。产气层段砂体在纵向上的厚度与砂岩粒度受控于不同微相在纵向上的叠置关系,产能的高低与储层的孔、渗条件和孔隙结构特征有更直接的联系。自深层运移上来的天然气至上侏罗统遂宁组储层中占高点运移和聚集,形成构造-岩性复合型次生气藏,原生裂缝的发育对产量的增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寻找构造适当部位有利沉积微相内的优质储集体和原生裂缝发育区,应为洛带气田今后的重点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9.
卫星油田PI层组为该油田的主力油层组,层组内单砂层厚度较薄、空间连续性差。将PI层组纵向上划分为上、中、下3个组合单元,利用地震波形能够给以较好的反映。测井曲线具备好的沉积微相识别能力,将每个单元里存在河道或河坝砂体定义为砂体发育,不存在的定义为互层发育,考察卫星油田三维地震工区近100口井资料识别的沉积微相与地震波形的对应关系,建立8种地震波砂体反射模式,依据模式可有效推测出卫星油田PI层组勘探空白区的砂体发育状况,为该油田部署有利井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