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示踪弥散试验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物质在含水介质中的运移,不仅受到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而且受水化学动力条件的制约。示踪弥散试验常用于模拟地下水污染物质的运移研究,为污染预测和污染防治提供依据。试验选用NaCl为示踪剂,砂土为介质。在室内进行一维弥散试验,针对示踪剂的浓度、水力梯度、砂土干密度等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弥散系数与NaCl浓度、水力梯度成正比,与砂土干密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拟建正安西南水泥有限公司3200t/d熟料智能环保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置换项目厂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规划情况,调查分析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下水类型的分布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情况,采用泵送瞬时注入示踪剂法进行弥散试验,确定示踪剂不同运移距离弥散参数,为工作区水动力弥散空间尺度研究提供数据参考(区永和等,1990)。  相似文献   

3.
袁纲坤 《岩矿测试》1986,(2):111-113
水文地质工作者为了了解地下水的流向流速,确定水力传导系数、孔隙率、弥散系数,圈定地下水的污染范围和污染物扩散方向和速度,常常采用示踪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示踪剂在地下水传递的途径与过程,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以达到上述目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查明金佛山各洞穴之间的地下水力联系,探讨岩溶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于2016年12月进行了多元示踪试验。将罗丹明B作为示踪剂,从药池坝附近消水洞(S01)投入,验证消水洞与北坡水源(水房泉)(S02)之间存在水力联系。结果显示,示踪剂历时曲线为多峰型,推测地下过水通道可能由单管道型演变为多管道型通道;将荧光素钠投入金佛洞地下水流动处(S05)和将罗丹明B、荧光增白剂投入羊口洞地下水流动处(S03),利用高分辨率荧光光度计,于燕子洞(S04)在线监测。结果显示,金佛洞、羊口洞分别与燕子洞之间存在水力联系,且示踪剂历时曲线均为跳跃型,推测地下过水通道可能为发育有一定规模溶潭的多管道型。   相似文献   

5.
两项科研成果最近通过鉴定。两项科研成果,为几种主要的水文地质参数的准确、快速、现场测定提出了新的途径。该研究专题在国内首次应用~(131)1同位素示踪剂进行地下水系统现场弥散试验。在山东、包头、河北等地成功地测定地下水系统弥散系数、流速、流向及有效空隙度。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示踪试验在淄博裂隙岩溶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在山东省淄博市地下水遭受石油污染的地区合理地布置治理工程,我们进行了两次裂隙岩溶水的示踪试验。试验在深井中进行,示踪剂用131I同位素。第一次用来确定污染源附近(靠下游)的金岭断层的水力性质,为治理地下水污染的水力截获带的布置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该断层是透水的,而且是污染最严重的地带,根据这一结果布置了水力截获带。第二次在水力截获带运行时进行示踪试验,以确定该带运行时的降落漏斗范围、地下水运动的方向和速度,为用曝气法、ClO2氧化法和微生物法进行地下污染治理提供水文地质依据。两次试验求得的地下水实际平均流速(视速度)为111.84m/d和187m/d,说明研究区裂隙岩溶地下水的运动速度也相当大,地下水污染问题是一个对流占绝对优势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钢郑家屯潜水含水层弥散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本钢郑家屯潜水含水层中进行了弥散试验,以Cl^-为示踪剂,瞬时投放,根据流场条件,建立了二维水质运移模型。利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处理,得到了各监测井处的弥散度,对该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在试验范围内,多孔介质中水动力弥散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弥散系数是表征地下水污染质传布的重要参数,为建立地下水水质数学模型所不可缺少。作者近年来对第四系孔隙水与奥陶系基岩裂隙岩溶水,用同位素示踪剂~(131)I进行了多次地下水弥散系数的就地测量工作。文中对野外弥散系数测定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并例举了二个孔隙水与岩溶水含水层的弥散试验。  相似文献   

9.
罗奇斌  康卫东  郭康 《现代地质》2015,29(2):245-251
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溶质运移的弥散理论开始应用于实际问题。建立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对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运移及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测,是对地下水进行保护、对地下水污染进行控制的基础。而弥散参数的确定则是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建立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模型预测结果的精度和准确性。 对西宁市贵德县地下水污染的水质运移规律进行分析,在贵德县河滨公园林场采用径向收敛流水动力弥散理论方法进行了第四系含水层现场弥散试验,计算了试验场地潜水含水层的弥散度,获得纵向弥散度(aL)为0.843~0.998 cm,横向弥散度(aT)经验推断值为0.17~0.20 cm,为进一步建立该地区的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预测地下水污染的发展趋势和评价该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示踪试验主要用于确定岩溶区地下连通性、泉域范围、污染物来源和归宿,最基本的水流示踪试验由上游示踪剂投放和下游示踪剂监测组成。岩溶区一般在伏流投放示踪剂,在岩溶泉开展示踪剂监测,以确定地下连通情况、岩溶泉域范围、地下分水岭,以及岩溶管道的分布、形态和水力特征。水文地质学意义上的示踪剂包括水中任何能获取地下水流和物质运移信息的物质或特征参数,最初使用的示踪剂主要有谷壳和锯末等,直到1871年,荧  相似文献   

11.
确定河流纵向离散系数的相关系数极值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描述一维瞬时投放示踪剂情况下的水团示踪试验的解析表达式两端同时取对数,得到一直线方程。该方程的因变量Y中含有试验数据c、t,自变量X中含有试验数据t、x和待求参数u,直线常数中含有待求参数D与A。根据u的取值应使Y与X间的相关系数达到极值的原理,推导出了计算河流平均流速u的公式。在计算出u值后,就可以计算出相应不同时间的X值,然后对Y与X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计算,可以计算出直线常数项,从而便可以计算出D与A值。  相似文献   

12.
分散性土具有抗冲蚀能力低、遇水易分散的性质,容易造成路基失稳、堤坝管涌等事故。通常采用双比重计试验、碎块试验、针孔试验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试验来判别土样的分散性等级。但由于我国分散性土研究时间较少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的鉴别试验往往出现不同的结果,同时各判别试验的等级划分也不完全相同,对土体的分散性等级不能做明确的判别。以吉林乾安地区土样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土体性质及矿物组成的基础上,采用不同试验方法对其分散性进行测试,并综合考虑土体性质与分散机理,分别赋予碎块试验、双比重计试验、针孔试验和交换性钠离子百分比试验不同的权重值,同时将碎块试验、双比重计试验、针孔试验方法中的土体分散性等级划分为高分散性、分散性、过渡性、非分散性4种等级。根据碎块试验、双比重计试验、针孔试验和交换性钠离子试验,对各分散等级赋予一定的分值,最后根据权重值和评分综合判定研究土样的分散性等级。该方法可为分散性土体的分散等级综合判定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SWCC)测试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SWCC)表示了土中含水量与吸力之间的关系。文章介绍了6种常用方法,各有其适用范围。体积压力板仪可量测最大基质吸力值为1500kPa的干燥曲线和浸湿曲线;超过1500kPa时,可用盐溶液法进行量测;Tem-ple仪可量测基质吸力达100kPa的干燥曲线;滤纸法可用于测量土体的基质吸力与总吸力;Dew-point电位计可用于量测土样总吸力变化,尤其适合渗透吸力的量测;TDR探头适合于量测小于300kPa的基质吸力。用GDS非饱和土三轴仪可以进行SWCC测试,测试范围主要取决于陶土板的进气值。用准确的数学模型对测得的含水量、吸力数据进行拟合,对于预测非饱和土力学性质、渗透系数、抗剪强度及分析边坡稳定性有重要意义。由于准确测试SWCC难度较大,并且测试影响因素较多,所以根据土体孔隙大小分布和颗粒大小分布情况预测SWCC,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旁压试验确定上海软土地区的单桩承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搜集上海地区三十多项旁压试验资料工程,以及近133组静载荷试验,经过分析、统计、比较,得出根据旁压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公式,表明该公式的普遍适用性,是对静载试验方法的有益补充。同时对379组分别采用旁压和静探试验估算的单桩承载力的比较,表明采用旁压试验方法估算的单桩承载力与静探方法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以山东东营某工程为例,基于黄河冲洪积地层试桩试验成果,对试桩试验、试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与预估值相差较大(6.36%~20.19%)的原因进行分析。建立在相同桩顶标高(-5.7 m)条件下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平均值与桩底标高(可以换算成桩长)的关系曲线,对工程桩桩基承载力设计方法进行优化。根据桩基检测结果,优化后的工程桩在相同桩长、桩径条件下单桩极限承载力实测值与预估值承载力相比提高约10%,达到发掘地质条件的潜力、减少桩数、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相关试验方法、优化桩基承载力设计的方法可为类似地质条件的工程设计及建立区域桩基承载力数据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扁铲侧胀试验在滨海沉积软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运用扁铲侧胀仪(DMT)在长江入海口滨海沉积软土中进行的原位测试,获得滨海沉积软土中扁铲侧胀试验各指标参数的变化规律。扁铲侧胀试验与静力触探试验结果一致,试验结果可靠,且扁铲侧胀试验可以快速地获取侧向基床反力系数KH,为桩基础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对比旁压试验结果,扁铲侧胀试验得到的KH值常常偏大。在粘土层、粘质粉土夹粉质粘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粘质粉土、淤泥质粘土等土层中KH与真实值相差较小,可以使用,但实际应用中应同时结合规范使用;而在砂质粉土和粉砂等土层中KH与真实值相差较大,不宜使用。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研究区含水层的弥散系数,进一步开展咸水体运移的数值模拟,根据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和水文地质条件,针对含水层中咸水体分布格局设计并开展了示踪试验。利用试验获得的数据初步分析了咸水体垂向和横向运移特征,提出了依赖于单尺度示踪试验结果推求多尺度下弥散系数的内推-外延法,据此计算了试验尺度上的弥散系数。示踪试验结果直观地反映了咸水体对抽水井中氯离子质量浓度的影响,确定了试验尺度上的横向弥散度为7.42 m,垂向弥散度为41.4 m。基于弥散方程的解析解,采用半程拟合的方法进行尺度效应的分析,确立了横向及垂向弥散度与试验尺度关系分别为y=0.007 5·e0.129 3xy=0.102 9e0.049 2x。根据上述定量关系可进行同类地区相似条件下的弥散系数计算和尺度效应分析,从而为进一步开展咸淡水交互地带水盐运移的模拟和预测提供参数基础。  相似文献   

18.
梁世川 《地下水》2019,(3):80-81,135
水文地质参数的计算是水文地质勘察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在塔城市北东方向喀拉墩地区进行的抽水试验资料,分别采用Aquifer Test软件和Dupuit公式迭代法计算抽水试验参数,对所求取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通过Aquifer Test软件求取的参数与Dupuit公式迭代法求取的参数相近,各参数偏差率低,最终通过抽水试验数据,经不同的方法计算,确定含水层渗透系数K值为31.14 m/d。  相似文献   

19.
In the Kanto region, there have been reports of decreasing b-values prior to earthquakes (M ≥ 5.5). The change of b-values is defined 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ong- and short-term average earthquake magnitudes. A hazard function for moderately large earthquakes has also been proposed. This model was based on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between 1982 and 1999, and its effectiveness is measured retrospectively.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through the use of independent data, the verification test is based on earthquakes observed after January 2000. Through the end of 2004, the only event where there was a decrease in mean event size was observed on June 3, 2000. This decrease resulted in a log-likelihood for the proposed model 1.3 unit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Poisson model, supporting the validity of the proposed model. Without accumulating further examples, we attempted to improve the verification test by expanding the study volume and by lowering the target cutoff magnitude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small sample size. When two other targets from the expanded volume were added, the difference in the log-likelihood (ΔlnL) increased to 3.6. In this case, the information rate per event was about 1.2,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model period. Lowering the cutoff magnitude increased ΔlnL to 2.5. These extended tests led to higher confidence in the model with the larger ΔlnL value than did the primary test.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per-event information rate, each case involving targets with a magnitude 5.5 and larger resulted in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in the model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