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海北部秋季活体浮游有孔虫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4年9月采自南海北部海区19个站位40个垂直浮游拖网样品中的活体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分析, 探讨了该区秋季现代有孔虫的组成、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 该区秋季现代浮游有孔虫以热带暖水群落为主, 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变化.浮游有孔虫的丰度主要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浅层水种G. sacculifer和G. ruber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近岸带; N. dutertrei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外陆架和陆坡区域; G. menardii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深水区域; G. calida和G. aequilateralis两水种的含量分布有明显的相似性, 主要出现在深水区, 在越南岸外站位其含量远高出区域其他站位.研究认为, 南海北部秋季水体浮游有孔虫的分布主要受初级生产力和水深的共同制约, 高初级生产力水平下浮游有孔虫的丰度明显要高, 水深则对中深层水种G. menardii、G. calida和G. aequilateralis的分布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南海北部秋季温跃层的温盐结构对中层水种N. dutertrei、G. glutinata、G. calida和G. aequilateralis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此外, 暖涡水体对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和组成也有明显影响, 位于暖涡中心区的浮游有孔虫丰度明显增高, 特征属种G. sacculifer的含量明显高出周边站位.P. obliquiloculata的高含量主要出现在东北部黑潮分支影响区.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浮游有孔虫在确定地层时代和推断古沉积环境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利用新生代浮游有孔虫数据库,对其中的属种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总结,初步了解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整体特征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各地史时期中的面貌,使我们有可能建立一种以浮游有孔虫分类特征为基础的“模式”。这样,我们不仅把握了新生代浮游有孔虫的宏观特征,而且有可能找到一种只要对某些特征组合面貌进行判断即可大致确定地层时代的快速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苏拉威西海MD98-2178站位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表层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镁钙(Mg/ca)比值反演海表温度(SST),并结合表层和次表层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探讨末次盛冰期以来,苏拉威西海区温度、盐度、生产力、温跃层深度变化及其对快速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末次盛冰期苏...  相似文献   

4.
依据GertaKeler和Gasperi,Kennett有关中新世印度洋和太平洋浅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层组合的划分模式,对南海琼东南盆地崖19-1-1井晚第三纪浮游有孔虫作了定量研究,并分析了陆架海区浮游有孔虫不同深度分层组合含量的变化与古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崖19-1-1井以浅层水、中层水组合为主,深层水组合不发育,反映本区温跃层不发育,不利深层水浮游有孔虫的生存。滨海区,浮游有孔虫仅为少数几个浅层水的优势种,中层水浮游有孔虫不发育;内浅海区,浅层水浮游有孔虫占绝对优势,中层水浮游有孔虫处于次要地位,所含比例相对较小;外浅海区及陆坡半深海区,浅层水和中层水浮游有孔虫均较发育,中层水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相对较高。崖19-1-1井在上新世早中期曾出现外浅海至陆坡半深海区,为古水深最大时期  相似文献   

5.
南海西部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关系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西部4°~18°N,1085~115°E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定量分析表明,从陆架至深海盆区,随着水深增加,底栖有孔虫丰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浮游有孔虫在上陆坡区水深200~2 000 m处最丰富,向浅水和深水方向,其丰度均下降,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P)与水深(D)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在陆架区和陆坡-深海盆区,两者关系完全不同:在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百分含量明显增大,而在陆坡-深海盆区,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经定量拟合水深小于200 m的陆架区,浮游有孔虫含量与水深满足关系式:lnD=0.021P+3.208;而在水深大于200 m的陆坡-深海盆区,两者满足D=-5263P+52 105.2。这主要是由于陆架区随水深增加,浮游有孔虫增加,但水深大于200 m后,碳酸盐的溶解起主要作用,浮游有孔虫比底栖有孔虫更易于溶解,造成其含量随水深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盆地晚第三纪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Kelle1985年、Gasperi等1993年有关中新世印度洋和太平洋浅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层组合的划分模式,对南海琼东南盆地崖13-1-4井晚第三纪浮游有孔虫作了定量研究,并分析了陆架海区浮游有孔虫不同深度分层组合含量的变化与古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崖13-1-4并以浅层水、中层水组合为主,深层水组合不发育,反映该区温跃层不发育,不利于深层水浮游有孔虫的生存。滨海区,浮游有孔  相似文献   

7.
对南海西部越南岸外上升流区17954-2站浮游有孔虫属种组合变化、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AMS14C测年的分析以及浮游有孔虫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转换函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在MIS3期,南海西部表层海水温度大体呈现暖-冷-暖的变化趋势;温跃层深度由浅到深阶段性变化;短时间尺度上温度与温跃层发生幅度较大的快速变化。暖事件(IS)对应于浮游有孔虫暖水种、混合层属种含量的增加,冷水种、温跃层属种含量的减少以及冬夏SST的升高;冷事件则与之相反。表层海水生产力亦大致呈现3个阶段(61~51ka,51~42ka和42~32ka)的变化,在千年尺度的快速气候事件中,暖事件对应浮游有孔虫生产力属种含量降低,冷事件对应升高。此外,在MIS3内部分暖事件(IS6和IS11~13)表现出表层海水温度降低,温跃层深度变浅和表层海水生产力升高的状况,表明该区此时上升流的存在,其形成原因推测是由于东亚夏季风加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依据Gerta Keller和Gasperi,Kenneti有关中新世印度洋和太平洋浅层水、中层水和深层水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层组合的划分模式,对南海琼东南盆地崖19-1-1井晚第三纪浮游有孔虫作了定量研究,并分析了陆架海区浮游有孔虫不同深度分层组合含量的变化与古地理环境变迁的关系。崖19-1-1井以浅层水、中层水组合为主,深层水组合不发育,反映本区温跃层不发育,不利深层水浮游有孔虫的生存。滨海区,浮  相似文献   

9.
我们对位于西北太平洋黑潮主轴区MTD-02站的11个不同深度进行水平浮游拖网,并将采集到的活体浮游有孔虫(>125μm)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活体浮游有孔虫生存于100~200m以上的水体中,并集中分布于75m以上的水体。本站位8月份的最主要属种为:Globigerinoidesruber,G.sacculifer,Neogloboquadrtnadutertrei和Globigerinitaglutinata。次主要属种为Globigerinella aequilateralis, globigerinabulloides,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Globorotaliatruncatulinoides,Orbulinauniversa和G.conglobatua。这些种在不同的深度其产出量大不相同,但绝大多数均在叶绿素最为丰富的25m处显示出最大值。这表明食物来源是控制浮游有孔虫在MTD-02站垂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另外,Globigerinellaaequilateralis和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两个种在温跃层的底部50m处显  相似文献   

10.
向荣  刘芳  孙有斌  陈木宏 《地球科学》2011,36(4):599-609
通过对冲绳海槽中部A7孔的浮游有孔虫定量分析,对该区18 ka以来的海洋环境变化进行了探讨.浮游有孔虫群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冰消期-全新世阶段变化:在18~15 ka的冰消期早期,浮游有孔虫群落以冷水种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和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等为主;在15~9.4 ka,浮游有孔虫冷水种含量迅速降低;9.4 ka以来的全新世则以暖水种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Globigerinoides ruber和Globigerina glutinata等为主.此外,浮游有孔虫群落对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如Heinrich 1、博令-阿罗德暖期(B?lling-Aller?d)和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都有明显反映,在全新世还记录了一系列的冷事件(约2.3~4.6、5.3、6.2、7.3和8.2 ka).9.4 ka前后浮游有孔虫冷暖种群的变化可能对应了黑潮暖流的突然加强.采用5种不同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对表层海水温度进行了估算,通过与Mg/Ca和U37k'温度估算结果对比,对不同转换函数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发现SIMMAX没有明显的冰消期-全新世变化.另两种基于现代类比技术的转换函数MAT和RAM,其估算结果较类似,13 ka以来的温度波动较小,对新仙女木事件没有明显反映.基于Imbrie-Kipp转换函数(FP-12E和IKM-Chen)的估算结果表现出了较大的冰消期-全新世变化,然而对于博令-阿罗德暖期变暖和新仙女木降温事件没有反映,研究发现这主要由Globigerina bulloides的含量变化造成.通过消除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的G. bulloides的含量变化影响,修正后的两种转换函数FP-12E和IKM-Chen较好地反映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表层海水温度波动,与该区Mg/Ca和U37k'方法重建的古温度有较好的可比性.因此,我们认为修正后的转换函数FP-12E和IKM-Chen更适合冲绳海槽中部的古温度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