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桐柏-大别造山带随县群变质变形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新元古代随县群分布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部,是一套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中的砂页岩—流纹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建造,并在拉张环境中受到了辉长辉绿岩墙侵入.从新元古代末开始经历了多期变质和变形作用改造,记录了华北与扬子两大陆块及其造山作用的复杂演化历史.以现代变质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石学与构造学,宏观与微观研究,确立了随县群的地质事件序列.其主要有3个变形和变质演化阶段:晋宁期伸展滑脱固态流变,低绿片岩相变质;印支期韧性剪切,绿帘—蓝片岩相变质;早燕山期逆冲推覆,低绿片岩相变质  相似文献   

2.
江绍断裂两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特征及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绍断裂东侧出露的早元古代变质基底以一套遭受中压型角闪岩相区域热流变质作用改造的黑云斜长变粒岩、云母石英片岩为主,夹少量斜长角闪岩和大理岩,已遭受4期构造变形作用改造,从原岩建造和主要岩类地球化学特点推测它可能形成于大陆或大陆边缘类似于内硅铝盆地环境。江绍断裂西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则以星子杂岩为代表,由变粒岩、浅粒岩、(十字一石榴)云母片岩和少量斜长角闪岩组成,已遭受中压型高绿片岩相一低角闪岩相区域热流变质作用改造,推测其形成于活动性较强大陆一大陆边缘环境。江绍断裂两侧早元古代变质基底在原岩建造、变质一变形作用等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在早元古代可能是两个地块。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烟台北部芝罘群主要变质岩类的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变质相系及构造岩等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群变形,变质作用及演化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该区芝罘群曾经历1期韧性变形作用和4期变质作用(古元古代高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早期低角闪岩相,中元古代晚期高绿片岩相及新元古代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4.
冀北丰宁—隆化深断裂带的基本特征和演化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丰宁-隆化深断裂带系内蒙地轴南缘东南向大断裂的一部分,表现为一条复杂的构造-岩浆岩带,在漫长的物质历史时期中,先后经历了五台末期角闪岩相韧性逆冲、吕梁晚期绿片岩相脆-韧性斜冲、海西晚期绿片岩相韧-脆性斜冲及燕山中期脆性断裂活动等骤变阶段。深断裂带的演化特点为:垂向上由深层次→中层次→浅层次→表层次发展;构造变形则从固态流动变形向脆-韧性剪切变形、韧-脆性剪切变形到脆性变形演化。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商洛市潘河钼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潘河钼矿床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拼接消减带的北秦岭东西向洛源-石门-马超营断裂与铁炉子-黑沟-栾川断裂带之间,南西距蟒岭岩体约10 km.它属于元古界长城系宽坪群上段绿片岩系掩盖下的似层状、层状矿体,产于元古界长城系宽坪群下段一套浅变质绿片岩与(矽卡岩化)大理岩的不同岩性层间接触界面间.区内岩浆活动、矿体产出形态、...  相似文献   

6.
甘肃阳山金矿是我国最大的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的陕甘川"金三角"地区。金矿成矿时代为早侏罗世,与燕山期斜长花岗斑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基于野外地质调查,本文对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构造岩进行了细致的显微构造研究,以期通过微观构造特征认识宏观断裂构造的活动规律。镜下观察表明断裂带内兼具大量的脆性与塑性显微变形,主要发育左行剪切,暗示该断裂为左行韧-脆性剪切带。断裂带内构造岩经历了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及低于绿片岩相的变质-变形过程,且断裂带内至少存在过三到四期构造变形,为断裂带曾发育"多期构造变形"提供依据。显微构造应力分析及岩层产状等密度图显示区域主压应力方向为NNW-NNE,是对印支期以来多期主应力方位的综合反映。据亚颗粒法及动态重结晶法计算的成矿前古应力差值为128.6~95.8 MPa,成矿期古应力差值为74.9~69.3 MPa,成矿后古应力差值为65.8 MPa。综合分析认为中—晚三叠世以来安昌河—观音坝断裂带变质相相变为高绿片岩相→低绿片岩相→低于绿片岩相,变形序列为韧性→韧-脆性→脆性,区域主应力大小发生了大→小的转变,主应力方位经历了SN向挤压→NE向挤压→NW及SN向挤压的转换。安昌河—音坝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反映其经历了从深部到浅部逐渐抬升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条山前寒武纪地壳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条山,古太古代—中太古代的涑水杂岩主要由TTG岩套组成,另有一些表壳岩残体和基性岩墙群。以不整合覆于其上的新太古代绛县群由不成熟的浊积岩和双峰式火山岩组成,沉积于类似现代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遭受了低绿片岩相至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和强烈的变形。这些建造为原始大陆的组成部分。元古宙伊始,原始大陆破裂而形成原地台。在华北原地台的南缘,堆积了中条群等冒地斜建造,经受了早期从低绿片岩相到低角闪岩相的变质和以平卧褶皱为标志的强烈变形,指示收敛的古地热状态和陆壳的缩短,寓意华北原地台同扬子原地台曾经发生过焊接。中元古代开始,华北原地台南缘沿南北方向破裂,产生了以西阳河群大量安山岩喷发为标志的熊耳—汉高拗拉槽。距今1000Ma前,华北原地台逐渐同扬子原地台拼接,形成统一的大陆,接受中新元古代汝阳群、洛南群和震旦系等盖层沉积。  相似文献   

8.
宽坪群区域变质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坪群沿华北地台南缘呈近东西向展布,是北秦岭构造带中元古界以云母石英片岩、绿片岩和石英大理岩为主体的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原岩分别为类复理石沉积、拉斑玄武岩和浅海相富硅、镁碳酸盐岩。因主要经受中晚元古期中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形成自南向北递增变质带,即低绿片岩相—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低绿片岩相包括绿泥石带和黑云母带。高绿片岩相和低角闪岩相分别由铁铝榴石带和十字石—蓝晶石带构成。各变质带在贫钙和富钙岩石的主要矿物组合是:绿泥石带Ser+Chl+Qz,Ac+Ab+Chl+Qz;黑云母带Bi+Ms+Chl+Pl+Qz,Ab+Ac+Ep+Chl+Bi+Qz;铁铝榴石带Ala+Bi+Ms+Pl+Qz,Hb+Bi+Pl+Qz;十字石—蓝晶石带Bi+Ald+Ser+Ds+Ms+Qz。宽坪群原岩建造反映其形成于平行大陆边缘的海槽内,因处于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接合部位,可能具有板块边界性质。地慢上升热流和应力变形是引起区域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桂东南中新元古界云开岩群是一套中浅变质岩系,并形成一系列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递增变质带,通过对云开岩群角闪岩相变质带(十字石-蓝晶石带)中斜长角闪岩变质作用的PT轨迹的系统研究显示,其包括了由早期绿片岩相变质阶段(M1)→峰期角闪岩相变质阶段(M2)→近等温降压变质阶段(M3)→近等压降温变质阶段(M4)→晚期绿片岩相退变质阶段(M5)五个阶段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其地质动力学过程属于典型的板块俯冲碰撞→抬升模式,表明云开地块北缘造山带的地质构造演化经历了俯冲碰撞及碰撞后的快速抬升过程。  相似文献   

10.
通化地区早元古代变质杂岩可划分为集安岩群和老岭岩群。前者遭受了一期四个阶段的进变质作用和三幕变形作用,变质达高角闪岩相;后者主要经历的是一期两个阶段的进变质作用和二幕变形作用,变质达绿片岩相。两岩群变质作用的p-T-t轨迹都具有逆时针演化的趋势。本区大地构造环境属被动大陆边缘与古岛屿之间内海(边缘海,性质的古拗陷带和裂陷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秦岭丹凤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的Ph、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证明早古生代具成分极性的枣园、黄柏岔、石门花岗岩是由于秦岭群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部分熔融,近俯冲带以熔体与熔体的混合、远离俯冲带是前者产生的熔体与后者熔融后的残留相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陈岳龙 《地质科学》1995,30(3):247-258
通过对北秦岭丹凤地区早古生代花岗岩的Ph、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结合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证明早古生代具成分极性的枣园、黄柏岔、石门花岗岩是由于秦岭群斜长角闪岩和黑云斜长片麻岩部分熔融,近俯冲带以熔体与熔体的混合、远离俯冲带是前者产生的熔体与后者熔融后的残留相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论东秦岭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东秦岭的北部地区——北秦岭(即旧称“秦岭地轴”)。作者着重讨论了秦岭造山带的杂岩(秦岭杂岩、宽坪杂岩和陶湾杂岩)和太华杂岩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技其地质构造特征。提出秦岭杂岩是在中元古代时期因华南洋壳海域的岩石圈断块沿华北断块南缘向北俯冲引起断块区基底开裂,向南漂离而形成的块体。宽坪杂岩与陶湾杂岩是在秦岭杂岩块体向南漂离过程中形成的以洋壳为底的边缘海盆地的产物。经晋宁运动,边缘海闭合,形成早期的北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14.
何瑞芳  安三元 《矿物岩石》1991,11(2):97-103
秦岭群由西经中到东区,变质程度、温度、压力趋于增加,变质深度分别对应于上、中和下地壳。秦岭群是由华北地台南缘盆地,从晚太古宙到早元古宙,自东往西逐步拉张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木兰山—张八岭蓝片岩带岩石学和岩石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隆康 《地球科学》1991,16(4):361-368
  相似文献   

16.
南召县窟窿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窟窿山金矿区位于北秦岭造山带的北缘栾川-维摩寺-确山断裂和瓦穴子-乔端-明港断裂所夹持的中元古代褶皱带中。矿脉数量多,规模大小不一,多呈雁列式平行展布于次级断裂的南侧。宽坪群四岔口组为“矿源层”。矿脉的产出受地层、构造控制,成矿与岩性、构造、岩浆活动等关系密切,矿床类型为构造破碎蚀变岩型。  相似文献   

17.
位于东秦岭造山带商南—丹凤断裂带两侧的秦岭群与陡岭群之间的相关关系历来存在较大争议。它们是否属于同一块体,或者什么时候属于同一块体,又在什么时候裂解分开,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认识。依据东秦岭地区1∶5万航空放射性资料和航空磁测资料分析认为:秦岭群以较平静的负磁场背景为主,对应航放总道及钍道为偏高场;而陡岭群则以磁异常幅值较大的正磁场为特征,对应航放总道及钍道为偏低场。综合东秦岭地区地震测深速度与视电阻率剖面分析结果研究认为,秦岭群的原岩组成以碳酸岩、泥质岩为主,形成于稳定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而陡岭群的原岩组成以基性岩为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不少学者认为太古宙时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为一个统一陆块,秦岭群与陡岭群形成于2 000 Ma以前,但并没有给出太古宙统一板块的具体分裂时间。本研究推断至少在早元古代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已经发生分离,并且它们之间可能已有大洋产生。  相似文献   

18.
The East Qinling and adjacent cratonic regions belong to two geotectonicunits,the Sinokorean Subdomain including the Sinokorean Platform and itssou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the North Qinling Belt,and the YangtzeanSubdomain comprising the Yangtze Platform and its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the South Qinling Belt.The Qinling region may thus be subdivided into twocontinental margin belt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the Proterozoic Qinlingmarine realm,which did not disappear until Late Triassic.The convergentcrustal consumption zone,the megasuture between the two belts,lies betweenthe Fengxian-Shangnan line in the north and the Shanyang-Xijia line in thesouth and was much deformed and displaced through Mesozoic intracratoniccollision and compression.In the northern subdomain the Lower Proterozoic is representedby protoaulacogen volcano-sediments,the inner Tiedonggou Group and theouter marginal Qinling Group,which were folded and metamorphosed in theLuliangian orogeny,a general process of aggregation and s  相似文献   

19.
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秦岭地区在前海西期表现为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到海西期后特别是燕山期已属于陆内造山作用,因此称之为古大陆边缘。在对前海西期构造格架重塑的基础上,以不同建造、岩浆活动和分隔构造单元断裂资料分析为依据,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自北而南将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山-熊耳山陆缘带、宽坪陆缘增生带、二郎坪弧后断陷带、秦岭古岛弧带和南秦岭泥盆纪断陷海盆。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特点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太古宙古陆核边缘活动性沉积、早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古陆核边缘活动性缓慢沉积、中-新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拉张构造体制下的被动陆缘、加里东早期华北古陆南缘活动陆缘、早古生代华北陆块南缘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已经拼接,进一步发生陆内A型俯冲,构造型式为近南北向的深部构造作用。根据区域成矿的物质组成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分为5个成矿系统: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和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北秦岭地区具有多旋回构造发展史及多旋四成矿作用。主要表现:断裂构造作用的多期性,板块多次俯冲碰撞,构造带多次由北向南迁移以及多期次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方面。其结果使得该区显示出由北向南的构造发展规律,并形成了最终的构造格局。根据该区多旋回的构造发展历史,可将该区铀及其有关矿产分为五个矿化旋回期:太古代,元古代、早古生代、晚古-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中早古生代、晚古-中生代和新生代,是区内三个主要矿化旋回期。深大断裂带系统在成岩成矿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们不但控制了区内内生矿化的形成,而且是控制变质怍用与矿化的重要因素。断裂作用破坏了地壳岩石的完整性,使处于封闭状态的铀及其它成矿元素得以活化转移,从而形成了矿化作用的有利条件。燕山-喜山期构造和岩浆活化作用,对原有地质构造和矿化进行了强烈的改造。形成了新的矿化排列组合及新类型矿化。铀矿化则以淋积型为主。该区有利的找矿方向是:地台边缘冒地槽区,深大断裂带通过富铀建造的地区,北东向隆起一沉降过渡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