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西安地铁二号线沿线地裂缝特征、危害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裂缝是西安地区典型的地质灾害,对该地区的各类工程建筑、交通设施、城市生命线工程及土地资源造成威胁,尤其是对拟建的西安地铁二号线的施工与安全运营影响更大。本文首先介绍了西安地裂缝的基本特征,然后阐述了西安地铁二号线穿越地裂缝的基本情况。根据实际观测数据及地表累计活动量确定了地铁二号线穿越的各条地裂缝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速率及地裂缝活动的影响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地裂缝灾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西安地铁四号线沿线地裂缝的灾害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地裂缝是一种地区性的地质灾害现象。目前西安共发育有14条地裂缝。地铁四号线将穿越13条,给隧道施工造成了诸多考验。文章选取西安市地铁四号线沿线的地裂缝灾害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裂缝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因素和致灾特点、以及相关的评估理论方法。最后针对地裂缝灾害特征以及工程特点提出若干防治措施,对于科学研究地裂缝的灾害特点、合理防治地裂缝的灾害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地裂缝是由内、外营力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作用引致发生的一种地面破坏现象。在这种不良的地质条件下,必然会对场地的地震响应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地裂缝场地地震效应研究和工程评价的不足,采用有限元法研究了地震荷载作用下,地裂缝对场地地震动效应的影响问题。分析得出了地裂缝对场地地表水平峰值加速度及反应谱的影响特征和影响范围,为地裂缝场地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和地裂缝灾害避让提供了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西安地裂缝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活动特点,并对地裂缝给西安市市政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立交带来的灾害进行了系统分析。以长安路立交、互助路立交、绕城高速长安南路立交的现场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地裂缝对城市立交的破坏模式。认为其结构的主要破坏模式为水平张拉和垂直错动。另外对穿越地裂缝的城市立交的减灾措施以及对拟建工程进行地裂缝专项勘察和采取的结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从苏锡常地区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出发,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即基岩起伏形态差异、第四纪沉积结构差异和水文地质条件差异是引发地裂缝灾害的内在条件,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灾害的外在因素.通过对地裂缝灾害成因类型的系统划分,为今后进一步进行地裂缝灾害分区评价、防治规划等工作提供了先导性意见和理论基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书简介     
《中国工程地质五十年》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 会策划、选编而成 的。反映了中国工程地质学50年来发展历程的历史性文献和学术成果。其中有创业开拓的艰 难历程和奋斗精神;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以及取得的经验和成果;有结合中国地域特 色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对中国工程地质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此书 对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岩土工程学、环境科学、自然科学史等学科以及对水利、铁路 、矿山、城市等工程建设都有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全书44万字,275页,地震出版社200 0年9月出版,定价28.00元。   联系地址:100029 北京9825信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地裂缝及其灾害的理论与应用》是作者20多年来亲自考察研究西安、汾 渭、山西和河北平原等处地裂缝的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后,又收集研究了全国 地裂缝发生的24个省市6000余条处地裂缝,查阅了数以千计的史书、地方志、报告、图集, 汇集出近4000年来的历史地裂缝。主要论述了地裂缝地质学的萌生和建立;地裂缝成因类型 和构造地裂缝特征。中国地裂缝的空间分布;地裂缝活动的周期性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构 造地裂缝成因及其动力因素和影响因素;地裂缝效应及其对城乡建设的影响;地裂缝场地工 程地质评价;地裂缝灾害的预测、避让和设防与对策及其实例。   本书内容涉及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灾害学、新构造学、岩石圈动力学、系统工程学。 可供城乡建设规划、工程勘察、工程地质、灾害地质、构造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防 护工程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科研、管理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和参考。全书共12章93万 字,插图200余张,照片43幅,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定价60.00元。   联系地址: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国防道矿院楼302-2-9号 王景明收。  相似文献   

7.
隆尧地裂缝是华北平原中规模大、活动强的典型地裂缝之一,对跨地裂缝建筑造成水平拉张、走滑剪切与垂直位错等形式的破坏。为了给地裂缝沿线工程建筑的灾害防治提供依据,本文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及探槽工程揭露,总结了地裂缝的平面展布及剖面结构特征,同时根据探槽剖面分析了地裂缝活动对不同深度土层造成的水平走滑、拉张和垂直活动量,并结合地层光释光测年结果,计算了不同时段地裂缝活动速率。结果表明,隆尧地裂缝平面上分为东段与西段两段展布,其中西段从周村至西店子村,近东西走向,长17.7 km;东段从东店马村至毛儿寨,近北东走向,长15.3 km;地裂缝活动具有拉张走滑与差异沉降特征,且西段活动强度大于东段;裂缝两侧垂直差异沉降速率最大,剪切走滑错动速率次之,水平拉张速率最小;在时间轴上,8 ka B. P.至今,地裂缝活动速率逐渐增大,且多次出现活动速率骤升期。  相似文献   

8.
是作者20多年来亲自考察研究西安、汾 渭、山西和河北平原等处地裂缝的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后,又收集研究了全国 地裂缝发生的24个省市6000余条处地裂缝,查阅了数以千计的史书、地方志、报告、图集, 汇集出近4000年来的历史地裂缝。主要论述了地裂缝地质学的萌生和建立;地裂缝成因类型 和构造地裂缝特征。中国地裂缝的空间分布;地裂缝活动的周期性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构 造地裂缝成因及其动力因素和影响因素;地裂缝效应及其对城乡建设的影响;地裂缝场地工 程地质评价;地裂缝灾害的预测、避让和设防与对策及其实例。   本书内容涉及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灾害学、新构造学、岩石圈动力学、系统工程学。 可供城乡建设规划、工程勘察、工程地质、灾害地质、构造地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与防 护工程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科研、管理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和参考。全书共12章93万 字,插图200余张,照片43幅,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定价60.00元。   联系地址:063000 河北省唐山市国防道矿院楼302-2-9号 王景明收。  相似文献   

9.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形成过程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苏锡常平原自1989年以来,已有18处发生地裂缝,其中横林、长泾、无锡西郊等6处先后进行了地裂缝勘查工作。本文在苏锡常地区已有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和地裂缝灾害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基岩面起伏、地面沉降、土层结构等因素对地裂缝的复合作用及影响方式,对苏锡常地区地裂缝灾害的成因及形成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苏锡常地区的地裂缝主要是地面不均匀沉降的结果,基岩面起伏变化较大为地裂缝孕育了内因条件,超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的直接原因,30m以浅的土层条件则影响了地裂缝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地裂缝近年来呈快速发展趋势,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威胁。本文对地裂缝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基底构造单元是地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全新世地质环境控制非构造地裂缝的分布、基底断裂构造蠕滑控制地裂缝的规模。地形地貌、岩性结构、地表水、地下水、地震、地面不均匀沉降、持续干旱、地下岩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地裂缝的发展。地裂缝的形成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而导致。探讨地裂缝的影响因素对研究华北平原地裂缝形成机理与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地震是典型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破坏性极大.本文首先对1996~2005年这10年间的大陆地震发生情况以及地震灾害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列举了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重大地震灾害,指出大陆防震减灾要有地域特点;然后提出了一些防震减灾建议,如注意防范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加强建筑抗震设计和加固,推广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防震减灾能力评价,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来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2.
北京顺义木林-塔河一带地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50000区域地质调查及北京市顺义区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大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工作,参照大量区域地质、物探、化探、水文及实地监测资料,对北京市顺义区木林&塔河一带地裂缝的特征与变形速度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其主要成因,认为构造活动和地下水超采是导致地裂缝形成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防治意见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云龙河地缝位于湖北省恩施市沭抚镇境内,区内特殊岩溶地貌等自然风光、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土家族特殊的风俗习惯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旅游与科研价值。文章介绍云龙河地缝景区的特殊地貌景观与地质背景,提出对景区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东莞市是珠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深厚欠固结软弱土及其诱发的地面沉降已成为湾区内代表性的区域地质灾害问题,影响城市地质环境安全。为研究东莞市地面沉降发育规律及时空演变特征,采用改进时序InSAR技术对覆盖东莞地区的137景Sentinel-1 SLC SAR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地表形变动态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全域内地表沉降变形整体较稳定,沉降发育区占市域面积的34.6%,变形严重发育区主要集中在麻涌镇、道滘镇、洪梅镇、中堂镇、沙田镇及滨海湾新区;(2)大部分沉降变形点处于缓慢发展变形阶段,年平均沉降速率在20 mm/a以内,累计沉降量在1 000 mm以内;(3)结合形变监测和现场调查,认为地面沉降与深厚软土发育和人类工程活动的耦合作用有很强的相关性。证明该方法能较好地识别和反映城市复杂形态区地面沉降发育的时空演化特征,为灾害预警、减避及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水库蓄水后库岸边坡的稳定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库水位周期性涨落使得坡体内部渗流场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应力场,应力场作用于岩土体产生变形,其中水库水位升降速率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尤为显著。本文以瀑布沟水电站库区双家坪滑坡为研究对象,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考虑水—土特征曲线与渗透特性,对库水作用下的双家坪堆积体滑坡稳态—瞬态进行渗流场—稳定性数值计算。运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eep模块模拟库水作用下滑坡体地下水变化,计算出不同库水位升降速率条件下堆积体滑坡内部渗流场的变化并将结果耦合至slope模块中进行稳定性计算,研究结果表明:水位抬升阶段,滑坡的稳定性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且水位抬升速率越大,滑坡稳定性升高后衰减的程度越大;水位下降阶段,滑坡的稳定性表现为先降低再逐渐回升的趋势,且水位下降速率越大,滑坡稳定性下降后再回升的程度越低。该研究结果对于库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监测预警以及水库合理调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泽锋  朱大勇 《岩土力学》2016,37(Z2):25-34
降雨持时较长且雨强较大时,雨水的入渗不仅会增大孔隙水压力,且易使张裂缝充水形成静水压力,对边坡稳定不利。结合降雨条件下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考虑降雨过程中的瞬态孔隙水压力场与瞬态强度场,并同时考虑张裂缝充水时的静水压力,对边坡临界滑动场法进行改进,提出降雨条件下具有张裂缝边坡临界滑动场数值模拟方法,且对其进行了验证。将该方法用于一个典型均质黏土边坡算例,结果表明,(1)文中方法可考虑张裂缝具体位置、深度及其充水状态下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能搜索出任意形状危险滑面,计算结果合理可靠;(2)降雨条件下张裂缝中静水压力对边坡稳定性及滑面形状有较大影响;(3)降雨条件下张裂缝位置对边坡稳定有较大影响,距坡肩越近,张裂缝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越大;(4)张裂缝处在最不利位置且充水时存在一个最不利深度。  相似文献   

17.
裂隙、离层及冒落带的声波成像识别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煤层采空形成的冒落带,裂隙带和沉降变形情况的查明对灾害防治及土地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勘察钻孔中进行声波扫描成像测井能提供清晰直观的图像资料,给工程地质的评价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隆尧地裂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调查和槽探的基础上,分析周张庄一东店马地裂的地质环境、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发现该地裂属于构造地裂。隆尧南断裂活动反映在地表形成潜伏裂缝;连年地下水超采引起地下水下降,受降雨和农灌水渗流的冲蚀和搬运影响,致使地面开裂。建议该区地裂防治以避让为主,并限制承压水开采,加强灾害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9.
金矿找矿中的核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慧 《物探与化探》2000,24(4):263-267,277
通过测定特征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变化以及利用成矿组分中一些高品位共生元素与金密切的相关关系,可利用地面伽马能谱与X荧光测量在现场快速揭示金矿化的存在,同时对金的品位进行准定量评价,以及指导野外地质采样和山地工程。  相似文献   

20.
长江流域涪江上游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水热条件较好的泥石流灾损土地是山区居民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高效利用灾损土地是山区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野外调查,初步查明目前涪江上游42处泥石流灾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和建筑用地,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1.5%、32.8%和12.1%。这42处泥石流灾损土地总面积为2.47 km2,可利用面积为2.12 km2(含已利用建筑用地等),占调查总面积的86%,潜在可利用面积较高。选取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特性及工程地质特性3个因子进行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化利用评价,得出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化利用模式。评价结果表明,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可利用潜力主要以中等和较低程度为主,占调查总数的88.09%,因此,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另外,本文以涪江上游黄家坝为例,得出4种灾损土地利用模式,即村落聚集优化区模式、现代农业耕作区模式、水土保持缓冲区模式及工民建设潜力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灾损土地利用建议,为山区土地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