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念武  龚晓南  俞峰  房凯 《岩土力学》2014,35(8):2293-2298
具有内支撑结构的围护系统在基坑边角处具有更大的系统刚度,使得基坑边角附近处土体的位移小于距离边角较远处土体的位移,即基坑的变形问题表现出空间特性。为了更好地研究L/He(L为沿基坑纵向方向上的距离;He为开挖深度)、开挖深度等因素对空间效应的影响,量测了两个狭长形地铁车站深基坑不同位置处土体的侧向位移、土体沉降等。通过对现场监测资料的分析发现,边角效应能够减小侧向位移的平面应变比,灌注桩围护结构、SMW工法桩围护结构和地下连续墙在边角附近处的平面应变比(PSR)分别为0.50、0.61和0.72。当平面应变比(PSR)接近于1.00时,对应的L/He值分别为2.50、6.00和4.00。随着L/He值的增大,土体的纵向最大沉降呈先增大后保持稳定的趋势。随开挖深度的增加,边角效应的影响范围呈增大的趋势。在基坑纵向沉降的空间效应中,灌注桩围护结构、SMW工法桩围护结构的土体最大沉降值达到稳定时对应的L/He值分别为2.50和5.20。土体沉降和侧向位移的空间效应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时空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南京某大厦深基坑采用了悬臂支护结构、单层支点混合支护结构、钻孔灌注桩连拱支护结构三种支护型式,根据该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获得的现场测试数据,分析和研究了在相同的工程、水文地质和施工条件下,不同支护结构和外侧土体变形的时空效应。  相似文献   

3.
钻孔灌注桩悬臂支护结构和单层支点混合支护结构是常用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型式,钻孔灌注桩连拱式组合拱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支护结构型式。通过对南京某大厦深基坑开挖过程中,桩身应力的实测研究和对比分析,获得了在相同的工程水文地质、施工和降水条件下,3种不同支护结构的受力主筋在不同深度的应力大小及其分布形态,为设计计算和钻孔灌注桩连拱式组合拱结构的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4.
开挖后的基坑,桩后土体有向坑内移动的趋势,对基坑本身以及周围建筑物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支护方案是确保工程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本文以北京某深基坑工程实例为基础,采用单排钻孔灌注桩加冠梁、锚杆支护形式,通过现场原位测试获得土体的各项物理力学参数,应用Adina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该工程的基坑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得到不同开挖深度下支护桩的水平位移分布规律,通过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说明采用Adina软件模拟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通过改变影响支护结构变形的因素,分析说明在不同情况下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变化支护结构的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5.
结合工程实例,利用FLAC3D有限差分法分析软件对某双排桩深基坑的开挖和支护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了开挖过程中土体位移场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支护结构和土体的空间受力性状、土与支护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施工开挖过程等均会对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和变形特性产生显著影响。此外,还讨论了双排桩之间土体刚度的变化对位移和沉降的影响,表明适当地增加两排桩之间土体的刚度能有效地减小基坑外侧土体的位移。  相似文献   

6.
软土地区采用灌注桩围护的深基坑变形性状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徐中华  王建华  王卫东 《岩土力学》2009,30(5):1362-1366
根据上海软土地区80个钻孔灌注桩围护的深基坑工程案例有关数据,系统地分析了基坑开挖引致的灌注桩变形性状。所有基坑的灌注桩最大侧向位移介于0.1 %~1.0 %倍的开挖深度之间,平均值为开挖深度的0.44 %。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支撑在控制墙体的变形上没有明显差别,最大侧向位移一般位于开挖面上下5 m的范围内。无量纲化最大侧向位移随着支撑系统刚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墙底以上软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与灌注桩插入比及坑底抗隆起稳定系数之间并无明显的关系。墙顶侧向位移随着首道支撑位置深度的增加而呈现出指数增长的趋势,而灌注桩最大侧向位移与首道支撑的深度位置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滑坡面下双排抗滑结构的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勇 《岩土力学》2009,30(10):2971-2977
将道路桥梁水平受力多排桩计算的结构力学方法引入到双排抗滑结构的计算中。与其不同的是,滑动面以上存在滑坡体,而桥梁的最大冲刷线以上没有考虑这种土体的存在对滑动面以下m法的影响。提出了滑动面以下考虑滑坡体存在的两种新的m法,还对滑动面以上排桩间土体作用在前后排桩的土压力进行了试验和理论分析,给出了计算公式。同时,用有限杆单元法,对双排桩的连梁刚度和用文中提出的方法以桩梁连接方式进行了试验和理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满足不相互影响排桩间距的情况下,桩顶连梁与桩的刚度比不小于0.48是合适的,此时再增加连梁刚度无意义;桩梁连接为铰结时双排桩受力变形性质最差,刚结时受力变形性质最好;不论是单排桩还是双排桩,桩前(单排桩)和前排桩桩前(双排桩)土体需要开挖时应慎重,因为这种开挖对支护结构影响很大,造价增加很多;双排桩省钱,而且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值得在工程中研究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克服管桩施工的挤土效应,研发了钻进成孔、同步沉桩和后注浆的嵌岩非挤土大直径随钻跟管桩。通过足尺寸原位试验,测试了钻孔沉桩和桩侧注浆施工引起的桩周土体变形及压力变化情况,分析了钻孔卸荷和后注浆效应沿水平方向和深度方向的变化规律,揭示了随钻跟管桩施工对桩周土体的扰动。此外,基于圆孔收缩理论提出了随钻跟管桩钻孔卸荷变形预估方法。研究表明,随钻跟管桩的施工扰动主要表现为钻孔卸荷效应和桩侧后注浆效应,钻孔卸荷使孔壁收缩3.5~18.9mm,后续的桩侧注浆使收缩变形恢复了28%~50%,部分消除了钻孔卸荷效应的影响。修正后的圆孔收缩理论,可预估钻孔卸荷引起的桩周土体径向位移及压力变化。与锤击/静压管桩及中掘法管桩的挤土效应相比,随钻跟管桩的钻孔卸荷效应小,在城市建筑和管线密集区域应用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连拱式水泥土支护结构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拱式水泥土护结构将水土压力产生的弯矩和剪力转化为沿拱轴方向的轴向压力,大大改善了受力条件。根据水泥土组合拱的受力特点,对其内力进行了分析计算,提出了连拱式水泥土支护结构的设计思想,并对一工程实例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0.
以深圳地区某双排桩基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双排桩和毗邻建筑物的变形监测数据,发现基坑开挖施工期的前1/3阶段为双排桩支护结构侧向变形较快增长的时期,而支护结构后方建筑物的显著沉降主要出现在开挖施工期的后2/3阶段中,双排桩支护结构的侧向变形形态有一定变化,桩间水泥土帷幕能够有效提高双排桩的抗侧刚度.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ain features related to lateral displacements with depth after successive lateral loading–unloading cycles applied to the top of reinforced-concrete flexible bored piles embedded in naturally bonded residual soil. The bored piles under study have a cylindrical shape, with 0.40-m in diameter and 8.0-m in length. Both bored piles types (P1 and P2) include an embedded steel pipe section in their center as longitudinal steel reinforcements: pile type P1 has another 16 steel rods as steel reinforcement to concrete while pile type P2 has no further steel reinforcement. Pile type P1 has three times as much stiffness (EI) and four and a half times the plastic moment (My) than pile type P2. A similar load–displacement performance was observed at initial loads as for small displacements of both piles. At this initial loading stage, the response of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piles is a function of the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of a linear elastic pile deformation. During this stage, piles can even be understood as probes for evaluating soil reactions. For larger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after the concrete section starts undergoing large deformations, approaching the ultimate bending moment, pile behavior and consequently the load–displacement relation starts to diverge for both piles. For pile P1 the values of relevant lateral displacements are extended to about 2.5-m in depth, while for pile P2 lateral displacements are mostly constrained to about 2.0-m in depth. Measurements of horizontal displacements of pile P1 against depth recorded with a slope indicator show that, after unloading, lateral loads at distinct stages (small and near failure loads), exhibits a much higher elastic phase of the system response. An analytical fitting model of soil reac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measured displacements from slope indicator. The integration of a continuous model proposed for the soil reaction agrees fairly well with the measured displacements up to moments close to plastic limit. Results of load–displacement show that the stiffer pile (P1) was able to mobilize twice as much lateral load compared to pile P2 for a service limit displacement of about 20 mm. The paper shows results that enable the isolation of the structural variable through real scale pile load tests, thus granting understanding of its importance and enabling its quantitative visualization in examples of piles embedded in residual soil sites.

  相似文献   

12.
挤扩支盘支护桩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李启民  何满潮  唐业清 《岩土力学》2005,26(10):1667-1670
介绍了一种新型基坑支护桩--挤扩支盘桩,探讨了挤扩支盘支护桩的挤密效应、受力机理、合理的结构形式以及作为支护桩的工作特性。土工模型试验表明:(1)与普通悬臂支护桩相比较,挤扩支盘支护桩的嵌固深度可减小15 %~30 %,弯矩分布比较均匀;(2)最大弯矩可减小40 %~80 %;(3)桩顶总位移减小30 %~60 %;(4)支护高度可增加20 %~30 %。挤扩支盘支护桩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和经济效益,并能降低风险,为中等深度基坑工程提供了一种经济合理的支护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一种新型基坑支护桩--双排挤扩桩,探讨了双排挤扩支护桩的挤密效应、受力机制、工作特性和计算方法。土工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表明,双排挤扩支护桩受力体系近似于一种特殊类型的多层框架结构。与双排悬臂支护直桩相比较,双排挤扩支护桩的空间刚度大幅度增加,结构受力合理,桩顶位移减小,桩体弯矩正负交替分布,弯矩最大值减小,嵌固深度减小,支护高度增加,桩体材料得到全面利用。双排挤扩支护桩有着明显的技术优势,可降低风险,为深基坑工程提供了一种更加合理的新型支护手段。  相似文献   

14.
郑刚  郭一斌  聂东清  刁钰  刘畅 《岩土力学》2014,35(Z2):290-298
大面积基坑采用常规钢筋混凝土水平支撑时,其水平支撑造价高、施工工期长,且拆除后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发展了系统的大面积基坑多级支护方法,对其破坏机制和设计方法开展了研究。当围护结构内侧的反压土宽度不足够大时,采用多级支护取代宽度较大的反压土,可有效控制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当两级支护之间宽度较小时,多级支护的工作机制和破坏机制近似于异形重力式挡土墙,可产生整体式破坏(包括整体倾覆、整体失稳等);而随着多级支护之间的宽度增大,土体的破坏面可进入多级支护的围护桩之间的土体,并使多级支护桩的破坏产生相互关联的影响;当多级支护的宽度足够大时,多级支护可产生各自独立的破坏。工程应用实践表明,条件适当时,多级无支撑支护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节省地下工程工期。  相似文献   

15.
郑明新  孔祥营  刘伟宏 《岩土力学》2013,34(6):1709-1715
在引入围桩-土耦合式抗滑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分析该抗滑结构中围桩-土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详细探讨围桩-土整个结构的耦合效应特征。进一步开展模型试验,测试并分析围桩前、后土压力和桩身弯矩分布特征,论证了围桩-土耦合式抗滑结构的作用机制。最后,分析了桩后距离、不同深度及不同土体强度参数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得到:(1)围桩与桩内土体耦合呈现出4种应力拱形态:紧邻围桩后为扩肩型拱、围桩间双曲线型拱、围桩间凸向桩外的抛物线型拱、围桩间凸向桩内的抛物线型拱;(2)相邻围桩采用约4倍桩径间距、正六边形布置并顶部用圈梁固结、锚固一定深度可形成一种耦合式抗滑结构。该结论对于该新型抗滑结构的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CRG桩在花岗岩持力层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孟雄  陈如桂  陈伟 《岩土力学》2008,29(7):1960-1964
CRG桩(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注浆桩)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介绍了CRG桩施工方法及试验桩施工情况,讨论了在花岗岩地层施工中遇到的孔内沉渣清理、管桩上浮及灌浆问题。对CRG桩的灌浆充填体进行了钻芯检测,发现充填体胶结质量不高,充填体强度低,影响桩身强度的提高。但静载试验表明,CRG桩的侧阻力和端阻力都得到充分发挥,单桩承载力比同直径的钻孔灌注桩有较大的提高。为在花岗岩持力层中CRG桩的试验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7.
黄俊杰  王薇  苏谦  李婷  王迅 《岩土力学》2018,39(5):1653-1661
为了分析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沉降变形特征和失稳破坏机制,建立了3组不同桩间距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离心试验模型及其数值模型。结果表明:在路堤填土自重、轨道和车辆荷载作用下,改变桩间距对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沉降变形、桩体应变、加筋垫层和桩体破坏模式具有显著的影响;当桩间距不大于4倍桩径时,加筋垫层整体基本保持完好,路堤下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沉降能逐渐趋于稳定,而桩间距达到6倍桩径后,桩顶刺穿加筋垫层,加筋垫层对桩土变形协调和传递荷载作用失效,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支承路堤沉降持续增大;当桩间距达到4倍桩径时,素混凝土桩最大应变值发生随上部荷载的增大反而减小的突变现象,最靠近坡脚的素混凝土桩最先产生弯曲破坏而不是剪切破坏,当桩间距增大至6倍桩径时,桩体弯曲破坏逐渐往路堤中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潘德来  陈跃 《探矿工程》2009,36(12):43-46
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在无传统换撑(即地下一层楼板)条件下的一种换撑方案,即采用一排钻孔灌注桩作为挡土结构,坑内设置2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钻孔灌注桩外侧设置2排深层水泥搅拌桩作止水帷幕,同时可防止淤泥挤入。实际开挖证明该换撑做法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梁耀哲 《岩土力学》2012,33(Z1):25-29
桩足够长、桩间距不大于6倍桩径的刚性桩复合地基中,在桩间土内部的剪切力和桩土间摩擦力共同作用下,桩顶段桩间土压力仅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有所增加,且随深度迅速衰减,而桩顶段桩身轴力随深度增加。基于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这一特点,紧邻刚性桩复合地基开挖基坑且基坑底高于刚性桩桩底时,得出刚性桩复合地基上的附加荷载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主动土压力可以简化为倒三角形,最大主动土压力作用在刚性桩桩顶平面与支护结构相交处,随深度增加,主动土压力迅速衰减至0。实践表明该计算方法比较符合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20.
李启民  唐业清  何满潮 《岩土力学》2008,29(11):3139-3143
挤扩支护桩是一种先进的新型支护桩。通过掺入膨胀剂的钢筋混凝土扇形挤扩支护桩的试验研究,分析了其工作特性以及桩周土体挤密效应等,探讨了该桩在支护高度、桩身内力分配、内力计算等方面的规律。与普通混凝土扇形挤扩支护桩相比较,掺入膨胀剂的扇形挤扩支护桩弯矩最大值可减少20 %~30 %,桩顶位移平均减小33.5 %,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地面荷载提高13 %。掺入膨胀剂的挤扩支护桩克服了普通挤扩支护桩混凝土收缩变形的缺点,有效地加固了桩周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