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四川地质学报》2019,(Z1):80-85
志城滑坡是西南山区典型的由于人工切坡形成的顺层高边坡,大部分边坡浅部已出现顺层滑坡现象,且前缘边坡开挖仍未达到设计标高,存在诱发潜在深层较大规模滑坡的可能。本文以该边坡为研究对象,对志城滑坡及潜在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破坏成因机制,建立变形破坏机制的概念模型,认为该边坡可归结典型的滑移-拉裂变形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模拟计算边坡的顺层滑移范围与实际已发生的变形范围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结果认为该边坡失稳破坏范围并非通常认识的"一滑到顶"概念,并预测分析了潜在边坡的破坏失稳范围,进而提出合理工程治理范围。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质学报》2022,(Z1):80-88
志城滑坡是西南山区典型的由于人工切坡形成的顺层高边坡,大部分边坡浅部已出现顺层滑坡现象,且前缘边坡开挖仍未达到设计标高,存在诱发潜在深层较大规模滑坡的可能。本文以该边坡为研究对象,对志城滑坡及潜在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破坏成因机制,建立变形破坏机制的概念模型,认为该边坡可归结典型的滑移-拉裂变形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采用理论模拟计算边坡的顺层滑移范围与实际已发生的变形范围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结果认为该边坡失稳破坏范围并非通常认识的"一滑到顶"概念,并预测分析了潜在边坡的破坏失稳范围,进而提出合理工程治理范围。  相似文献   

3.
针对降雨型滑坡位移量预测参数失稳判据的局限和不足,并根据滑坡全息论的基本原理,提出和确定了滑坡垂直位移方向率预测参数,且指出该参数是边坡稳定性演化分析与评价的一个有效位移动力参数,具有位移量或位移速率不可替代的评价和预测作用。同时,系统分析了降雨型滑坡位移与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对该类边坡稳定性的不同演化阶段的表层垂直位移方向率形成机制与变化规律进行了弹塑性力学分析与评价,分别确定了边坡压缩稳定变形阶段和塑性失稳变形阶段的表层垂直位移方向率与其稳定性演化的定量关系,并依此运用数理统计均方差基本原理,建立了该类滑坡垂直位移方向率的整体失稳监测预警判据。最后运用新滩滑坡A_3、B_3监测点垂直位移方向率对该滑坡稳定性演化过程与失稳规律进行了后验分析与评价,其分析预测结果与边坡实际变形失稳规律基本相吻合,表明该参数在该类滑坡预测预报与监测预警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土坡失稳的有效降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雨易引起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失稳。在分析降雨对边坡土体含水率影响的基础上,通过饱和度和含水率的关系推求出土体从非饱和过渡到饱和的有效降雨量。结果表明:对土质边坡,并非所有的降雨都会引起边坡的失稳,降雨入渗使边坡土体从非饱和向饱和状态发展,当边坡土体饱和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易产生边坡失稳;土坡存在饱和区和非饱和区的临界深度,降雨对边坡的影响即为使得该深度以上的土体从非饱和过渡到饱和的过程,须采取不同的抗剪强度来计算处于临界深度上下两部分土体的稳定状态。研究结果对确定土坡失稳的降雨量阀值、进一步认识滑坡失稳机制,对滑坡的预测预报具有理论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区为云南省宜良县某一村庄内的边坡,因地层岩性松散、降雨、地下水压力及村民工程活动,导致边坡失稳形成滑坡。通过实地勘察、室内试验与相似工程类比研究分析该滑坡的滑动机理,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边坡稳定性,设计挡土墙和抗滑桩两种治理方案,经对比,确定挡土墙加排水沟为该滑坡治理措施,并对治理后的滑坡进行稳定性计算,得出该治理方案合理、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5,(6)
2015年5月20日,贵阳市云岩区海马冲宏福景苑小区后山突发山体滑坡灾害,滑坡体积约6 000m3,造成楼房倒塌、人员伤亡。经调查分析表明:(1)持续强降雨是诱发此次山体滑坡的主导因素,由于强降雨造成残坡积层及下部强风化泥质白云岩裂隙岩体中形成静水压力和渗透压力,增加了下滑力,导致滑坡失稳下滑;(2)陡峭的地形条件使该边坡易于失稳,狭窄的空间导致滑坡体势力转换成动能过程短、冲击能量大,使其破坏形式表现出快速冲切的特征;(3)该边坡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单斜构造,顺向坡,节理发育,是此次滑坡失稳的重要因素,其最终结果是形成"结构崩溃式滑坡"。  相似文献   

7.
唐古栋滑坡位于楞古水电站拟选的上、中坝址和下坝址之间,且滑坡规模巨大,对水电站坝址的选择和水工建筑物的布置有决定性的影响,对滑坡成因机制的研究对于分析该河段类似斜坡的变形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滑坡地质环境条件和滑坡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物理模拟中的底摩擦试验方法和离散元数值计算对唐古栋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滑坡为沿强风化层内陡倾坡外和缓倾坡外结构面组合阶梯状滑面剪断层面滑动的滑移-拉裂式的巨型岩质滑坡。滑坡失稳过程为前缘坡体首先发生变形失稳破坏,然后中后部边坡不断蠕滑变形,最终前缘抗剪段失效导致中后部整个边坡的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高填方边坡失稳给山区机场建设和运营带来了严重影响。本文以攀枝花机场12#滑坡为研究实例,阐述了高填方边坡的滑动失稳机制及其稳定性支护措施的有效性。论文首先介绍了滑坡的地质环境、滑坡基本特征及边坡的预加固方案。在对滑坡的形成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揭示了12#滑坡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形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导致滑坡的主导因素包括:填方边坡底部的软弱泥岩层、边坡内部丰富的地下水、边坡加固桩不合理的布置以及强降雨。12#滑坡的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推移式蠕滑-累进性剪断-溃滑与超覆。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型滑坡在发生时间呈现的规律,本文对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大型滑坡在时间分布和诱导因素上进行了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自然边坡往往在一定的诱导因素下发生失稳破坏,而大型滑坡的失稳破坏在时间分布上则表现出望日或者朔日前后易于发生,并且滑坡在一天中发生的具体时刻则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点。因此,根据固体潮的理论,以及固体潮在一天之中引潮力的变化与滑坡发生时刻的对应关系,本文认为固体潮是诱导大型边坡失稳的因素之一。同时由于组成边坡物质的蠕变特性不同,造成了大型滑坡的发生往往有超前或滞后现象,以上结果为滑坡的预报或预防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预加固高填方边坡滑动破坏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斌  田晓丽  韩文喜  任洋  何勇  魏永幸 《岩土力学》2013,34(11):3061-3070
2009年10月3日,攀枝花机场260×104 m3万方的高填方预加固边坡整体失稳,沿基覆界面下滑,并超覆于其下方的易家坪老滑坡之上,使易家坪老滑坡再次复活。这一填方边坡失稳事件最终导致机场停航两年。通过大型离心模型试验,再现了攀枝花机场预加固高填方边坡的滑动失稳过程,获得了边坡变形破裂的特征参量,阐明了边坡的滑动失稳机制。研究表明:天然工况下,边坡变形以坡顶沉降和沿基覆界面软弱层的蠕滑为主,坡体总体处于蠕滑变形状态;降雨和地下水工况下,坡体中后部拉张破裂和中前部挤压变形显著,具有塑性流动及推移式破坏特征,并最终产生溃滑失稳;预加固抗滑桩承受较大的边坡变形推力,且越靠近坡体后部的桩推力越大,最终从后向前逐排产生累进性剪断破坏,说明该填方边坡多排抗滑桩的平面布置和受力确定欠合理;降雨和地下水工况下,坡体的最大孔隙水压力是天然工况下的3.7倍,孔隙水压力对坡体失稳有重要作用;通过模型和原型的综合对比分析,该边坡的滑动失稳机制为推移式蠕滑-累进性折断-溃滑与超覆。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二维斜坡平面滑动失稳力学模型,引入爆破荷载因素,建立了露天爆破荷载作用下岩质边坡失稳的尖点突变理论模型。根据建立的突变模型,探讨了爆破荷载幅值和爆破荷载频率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导出了边坡的动态自稳临界高度,并提出了失稳的判据条件,结果表明:爆破荷载幅值越大,爆破荷载频率越小,后缘裂缝深度越大,边坡失稳的可能性越高;在爆破荷载作用下,边坡的稳定程度是动态变化的,且随着应力波入射角的增大,边坡失稳破坏的可能性不断提高。以大孤山露天矿内的两处边坡为例,计算了边坡的动安全系数及动态自稳临界高度,利用边坡当前实际的稳定情况验证了提出的边坡失稳判据的合理性,为预防露天矿爆破在开挖过程中边坡岩体的动力失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高边坡稳定性案例分析及支护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碾子沟煤矿土质高边坡再次失稳的情况,结合现场勘察资料,对滑坡失稳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并采用抗剪强度折减系数法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出了土体在饱和状态下的安全系数及滑动面等参数,并分析了滑坡潜在的破坏过程。根据相关规范规定,运用折线滑动面及传递系数法隐式解的概念对滑体下滑力进行了计算,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通过优化支护结构设计,减少了降雨对边坡的不利影响,遏制了滑坡变形。  相似文献   

13.
基于边坡系统能量的原理,借助FLAC3D有限差分法内嵌FISH语言进行了三维露天矿边坡模型在开挖过程中能量计算的二次开发。将能量与突变理论相结合,以边坡系统的总耗散能作为状态变量,构建了边坡系统的能量耗散突变判别准则。以大孤山露天矿西北帮边坡为例,通过能量耗散突变分析、塑性区演化分析、安全系数变化分析及关键点位移分析可知,以上分析得到的边坡稳定性演化规律具有一致性,验证了提出的突变判别准则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能量突变特征值 是露天矿边坡在第ki步开挖后发生失稳的充要力学条件;当进行至第6~8步开挖时,边坡局部岩体系统发生了失稳,且第7、8、9三个台阶受开挖扰动的影响较为严重,与现场的实际开挖情况相符,为预防露天矿边坡在开挖扰动过程中的局部围岩系统失稳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The Afsin-Elbistan lignite deposit, with its 3.4 billion metric tons of reserves, is the biggest lignite basin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electrical energy production in Turkey. Kislakoy mining field was selected as the first opencast mine to feed four power station blocks of 300 MW each. Slope instability has been a continuing problem in the Kislakoy opencast mine. Particularly complex failures along a noncircular failure surface appearing at the final slope stage and covering large areas in the mine increase the importance of slope stability. This study outlines the geo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gnite-bearing horizons and describes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slope instabilities, which threaten the safety of the mine. Quantitative X-ray diffraction (XRD)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n interactive data processing system (SIROQUANT™) based on Rietveld interpretation methods. Parametric slop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back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failure that occurred at the northwestern final slope stage of the mine. The Spencer-Wright limiting state equilibrium method was us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with confidenc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values of regional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to explain the failure mechanism, and to assess the conditions at the time of failure. In the analysis, phreatic and piezometric surfaces were considered.Site observations and numerous backanalyses of the slope failure reveal that a compound slide occurred where gyttja (contact zone) layers rest directly on the lignite. Gyttja (contact zone) contains the weakest material within the system.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in cause of the northwestern slope instability was the presence of the groundwater flow within a Quaternary aquifer (through buried valleys), reducing the effective shear strength of the slope materials. It is also noted from backanalysis that the gyttja (contact zone) layer presents a shear strength at, or approaching, the residual value at the time of failure.  相似文献   

15.
采用SoilVision软件,利用测试的矿体和表层黏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分析原地浸矿的渗流过程和计算边坡安全系数。现场监测试验矿块的浸润线和裂缝宽度发展,验证了数值计算结果是合理的。根据试验矿块的边坡剖面形状,结合原地浸矿工艺特征,建立了简化模型,分析了导流孔和收液巷道对边坡稳定性的控制作用。数值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当导流孔收液率小于13.35%时,导流孔对边坡安全系数影响很小;当导流孔收液率为13.35%~15.8%时,边坡安全系数随收液率近似成线性增加;对于水平长度为42m的边坡,收液巷道与出渗面距离为12~24m时,收液巷道对控制边坡失稳的作用发挥得最充分。  相似文献   

16.
矿山内排土场因其储量大、结构松散和强度低等特点,在降雨条件下极易产生侵蚀或整体失稳破坏,因此降雨入渗分析对预测内排土场稳定性至关重要。以元宝山露天煤矿内排土场为原型,按相似试验理论进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降雨入渗特征,根据试验结果对经典Green-Ampt入渗模型进行改进。结果表明:雨水入渗过程中,随着浸润锋的向下运移,坡面侵蚀由溅蚀凹槽开始,逐渐过渡为径流侵蚀,最后呈现为溯源侵蚀破坏,整体呈现平行于坡表面的浅层滑坡特征;浸润锋之上非饱和浸润层的存在,导致经典Green-Ampt模型计算结果不准确;在考虑浸润层厚度和累积入渗量基础上,推导出改进的Green-Ampt模型;改进后的Green-Ampt模型为分段函数,能够反映降雨入渗使坡面由非饱和向饱和过渡的实际特征。验证结果显示,使用改进模型,浸润锋入渗深度和累积入渗量的预测精度显著提升,虽然冲蚀破坏和初始含水率的差异导致降雨入渗后期的预测精度有所下降,但相关结果对煤矿内排土场降雨初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改进后的Green-Ampt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更为接近,能为分析露天煤矿内排土场降雨入渗规律及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平面坡体渐进破坏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平面坡体渐进破坏模型旨在通过在坡体稳定性分析中引进渐进坡坏的概念,来较合理地考虑岩土材料的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在稳定性分析中的不同作用。通过与其它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比较以及实例应用研究,证明该计算模型可用于初步判断坡体稳定状态并估算其破坏变形范围。这一研究也说明了水对边坡破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露天采矿场边坡失稳作为露天开采矿山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对采矿工人的人身安全和矿山开采设施及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本文通过对大宝山露天采场边坡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影响采场稳定性的地质因素、采空区综合分析,辅以赤平极射投影的方法,探讨了在复杂地质背景下露天采场边坡失稳地质灾害的预测及其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陈绪新 《地质与勘探》2018,54(2):376-380
为分析不同饱水条件下露天矿坑边坡稳定性,基于尖点突变理论,考虑矿坑水位变化对滑坡面岩体的劣化作用,构建饱水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尖点突变模型。结果表明:不同饱水条件下对边坡岩石力学性质产生损伤,损伤演化方程符合负指数变化规律,并根据弱化规律建立非线性饱水弱化函数;对饱水滑面介质建立本构方程,引入饱水弱化函数,构建不同饱水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尖点突变模型;根据尖点突变模型判别式得到,饱水作用对岩石损伤越大,判别值逐渐趋于0,边坡状态由稳定向失稳方向转变。研究成果可为边坡体内部含有的地质构造,如软弱结构等,以及受水位影响的库岸边坡稳定性分析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利用边界积分方程法对土质边坡失稳地球物理模型的视电阻率进行了系统数值计算,研究了土质边坡失稳的电阻率响应特征,揭示了边坡从稳定一失稳演化过程的电阻率变化规律,从而实现了边坡失稳的电阻率响应特征的提取。这些特征信息的获得为利用电法勘探方法探测土质边坡失稳的滑动面或结构面位置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实时观测,预测预报土质边坡失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